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
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黑煙囪」周邊生物群落旺盛,在這個區域採集到了貽貝、潛鎧蝦、阿爾文蝦和冒貝等大量生物樣本。
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南部雖沒有探測到『黑煙囪』,但探測到了熱液溢流區,生物同樣豐富,科考隊員採集到了海綿、管狀蠕蟲等生物樣品。此外,這個航次獲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視頻,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李超倫說。
李超倫表示,這個航次能取得這麼多珍貴的樣品,首先得益於「科學」號的先進性能,這艘新科考船不僅能克服惡劣海況,而且原地定位7小時至8小時誤差不超過1米,這對科學考察非常重要。同時,水下纜控潛水器(ROV)性能穩定,為科考提供了堅實保障。
「科學」號首航承擔的是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性科技專項和國家973項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熱液調查任務,兩個航段共歷時35天,航程4065海裡。「科學」號此行搭載了全海深多波束測深系統、深海拖曳探測系統、淺地層剖面測量系統、水下纜控潛器(ROV)、溫鹽深剖面儀(CTD)、電視抓斗、沉積物箱式採樣器、沉積物重力柱狀取樣器和底棲生物拖網等先進儀器設備,對熱液區及鄰近區域地形地貌信息、水體、沉積物、生物等樣品以及水文和流場數據進行了系統採集。
這個航次共完成25個站位的地質採水和生物採水作業,獲得了水體不同層位的深度、溫度、鹽度、溶解氧、甲烷、濁度等理化環境參數;獲取熱液噴口及鄰近區域大型海洋生物樣品1400餘頭,種類超過50種,並從熱液區底層水、沉積物、巖石及大型生物樣品中現場分離培養超過300株微生物;採集到硫化物、巖石和沉積物等地質樣品30多件。 (記者張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