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第三個歷史淵源,就是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
首先我們回憶一下,普朗克的光量子假說,認為:
光子的能量E,等於普朗克常數h,乘以光的頻率ν
光子的動量p,等於普朗克常數h,除以光的波長λ
或者用約化普朗克常數ћ = h/(2π)表示,就可以寫為E = ћω,這裡的ω就是角頻率了。也可以用波矢量|k→| = 2π/λ,也就是波數來表示動量p,為p = ћk。波的動量的方向,就沿著波矢量的傳播方向。
這兩個等式E = ћω和p = ћk,都有同樣的特點。它的等號的右端的ω和k都是代表波動性,左端的能量E和動量p都代表粒子性。因此也可以說,是波動性決定了粒子性,因為粒子性的相關參數是由波動性的參數計算得出的。
受到此啟發,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新的假設。
德布羅意認為,微觀粒子也有波動性。粒子性和波動性二者的關係,就是將普朗克關係的等式兩方倒過來寫,就可以根據粒子的能量和動量,求出粒子的角頻率ω和波矢量k:
ω = E / ћ
k = p / ћ
這組關係稱為德布羅意關係。它描述的是粒子的物質性決定波動性的關係。因為從粒子性的角度,我們一般用能量和動量描寫它的運動。而用波動的角度,應該用角頻率和波矢量來描述它的運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關係適用於比較特殊的運動狀態。也就是說,在粒子方面,它應該是自由運動的;而在波的方面,它應該是平面波。
平面波可以寫為:
將德布羅意關係代入可得:
這個波就稱為德布羅意波。德布羅意波是一個複數波,所以不是經典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