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離,物理學家用量子技術遠程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Amruta Gadge博士的家距離蘇塞克斯大學的實驗室約3公裡,目前她只能居家工作,可以在她的屏幕上看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圖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新冠病毒疫情隔離期間,英國一位物理學家在自家客廳利用量子技術遠程控制實驗室設備,製造出了第五種物質狀態。

Amruta Gadge博士是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數學與物理科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她製造的是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的物質狀態。這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極低溫的原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得如同一個單一的實體。

在疫情隔離期間,Gadge博士只能在離實驗室約三公裡外的自家起居室裡工作,但她還是用電腦控制雷射和無線電波,創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劍橋大學量子系的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第一次有人通過遠程操作,在之前從未製造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實驗室裡製造出了這種物質狀態。

這一成就或許能為使用計算機遠程操作量子技術提供啟發,比如在太空或水下等難以接近的環境中。利用量子物理中鬼魅般的超距效應,量子技術可以極大地加快信息處理的速度,從而開發出地球上最強大的計算機。

「我們都非常興奮,因為我們可以在隔離期間,以及未來任何可能的隔離情況下,採用遠程方式繼續進行實驗,」蘇塞克斯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彼得·克魯格(Peter Kruger)說,「增強遠程實驗室控制的能力,對於研究在太空、地下、潛艇以及極端天氣下難以接近的環境中操作量子技術而言,有著重大意義。」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繼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當氣體中的原子電離時產生的)之後的第五種物質狀態。20世紀20年代中期,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學家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預言,量子力學可以迫使大量粒子表現出單個粒子的行為,這開啟了對所謂「第五物質」的研究。

這張圖像證實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成功製造。從左到右可以看到,當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其行為就像一個單一實體

然而,直到1995年6月,科學家們通過在170nK(1.7×10^-7K)的低溫下冷卻由大約2000個銣-87原子組成的稀薄氣體,才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通常是一團由成千上萬個銣原子組成的雲,這些氣態原子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即原子停止運動的溫度。然而,就在絕對零度之上,原子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性質,它們會結合成一個單一的量子物體,也就是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並可以感知非常弱的磁場。

蘇塞克斯大學的量子系統與設備研究小組就在布萊頓郊外進行實驗,目的是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作為磁傳感器。「我們使用多個精心定時的雷射和無線電波冷卻步驟,在超低溫條件下製備出銣原子氣體,」克魯格教授說,「這需要用計算機對雷射、磁鐵和微晶片中的電流進行精確控制,同時也需要對實驗室的環境條件進行警覺的監控,因為沒有人能夠親自到現場進行檢查。」

Gadge博士在大學量子實驗室設置了控制原子的雷射器,之後實驗室就因新冠疫情關閉

就在隔離措施規定可以居家工作的人應該待在家裡之前,研究人員設置了一個二維磁光阱,這是一套看起來很奇怪的金屬裝置,利用雷射和磁鐵來產生捕獲的原子。Gadge博士通過遠程訪問實驗室的計算機,在家中運行序列,從而進行複雜的計算。

「研究小組一直在觀察隔離和在家工作的情況,因此我們已經有好幾個星期無法進入實驗室了,」Gadge博士說,「過程要比我在實驗室的時候慢得多,因為這個實驗不穩定,每次運行之間我都需要10到15分鐘的冷卻時間。」

「這顯然沒有手動操作的效率高,而且也更加費力,因為我無法像在實驗室工作那樣進行系統掃描或修復不穩定性,」她補充道,「但我們決心繼續研究,我們也一直在探索遠程進行實驗的新方法。」

被捕獲的低溫量子氣體在受控狀態下,可以創建極其精確的傳感器,用於探測和研究新的材料、幾何形狀和設備。目前研究小組正在對傳感器進行進一步開發,以應用於電動汽車電池、觸控螢幕、太陽能電池以及腦成像等醫學領域。

掃描隧道顯微鏡顯示了一個精確放置並封裝在矽中的磷原子量子比特

在過去的9個月裡,該研究團隊還一直致力於建立第二個實驗室,以穩定地製造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這將作為開發新型磁顯微鏡和其他量子傳感器等更大項目的一部分。

蘇塞克斯大學是英國國家量子計算網絡的一部分。該網絡成立於2013年,目標是將第一臺通用的量子計算機商業化。早在2017年,劍橋大學就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建造量子計算機的藍圖。2019年10月,谷歌公司聲稱已經取得了量子計算的突破,其開發的處理器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傳統計算機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然而,谷歌在量子技術研究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IBM等,對谷歌聲稱已經實現的所謂「量子霸權」提出了異議。所謂量子霸權,又稱量子優越性,是指量子計算機能夠解決古典計算機實際上無法解決的問題。

IBM也在研究自己的量子計算機,該公司認為,谷歌的「Sycamore」量子計算機所完成的隨機數生成任務,經典計算機理論上在經過1萬年的處理後也是可以完成的。IBM研究人員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由於約翰普萊斯基爾(John Preskill)在2012年提出的「量子霸權」一詞的原意是描述量子計算機可以做到經典計算機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谷歌還沒有達到這個門檻。

蘇塞克斯量子技術中心主任溫弗裡德·亨辛格(Winfried Hensinger)教授當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谷歌)選擇的問題是一個完全沒有實際用途的問題,下一步將是解決有用的問題。」

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它是如何工作的?

