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或許將被顛覆?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2020-12-03 量子科普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9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的那些事兒。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初量子力學的締造者之一,但愛因斯坦卻對於微觀量子世界中一種現象十分不解,甚至多次質疑過這種現象存在的合理性,這種現象就是微觀量子世界中的量子糾纏現象,處於糾纏系統內的兩個或多個粒子可以保持詭異般的聯繫,這種聯繫既不受時間的約束,又不受空間的束縛,即使處於糾纏系統的粒子,一個在地球,另一個遠在銀河系的邊緣,它們也可以根據對方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量子糾纏中粒子的感應速度顯然違背的相對論中關於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的定論,所以愛因斯坦稱量子糾纏是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而且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的自旋方向一定是相反的,一個向上,另一個必然向下,但是由於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導致如果人類不進行觀測,就永遠無法弄清楚粒子的具體狀態,也就是說當人類不進行觀測的時候,微觀粒子可能出於任何一種狀態,我們只能使用波函數來描述粒子狀態的概率,只有當人類的觀測行為介入時,觀測導致粒子的波函數崩塌,粒子從疊加態快速坍縮單一態,愛因斯坦是堅定的絕對論者,愛因斯坦相信宇宙的運動規律不可能如此隨機、無法預測,所以愛因斯坦嘲諷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

雖然微觀量子世界的很多理論、現象顛覆了人們經典的認知,但是粒子所表現出的不可思議還是僅僅局限於微觀粒子世界,人類所生存的宏觀世界還是被經典力學、相對論所統治,但是近期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刊登的一篇論文或許將顛覆經典力學與相對論,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芬蘭阿爾託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Mika Sillanp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實驗,Sillanp教授將兩個矽晶片上的金屬鋁片製成的振動鼓膜,通過某種科學手段實現了微觀量子世界中才能出現的量子糾纏,兩個鼓膜的直徑達15微米,這幾乎接近於人類頭髮的直徑長度,兩個鼓膜在人眼的觀測下都是清晰可見的,Sillanp教授宏觀物質的量子糾纏實驗引起了全世界物理學家的關注。

Sillanp教授的實驗是在幾乎接近於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的條件下完成的,為何要選擇如此低溫的環境呢?Sillanp教授解釋道:消除實驗外界所有形式的噪音對這項實驗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絕對零度的條件下,鼓膜振動的部分是通過超導微波電路進行交互的,電磁場會帶走一切熱擾動,只留下量子力學的振動。

更值得注意是的,Sillanp教授的實驗不僅僅在宏觀的、人眼可見的宏觀世界實現了量子糾纏,而且,Sillanp教授實驗還讓這種難以置信的糾纏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Sillanp教授的實驗中,兩個鼓膜的糾纏狀態持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時間。相比之下,微觀量子世界的粒子糾纏態十分脆弱,只能持續不到一秒。

Sillanp教授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很有可能控制大小接近我們生活所能接觸到物體的一些微觀量子特性。我們可以利用糾纏態的鼓膜製作路由器或傳感器。Sillanp教授的實驗也使經典物理學的新研究成為可能,例如:引力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相互作用。

