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眼可見的物質上實現量子糾纏是什麼概念?芬蘭科學家闖入禁區

2020-12-05 量子科普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20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芬蘭物理學家使用宏觀物質實現量子糾纏的這項實驗。

現代物理學體系的兩大支柱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牛頓的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主要是解釋宏觀物質世界的,而量子力學是興起20世紀初、主要解釋微觀粒子世界的物理學分支,眾所周知,宇宙中宏觀物質是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的,根據這一認知進行推理,應用於宏觀世界的經典力學與相對論也應該同樣適用於微觀粒子世界,但是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興起卻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

在微觀粒子世界,很多宏觀世界中被奉為真理的規律則根本不適用,例如相對論、經典力學認為空間、時間是連續不斷的,空間、時間、能量是可以無限被分割的,但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普朗特在1900年研究黑體輻射時提出能量子的概念則徹底顛覆了這一真理,普朗特發現只有假設在微觀世界,能量是一段一段的、存在最小單位的、不能被無限的時候,才能很解釋黑體輻射現象,於是誕生了量子、誕生了普朗特常數這一重要的物理學常量,後來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微觀粒子世界中的量子糾纏現象、量子隧穿現象、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都在顛覆我們的認知,為何在宏觀世界中被奉為真理的規律到了微觀世界卻解釋不通呢?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相對論、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不兼容的問題,仿佛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是完全相互隔絕的一樣,但最近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自然》刊登了一篇文章中講到:芬蘭阿爾託大學應用物理系Mika Sillanp教授在實驗中完成了:在宏觀世界中使用人眼可見的物質完全了微觀粒子世界特有的現象—量子糾纏,文章一經發表,瞬間轟動了整個物理學界。

Sillanp教授在實驗中使用了兩個矽晶片上的金屬鋁片製成的振動鼓膜,這兩個振動鼓膜的直徑是15微米,直徑15微米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接近於人一根頭髮的直徑,雖然直徑15微米並不算大,但是它在人眼的觀察下的完全清晰可見的,Sillanp教授將實驗選擇在接近於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的環境下進行,因為只有在接近於絕對零度的環境下,實驗才能保證排除一切宏觀外界的幹擾,以保證鼓膜振動是通過超導微波電路進行交互的,電磁場會帶走一切熱擾動,最後只留下量子力學的振動。

Sillanp教授的這項實驗不僅僅在人眼可見的宏觀物質進行了量子糾纏,而且兩個鼓膜的糾纏態維持了整整半個小時,鼓膜糾纏態持續的時間完全要比微觀粒子糾纏態持續的時間長很多,因為在微觀粒子世界,兩個以上的粒子保持糾纏的狀態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而消失,量子糾纏狀態通常只能維持不到一秒鐘,Sillanp教授的鼓膜量子糾纏整整持續了半個小時,其意義是可想而知的。

