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中印度洋海盆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在中印度洋海盆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

  新華網青島6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遠洋科考功勳船「大洋一號」18日圓滿完成中國大洋第34航次返回青島,共歷時215天,航程28125海裡。航次中,中國科學家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並初步推斷劃出了兩個富稀土沉積區域。

  中國大洋第34航次第五航段首席科學家石學法說,科考隊員對中印度洋海盆大約85萬平方公裡範圍內的海底進行了地質取樣和同步連續淺地層和多波束測量。科考隊利用船載分析儀器對沉積物樣品進行了現場測試分析,在15站樣品中檢測出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達到成礦條件。

  同時,科考隊根據現場元素測試數據並結合淺地層和多波束測量資料,在中印度洋海盆初步推斷劃出了兩個富稀土沉積區域,為下一步在印度洋開展稀土資源調查評價和環境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各個領域。但從全球範圍來看,陸地稀土儲量正急劇萎縮,急需尋找新型稀土資源。而很多深海沉積物中稀土含量較高,深海海底可能成為稀土資源的潛在產區。

  科考隊員介紹,下船後他們將在實驗室對稀土樣品進行系統精確分析,確定稀土元素準確含量和礦物學特徵,並對淺地層資料進行精細研究,綜合各種資料研究這個區域富稀土沉積物的分布規律和富集機制,為下一步調查研究提供依據。

  2014年,中國大洋30航次科考隊曾在中印度洋海域獲取一根長1.4米的沉積柱樣,經精細測量,結果表明中印度洋海盆局部區域內沉積物中稀土元素較為富集,具有成礦潛力。本航段的發現證實了此前科考隊提出的在中印度洋海盆可能存在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的假設。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深海稀土開發尚待時日:技術沒問題,但受環境、市場制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科考對中印度洋海盆區開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調查,同時在東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內初步選劃出了面積約150萬平方公裡的富稀土沉積區。我國成為對印度洋、東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走在世界前列「這次之所以能在東南太平洋發現大面積深海富稀土沉積,是因為有的放矢,前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大洋協會是全面統籌組織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礦產資源調查開發的專門機構。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一、各航段科考成果亮點   1、印度洋稀土資源、環境考察雙豐收   我國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在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的國家。本航次第一航段,在惡劣的海況下對中印度洋海盆區開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調查,在我國前期發現的稀土超常富集區內,進一步圈劃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區域,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的資源潛力,深化了對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分布範圍及成礦規律的認識,使我國成為目前對印度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
  • 中國鑽探發現南海東部次海盆3300萬年前"出生"
    此外,還有大量相關成果在分析和準備發表過程中。  用先進方法為南海海盆精確定年  南海是地球低緯度最大的邊緣海。過去,我們對南海深海盆的基礎研究較弱,對南海的年齡有很大爭議。  IODP349航次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2023)的第一個航次,是中國繼汪品先院士1999年主持的第一次大洋鑽探IODP184航次之後的新十年首航,完成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微生物等多學科測量和分析工作,實質性地推動了對南海深部過程的科學認識。  「通過勘探,我們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巖芯記錄,這些是確定南海年齡的直接證據。」
  • 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了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研究相關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吳煒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世界十大海洋平均深度排名|海洋|西北太平洋|亞洲地區|印度洋|...
    2、印度洋(3839.9米)印度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最大深處9074米,平均深度3839.9米。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是全球海洋平均深度排名第二的大洋。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範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也因其溫暖的自然環境而聞名於世。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條帶狀急流結構是在旋轉天體的大氣層和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結構表達了能量的反向串級,即能量從較小的渦旋尺度傳遞到較大的平均流尺度上,在海洋能量及物質傳遞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主要關注了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緯向流場的條帶狀結構,印度洋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印度洋尤其是北印度洋海陸分布獨特,季風控制下的環流系統與其他大洋差異明顯,值得進一步探討。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探秘印度洋海底熱液區生物(組圖)
    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Climate上連續發表2篇文章,在資料診斷和數值模擬的基礎上,提出印度洋偶極子期間印度洋赤道開爾文波可以穿過印度尼西亞海域進入赤道西太平洋,在暖池次表層產生溫度異常並向東太平洋傳播,通過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加以放大,影響第二年的ENSO以及其它熱帶氣候演變過程。
  • 商業帝國曾覆蓋太平洋和印度洋,胡文虎家族終究富不過三代
    生活中充滿著太多的未知,人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前一秒眾星拱月,下一秒跌落谷底;前一秒高樓起,後一秒大廈傾。時光匆匆,成功的輝煌究竟能維持多久?  從一窮二白到事業巔峰,從身無分文到家財萬貫,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逆襲。中國古語有言:富不過三代。
  • 印度洋與中國政策(上)
    > (五)美國的教訓及其啟示 八、北印度洋與中國安全有重大關聯 (一)扎格羅斯—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帶是中國西南安全的戰略屏障 (二)世界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三)緬甸之於中國的地緣政治意義 (四)東北亞對中國西南的聯動作用 (五)在中國印度洋戰略中,雲南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橋頭堡」地位 九、資本主義不平衡發展規律與中國印度洋政策新構想
  • 中國首次發現大面積"植物活恐龍"原始桫欏樹群
    中新網2月13日電 中國林科院專家日前在位於伏牛山區的河南省西峽縣米坪鄉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大面積原始桫欏樹群落。  據新華網報導,米坪鄉桫欏樹有近3萬株,呈群落狀分布。其中白石尖一處群落共有6000餘株,一些高大桫欏樹已有500年歷史,要七個人才能合抱起來。中國林科院周志春教授說,這麼大面積的桫欏樹,在中國國內尚屬首次發現。
  • 中國首次發現大面積"植物活恐龍"原始桫欏樹
    2003-02-13 18:52:56 | 來源:中新網   中國林科院專家日前在位於伏牛山區的河南省西峽縣米坪鄉進行科學考察時
  • 西印度洋發現了新的鋸齒鯊
    摘要:在西印度洋發現了兩種新的鋸齒鯊,這使我們對海洋生物以及氣候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尚不了解。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團隊在西印度洋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它們是罕見的六稜角鋸齒鯊,而是兩個。新近發現的Pliotrema kajae和Pliotrema annae(親切地稱為Kaja和Anna的六six鋸齒鯊)在研究馬達加斯加和桑給巴爾沿海小型漁業的研究中被發現。研究小組今天在《PLOS ONE》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說,發現了兩個新的鯊魚,這突顯了我們對海洋生物及其所產生的影響仍然知之甚少。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該島嶼遠離東非大陸深入海洋內部,人類發現它的時間要遠遠晚於馬達加斯島大型動物滅絕的時段。研究石筍切面圖結合現代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羅島氣候變化可反映大範圍熱帶西南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的氣候變化。古氣候記錄顯示過去8000年以來,西南印度洋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頻繁經歷了持續時間從幾十年至上百年不等的劇烈乾旱事件。這一研究表明西南印度洋的大型物種在歷史上數次更為嚴重的乾旱事件中均得以存活下來,但最終在晚全新世因人類數量急劇增多和對當地生態破壞活動的影響下,難逃滅絕的命運。
  • 印度洋海底的神秘怪物被發現
    印度洋海底發現一個奇葩在2001年,科學家們在印度洋考察的時候,在距離海面2000多米的深海中,發現了一種奇葩的生物,這種生物竟然帶有磁性,渾身黑色,含有大量的鐵元素。科學家們將這種生物命名為「鱗角腹足蝸牛」,目前,美國方面正在研究它,希望可以將它身上的優勢,應用到人類的盔甲之中。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