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復活了嗎?

2020-12-04 返樸

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國際會議召開,德布羅意提出了一種「導航波」理論,即每一粒子都具有確定性的空間位置或軌跡,由導航波函數描述。會議結束後,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漸漸地被物理學界遺忘。2005年,巴黎狄德羅大學的流體物理學家伊夫·庫代的「彈跳油滴」實驗以及「雙縫實驗」,使得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復活,但不久被丹麥技術大學的託馬斯·玻爾推翻。但德布羅意的追隨者們並沒有放棄,今天他們仍在求索。

撰文 |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責編 | 劉志遠

01、導航波理論的誕生

路易·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Pierre Raymond duc de Broglie),出生在法國北部迪耶普(Dieppe)的一個外交和政治世家(圖1)。他14歲那年,時為家族第五代公爵的父親維克多(Victor,5th duc de Broglie)去世。母親保琳(Pauline d'Armaillé)和世襲第六代公爵的哥哥摩裡斯(Maurice, 6th duc de Broglie)把他送去了巴黎最好的貴族中學 Lycée Janson de Sailly讀書。德布羅意在中學時期,他的法文、歷史、物理、哲學成績全都名列前茅。1909年中學畢業後,他進入了法國一流的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該校著名的校友包括居裡夫婦(Pierre and Marie Curie)。

圖1 路易·德布羅意(1892—1987)

可能由於德布羅意對各個學科都擅長的緣故,在大學裡讀書的德布羅意並不清楚自己應該主修什麼科目。他最初選擇了歷史,後來又轉去學法律。1911年,他的物理學者哥哥摩裡斯把他帶去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一屆索爾維(Solvay)國際會議,在那裡他見到了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對物理學產生了極大興趣,回校後轉讀理論物理。1913年,他帶著文學和科學兩個學士學位文憑從索邦大學畢業。

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布羅意到了陸軍服役,開始在一個軍事要塞當工兵,後來轉到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下的無線電部門當通訊兵。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布羅意隨之退役。他返回索邦大學,繼續學習和研究理論物理,師從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那時,他的哥哥摩裡斯正在研究X-射線光譜和光電效應,常常把他帶到自己的實驗室裡工作。後來,兄弟兩人共同發表了光學方面的論文。

1924年,32歲的德布羅意完成了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次年全文發表在《物理年刊》。在他的博士論文裡,德布羅意基於愛因斯坦對於光波特別是光波的「波粒二象性」研究,提出了電子的波動性新理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從光推廣到物質,即物質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導師朗之萬對德布羅意新理論的正確性沒有太大的把握,於是把德布羅意的論文寄給了愛因斯坦徵求意見。愛因斯坦興奮地寫了封簡短的回信,稱讚道:「他掀起了巨大帷幕的一角!」愛因斯坦將論文推薦到了柏林科學院,於是這一新理論很快便廣泛傳播於物理學界。受這篇論文的啟發,1926年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寫下了今天熟知的薛丁格方程。1927年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與雷斯特·革末(Lester Germer)的著名電子實驗,以及1928年喬治·湯遜(George Thomson)的另一個實驗,都驗證了德布羅意的電子波理論。

1926-1927 年,從不同角度出發,馬克斯·玻恩(Max Born)對薛丁格方程做出了概率論解釋,另外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不確定性原理」,說明無法同時精確地測量到粒子的動量和位置。

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國際會議再次在布魯塞爾召開,主題是「電子和光子」,討論新興的量子理論(圖2)。這是一次最廣為人知的學術會議,在兩個不同學派之間發生了著名的玻爾—愛因斯坦論戰。居裡夫人是唯一的女性科學家,29 位與會者中有17人獲諾貝爾獎。

圖2 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合影,德布羅意位於第二排右三

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提出了量子力學標準的「哥本哈根詮釋」,宣稱在量子尺度上被觀測到之前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他認為粒子的位置並不是確定的,而是隨機的,由概率波函數決定;在測量到的一瞬間,波函數坍塌成一個點,粒子飛躍到這一點上,此刻它的位置才成為「現實」。

