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2020-11-22 消防工程師獨門口訣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

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現在,羅伯特·湯普森、大衛·阿維林和他們的同事們,打破引力的束縛,邁出了顯著的一步,在軌道上創建了BEC。

文章詳細介紹了相關的進展。據悉,科學家們利用2018年6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冷原子實驗室進行試驗。冷原子實驗室被認為是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它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這個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當一組原子的溫度幾乎達到零時,BEC就出現了。這些原子的氣態雲會集體行動,而不是單獨行動。

這一概念表示,當溫度足夠低、原子的運動速度足夠慢時,它們將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態。此時,所有的原子就像一個原子一樣,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質。

冷原子實驗室使得自由演化的BEC足夠穩定,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觀測,並且可以放置在地球上無法使用的陷阱中。

在空間站上生成和維護凝聚態電荷耦合物的能力,應該能夠提供對基本量子效應進行高精度測量的潛力。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呈現為4種狀態,分別是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然而,物質還有第5種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簡稱BECs)。這是由愛因斯坦與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在1924年預測,並由沃爾夫岡·克特勒、埃裡克·康奈爾及卡爾·威曼所領導的團隊,在1995年首先通過實驗製造出來的物質狀態。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疫情隔離,物理學家用量子技術遠程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繼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當氣體中的原子電離時產生的)之後的第五種物質狀態。20世紀20年代中期,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學家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預言,量子力學可以迫使大量粒子表現出單個粒子的行為,這開啟了對所謂「第五物質」的研究。
  • 成功控制處於量子狀態的納米粒子,物質被量子化的宏觀量子態!
    眾所周知,單個原子的量子性質可以用雷射來控制和操縱。即使是由數億個原子組成的大原子云也可以被推入量子區域,從而產生物質的宏觀量子態。如量子氣體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這些物質今天也被廣泛用於量子技術。令人興奮的下一步是:將這種級別的量子控制擴展到固態物體。與原子云相比,固體的密度要高出十億倍,所有原子都會沿著物體的質心一起運動。
  • 人類在太空製造出「物質第五態」,科學家:有望揭開暗能量之謎!
    近日,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首次觀測到太空中物質的第五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的難題——暗能量之謎。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 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人類首次遠程製作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
    ,製造出了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繼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當氣體中的原子電離時產生的)之後的第五種物質狀態。20世紀20年代中期,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學家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預言,量子力學可以迫使大量粒子表現出單個粒子的行為,這開啟了對所謂「第五物質」的研究。
  • 量子力學
    換句話說,可能的狀態是希爾伯特空間投影空間中的點,通常稱為復投影空間。希爾伯特空間的確切性質取決於系統 –例如,位置和動量狀態的態空間是平方可積函數的空間,而單個質子自旋的狀態空間只是兩個複平面的乘積。每一個可觀測值都由作用在態空間上的最大厄米(精確地說:自伴)線性算符表示。可觀測值的每個本徵態對應於算符的一個本徵向量,相關的本徵值對應於該本徵態的可觀測值。
  • 太空創造出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打開量子世界探索新大門
    其實在我們的物理研究中,還有第五種物質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相信大家對於這種物質狀態並不是非常了解,也不了解,這其中隱含著什麼深層次的意義。近期科學家有了全新的發現,朋友們可以加我關注和粉絲,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的最新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不明白的可以留言,美女小倩會第一時間回復。第五種物質形態,對於量子研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 量子鼓:量子力學從微觀到宏觀
