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技精選
NEWS
(6.22~6.29)
為你精選科技「新鮮事」
每周都有你不知道的內容 請輸入圖片描述 請輸入圖片描述
一周明星
北鬥收官之星發射成功!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這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前延說: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之所以有無數人為北鬥凝之心血,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長期受制於人,自立自強的民族,走向真正的強大,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疫情控制
北京本輪疫情前期入院患者進入恢復期,有望陸續出院
6月29日上午,北京迎來本輪新發地相關疫情的首例治癒患者。截至昨日,318名確診患者都在北京地壇醫院接受治療,前期入院患者已進入恢復期,不少重症也轉為普通型,病情在可控範圍內。
前延提醒:近來北京出現新的確診病例,雖說已經得到了控制,但還是警醒我們,疫情並未真正結束,大家時刻做好日常防護,儘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
生命健康
科學家發現「聰明基因」?
人為什麼區別於其他動物,成為地球主宰?這個問題始終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最近科學家有了一項重大的發現。
近日,最新一期 Science 期刊發表了來自德國馬普所 Wieland Huttner 團隊題為:Human-specific ARHGAP11B increases size and folding of primate neocortex in the fetal marmoset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將人類特異性基因 ARHGAP11B 轉入狨猴,發現這些狨猴大腦體積顯著增大,新皮層面積和神經元數量也顯著增加,該研究表明,人類特異性基因 ARHGAP11B 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可能是人類區別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重要原因。
前延說:即使人類探索的目光延伸至深邃的宇宙,也從未停止對自己「身世之謎」的追問。期待科學家將「基因密碼」全部解開的同時,又擔心未來不是想像中美好的樣子。還能怎麼樣呢?小心前進吧!
科技突破
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
歷經近四年的科技攻關,項目團隊突破高速磁浮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了試驗樣車,經過地面調試和靜態試驗,此次車輛進入線路動態運行試驗,首次試跑。此次試跑成功,標誌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重要新突破,也為後續高速磁浮工程樣車的研製優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據介紹,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樣車預計在2020年底下線,2021年,將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在具備工程化能力之後,便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投入商業運行。
前延說:交通工具速度的記錄一次又一次被刷新,誰也說不好極限在哪,四火仔忍不住遐(瞎)想,人類的未來能不能重新詮釋「宇宙第一速度」呢?
科研前端
物質的第五種狀態,在太空中被製造出來了
計算機模擬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圖片來源:NASA/NIST)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已知的第五種物質狀態。20多年前,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中製備出這種狀態,但這種不穩定的狀態持續時間太短,因此科學家難以加以應用。最近,NASA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製備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這樣的微重力環境中,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因此可以被用於研究其量子性質。
前延說:那麼問題又來了:物質的另外四種,除了我們人盡皆知的氣態液態固態,還有一個什麼態?(正確答案見文末)
天文發現
LIGO可能發現最大中子星(或最小黑洞)
雙星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ational Physics/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Collaboration)
去年8月,一支國際研究團隊通過LIGO和VIRGO探測到8億光年外兩個天體併合形成的引力波信號。進一步數據分析發現,其中一個天體是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另一個天體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2.6倍。
目前已知最小的黑洞質量是5倍太陽質量,而最大的中子星是2.5倍太陽質量,因此此次發現的天體質量落在中間的未知區域。此外,雖然接近中子星質量上限,但研究人員沒有觀測到中子星應該發出的光線。該天體的身份,以及質量相差甚大的雙星系統的形成方式,有待進一步的引力波觀測破解。該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
前延說:每次有關天文的新發現,總能給人以「念天地之悠悠」的震撼感,感嘆自身渺小的同時,又不禁心胸豁達,不念及身邊的瑣碎煩惱之事,或許這就是天文的魅力吧。
之前答案:等離子體態
-------------------
本周語錄:當某一種新技術的大門開啟,一定存在出現另一種結果的可能性——它帶來的收益與災害是等量的。
聲明:資訊及圖片來源 綜合各大網絡及新聞資訊網站,內容僅作分享,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