愛因斯坦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反對玻爾,以及他所依賴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而玻爾則反駁道:「愛因斯坦先生,請不要告訴上帝怎麼做。」在這場論戰中,德布羅意自然站在愛因斯坦一邊。他還提出了一種「導航波」(pilot-wave)理論,即每一粒子都具有確定性的空間位置或軌跡,由導航波函數描述。可是,支持玻爾的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在會議中指出,導航波理論無法解釋非彈性散射,從而無法說明導航波背後的物理本質。這次會議結束時,玻爾學派以他們的革命性理論佔了上風。此後,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也漸漸地被物理學界遺忘。

192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博士畢業不到5年的德布羅意,表彰他「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wave nature of electrons)。頒獎委員會的頌詞中說:「在這麼年輕的時候,你就陷入到物理學中最深刻問題的爭論中。在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的情況下,你有勇氣斷言,物質不僅具有微粒性質,而且還具有波動性質。後來的實驗證實了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德布羅意從1928年開始在索邦大學教授理論物理學,其後在亨利·龐加萊研究院(Institut Henri Poincaré)工作,1932 年後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任理論物理教授直至 1962 年 70 歲退休。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發表了150篇學術論文和25本書。

學術榮譽方面,1933 年德布羅意當選為法國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院士。1942年他成為科學院的常務秘書,負責分配行政工作任務、報告科學院年度成績、撰寫逝世院士輓詞等,任職至1975年。1944年,他榮膺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aise)首席院士。法蘭西學術院是 1635 年創立的法國歷史最悠久和名氣最大的學術權威機構。一生中他先後被歐洲、美國和印度等18個國家科學院遴選為外籍院士。德布羅意獲得過許多重要獎項,特別是 1929 年法國科學院首次頒發的亨利·龐加萊獎、1938 年德國物理學會的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獎、195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卡林加獎(Kalinga Prize)、1956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金質獎章,1961 年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Légion d'honneur)等。他還先後被華沙、布加勒斯特、雅典、洛山、魁北和布魯塞爾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學術活動方面,1945 年德布羅意兼任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高級顧問,又在亨利·龐加萊研究院建立了工程力學中心。他的長期努力還促成了著名的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IAQMS)的創立並成為首批核心成員。1950 年,在德布羅意波動力學因果論的基礎上,大衛·玻姆(David Bohm)引入了量子勢等概念從而建立了著名的德布羅意-玻姆理論,是目前唯一能給予物質波以實在狀態描述以及為某些量子力學預言做出合理解釋的理論。德布羅意-玻姆理論還為經典混沌(classical chaos)理論和量子混沌(quantum chaos)理論的統一提供了基本框架(量子力學中的德布羅意-玻姆相空間)。

1960年,德布羅意的哥哥摩裡斯去世,他成為了第七代布羅意公爵(7th, duc de Broglie)。德布羅意終身未婚,不曾有過私人汽車,一輩子住平民小屋,深居簡出,喜歡過平俗簡樸的生活。他為人彬彬有禮,從來不發脾氣,是一位典型的紳士學者。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健康長壽,於1987年3月19日以95歲高齡在巴黎市郊的Louveciennes離世。

02、導航波理論的復活

歷史從來不肯輕易退出舞臺。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國際會議上德布羅意提出的導航波理論雖然漸被遺忘,可還不是殭屍。