    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物體可以表現出波與微粒兩種狀態。同樣,這些物體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疊加」態。薛丁格的貓應該是這一量子現象最優雅的解釋之一了。放射性原子的衰變是一種量子力學過程,這導致了衰變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在這個系統中,原子將同時處於衰變以及未衰變狀態。因此,本質上這隻貓是既生又死的;可以說,這個系統處於疊加狀態。該量子效應一直被用來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進行討論,而未用於宏觀物體。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物質第五態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有四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則是區別於前四種形態的第五種物質狀態。這是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它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也就是說,當溫度足夠低,原子運動速度足夠慢時,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 量子力學科普:量子相變,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華麗變身
    量子相變這個名詞雖然看起來很高端大氣上檔次,但理解起來卻並不難,因為量子相變與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現象等不同,量子糾纏、量子隧穿只能發生在微觀量子世界,它們是微觀粒子特有的量子效應,宏觀世界找不到可以參考的現象,但量子相變卻可以在宏觀世界中找到類似現象來做參考,以方便我們去理解,閒話不多說,下面直接開講。
  • 空間站創造出奇異「物質第五態」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外媒披露,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國際空間站上的一臺設備——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第五態。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6月11日報導,冷原子實驗室(CAL)於2018年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用於研究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 其實量子力學本身是對實驗現象的波函數演算
    原本量子力學的表述所針對的就是測量。它也是可以被推倒的。首先,物理學一開始是沒有測量這一步的,後來是量子力學才出現了所謂的測量問題,並且引入了波函數來描述薛丁格方程的波函數解。實際上這種無知覺狀態下的決定性本質上是計算誤差。這時候只要加強對測量過程的不確定性改正就可以消除誤差,可以考慮使用量子損耗進行歸一化。但是量子損耗也並不是簡單的把量子態的不確定性歸一化,而是把測量過程的不確定性歸一化。這就需要把量子態的不確定性加入到位置和動量本徵態的自由度中。然後利用洛倫茲變換進行矯正。
  • 量子力學都不懂?還在說你知道量子科技?
    >m)層面,物質就顯現出了量子效應。 我們通過一個波函數可以求解,通過另一個波函數也能夠求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解,在我們沒有對這個體系觀測的時候,可以認為這些解都是存在,是通過概率聯繫起來的「疊加態」。然而當我們對這個體系進行觀測,那麼這個解(態)就確定了,我們可能得到眾多態中的一個,我們沒辦法知道另外的態是什麼。這個體系也就喪失了「疊加態」,「坍縮」到了某一個態。
  • 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而且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的自旋方向一定是相反的,一個向上,另一個必然向下,但是由於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導致如果人類不進行觀測,就永遠無法弄清楚粒子的具體狀態,也就是說當人類不進行觀測的時候,微觀粒子可能出於任何一種狀態,我們只能使用波函數來描述粒子狀態的概率,只有當人類的觀測行為介入時,觀測導致粒子的波函數崩塌,粒子從疊加態快速坍縮單一態
  • 量子力學態疊加原理的先驗理由
    作者:李春作者從微觀世界量子理論的應用實踐看,人們早就認識到了,量子力學的理論非常有效,沒有一項理論預言被證明是錯的。而在整個量子力學理論中,態疊加原理起著統攝全局的作用,為什麼要這樣?我提供一個理由。按(辯證)科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要求,對宏觀和微觀兩種世界的認識,其實都從感性認識(以符號唯物化)開始,是「所見即所識」,對宏觀物體的認識也是態疊加的。
  • 對,第五種物質狀態來了
    物質有幾種形態?以冰塊為例的固體、以水為例的液體、以水蒸氣為例的氣體……這三種狀態在地球上隨處可見,在溫度和壓力的作用下可以互相轉換。如果你有幸看到過極光,那麼就會遇見第四種物質形態——等離子體。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和印度數學家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就預言了物質的第5種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 關於量子力學幾大問題的解答: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
    答: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夸克、電子、中微子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一,經典力學是主要解釋宏觀低速物質的運動規律,相對論是主要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物質的運動規律,量子力學主要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規律。
  • 從牛頓力學到分析力學看量子態坍塌是什麼?為什麼光速恆定?
    Brain Koberlein說過,對於一個非相對論的量子理論,至少有九個數學模型可以用來描述量子行為。儘管數學上方法不同,但是預測的結果是一樣的。這樣的情形其實不僅僅出現在量子力學中,同樣的對於宏觀系統,牛頓力學也並不是唯一的理論工具,現在如果還把牛頓力學中的「力」概念當作真實存在,那基本上可能還不知道後來還有分析力學,分析力學使用的基本概念是約束量(如能量),而不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