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在於它不僅能在「開」或「關」的迴路基礎上工作,而且還能同時處於「開」和「關」的狀態。這聽起來很奇怪,但卻是由量子力學的規律決定的。量子力學決定了組成原子的粒子的行為。在這個微觀尺度上,物質的行為方式在我們所處宇宙的宏觀尺度上是不可能的。

量子力學允許這些極小的粒子以多種狀態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疊加」,直到它們被觀察或被幹擾。一個很好的類比是一枚在空中旋轉的硬幣,在它落地之前,你不能說它是「正」還是「反」。

現代計算的核心是二進位代碼,經典計算機幾十年來都以此為基礎。經典計算機的「比特」由0和1組成,而量子計算機的「量子位」既可以取0或1的值,還可以同時取0和1的值。對量子計算機而言,其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如何證明它們可以打敗經典計算機。谷歌、IBM和英特爾等公司都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質的第五種狀態

在瑞典基律納進行的另一個實驗中,一個用來產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原子「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學家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在1924年到1925年之間就預言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但製造這種物質狀態所需的技術直到1995年才出現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而前四種分別是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這種狀態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下形成的,而且只在表現得像玻色子的原子中形成。

玻色子是兩種基本粒子中的一種。當玻色子原子冷卻形成凝聚態時,它們會失去自己的特性,其行為就像一個巨大的超級原子集團,有點像在雷射束中變得難以分辨的光子。1995年6月5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通過實驗製造出了第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23獨立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2001年,康奈爾、威曼和克特勒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任天)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遠程製作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
    ,製造出了第五種物質狀態。Amruta Gadge博士是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數學與物理科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她製造的是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的物質狀態。這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極低溫的原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得如同一個單一的實體。
  • 物理學家遠程創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
    蘇塞克斯大學量子系統與器件實驗室的Amruta Gadge博士在距離實驗室兩英裡遠的家裡遠程成功地創造了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結體(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據了解,這是第一次在沒有BEC的實驗室中遠程創建BEC。研究團隊認為,這項成果可以為在太空等難以接近的環境中操作量子技術提供藍本。
  • 本月是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的25年!
    本月是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的25年,它具有與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完全不同的特性。這項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改變了物理學。宇航局的冷原子實驗室成為第一個在地球軌道上產生第五種物質狀態的設施,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基礎物理設施,冷原子實驗室將原子冷卻到超冷的溫度,以便以地球上不可能的方式研究它們的基本物理性質。現在,任務小組報告了這個獨特的實驗室建立和運行的細節,以及他們朝著利用微重力照亮量子世界新特徵這一長期目標的進展。不管你知不知道,量子科學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 為什麼物理學家不斷發現物質的新狀態?
    當然了,如果你還記得一點高中時的科學知識,你可能會想起物質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體」。如果你關注科學新聞,你可能還聽說過另一種「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的第五種狀態。 但是,簡併物質呢?拓撲超導體?時間晶體?是的,這些都是物質的合法狀態(或階段;這些術語是可以互換的),儘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會遇到這些狀態的。
  •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用「第五種物質形態」製造出新型超導體
    現在,東京大學的工程師們首次成功地從一種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的物質狀態中製造出了超導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有時被稱為第五種物質形態,僅次於人們熟知的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它是將玻色子氣體冷卻到幾乎最冷的溫度時發生的。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 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空間站創造出奇異「物質第五態」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外媒披露,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國際空間站上的一臺設備——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第五態。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6月11日報導,冷原子實驗室(CAL)於2018年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用於研究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呈現為4種狀態,分別是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然而,物質還有第5種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簡稱BECs)。這是由愛因斯坦與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在1924年預測,並由沃爾夫岡·克特勒、埃裡克·康奈爾及卡爾·威曼所領導的團隊,在1995年首先通過實驗製造出來的物質狀態。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愛因斯坦凝聚態則是區別於前四種形態的第五種物質狀態。這是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它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也就是說,當溫度足夠低,原子運動速度足夠慢時,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 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創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愛因斯坦再成功
