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

  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黑煙囪」周邊生物群落旺盛,在這個區域採集到了貽貝、潛鎧蝦、阿爾文蝦和冒貝等大量生物樣本。

  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南部雖沒有探測到『黑煙囪』,但探測到了熱液溢流區,生物同樣豐富,科考隊員採集到了海綿、管狀蠕蟲等生物樣品。此外,這個航次獲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視頻,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李超倫說。

  李超倫表示,這個航次能取得這麼多珍貴的樣品,首先得益於「科學」號的先進性能,這艘新科考船不僅能克服惡劣海況,而且原地定位7小時至8小時誤差不超過1米,這對科學考察非常重要。同時,水下纜控潛水器(ROV)性能穩定,為科考提供了堅實保障。

  「科學」號首航承擔的是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性科技專項和國家973項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熱液調查任務,兩個航段共歷時35天,航程4065海裡。「科學」號此行搭載了全海深多波束測深系統、深海拖曳探測系統、淺地層剖面測量系統、水下纜控潛器(ROV)、溫鹽深剖面儀(CTD)、電視抓斗、沉積物箱式採樣器、沉積物重力柱狀取樣器和底棲生物拖網等先進儀器設備,對熱液區及鄰近區域地形地貌信息、水體、沉積物、生物等樣品以及水文和流場數據進行了系統採集。

  這個航次共完成25個站位的地質採水和生物採水作業,獲得了水體不同層位的深度、溫度、鹽度、溶解氧、甲烷、濁度等理化環境參數;獲取熱液噴口及鄰近區域大型海洋生物樣品1400餘頭,種類超過50種,並從熱液區底層水、沉積物、巖石及大型生物樣品中現場分離培養超過300株微生物;採集到硫化物、巖石和沉積物等地質樣品30多件。 (記者張旭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科學號」船在衝繩海槽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北京4月17日電(記者王怡)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科學號科考船(資料圖)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深海熱液系統作為20世紀地球科學重大發現,溝通了不同圈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近年來,高溫熱液噴口流體理化性質及其對大洋環境影響已成為熱液活動新的研究熱點。研究團隊攻克了光學鏡頭耐高溫和高濃度顆粒附著對光學系統的影響等國際技術難題,成功研製了國際首臺耐高溫(450℃)的熱液流體拉曼光譜探針-RiP(Xin Zhang et al., DSR-I, 2017)。該系統自2015年以來依託「科學」號科考船和「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對馬努斯熱液區、衝繩海槽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探測,採集到大量原位光譜數據。
  • 海洋熱液噴口數量或是此前估測6倍
    圖片來源:《科學》 本報訊 熱液噴口即噴發熱水氣的地球裂縫
  • 衝繩海槽巖漿硫化物的形成和氧化機制研究
    衝繩海槽廣泛發育的還原性地殼物質為巖漿硫化物的早期飽和提供了有利條件,而Gagua洋脊俯衝引發的強烈巖漿活動以及強氧化性巖漿為硫化物氧化溶解提供了有利的構造-巖漿條件。歐亞大陸東北緣俯衝帶和北美大陸西北緣俯衝帶與衝繩海槽具有類似的地殼性質,那些受到洋脊俯衝影響的特殊構造單元具有較強的巖漿-熱液成礦潛力。
  • 中方主張東海大陸架自然延伸到衝繩海槽,在領海基線200海裡外
    根據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中國在東海的大陸架自然延伸到衝繩海槽,從中國領海基線量起超過200海裡。    外交部邊海司司長鄧中華指出,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是一個涉及科學、法律問題的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一直在進行積極努力和周密準備。
  • 科學網—北大西洋海底3000米發現大型深海火山噴口
    海底火山生物 北京時間8月17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凱爾特探險家」號研究船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北大西洋發現一個罕見的深海冒煙火山噴口系統以及一系列三層樓高的煙囪狀結構他說:「我們第一次發現這種地方。」 位於海底3000米 這個噴口場位於中大西洋海脊。中大西洋海脊是一個在海底延伸的山脈,由構造板塊的緩慢分離形成。科考隊領隊、愛爾蘭國立考克大學的安迪-惠勒表示。這個熱液噴口位於亞速群島北部海脊,冒煙的噴口座落於海底大約9850英尺(約合3000米)。
  • 開採深海噴口可能會危及珍貴的生態系統
    目前,這些熱液噴口的礦物含量尚未開發,所有稀土開採都是在沒有海浪的陸地之上進行的。但是,隨著對這些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世界各國都在排隊開始從海底開採這些珍貴的礦物,包括從引人注目的熱液噴口開採。這些水中充滿了從海底深處抽取的礦物質,當它們接觸到深海的冰冷的冷水時,這些礦物質就會凝固。這意味著噴口的礦物質含量非常的高。科學家們認為,僅僅一個噴口就能滿足日本全國一年的鋅需求量。然而,人們對提取所有這些元素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知之甚少。尤其是那些使構造板塊遠離巖漿熱水的不活躍噴口更是如此,對這些噴口的研究甚至比活躍的噴口更少。當然,構造板塊一直在運動。
  • 海底熱液噴口啟動早期生命 顛覆原始湯起源理論
    研究者通過研究天然溶洞的微觀蜂窩狀熱液噴口的地球化學梯度,確認出形成第一個生命體的能量來源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在《生物學論文集》上發表的文章稱,海底熱液噴口的地球化學能量形成了最早的生命有機體。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實境場景是基於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採集的200餘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餘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
  • 【科技日報】我科考船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科學號科考船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即是尋找海底黑煙囪。
  • 北極發現最高溫"海底黑煙囪" 或為生命起源處?
    地熱出口區 煙囪最高四層樓   由挪威柏根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德國布裡曼大學以及洛桑瑞士聯邦科學院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格陵蘭島與挪威之間的大西洋中洋脊海域,北緯七十三度的海面下三公裡處,發現共包括五個「黑煙囪」的海底地熱流出口群,其中最高的「煙囪」有四層樓高。
  • 西南印度洋,這裡的熱液生物不一般
    來源: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秘超慢速擴張洋脊熱液生物群落年際變化 徜徉西南印度洋寒冷、高壓、低氧、沒有光照、營養物質匱乏……在黑暗廣袤的深海海底,在零星分布的高溫熱液噴湧的極端環境中,卻出現了生機勃勃的
  • 南極深海發現失落世界:熱液噴口的海葵和藤壺
    這些生命存在的原因值得關注,因為它們是在被稱作熱液噴口 的海底火山頂部發現的,這種水下結構噴出黑色煙柱,導致周圍的水溫升至380攝氏度,這種高溫環境足以令鉛熔化。陽光無法照射到這麼深的地方,它們的生活 環境一片漆黑,不過這些動物能通過分解在煙裡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獲得能量。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在被發現的海底熱液區生物新種中,大多數均為熱液環境的特有種,包括了原生動物門和12個後生動物門,其中,節肢動物門的種類最多,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次之。上述3個門類的數量佔所有熱液生物種類數量的90%以上。   極端環境隱藏生命起源之謎   熱液生物群被科學家們看作是認識生命起源的窗口。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研究發現,在海底深處,黑暗的海山頂部存在著深入海底的裂隙,冒著滾滾黑煙,帶來了地球內部的化學物質,其中富含硫或氮等元素,微生物通過將硫化氫等還原性物質氧化而產生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形成有機物,為熱液群落中的其他動物提供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