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物語:來看看礦物學家在糸川小行星的土壤樣本上發現了什麼?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來自耶拿和日本的礦物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在糸川小行星上有土壤樣本存在。

(從左到右)Falko Langenhorst博士,Tatsu Matsumoto博士和Dennis Harries博士。

來自耶拿和日本的礦物學家們在小行星「 糸川」的土壤樣本中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現象:天體的表面覆蓋著細小的毛髮狀鐵晶體。 研究團隊在本期的《自然通訊》中解釋了它們的形成方式,以及為什麼小行星中硫化合物的含量異常低。

糸川小行星是一顆非常接近地球的行星,它就像是一個直徑幾百米的石塊,它的軌道在太陽和無數星體之間,也日復一日地穿越地球公轉軌道。但是糸川小行星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在2005年,地球向它打了招呼。日本宇航局向糸川小行星發射了隼鳥號行星探測器,並將土壤樣本安全帶回了地球,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樣並安全帶回地球。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運輸一直到2010年,從那時起,採集的樣本也成為了實驗研究中永恆的課題。

糸川小行星,攝於日本行星探測器隼鳥號,2005年10月。

來自日本和耶拿的團隊成功地從一些細小的樣本碎片中取得了全新發現:塵埃顆粒的表面覆蓋著一層極細薄的鐵晶體。這個發現震驚了當時的德國耶拿大學的法爾克·朗根·霍斯特教授和丹尼斯·克裡斯教授。畢竟在過去的十年裡,全世界的研究團隊都在竭盡全力地研究糸川小行星塵埃碎片的結構和化學成分,但是沒有人發現這些鐵「晶須」。作為耶拿地球科學研究所分析礦物學團隊中的訪問學者,日本研究員松本徹在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這些碎片時,發現能夠用高解析度圖像定位這些晶體。

太陽風會使天體風化

這個發現令人興奮,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鐵質「鬍鬚」狀結構——雖然後來在其他小行星粒子上也有所發現,但在此之前這些結構一直被忽視。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鬍鬚」是怎麼形成的。

「這些結構是宇宙作用在小行星表面的產物。」Falko Langenhorst這樣解釋。不只是巖石,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也會擊打在小行星表面,因此使表面風化。小行星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是礦物隕硫鐵,一種鐵和硫結合而成的物質。礦物學家Langenhorst說「太空風化的結果就是,鐵從隕硫鐵中被釋放出來並以針狀沉積在表面,這是才發現的。」硫化鐵中的硫,隨後以氣態硫化合物形式蒸發到周圍的真空環境中。

顯微偽色圖。(a)一種研究中的「伊藤川」小行星穀物。礦物隕硫鐵(硫化亞鐵,紫色)被矽酸鹽礦物(綠色)環繞。(b)隕硫鐵的表面(紫色)和鐵鬍子(藍色)。(c)一張放大後的鐵鬍子圖片。圖片來源:Toru Matsumoto。

從已發現的冰晶的大小和數量來分析,研究人員還可以預估小行星表面的硫蒸發的速度。「從宇宙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是極其迅速的。」Toru Matsumoto說。他研究的水晶達到2.5微米長,是人類頭髮厚度的1/50。「大約1000年這些鬍鬚就達到了這個大小,」福岡市九州大學的研究員補充。從長遠來看,針對冰晶的研究還能幫助更好地理解其他天體上的風化過程並確定天體的年齡。