2005 年,由巴黎狄德羅大學的流體物理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指導的團隊偶然做了一個「彈跳油滴」(bouncing-droplet)實驗,發現了一個可能顛覆玻爾量子力學理論的現象:當微小油滴跌落到振動的油層表面時,它會上下彈跳,並能夠穿越障礙,很好地詮釋了一些撲朔迷離的量子現象。他們發現彈跳的油滴在圍繞油麵中心轉動時,只沿某些「量子化」的軌道運動,有時還會彈跳到另一個量子軌道上,這與電子在原子核中的運動十分相似。庫代意識到,這驗證了德布羅意主張的導航波理論!隨後,庫代和伊曼紐爾·福特(Emmanuel Fort)合作,進行了更精確的「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很多物理學家對這類實驗非常看好。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雙縫實驗「蘊含了量子力學的所有精華,隱藏著量子力學的終極規律」。庫代和福特在記錄了75個彈跳油滴通過雙縫的軌跡之後,宣稱在油滴的落點處觀察到了類似於幹涉的條紋,而這看來只能是來源於導航波。

於是,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復活了,讓德布羅意的追隨者們興奮了10年的光景。在這段時間裡,兩個派別的物理學家都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實驗。麻省理工學院(MIT)流體動力學家約翰·布希(John Bush)的團隊、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託馬斯·玻爾(Tomas Bohr)和安諾斯·安諾生(Anders Andersen)的團隊,以及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量子物理學家赫爾曼·貝特蘭(Herman Batelaan)的團隊都做出了一些相當完美的實驗,但都沒有觀察到庫代他們所說的幹涉條紋。其中,約翰·布希和他的研究小組旨在闡明彈跳油滴的細微導航波動力學,並試圖對其類似量子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他們獲得在垂直振動流體浴上反彈油滴的理論結果,建立了其運動的積分微分方程,觀察到油滴彈跳狀態通過超臨界分叉之後幾乎是直線地穿過雙縫,並沒有看到條紋出現。有趣的是,他們看到油滴運動狀態從不穩定到穩定的改變,驗證了油滴在複雜幾何形狀中行走時的混沌動力學行為。赫爾曼·貝特蘭團隊則測量了來自光柵的電子衍射,並且記錄了雙縫衍射圖形,證明了具有彈跳油滴的宏觀波粒對偶性,還試圖對個別事件以確定的方式來描述其量子力學原理。託馬斯·玻爾和安諾斯·安諾生的研究團隊在 2015 年發表了最好的綜合性實驗報告,以十分有說服力的結果表明:庫代和他的團隊的實驗中存在關鍵性錯誤,其原因歸咎於實驗過程中不該忽略的噪音、使用不正確的方法和不夠充分的統計數據。

有趣的是,發表這個報告推翻德布羅意理論的主要人物——丹麥技術大學的託馬斯·玻爾——正是尼爾斯·玻爾的孫子(圖3、圖4)。

圖3 託馬斯·玻爾與他的祖父尼爾斯·玻爾照片的合照

圖4 玻爾祖孫三代 | 圖源:尼爾斯·玻爾檔案館

「我當時特別想知道,到底能不能得到一個確定性的量子力學理論。」考慮到自己在玻爾家族中的位置,託馬斯強調說:「也許是懷著一種責任感,我覺得自己有義務見證最終結果。」

當然,德布羅意的追隨者們並沒有放棄——今天他們仍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de Brogile L. Recherches sur la Theorie des Quanta, Mas son[J]. Annales de Physique, 1925(10): 22-128.

[2] Wolchover N. Famous experiment dooms alternative to quantum weirdness[J/OL]. (2018-11-11)[2019-02-11].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famous- experiment- dooms- pilot- wave- alternative- to- quantum- weirdness- 2018101 1.

[3] Oza A U, Rosales R R, Bush J W M. A trajectory equa tion for walking droplets: Hydrodynamic pilot-wave theory [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13, 737(12): 552-570.

[4] Batelaan H. Double slit electron diffraction[C]//EmQM15 –Emergent Quantum Mechanics, Vienna: Conference Series, 2015: 012007.

[5] Bohr T, Andersen A P, Lautrup B. Bouncing droplets, pilot-waves, and quantum mechanics[M]. Berlin: Springer, 2016: 335-349.

