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什麼樣的研究成果可以拆開到《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上分別發文?

北京時間12月10日和12月11日,兩份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先後在線發表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IST)物理學家葉軍在超冷分子領域的新成果。

葉軍,1967年出生於上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可以說是物理學界最優秀的「鐘錶匠」之一,設計的鍶原子鐘保持著世界最高精度,在比肩宇宙年齡的時間跨度內也誤差不過1秒,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這次的兩篇論文雖然與原子鐘沒有直接關聯,但卻是基於葉軍團隊在超冷原子/分子領域的長期積累取得的突破。

可以說,這兩項成果其實是同一個成果的上下篇。通過用電場操控分子「蒸發」冷卻,研究人員進而實現了用電場操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速率。

分子「電開關」上篇:製作超冷分子氣體

量子物理學家們都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將亂動的微觀粒子固定在空間中進行精確的觀測和操縱。

所謂的原子鐘,其實就是利用原子中電子能級躍遷時的共振頻率作為精確的時間標準。因此,讓原子「冷靜」下來是減少誤差的必需條件。

在製作鍶原子鐘時,研究團隊將鍶原子冷卻到略高於絕對零度(約-273攝氏度),使得原子變成量子氣體,把原子能量推到最低狀態,稱為量子簡併,從而避免原子間碰撞作用的影響。

那麼,把同樣的思路套到分子上,可以製作出奇異的超冷分子量子氣體嗎?

根據《自然》論文的描述,研究團隊將氣體鉀原子和氣體銣原子裝入薄餅狀的光學晶格中,在垂直反向上將它們緊緊束縛在一起。接著,他們利用磁場和雷射將原子一對對組成分子,多餘的原子被加熱,激發出特定的運動來移除出去。困於光學晶格中的原子

最終得到的20000個鉀銣分子組成了一團稠密氣體。其中,銣原子帶正電荷,鉀原子帶負電荷,分子就變得像敏感的小指南針,只不過它感應的是電場而非磁場。

這團分子氣體被置入由兩塊玻璃板和四根鎢棒組成的六電極組件的中央。在電場調控下,分子之間產生具有穩定性的排斥作用,抑制了令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並逃脫晶格舒服的非彈性碰撞,同時催動科學家們想要的彈性相互作用提高了上百倍。

在數百毫秒時間內,水平方向上的電場慢慢打開,讓光學陷阱的強度在一個方向上降低。在這個時間窗內,較熱的分子逃逸出去,剩下的分子通過彈性碰撞調整到較低的溫度。最終,分子團變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稠密。

NIST新聞稿表示,超冷分子氣體可能在量子信息領域有多種實際用途,包括利用極性分子作為量子比特進行計算,以及可能用於製作分子鐘。

分子「電開關」下篇:調節化學反應速率

在《科學》論文中,葉軍團隊則詳述了這種電開關對於分子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通過電場誘導超冷氣體中分子的遠程相互作用,影響分子碰撞,科學家們可以顯著地提高或者降低化學反應速率。

如前所述,超冷氣體分子被囚禁在薄餅狀的光學晶格內,但在每個「薄餅」內部可以自己旋轉,也可以互相碰撞,就像在冰場上滑冰。

如果這些分子電荷相反的頭尾相撞,就會導致化學反應,迅速耗盡氣體。但如果它們是並排相撞,就會互相排斥,從而很難接近到發生化學反應的程度。那麼,如何能讓分子們相互排斥呢?

所幸的是,和溫暖氣體分子隨機的運動碰撞不同,這些超冷氣體分子的運動遵循一定的量子力學軌跡。

在改變電場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共振現象,兩個碰撞、旋轉的分子可以交換旋轉,使得一個分子轉速加倍,而另一個停止旋轉。如此以來,碰撞的性質被完全改變,分子之間迅速轉換到排斥狀態。

在共振點附近,葉軍團隊發現僅僅將電場強度調節幾個百分點,就可以導致化學反應速率近千倍的變化。

NIST新聞稿表示,這種受電開關控制的超冷分子氣體可能用於設計新的化學物質,並在量子信息領域有多種實用潛力,包括利用極性分子作為量子比特進行計算,以及用於製作分子鐘。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新聞...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 北京時間12月10日和12月11日,兩份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先後在線發表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IST)物理學家葉軍在超冷分子領域的新成果。 葉軍,1967年出生於上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可以說是物理學界最優秀的「鐘錶匠」之一,設計的鍶原子鐘保持著世界最高精度,在比肩宇宙年齡的時間跨度內也誤差不過1秒,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
    這次的兩篇論文雖然與原子鐘沒有直接關聯,但卻是基於葉軍團隊在超冷原子/分子領域的長期積累取得的突破。可以說,這兩項成果其實是同一個成果的上下篇。通過用電場操控分子「蒸發」冷卻,研究人員進而實現了用電場操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速率。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在這一過程中,電催化劑是制約能量轉化效率以及經濟性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在CO2到甲醇轉化中仍缺少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    而分子催化劑具有來源廣泛、結構明確且易調控的特點。這有利於研究催化性能與結構關係,深入了解反應機理。但是分子電催化劑本身導電性較差、容易堆積,往往表現的催化性能不高。 「過去人們一般會通過滴塗或浸塗的方法將分子電催化劑負載到電極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根據一個葉柄上所生葉片的數目可分為單葉和複葉,葉子邊緣也有平滑和鋸齒之分。葉的形態受基因型和發育階段壞境因素共同調控。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 首次利用量子態,單原子探針測量超冷氣體的溫度
    來自凱澤斯勞滕和漢諾瓦的物理學家們首次成功地將單個銫(cesium)原子用作超冷溫度的傳感器。為了確定測量數據,他們使用了量子態 - 原子的自旋狀態或角動量。通過測量自旋狀態,他們測量了超冷氣體的溫度和磁場。該系統具有特別高的靈敏度。這樣的傳感器可以在將來用於例如研究無幹擾的量子系統。這項工作發表在《物理評論X》上。
  • 製造出最冷的分子量子氣體!
    這種氣體的產生提高了在設計化學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進展的可能性。在2月22日的《科學》期刊封面上,研究小組製造了一種鉀銣(KRb)分子氣體,其溫度可低至50納米埃爾文(nK)。這是開爾文的50億分之一,或者略高於絕對零度,理論上可能的最低溫度。這些分子處於可能的最低能量狀態,構成了所謂的簡併費米氣體。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aavi Pae 近日,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周濤課題組建立了玉米—SCMV病理研究系統,探索病毒侵染致病的分子機制。 病原物侵染通常幹擾真核寄主的RNA剪接模式。在病毒—植物互作中,目前還不清楚病毒對寄主可變剪接模式的改變到底是其侵染過程中的附帶效應,還是一種病毒調控寄主基因表達,進而有利於其侵染致病的機制。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天津大學「彩虹色套裝」點亮分子世界—新聞—科學網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新型分子大小的機械開關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可靠的機械開關,其大小相當於DNA分子的大小。電氣開關,作為在電路中建立和斷開連接的機械設備無處不在。他們打開和關閉我們的燈、洗碗機和烘乾機等眾多的電器產品。在斷路器中,它們會中斷危險的電流水平。固態形式的另一種類型的開關是計算機技術基礎的數字邏輯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