為此目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在視野裡敲定了具體的幾顆小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OSIRIS-REx探測器目前已經準備好從貝努小行星帶回樣本,同時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在返回地球的路上。日本探測器去年到達小行星「龍宮」,就像小行星「伊藤川」一樣,探測器帶回了塵埃顆粒。樣本將在2020年年底著陸地球,德國耶拿的礦物學家和Toru Matsumoto的國際團隊正滿懷期盼的等待著他們。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Ute Schnfelder-cyling,保持奇異,-crus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除了月亮,人類還從哪些地外星球上帶回了樣本?來看看地外星球採樣...
    採樣並帶回地球的樣品也是多種多樣,可以是塵埃、顆粒、土壤和巖石等。 探測地外星球有三種常用方法:一是環繞探測,二是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是採樣返回探測。第三種主要用於對地外星球進行區域性精查,即把採集到的地外星球樣品運回地球後,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進行精細研究。
  • 日本隼鳥二號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成功,這就是小行星表面上的土壤
    12月24日,這張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提供的照片為我們展示了由隼鳥2號帶回的返回艙內看到的土壤樣本,這是在C室的小行星樣本。日本宇航局科學家表示,除了上周在A室看到的的黑色土壤樣本外,他們還在C室發現了更多從隼鳥2號飛船上收集並帶回的小行星土壤樣本,這提高了他們找到太陽系起源線索的希望。 這位科學家具體解釋道:「大小差異表明小行星上基巖的硬度不同。一種可能是,第二次著陸的地方是一塊堅硬的基巖,較大的顆粒破碎而進入了C室。」
  • 世界首試:日本「隼鳥二號」再登小行星,計劃帶回地下巖石樣本
    早在6月26日,日本太空機構就稱,「隼鳥二號」太空探測器將第二次登陸小行星,以採集其在今年4月份製造的撞擊坑所產生的的碎片樣本。該探測器的任務就是將小行星地下巖石樣本帶回地球,這是一次大膽的、具有突破性的嘗試。日本方稱:「(我們)將創造新的歷史。」
  • 隼鳥號探測器,宇宙中的奧德賽,它經歷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它的任務是成為第一個採樣於小行星的人造物體,這顆名為糸川的S型小行星(小行星25143)由於它偶然的接近地球以及它富含鐵和矽酸鎂的表面而成為此次任務的目標。圖解: 畫家筆下的隼鳥號和它搭載的MINERVA探測器 (後方)為了獲得穿越1.86億英裡(3億千米)的距離而到達小行星糸川的必要速度,隼鳥號探測器用他的離子和化學引擎環繞太陽飛行了一年多的時間。
  • 被忽視的日本太空技術:隼鳥2號,1秒內自主完成小行星採樣
    當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著陸後,依照計劃,隼鳥2號需要短暫降落到「龍宮」,撞擊其地表,並採集地表下的巖石等樣本,完成樣本採集之際,隼鳥2號會飛回到原待機地點,也就是說隼鳥2號是由日本航天局執行的一次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
  • 「立方體狀物體」在小行星上被發現,NASA沒有察覺
    然而,外星獵人相信他們已經在一顆小行星上現了外星文明活動的證據,這是一個輪廓形似人工建築的物體,很多人把它稱為「基地」,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所謂的「基地」是在巨大的小行星厄洛斯上發現的,它的直徑為16.8公裡(10.4英裡),當時外星人獵人正在檢查美國宇航局的太空巖石圖像,著名的外星獵人斯科特·韋林在瀏覽美國宇航局的圖片時發現了小行星上的立方體狀物體,聲稱這是外星活動的證據。韋林先生在他的網站上寫道,這是來自NASA的一張很酷的厄洛斯小行星的照片,它是一個長方形的結構。
  • 小行星龍宮和Bennu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important}【ALENG 自媒體】9月22日晚間自媒體專稿,今年12月,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將攜帶來自小行星龍宮(Ryugu)的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屆時,科學家有望揭開關於小行星龍宮上一系列謎之難題,不過,在此之前,通過對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採集的數據進行的研究,
  • 小行星龍宮和Bennu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ALENG 自媒體】9月22日晚間自媒體專稿,今年12月,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將攜帶來自小行星龍宮(Ryugu)的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屆時,科學家有望揭開關於小行星龍宮上一系列謎之難題,不過,在此之前,通過對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採集的數據進行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日前,科學家對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物質進行了分析
