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2020-12-05 搜狐網
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 )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只有植物、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然而,這種共生關係一直被認為是外在的,也就是說藻類和斑點鈍口螈分別獨立工作,然後平等的相互交換產物。

  事實證明,科研工作者先前並沒有進行足夠細緻的觀察。來自達爾豪斯大學的科學家賴安•科內爾(Ryan Kerney)在研究一批斑點鈍口螈的胚胎時發現了與傳統的認知不一樣的東西——從斑點鈍口螈細胞內部發出了明亮的綠色光芒。綠色通常表明葉綠素的存在,它是一種吸收光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色素。科內爾還獲得了孵化前的斑點鈍口螈胚胎的長時間曝光的螢光影像。在經過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察之後,他確認了自己的猜想——那是生長在斑點鈍口螈細胞之內的藻類共生體。

  實際上,這種藻類共生體經常在線粒體(mitochondria)周邊被發現,線粒體是負責為細胞產生能量的一種細胞器。因此,看起來線粒體能夠直接從藻類獲得氧氣和碳水化合物,這正是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的產物。

  這個科學發現令人驚奇的原因是,所有已知的脊椎動物都有著完善的免疫系統,它能夠摧毀進入細胞內的外來非己生物物質。關於斑點鈍口螈細胞內的藻類是如何繞開這種內在的生物防禦機制的仍然是個謎團。

  更有趣的是,科內爾還發現藻類存在於成年雌性斑點鈍口螈的輸卵管內,輸卵管是胚囊形成的地方。這意味著,很可能共生的藻類是通過生殖過程從母親傳給後代的。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衛•威克(David Wake)在聽取了科內爾的演講報告之後說:「我懷疑藻類是否能夠進入斑點鈍口螈的生殖細胞,這將真正挑戰傳統的知識體系。」

  雖然這是第一次在脊椎動物細胞內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但是這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是否其它的動物也擁有著類似的性狀?

  發育生物學家丹尼爾•巴克霍爾茲(Daniel Buchholz)說:「我認為只要人們開始認真尋找,我們或許將會發現更多的這種事例。」(編譯:雙螺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探究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的空間結構是什麼樣的,與其他高等光合生物的反應中心有何不同?綠硫細菌是光合細菌大家庭中的一員,被認為可能出現在35億年前,這類細菌能夠從硫化氫、膠體狀硫黃和硫代硫酸鹽等物質獲得電子而進行厭氧的光合作用。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我國科學家發現礦物可進行「光合作用」
    眾所周知,有機生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近期北京大學課題組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暴露在陽光下的地表無機礦物也可吸收並轉化太陽能,從而發生礦物的「光合作用」。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全文在線發表。
  • 人類能否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
    在大自然中,很多生物並不需如此,例如植物、海藻以及很多種細菌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維持生存。那麼人類是否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像植物一樣,從太陽能中獲取食物呢?通常說來,動物是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的,但是一切規則總有例外。豌豆蚜是一個新發現的變異物種,它是農民的敵人但卻是基因學家的朋友。
  • 特殊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蝸牛不僅能藉此進行很好的偽裝,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能量。 美國緬因州大學的蝸牛研究者發現,這種海蝸牛在生命初期以海藻為食,但卻並不完全消化海藻,而是將其中的綠色素吸收進自己的細胞。它們吃的海藻越多,其顏色就變得越綠。
  • 海蝸牛為何能進行光合作用 詳解PNAS論文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蝸牛不僅能藉此進行很好的偽裝,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能量。」(見更多閱讀) 我剛開始也是被這句話吸引,但讀完這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論文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之後,才發覺它的重點並不在此。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太陽能」海蝸牛(sea slug)並非首次被發現,而且科學家對它早有研究。
  • 美科學家成功模擬光合作用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稱,他們最近在實驗室成功地用計算機模擬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並據此培育出品種更加優良的植物。這種新植物不需要額外增加養份,就可以長出更茂盛枝葉和果實。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植物生物學和作物科學教授斯蒂夫-隆表示,目前研究人員能夠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整個光合作用過程,並對所有可能的排列進行測試。
  •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在我的認知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的專屬,動物都是通過進食獲取營養,今天了解到一種神奇的動物,它改變了我的認知--綠葉海蝸牛。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這種蝸牛並不是天生就擁有這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而是靠後天的基因轉移。這種蝸牛在吃掉藻類後,會吸收其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來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種,然後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擁有了這種新的基因後,這種蝸牛隻需要靠陽光就能產生出自己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然後茁壯生長。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的細胞中擁有一種叫做葉綠體的物質,這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我們學識尚淺時也認為,僅僅只有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能。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
  •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於全球70%的珊瑚中。
  • 滿月時月光很亮,植物能利用月光進行光合作用嗎?
    目前,科學家認為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有3個因素:光的輻照度以及波長;二氧化碳濃度;溫度。 想要知道月光能否讓植物發生光合反應,還要看月光的輻照度以及波長。
  •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
    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較溫暖海域發現食骨蠕蟲,它們以新鮮海洋生物骨骼為食,攝取骨骼上的脂質。騰訊科學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多年以來,科學家知道一種「殭屍蠕蟲」是以海洋動物屍體骨骼,但在此之前我們僅知道它們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處。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地中海溫暖海域發現一種未知食骨殭屍蠕蟲。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動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海蛞蝓能進行光合作用:「劫持」藻類基因(圖)
    綠葉海天牛的基因組中具有來自藻類的基因,這使得它們具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亮綠色的海蛞蝓能夠通過攝食來「盜取」藻類的基因,因而能像植物一樣從陽光中獲得能量。這種海蛞蝓名為綠葉海天牛,學名是Elysiachlorotica,是一種腹足綱海天牛科的動物。它們能將藻類的基因整合到自己的染色體內,從而獲得光合作用的能力。
  • 科學家首次發現藍色香蕉
    眾所周知,當香蕉成熟時,它會由青變黃,然而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卻發現了一種鮮藍色的香蕉,能發藍光,令人大為意外。這是科學家首次看到這一現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 進行了一天光合作用 樹需要睡覺嗎?
    文·晴空飛燕在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後科學家說:「這要看你如何定義睡覺了。但是,我們所知道的是,樹在晚上確實會放鬆它們的枝椏。這就相當於人在打呼嚕。」為了研究樹睡覺的情況,芬蘭科學家用雷射測量了兩棵垂枝樺在晚間的表現。這兩棵樹一棵位於芬蘭,另一棵位於奧地利。9月的秋分時分,監測就在乾燥無風的環境下開始了。這一天,世界晝夜等長,監測從晚間開始,經過黎明,一直到早間才會結束。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科學網—十大進行光合作用生物:水母觸手寄生藻類
    那麼為什麼魚類和哺乳動物,比如一頭牛,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呢?請看以下整理的內容,那些為陽光而生的動物們: 1 綠葉海蝸牛這種遠看就像是一片綠葉的生物是一隻綠葉海蝸牛(Elysia chlorotica),它能從自己吞食的藻類中獲取葉綠體。
  • Nature:發現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能產生葉綠素的生物---corallicolid
    一個潛在的線索在於珊瑚礁,在那裡,環境DNA調查已發現了未被描述的基底分支的頂復動物亞門的幾個譜系。造礁珊瑚與具有光合作用的Symbiodiniaceae dinoflagellates存在良好的共生關係,但是鑑定珊瑚的其他的至為重要的微生物共生體經證實是具有挑戰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