    原子在這一點上成為一個具有量子屬性的單一實體,其中每個粒子也作為一個物質波。像暗物質一樣,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在物理學界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無數物理學家心嚮往之,卻屢屢碰壁。科學家聲稱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掌握著像暗物質這樣神秘現象的關鍵鑰匙,這種看不見的力量被認為是宇宙快速膨脹的原因。
  • 人類在太空製造出「物質第五態」,科學家:有望揭開暗能量之謎!
    近日,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首次觀測到太空中物質的第五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的難題——暗能量之謎。
  • 稀有而極端的第六種物質狀態
    如果用足夠的能量轟擊原子,把它的電子踢開,就能創造出電離等離子體,這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詳見《神秘而強大的第四種物質狀態》。)但是,除了最常見的三態,以及這種高能的電離等離子體之外,當物質處於極低溫的狀態下,比如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兩類粒子——玻色子與費米子也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凝聚,從而創造出第五種和第六種物質狀態,它們分別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和費米凝聚
  • 陳根:第五種物質形態,成功製造新型超導體
    當前,強大的超導電磁鐵已經是磁浮列車、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NMR)機器、粒子加速器和其他先進技術的關鍵部件,包括早期的量子超級計算機。超導體作為一種電流流動不受任何阻力的材料,顯然對未來的電子學極為有用。
  • 被隔離的牛頓被蘋果砸,被隔離的物理學家幹了啥?
    它們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掩蓋在一層神秘面紗中。面紗背後,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直至今天,也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敢斷言我們對宇宙的物理知識接近於完成。2020是新冠疫情的一年,物理學上有一個著名人物也與疫情有關,那就是艾薩克·牛頓,他曾經在隔離期間不斷思考,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疫情之後不久,牛頓發明的流數術(微積分)、萬有引力和光的分析,徹底改變了數學和物理學。新冠肆虐的2020,人們在忐忑中抱有一絲希望,也許另一個天才想法正在隔離中被孕育。
  • 物質的第五種形態在宇宙中被製造出來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這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前延說: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之所以有無數人為北鬥凝之心血,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長期受制於人,自立自強的民族,走向真正的強大,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 科學家在自家客廳生成物質第五態
    一位物理學家坐在距離實驗室兩英裡的自家客廳裡,通過操縱實驗室的電腦,控制實驗室設備生成了物質第五態。這幅圖像顯示的是銣原子速度的分布,它證實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存在。氣態、固態、液態和等離子態是物質的基本四態,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量子物理研究員加奇(Amruta Gadge)連線量子系統和設備實驗室,成功造出了玻色冷凝物。薩塞克斯實驗物理教授克魯格(Peter Kruger)說:「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第一次遠程造出這種物質形態。」研究組說,這對未來在遠程太空環境中操控量子技術奠定基礎。
  • 物理學家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遠程製造和取消磁場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一種從遠處製造和取消磁場的方法:讓電流通過一個特殊的電線裝置,可以產生一個磁場源,像是來自其他地方的磁場。「如果你不能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裡產生最大磁場,那麼這也意味著除非目標位置有實際的磁場源,否則你就無法遠程創造磁場,」負責這項新研究的羅莎·馬赫-巴特勒說。巴特勒目前是義大利生物分子納米技術中心的一名物理學家。但是,馬特-巴特勒和她的同事們認為,他們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成功控制處於量子狀態的納米粒子,物質被量子化的宏觀量子態!
    眾所周知,單個原子的量子性質可以用雷射來控制和操縱。即使是由數億個原子組成的大原子云也可以被推入量子區域,從而產生物質的宏觀量子態。如量子氣體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這些物質今天也被廣泛用於量子技術。令人興奮的下一步是:將這種級別的量子控制擴展到固態物體。與原子云相比,固體的密度要高出十億倍,所有原子都會沿著物體的質心一起運動。
  • 第一次,科學家在量子氣體中觀察到了新的物質狀態
    物理學家已經在量子氣體難以捉摸的內部觀察到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在格林的童話故事中, 薄紗般的氣體線能夠捆綁巨人,這種匪夷所思的東西令孩子們充滿了無盡遐想。但是,像這樣的材料在物理學理論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在實踐中,它們在形成時會不可避免地崩潰。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他們可以製造出一種即使在相當大的力下也足夠穩定以抵抗塌陷成雲的材料。
  • 人類首次在室溫下造出「液態光」!科學家在物質第五態上再突破
    近日,科學家們首次在室溫下製造出液態光,讓光像水一樣在某個物體周圍流動、彎曲和環繞。圖 | 藝術家對液態光的想像動畫此次突破由義大利CNR納米技術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 6 月 5 日的《自然·物理》上。該研究的成功實施為量子流體力學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也可能為室溫超導的實現方法以及新型電子元件提供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