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亞中科院深海所:從「洋底」走向「深淵」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解說】近年來,隨著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加快,建省30周年的海南在深海領域不僅實現了萬米「深淵」的突破,還將深海領域融入智能科技,帶領民眾體驗繽紛多彩地海底世界。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深海研發基地看到了眾多前沿的深海探測裝備。中科院深海所所長特別助理陽寧介紹,目前,深海所已順利完成了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號海試任務等多項深海科考任務。

  【同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特別助理 陽寧

  在這個地方進行了地震的觀測,在世界上在這麼深的海溝裡頭是第一次。說明我們的記錄儀器的水平已經達到了萬米級。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布這麼完整的一條(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花了不到五十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原來的第一臺潛水器四到五年完成的這個實驗的工作量,所以非常高效的把實驗工作做完了

  【解說】在中國深海所工作了兩年的鉗工周浩仍清楚地記得,在首次馬裡亞納科考時,站在甲板上看到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裝備突破萬米時的激動心情。

  【同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工程實驗室鉗工 周浩

  當時大家在甲板上站著等了幾個小時,可以說幾十人在甲板上站著根本沒有任何聲音,可能只能聽到大家的那種呼吸聲。當我們那些測試裝備,檢測的到我們的裝備已經浮到到海面的時候,當同事們說測到信號了,大家打破了那種沉默吧,那種歡呼聲可以說當時的感覺就有點像那幫(獲獎的)奧運冠軍。

  【解說】據了解,中科院深海所於2011年啟動籌建,以深海環境與生態過程、深海環境探測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中科院深海所正與中科院系統的23家單位和院外30 多家單位進行合作,把水下攝像、水下照明等產業技術利用到海洋領域。未來,中科院深海所還會把深海與智能科技相融合,讓民眾分享科考成果。

  【同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特別助理 陽寧

  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叫虛擬實境,我們想把深海的環境重現出來。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到深海去,也不可能一個人都出海。我是通過這個技術,這個東西是可以做產業化的。我們提供原始的這些數據,這些信息給他們(公司),他們把它實現。可以讓所有的民眾都來分享我們科考的這些成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紅白相間的外觀,外艙壁上的「三亞」標籤赫然在目,看似不大的「膠囊型」潛水器內,載人艙、推進器、聲學系統、控制系統、液壓系統等囊括其中。就是這顆「小膠囊」,去年通過了嚴謹的海試驗證,實現4500米的下潛深度,為人類探索洋底深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 吹響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結號
    彭曉彤時任深海所首席科學家,現為深海所副所長,同時為深海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室的學科帶頭人。在他的引薦和帶領下,一支踏實肯幹、以青年科學家為主的團隊逐漸建立起來,近年來在深海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這是深海所通過核心人物引領、組建人才隊伍的生動事例。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組建深海科技聯盟
    核心人物帶人才「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這裡工作了6年,算是所裡的『老人』了。深海所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參與國家重大研究項目的機會很多,在這裡工作很有獲得感和價值感。」深海所深海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室副主任李季偉感慨。2013年,李季偉在老師彭曉彤的引薦下,從四川來到海南,投身於深海事業研究中。
  • 中科院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作為中科院深海所的一名實驗室鉗工,他見證了「探索一號」搭載的高科技深海探測裝備,成功潛入萬米深海,完成多項重大深淵科考任務。去年,他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將海洋科研基層工作者的心聲帶到了北京;今年,在習總書記考察中科院深海所時,他有幸與總書記握手、交流,得到總書記的殷切鼓勵,並作為海南唯一基層代表,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言。
  • 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
    全球深度大於6000米的海溝共有37條,這些海溝所在的區域被稱作海鬥深淵。它們是迄今全球海洋中人類難以企及、知之甚少的地方。 包括馬裡亞納海溝在內的9條最深的海溝分布在西太平洋,它們中的5條深度均超過萬米。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又稱萬米載人潛水器。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11月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主持。  會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宣讀了立項通知和專項總體組等有關任命文件。
  • 來自臺灣的中科院地球化學家周義明
    中科院三亞深海所從2011年開始籌建到首次完成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淵科考作業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原本嚴重依賴進口的深海探測主幹技術裝備也逐步實現自主研發製造……在三亞深海所創業氛圍的感染下,周義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帶領團隊從租賃場地、購買器材開始,只用了3年的時間就研製出了一批具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壓高溫(或變溫)儀器。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深海藍,是海南的標識色。如何用這抹靚麗的藍,繪製出動人畫卷?  4月12日15時許,位於三亞,成立僅兩年的年輕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激情湧動。
  • 跟著它們上天探火星,入海探深淵!
    跟著它們上天探火星,入海探深淵!2020年,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一場「大戲」即將在深海「舞臺」上演。2020年3月,萬米載人潛水器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完成總裝並開始全流程水池試驗。水池試驗是潛水器從陸地走向水中的第一步,如果把萬米載人潛水器比作一輛新車,那麼試驗的水池相當於一個「試車場」。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視察結束後,正在當地相關院屬單位調研的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立即在深海所主持召開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對下一步深海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部署,並於4月13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院黨組中心組學習會進一步學習貫徹,切實提高加快中科院改革創新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中科院深海所再獲1億金融支撐 助「探索一號」闖深海
    央廣網三亞1月20日消息(記者吳媚苗 通訊員陳怡)過去的2017年,對深海探索來說,是開啟全新航程的一年。「探索一號」的科考歸來使我國在深海上又邁進了一大步。記者目前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目前再次獲得浦發銀行方面的金融支撐,隨著不斷深入的科研經費的投入,「探索一號」相關項目將再創佳績。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了解建設進展     謝昌龍一行在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所科考碼頭了解情況     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進行座談交流 朱漢斌 攝   10月29日至30日,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馬溝弧前區4000米深處發現白色碳酸巖 今天在現場展示的畫面是「深海勇士」號前兩次下潛帶回來的。中科院深海所杜夢然介紹,「深海勇士」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4000米深度的區域下潛,該區域底部大部分都是黑色的積巖,但是這次很意外,在這樣的深度發現有一片白色的碳酸巖。
  • 「奮鬥者」萬米深潛海試:中科院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科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28日返回三亞。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10餘家單位全面參與「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工作,是研製任務的核心單位,海試任務的牽頭組織單位,「奮鬥者」號的業主單位,為「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發揮核心關鍵作用。——中科院是「奮鬥者」號研製任務的攻堅隊。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馬溝弧前區4000米深處發現白色碳酸巖今天在現場展示的畫面是「深海勇士」號前兩次下潛帶回來的。中科院深海所杜夢然介紹,「深海勇士」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4000米深度的區域下潛,該區域底部大部分都是黑色的積巖,但是這次很意外,在這樣的深度發現有一片白色的碳酸巖。
  • 深海生命系統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日前,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鯨落生態群)鯨落,與海底熱泉、冷泉,並稱為深海三大生命綠洲。1鯨·落·,·萬·物·生鯨落(Whale Fall),指掉入洋盆或深淵的鯨的屍體,因為鯨類等動物巨大的身驅無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盡,而會落入海底。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海洋所的七秩芳華,是從近海走向深海的70年,是育人鑄魂的70年,是開放共贏的70年,是砥礪奮進、科技報國的70年。新的發展時期,海洋所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進展,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離不開科技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