作者簡介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複雜網絡和非線性動力系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技導報》2019年第22期,原題為《德布羅意及其導航波理論》。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

相關焦點

  • 德布羅意及其導航波理論
    1924年,32歲的德布羅意完成了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次年全文發表在《物理年刊》。在他的博士論文裡,德布羅意基於愛因斯坦對於光波特別是光波的「波粒二象性」研究,提出了電子的波動性新理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從光推廣到物質,即物質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 「我們都是波!」——德布羅意的重大發現
    電磁波與機械波的根本區別我們最熟悉的波是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彈性媒質中的傳播,例如水波、聲波等等。可見光和無線電波都是電磁波。在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建立之前, 人們以為光波也是一種由發光體引起的波,像聲波一樣也要依靠媒質(以太)來傳播。
  • 萬物都有波!通過德布羅意波長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任何物質的波
    德布羅意:放著官二代不做,反而去研究波粒二象性說起微觀粒子的波動性,那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位法國的偉大物理學家德布羅意(也是一名法國公爵),當德布羅意在博士時期,德布羅意就展現了對於物理學、尤其是粒子物理學的非凡天賦,在德布羅意臨近博士畢業時,德布羅意在其畢業論文上通過結合普朗克常量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就是著名的兩個公式:E=hv(普朗克常量)和E=mc2(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 德布羅意奠定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的基礎
    這裡我們要強調一下這兩個概念,一個是量子力學,一個是波動力學,前者沒有談到波後者把粒子看成是波,但是這兩個理論是完全等價的。那麼關於薛丁格發現波動力學,以波動力學的內容我們留到第八課講。今天這一課我們談的粒子和波的關係。談到粒子和波關係呢,當然我們要回顧一下什麼是波,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熟悉的波有很多,比如說你現在正在聽喜馬拉雅音頻,你通過什麼樣的波來聽到的?
  • 地球也有波動性,德布羅意提出的物質波早就投入到技術應用中
    光是粒子還是波?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三百多年來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科學發現,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牛頓時代,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兩派就勢均力敵互不相讓,之後光的幹涉、衍射等現象陸續被觀察到,光的波動說逐步佔了上風。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布羅意
    他把相波概念應用到以閉合軌道繞核運動的電子,推出了玻爾量子化條件。在第三篇題為「量子氣體運動理論以及費馬原理』的論文中,他進一步提出:「只有滿足位相波諧振,才是穩定的軌道。」在第二年的博士論文中,他更明確地寫下了:「諧振條件是l=nλ,即電子軌道的周長是位相波波長的整數倍。」
  • 量子力學1.3.1 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
    量子力學的第三個歷史淵源,就是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
  • 量子力學4:德布羅意的明悟
    德布羅意用博士畢業論文拿到 1929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青史留名。值得一提的是,證明電子波動性的幾個實驗物理學家得到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其中一個獲獎者叫喬治·湯姆孫(Sir George Paget Thomson),用的不是晶體散射,而是另一個方法 —— 他是誰呢?就是我們上一講說的那個發現電子的約瑟夫·湯姆孫的兒子。
  • 一個小油滴引發「血案」,百年量子力學理論險些重寫
    在對這個所謂的「雙縫實驗」進行重複驗證時,研究人員得到的結果與庫代的初始結果是矛盾的,而且他們還表明,雙縫實驗恰好能夠證偽彈跳油滴模擬系統和德布羅意的導航波量子力學理論。對德布羅意而言,要解釋雙縫實驗,不一定要用到抽象而神秘的波函數坍縮。他設想了一種實在的粒子,凌駕於一種實在的導航波之上。雖然導航波會同時穿過雙縫,但粒子就像一根浮木,從其中一條縫隙穿出。到了另一邊,導航波相長幹涉的地方,就是粒子出現的地方,而導航波相消幹涉的地方,就是粒子不會出現的地方。德布羅意始終沒有推導出動力學方程,來描述波-粒-雙縫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