相關焦點

  • 在人眼可見的物質上實現量子糾纏是什麼概念?芬蘭科學家闖入禁區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20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芬蘭物理學家使用宏觀物質實現量子糾纏的這項實驗。現代物理學體系的兩大支柱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牛頓的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主要是解釋宏觀物質世界的,而量子力學是興起20世紀初、主要解釋微觀粒子世界的物理學分支,眾所周知,宇宙中宏觀物質是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的,根據這一認知進行推理,應用於宏觀世界的經典力學與相對論也應該同樣適用於微觀粒子世界,但是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興起卻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
  • 量子研究重大突破!量子糾纏首次在宏觀物體中實現!
    宏觀物體的量子糾纏1935年,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提出數十年過去了,量子力學已經發展成為自然的基本理論,這種被稱作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也已經被證實。量子糾纏允許物體在任意距離上相互影響,且不需要任何直接的交互。這一現象既違背了經典物理學,也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常識性理解。如今,量子糾纏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的基石,此前已經在微觀粒子(比如原子)的實驗中被證明存在。
  • 量子的孤立性導致,量子糾纏只能發生在微觀物體
    量子糾纏,這是前些時期十分火熱的一個物理詞彙,量子通訊衛星的誕生更是將量子糾纏的熱度推向了巔峰,雖然很多人至今還並未理解量子糾纏的本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量子糾纏已經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之一,不過在量子力學剛剛發展的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糾纏並未得到物理學屆的一致認可,反而遭到了很多保守物理學家的挑戰與攻擊
  •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成功地實現了量子糾纏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發生成功地展示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著名的描述為「遠距離的幽靈行動」——這是我們對量子物理學的理解的一個重大進步。量子糾纏將粒子以一種即時相互影響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即使相隔很遠。
  • 實現了宏觀對象的量子糾纏
    真正激動人心之處在於:科學家將鼓和一團原子云糾纏在一起。儘管分屬宏觀和微觀領域的對象,但在毫米級的鼓和原子云之間實現量子糾纏——突破了量子力學認知的極限。高級研究員尤金·波爾齊克(Eugene Polzik)說:「物體越大,之間的距離越遠,從基礎和應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量子糾纏就越有趣。」量子糾纏是比鬼魂更神秘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獨立於時間和空間而存在的對象之間的聯繫。
  • 這種猜想可能將實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大一統!
    現代科學有兩大支柱,一種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一種是無數量子大師創立的量子力學。在平常生活的領域中,牛頓三定律基本可以完美解決問題。但是當物體被放大到天體層面時,牛頓力學便呈現了局限性,需要相對論來補充了。
  • 物理學家首次捕捉到量子糾纏的圖像
    在20世紀3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幫助建造了量子力學領域。愛因斯坦想創立一個更完整的粒子活動理論,卻被量子糾纏的前景所震驚——這是他所描述的「遙遠的恐怖行動」。如今,格拉斯哥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有史以來第一次拍攝了一種量子糾纏形式的圖像(又名鍾糾纏)。他們設法捕捉到了即使愛因斯坦也感到困惑的現象的第一個視覺證據。2019年7月,格拉斯哥大學早期職業研究員保羅·安託恩·莫羅博士領導的格拉斯哥物理學院的多名研究人員在《科學前沿》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發現,論文題為「成像鍾型非局部行為」。
  • 在遙遠的大物體之間實現量子糾纏
    由於與光的相互作用,原子自旋的進動與膜的振動變得量子相關。這就是原子和膜之間糾纏的本質。資料來源:尼爾斯波爾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波爾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成功地纏繞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量子物體。這一研究結果在超精密傳感和量子通信方面有幾個潛在的應用,目前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糾纏是量子通信和量子傳感的基礎。
  • 量子糾纏速度可超過光速的1萬倍,這與相對論不矛盾嗎?
    牛頓的經典力學主要解釋的是宏觀世界中的物體運動規律,相信大家在學生階段學習物理時,對牛頓力學中的諸多公式所帶來的複雜問題印象深刻,雖然我們身處宏觀世界,對於這些力學現象的原理理解起來也大費周折。而量子力學作為研究微觀世界的科學理論,它所表達的核心觀點:「微觀粒子物理體系的狀態可以由波函數進行表示,而波函數的任意線性疊加結果仍然能夠代表體系可能的一種狀態」,充分說明了微觀世界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雖然我們不能以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來簡單地理解這種隨機性,但量子力學無疑超出了我們對宏觀世界的想像,有時甚至會顛覆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的日常思維。