  • NASA科學家發現小行星Bennu巖石樣本與眾不同
    美國NASA 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小行星Bennu表面進行探測取樣,然後返回地球。近日,任務中的科學家們介紹了關於小行星Bennu的表面物質、地質特徵和動態歷史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懷疑從小行星上送回地球的樣本可能不同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
  • 美國成功在小行星上採樣,如今啟程返回地球,來看看它帶回來什麼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冥王號探測器已經成功地從一顆名為「貝努」的小行星上採集了一些塵埃和碎石的樣本。冥王號在太空中飛行了將近4年的時間,跨越了3.34億公裡,最終到達了貝努小行星的表面進行樣本採集。在採集完樣本後冥王號將啟程返回,按照原計劃整個項目所持續的時間至少是7年。
  • 除了月亮,人類還從哪些星球帶回了樣本?來看地外星球採樣返回那些事
    採樣並帶回地球的樣品也是多種多樣,可以是塵埃、顆粒、土壤和巖石等。探測地外星球有三種常用方法:一是環繞探測,二是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是採樣返回探測。第三種主要用於對地外星球進行區域性精查,即把採集到的地外星球樣品運回地球後,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進行精細研究。迄今為止,國外已對月球、彗星和小行星,甚至太陽等進行了多次無人採樣返回探測。
  • 珍稀樣本!日本航天局已經從隼鳥二號上回收了「龍宮」小行星樣本
    日本航天局官員周日對「隼鳥二號」太空探測器在一次史無前例的任務中收集到的稀有小行星樣本抵達地球表示歡迎。在穿越夜空的一道光線中,一個裝有從遙遠的小行星上採集的珍貴標本的太空艙被探測器拋到地球上。科學家們希望,這些預計不超過0.1克的樣本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
  • 日本展示250萬年前小行星土壤:彈道重建顯示其母星曾掠過地球
    雖然Ryugu小行星年齡大約250萬歲,但是其表面物質可追溯到數十億年前。日本航天局在拿到小行星樣本之後,也進行了公開展示,這些樣本中最年輕的土壤和碎石大約250萬歲,其中還有一小部分的碎石可追溯到數十億年前,大約是太陽系誕生之初的時期。
  • 小行星「貝努」上發現生命成分
    一些巨石上的紋理表明,在太陽系早期,貝努的母體小行星有水流過。繪圖:SIMON ET AL., SCIENCE (2020)   貝努小行星可能會為生命的最終起源提供線索,這也是美國宇航局在2016年發射OSIRIS-REx探測器採集其表面樣本的原因。
  • 日本「隼鳥2號」任務獲取小行星樣本多於預期
    這可不是什麼咖啡渣,而是日本「隼鳥2號」從外太空帶回地球的小行星物質。據悉 ,該探測器最近在澳大利亞將載有小行星材料的有效載荷卸下後被運往會到了日本。JAXA在一兩天前的一份新聞稿中展示了其樣本收集容器的圖像。
  • 小行星紅色物質之謎——日本探測器著陸「龍宮」的瞬間
    簡介:日本JASA於2014年發射的小行星探測器在經過5年的旅程後於2019年落地在小行星RIUGU,團隊放出了探測器在RYUGU上取樣的視頻,探測器將於2020年攜帶樣本回歸地球。現在,我們就來目睹這一切。
  • 美國NASA探測小行星本努 獲意外發現
    美國宇航局(NASA)的歐西裡斯號(OSIRIS-REx)探測器已經繞著小行星本努(Bennu)飛行了幾個月,除了觀察它的地表成分,也在找機會從上面取到樣品進行分析,檢驗探測器的分析能力。NASA最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本努表面具有一些來自另一顆小行星灶神星(Vesta)的碎片。灶神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525公裡。人們最快的猜測認為,這是它在某個時候和灶神星撞擊後在表面留下的。
  • OSIRIS-Rex探測器在小行星Bennu表面取回的樣本可能不同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
    OSIRIS-Rex探測器在小行星Bennu表面取回的樣本可能不同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NASA 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小行星近日,任務中的科學家們介紹了關於小行星Bennu的表面物質、地質特徵和動態歷史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懷疑從小行星上送回地球的樣本可能不同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來自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艾米-西蒙領導的一篇論文顯示,小行星表面廣泛存在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主要任務著陸點。該著陸點是OSIRIS-REx將於10月20日進行首次樣本採集嘗試的地方。
  • 日本稱採回的小行星樣本外觀像木炭 將向世界多個研究機構分享
    去年,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從距離地球1.9億英裡的小行星Ryugu的兩個地點採集了兩組土壤樣本。該宇宙探測器12月初將這些樣本從太空送回到澳大利亞內陸的一個著陸點,日方人員已經將樣本帶回日本。日本航天方面官員在周四描述說,這些從小行星上收集並運回地球的土壤樣本沒有令人失望,它們看起來類似於木炭的小碎片,是一種較小的黑色砂質顆粒。這些樣品有0.4英寸那麼大,堅硬如巖石,撿起或倒入另一個容器時都不會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