  • 一個小油滴引發「血案」,百年量子力學理論差一點就要重寫
    在對這個所謂的「雙縫實驗」進行重複驗證時,研究人員得到的結果與庫代的初始結果是矛盾的,而且他們還表明,雙縫實驗恰好能夠證偽彈跳油滴模擬系統和德布羅意的導航波量子力學理論。丹麥技術大學流體物理學家託馬斯·玻爾,身後的照片是他的祖父、量子力學先驅尼爾斯·玻爾。
  • 世襲貴族卻走上科學道路的德布羅意
    小時候的德布羅意熱愛讀書,尤其喜歡文學方面內容,18歲的時候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學習歷史,並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不久之後他聽說了索爾維物理討論會第一屆秘書莫裡斯對光、輻射、量子性質等問題的討論後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轉頭研究理論物理學,也算個半路出家。一戰期間他借電報站工作的機會熟悉了電波知識,他哥哥是研究X射線領域的,從他哥哥那裡了解到了量子力學的知識,激發了他研究量子物理的興趣。
  • 「波粒二象關係式(甘永超公式)」是普朗克和德布羅意的畢生追求
    「波粒二象關係式(甘永超公式)」是普朗克和德布羅意的畢生追求「普朗克公式」揭示了「粒子的能量與波的頻率」之間的關係,「德布羅意公式」揭示了「粒子的動量與波的波長」之間的關係。但它們都只是揭示了「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卻不是「波與粒子之間的整體關係」,還拿了二個諾貝爾物理獎……然後呢,當然是希望揭示「波與粒子之間的整體關係」。這是「科學發展的方向和邏輯」!不能說普朗克、德布羅意他們沒有突破,搞不出來,科學就不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了!
  • 德布羅意:我靠一篇畢業論文就拿到了諾貝爾獎
    他是半路出家去學理論物理的,還拿到了博士學位。誰說文科生學不好物理的?誰說文科生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布羅意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沒有什麼不可能。其實不獲得諾貝爾獎,德布羅意一樣青史留名。他的家族是法國的頂級權貴,每一代繼承人都擁有法國公爵和德國親王的封號。家庭條件給了德布羅意優良的教育,18歲的時候,德布羅意就憑藉出色的成績從巴黎大學畢業。
  • 「波粒二象關係式(甘永超公式)」是普朗克和德布羅意的畢生追求
    「波粒二象關係式(甘永超公式)」是普朗克和德布羅意的畢生追求「普朗克公式」揭示了「粒子的能量與波的頻率」之間的關係,「德布羅意公式」揭示了「粒子的動量與波的波長」之間的關係。但它們都只是揭示了「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卻不是「波與粒子之間的整體關係」,還拿了二個諾貝爾物理獎……然後呢,當然是希望揭示「波與粒子之間的整體關係」。這是「科學發展的方向和邏輯」!不能說普朗克、德布羅意他們沒有突破,搞不出來,科學就不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了!事實上,普朗克和德布羅意(還包括愛因斯坦等)一輩子都在思考「波與粒子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但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但最近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龍桂魯帶領的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來源:《科技日報》2018-1-18 陸成寬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
  • 波還是粒?
    他從波動理論中汲取養分,將波動理論中的振動和周期理論引入粒子理論,完善了互補粒子理論。他逐一提出了波動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駁斥了惠斯當時的光理論。隨著牛頓的普及,牛頓的粒子學生們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壟斷了光的解釋能力。當著名科學家託馬斯·楊在研究牛頓環的明亮條紋時,他突然問道:「為什麼會形成一的條紋呢?」他想,「用波來解釋不是很簡單嗎?
  • 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的雙重特性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的雙重特性。波粒二象性光到底由粒子還是波構成的爭論困擾了人們數百年。1924年,路易·德布羅意提出了一個簡單卻看似不可能的答案: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 弗蘭克▪赫茲和德布羅意 衍石科技
    當實驗發現理論不能完全解釋某些現象的時候,另外一批理論物理學家就推出新的假說和理論,實驗物理學家又去做實驗證明它們的正確或錯誤,周而復始,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現代物理的深厚根基在二戰前後就這樣成功搭建起來,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有了這個根基,因此枝葉繁茂,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