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印度洋海底熱液區生物(組圖)

2020-12-05 環球網

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

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

這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採集到的海百合(1月4日攝)。 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

相關焦點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神秘的海底「黑煙囪」  熱液噴口,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海洋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種噴溢黑色熱液的煙囪狀黑色「巖石」,熱液測溫高達350℃至400℃。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2 10:1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熱液硫化物
    熱液硫化物(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ore deposits, 或作 VMS) 是一種含有銅、鋅、鉛、金、銀等多種元素的重要礦產資源,主要出現在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上。熱液活動區生物群落奇異的生命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極端環境下無生命存在的認識,豐富了深海生物基因庫,在工業、醫藥、環保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西南印度洋,這裡的熱液生物不一般
    自1977年「阿爾文」號深潛器發現深海熱液噴口生態系統以來,熱液生物逐漸進入人們視野,並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可是,在全球熱液生物地理分布的版圖上,卻有很多「模糊的拼圖」。印度洋就是其一,其認知程度明顯較低。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首次實施了載人深潛精細調查,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本航段是「蛟龍」號首次在西北印度洋複雜地形環境的熱液區開展下潛作業,也是國際上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溫壓滿足形成條件而本次超臨界二氧化碳被發現的地方,是西太平洋的深海熱液區。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在這次科考中,我們在地質、生物和沉積動力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採集到一系列高質量的數據和樣品,為深化『南海深部計劃』的構造、沉積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說。
  • 科普:探秘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1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在幾千米深的大西洋海底,存在很多像「黑煙囪」一樣的堆積物。這片被稱為海底熱液區的區域,無氧、無光、高壓、有毒,但卻有很多生物生存,顛覆了人們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
  • 海底存在不會上升的巨大氣泡?——深海熱液區首次發現了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有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我們首次發現的熱液區的氣態水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氣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     中國網11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第3潛次在臥蠶1號區沿測線開展調查,最大潛深3013米,觀察到大面積的黑煙囪群,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分布範圍,對熱液噴口流體進行測溫,最高溫度達253℃,並布放了硫化物煙囪帽和生物生境實驗板,對彌散流進行了溶解氧和溫度測量;開展了測深側掃微地形和環境參數測量;開展了實習潛航員主駕駛培訓。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以熱液沉澱物(煙囪、丘體等)和熱液羽流等為標誌的現代海底熱液活動的發現和研究是20世紀下半葉海底科學最重要的研究進展之一。海底熱液活動的研究對地球內外能量和物質循環、生命起源和深部生物圈、金屬資源勘探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8-05-16 10:59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探秘奇妙海底世界
    這艘紅色潛水器曾數度探秘深海。中國人的深海之路走了10多年,隨著下潛深度的不斷創新,神秘的海底面紗也在慢慢揭開。今天,由本報和省科協、科學24小時雜誌社共同主辦的「科學行走計劃」走進國家海洋二所,與嚮往著藍色海洋的大學生朋友一起,推開深海科考這座厚重的知識大門。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深海熱液羽流在全球尺度的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中起重要的作用,海底熱液羽流的探測和海底熱液沉積物的尋找是多金屬硫化物勘探的重要內容。該論文圍繞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積模式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利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大糦熱液區熱液羽流的現場觀測數據,通過建立高精度數值模型,對不同流速底層流影響下的深海熱液羽流攜帶的鐵氫氧化物等礦物顆粒進行了綜合分析,揭示了熱液源礦物顆粒的三種典型輸運模式,發現了熱液沉積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建立了顆粒物的輸運距離與密度、粒徑和底流流速之間關係的數學方程,闡明了熱液顆粒物發生近噴口沉降或長距離輸運的影響因素及其力學機制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但由於氣相在上升並噴出海底的過程中,溫度快速降低,使得蒸汽相無法在海底之上保持。研究人員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