Sillanp教授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在將來技術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是很有可能控制大小接近宏觀物質世界中人眼可見物體的一些微觀量子特性。人類能夠利用物質糾纏態的鼓膜去製造路由器、傳感器。而且Sillanp教授的這項實驗對於量子力學、相對論、經典力學也是一種顛覆,它使研究引力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相互作用成為一門新的物理學分支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9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的那些事兒。,量子糾纏中粒子的感應速度顯然違背的相對論中關於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的定論,所以愛因斯坦稱量子糾纏是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科學家在50公裡光纖上實現了光-物質量子糾纏
    神秘的量子力學,有朝一日會成為更快、更安全的網際網路的一部分。 來自因斯布魯克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剛剛設法將一對糾纏態的光-物質量子,發送到了一條 50 公裡(31 英裡)的光纖上。 據悉,量子糾纏的現象,特指一對粒子可在超遠距離內維持糾纏態。
  • 清華量子糾纏實現突破意味著什麼?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團隊宣布其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該成果的研究論文已在4月20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刊載。這項成果的發布意味著什麼呢?
  • 量子的孤立性導致,量子糾纏只能發生在微觀物體
    量子糾纏,這是前些時期十分火熱的一個物理詞彙,量子通訊衛星的誕生更是將量子糾纏的熱度推向了巔峰,雖然很多人至今還並未理解量子糾纏的本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量子糾纏已經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之一,不過在量子力學剛剛發展的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糾纏並未得到物理學屆的一致認可,反而遭到了很多保守物理學家的挑戰與攻擊
  • [視頻]科學家突破時空維度限制 將量子糾纏轉化到我們肉眼可見
    (原標題:[視頻]科學家突破時空維度限制 將量子糾纏轉化到我們肉眼可見)
  • 實現了宏觀對象的量子糾纏
    真正激動人心之處在於:科學家將鼓和一團原子云糾纏在一起。儘管分屬宏觀和微觀領域的對象,但在毫米級的鼓和原子云之間實現量子糾纏——突破了量子力學認知的極限。高級研究員尤金·波爾齊克(Eugene Polzik)說:「物體越大,之間的距離越遠,從基礎和應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量子糾纏就越有趣。」量子糾纏是比鬼魂更神秘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獨立於時間和空間而存在的對象之間的聯繫。
  • 人類製造的肉眼可見結構中首次看到量子糾纏
    據《科技日報》4 月 27 日報導,兩個科研團隊在 26 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分別讓僅為蜘蛛絲直徑幾倍的成對振動鋁片、寬度可伸縮矽制梁發生了糾纏,將量子糾纏擴展到肉眼可見的領域,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網際網路又邁出了一步。
  • 科學網—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量子糾纏的定義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先說一下量子糾纏的定義  它是量子力學理論的一個著名預測 。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因斯布魯克的實驗物理學家本·蘭寧(Ben Lanyon)正在研究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這些重要交叉點。近日,他在因斯布魯克大學實驗物理系和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所的團隊已經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轉移的新紀錄。他們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本•蘭寧表示,這是可以開始建設城際量子網絡的實際距離。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奧地利科學家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新紀錄——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可用於構建實用的城際量子網際網路。        量子網際網路有望提供絕對防竊聽的通信和強大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
  •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成功地實現了量子糾纏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發生成功地展示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著名的描述為「遠距離的幽靈行動」——這是我們對量子物理學的理解的一個重大進步。量子糾纏將粒子以一種即時相互影響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即使相隔很遠。
  • 荷蘭科學家證實量子糾纏:物質遠隔萬裡卻相互作用
    在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中,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報導,他們的實驗據說可以證明量子力學最根本的理論之一:遠隔很遠距離的物體可以瞬間互相作用。 這一發現是對古典物理稱為「定域性定律」(locality)的基本原則又一打擊。其定律指出,一個物體只能被它周圍的環境直接影響。代爾夫特大學的研究,周三在《自然》雜誌上公布,進一步證實了一個愛因斯坦曾經公開拒絕的想法。
  • 量子糾纏融入物質構成的相對時空變換方案
    (4)式有兩方面拓展推論可證明其合理性,一是(4)式在v=c-d/t時滿足有限大直徑空單糾纏閉環構成物質外延空象非0,且符合隨距離增大遞減的規律;二是基於(4)式推理可以得到恆以光速運動空單基於下式對外表現空象恆為0(如(6)式所示),這符合空單所具有的完全不可見特徵(詳見作者《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頭條文章):
  • 量子糾纏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量子糾纏和宏觀宇宙到底有什麼聯繫
    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些宏觀世界的東西,根本離不開量子糾纏,上述我們說到這些科學技術,實際上就是量子糾纏帶來的一種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量子糾纏和我們人類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關。同時量子是組成宇宙的基礎,科學家在研究微觀世界的時候,只能將最小的物質稱為量子,至於更小的夸克,目前是一種理論上的研究,並沒有實際的直接證據。
  • 「量子糾纏針灸」能實現「直系親屬」互治?「疊加態」究竟是什麼?
    因為這個新聞的熱炒,使得「量子糾纏」這四個字再次走入公眾的視線,大家都想弄明白到底什麼是量子糾纏。 但鞋子的這個比喻也會讓人產生誤會,人們在聽到這個比喻的時候,會把關注點放在了打開盒子這個動作上,誤以為量子糾纏是在打開盒子的那個瞬間發生了一些什麼奇妙的事情,比如超光速通信之類的。
  • 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首次實現,中國科學家再次創造量子通訊奇蹟
    二零二零年的一月二十日有一個消息傳出,我國一架重約三十五千克的八軸旋翼無人機飛上了天空,這架飛機就是攜帶量子通訊設備的科研無人機。這架飛機飛到幾十米的時候,像兩個不用的設定點,發射了一對量子糾纏態下的光子,通過一系列的考驗兩個光子在歷經各種考驗之後,依舊能夠完好無損的存在,這就說明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得到成功。
  • 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糾纏,什麼是量子化,量子產品健康應用
    01什麼是量子量子(quantum)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即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自從普朗克提出量子這一概念以來,經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伯、薛丁格、狄拉克、玻恩等人的完善,在20世紀的前半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絕大多數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論。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一提到量子,大家都是一頭霧水,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呢?雖然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與量子一樣都是量子力學的研究範疇,但是這些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粒子與量子並不屬於同一個範疇,首先來說,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物質,而量子本身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粒子,而是物理學家們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
  • 量子為什麼會糾纏?量子糾纏的原理?量子糾纏的原因?
    兩個糾纏的量子實際上沒有空間,無論相隔多遠,它們之間都沒有空間,所以他們之間怎麼會有時間?肯定是瞬間到達。任何物質、粒子都是由兩部分組成,包括:一、內部信息,二、外部信息。你的肉眼看見的只是物質外部表皮的顯現,你看不見物質內部信息、外部信息!內部信息在物質裡面,通過儀器可以測量。外部信息擴散在茫茫宇宙,目前科學家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