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2020-06-15 新浪探索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氣態銣原子的速度分布數據,證實了1995年發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獨特的微重力環境下製造了一種新奇的物質狀態,並以此來探索量子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呈現為4種狀態,分別是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然而,物質還有第5種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簡稱BECs)。這是由愛因斯坦與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在1924年預測,並由沃爾夫岡·克特勒、埃裡克·康奈爾及卡爾·威曼所領導的團隊,在1995年首先通過實驗製造出來的物質狀態。當一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原子開始聚集在一起,表現得如同一個巨大的「超級原子」。這是一種氣態的、超流性(完全缺乏黏性)的物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由經典物理控制的日常世界與遵循量子力學規則的微觀世界。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表現得好像它同時朝兩個相反的方向旋轉,或者在兩個或更多的地方同時存在。由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遵循著某些量子行為,因此有望為科學家提供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關鍵線索,甚至有可能為建立「萬物理論」提供幫助,從而解釋宇宙在最小到最大的尺度上是如何運行的。


現在,在世界各地的數百個實驗室中,科學家已經可以常規地製造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然而,阻礙這項研究的限制之一是地球的重力。這些「超級原子」極其脆弱,製造它們的裝置也極其精細,因此地球上的重力可能會把它們都破壞掉,從而很難對其進行深入了解。


於是,研究人員在國際空間站開發並成功運行了冷原子實驗室,可以微重力條件下產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該實驗室於2018年發射,體積很小,所需的能量相對較少,因此滿足了空間站的特定限制條件。在地球上,製造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所需的設備可以佔據整個實驗室,但冷原子實驗室的體積只有約4立方米,平均需要510瓦的電力。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冷原子實驗室發現,微重力條件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自由膨脹時間超過了1秒,使可觀測時間大為延長,並提高了測量的精確度。相比之下,在地球上,科學家只有幾十毫秒的時間來完成同樣的任務。此外,在微重力條件下,科學家可以用更弱的力來捕獲凝聚物;這反過來意味著可以在更低的溫度下產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此時奇特的量子效應會變得更加明顯。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利用銣原子製造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表示,他們最終打算加入鉀原子,來研究當兩種凝聚態混合時會發生什麼。此外,研究人員還試圖利用冷原子實驗室製造出球形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種形態只有在太空中才能出現。


「過去,我們對大自然內部運行機制的主要見解來自粒子加速器和天文臺;在未來,我相信對冷原子進行精確的測量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湯普森補充道。他們的詳細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1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什麼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而前四種分別是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這種狀態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下形成的,而且只在表現得像玻色子的原子中形成。


玻色子是兩種基本粒子中的一種。當玻色子原子冷卻形成凝聚態時,它們會失去自己的特性,其行為就像一個巨大的超級原子集團,有點像在雷射束中變得難以分辨的光子。1995年6月5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通過實驗製造出了第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23獨立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2001年,康奈爾、威曼和克特勒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很難理解也很難製作,但它們具有許多非常有趣的特性。比如,它們可以達到異常高的光學密度差。一般來說,凝聚體的折射係數非常小,因為其密度比平常的固體要小得多。但使用雷射可以改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原子狀態,使其對一定的頻率的折射係數驟增。由此光速在凝聚內的速度就會驟降,甚至降到數米每秒。


自轉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可以作為黑洞的模型,入射光不會逃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也可以用來「凍結」光,這些被「凍結」的光在凝聚分解時又會被釋放出來。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 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25 年後,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中再次創造出 BEC,並在國際空間站中進行試驗研究,首批研究結果已在《Nature》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
  • 空間站創造出奇異「物質第五態」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外媒披露,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國際空間站上的一臺設備——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第五態。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6月11日報導,冷原子實驗室(CAL)於2018年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用於研究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據報導,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創造了一種罕見的物質狀態——一種在地球上不能長時間存在的狀態。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小型設備製造了罕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s),也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 CAL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 太空創造出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打開量子世界探索新大門
    其實在我們的物理研究中,還有第五種物質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相信大家對於這種物質狀態並不是非常了解,也不了解,這其中隱含著什麼深層次的意義。近期科學家有了全新的發現,朋友們可以加我關注和粉絲,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的最新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不明白的可以留言,美女小倩會第一時間回復。第五種物質形態,對於量子研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物質「第五態」 只需6分鐘失重飛行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物質「第五態」 只需6分鐘失重飛行  Winnie Lee • 2018-10-18 18:21:
  • 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創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愛因斯坦再成功
    6月11日,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家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大發現原子在這一點上成為一個具有量子屬性的單一實體,其中每個粒子也作為一個物質波。 外來物質不受地球限制的「控制」 6月11日,美國宇航局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宣布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BEC實驗的第一個發現,可以不受地球環境的限制進行控制。
  • 人類在太空製造出「物質第五態」,科學家:有望揭開暗能量之謎!
    近日,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首次觀測到太空中物質的第五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的難題——暗能量之謎。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首次在太空中觀察到量子「物質的第五態」
    通常所見的物質: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而物質的第五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當某些元素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就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該存在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玻色預測的。
  • 國際空間站上的奇異物質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我們熟知的物質形態有固態、液態和氣態。1879年,科學家們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共存的等離子態。1924年,愛因斯坦預言當一團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新狀態。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 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 NASA創造出超低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原標題:NASA創造出超低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舞者同臺起舞,動作一致時,妙不可言。當溫度低到了極限,原子的運動也變得像同臺起舞者那樣同步,這種奇異的現象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為了研究它,科研人員需要將原子冷凍到僅僅高於「絕對零度」的溫度,原子的能量才能趨近最低,並接近絕對靜止狀態。
  • 科學網—探索物質「第六態」
    ■本報見習記者 吳益超 世界物理學歷史或許不會忘記2004年1月29日:這一天,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他們創造了物質的第六種形態——費米子凝聚態(fermionic condensate)。
  • 科學家創造出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 · 愛因斯坦凝聚態
    在接下來的6分鐘裡,科學家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深入了研究這種宇宙中最奇特、最陌生的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這種物態。不同於其它物態(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只有將氣態原子云冷卻至極接近絕對零度時才能形成,與絕對零度僅相差幾十億分之一攝氏度。
  • 國際空間站上打造太空最低溫 零下273.15攝氏度
    ­  國際空間站上打造出太空最低溫­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最新報告說,他們利用一個叫冷原子實驗室的設備,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製造出僅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高100納開爾文的極端低溫。這是太空中迄今已知存在的最低溫度。
  • 疫情隔離,物理學家用量子技術遠程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
    來源:新浪科技Amruta Gadge博士的家距離蘇塞克斯大學的實驗室約3公裡,目前她只能居家工作,可以在她的屏幕上看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圖像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新冠病毒疫情隔離期間,英國一位物理學家在自家客廳利用量子技術遠程控制實驗室設備,製造出了第五種物質狀態。
  • 科學家將在空間站進行「量子糾纏態」實驗(圖)
    科學家試圖利用國際空間站研究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  相互糾纏的量子微粒似乎可以瞬間得知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完成超光速的信息交流,面對這一不可思議的結論,科學家到目前為止還僅限於在較小的尺度上進行實驗,但一項發表在《新物理學》期刊上的論文提出可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EPR悖論實驗,測試量子「幽靈行動」的限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