  • 首張「量子糾纏」照片問世,科學家拍到了愛因斯坦口中的「鬼魅」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現象「量子糾纏」,這個現象直接導致了相對論出現漏洞,人類建立的經典力學宇宙在瞬間崩塌,因為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量子糾纏可以超越光速,並且不需要介質就可以相互影響。如今科學不斷發展,科學家已經得到了量子糾纏的照片,這個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的現象在世人眼中首次亮相,從照片上來看,或許感覺不到多驚人,但是在了解量子糾纏的意義後,你也會為了這張照片感嘆。
  • 量子糾纏超光速,為什麼沒有違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潘建偉等科學家的領導下,我國已經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實現了突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量子糾纏的概念也隨之火熱了起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認為:光速不可超越,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能超過真空中的光速。截止目前,沒有發現任何違反相對論的物理現象。
  • 量子糾纏超光速,為什麼沒有違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潘建偉等科學家的領導下,我國已經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實現了突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量子糾纏的概念也隨之火熱了起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認為:光速不可超越,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能超過真空中的光速。截止目前,沒有發現任何違反相對論的物理現象。處於糾纏狀態的兩個粒子之間的感應速度比光速快,但這並沒有違反相對論。這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 量子糾纏超光速,相對論不允許超光速,兩者衝突嗎?
    1905年愛因斯坦給出了狹義相對論。按照狹義相對論,物體運動的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因為當物體的運動速度趨近於光速時,物體的質量會趨於無窮大。推動著質量無窮大的物體以光速運動,需要無窮大的能量。宇宙中沒有這麼多的能量,故物體的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
  • 宏觀量子物體時代正在到來
    從那以後,實驗物理學家便開始致力於建造比原子更大,但比貓要小一點的量子物體。這種量子物體常被戲稱為「薛丁格的小貓」,而它們正在迅速長大。2011年,牛津大學物理學家Ian Walmsley領導的科研小組用雷射脈衝在兩塊寬3毫米、相互間隔15釐米的鑽石晶體上激發出了糾纏態量子振蕩(聲子)。發生相干振蕩的聲子內含大約10^16個原子,對應的晶體部分大約是0.05乘0.25毫米。為了產生疊加態,科研人員用光束分離器將光子以相同的概率射向兩塊鑽石。只要他們不檢測這條路徑,光子就會在兩塊晶體中產生糾纏振蕩。
  • 人類製造的肉眼可見結構中首次看到量子糾纏
    據《科技日報》4 月 27 日報導,兩個科研團隊在 26 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分別讓僅為蜘蛛絲直徑幾倍的成對振動鋁片、寬度可伸縮矽制梁發生了糾纏,將量子糾纏擴展到肉眼可見的領域,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網際網路又邁出了一步。
  • 量子糾纏和相對論真的是矛盾的嗎?
    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認為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光速是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最高速度。但是,量子力學中的粒子糾纏現象具有超光速特點,似乎和相對論是矛盾的。科學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量子力學理論預測的「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從量子力學的方程式中得出來的,然後經過試驗證實。
  • 什麼是量子糾纏?
    一、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所謂的宏觀世界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在物理學上中等尺度、中等速度、中等溫度……總之,物理量的值是在一個恰當的中間範圍的世界在量子力學中,疊加態意味著,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這意味著,它可以既在這裡,又在那裡,同時處在波函數允許的所有位置上,直到我們進行具體測量的時候,疊加態突然結束,即波函數塌縮到一個特定的值,粒子就出現在對應的位置上。
  • 蟲洞與量子糾纏
    在宇宙深處不聲不響地吞噬一切接近它的物質的黑洞已經顯得足夠神秘,如果在它的周圍再加上一層火牆,不僅是聽上去讓物理學家們難以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黑洞火牆違反了廣義相對論最基本的「等效原理」,因為黑洞的視界並不是一個物理概念,而只是一個數學上的邊界而已,因此在理論上這個區域不會和其他區域有所不同,但是根據量子力學的規則描述,一個火牆的存在又是必須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究竟要犧牲哪一個
  • 量子隱形傳態新技術:讓物體「瞬間移動」成為可能?
    全球首次推出 VELDT智能手錶:數字與模擬技術的融合 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東京)與俄羅斯科學院6月30日宣布「成功開發出了新的宏觀物體瞬移方法」。 科幻片中的隱形傳態是指瞬間將人和物體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瞬間移動」。看到這則消息,恐怕每個人都會好奇:像「任意門」一樣的瞬間移動真的能夠實現嗎?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十四:量子空間拓撲態相對論一一一量子態內時空的發現
    牛頓在物理學上的偉大貢獻除了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外,就是創立了絕對時空理論。這是人類第一次把宇宙與時空區分開來,第一次把數學計算和物理實驗引入到對絕對時空的研究中去,第一次把絕對時空從上帝的手裡拿回到人類的手中,第一次把宇宙萬物和絕對時空變成了可測量可計算的客觀對象。正如英國詩人所說:牛頓讓宇宙變得光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