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基於原子薄hBN的單原子量子點接觸開關

2021-02-15 低維 昂維

 

成果介紹

電阻式開關器件中量化電導的觀察,提出了開發用於邏輯電路和存儲器件的單原子開關的可能性。通過在電阻開關器件中金屬離子或氧空位的輸運來實現人工原子點接觸中的量化電導,可能是實現多級存儲的一種方式。

有鑑於此,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Hyunsang Hwang教授和Revannath Dnyandeo Nikam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首次報導了使用原子薄hBN層的量化電導原子閾值開關(QCATS)。該QCATS在存儲器和邏輯器件中都有應用。通過在hBN層中利用單原子硼缺陷形成單原子點接觸,QCATS器件在1·G0處顯示出穩定且可重現的電導量化狀態。hBN-QCATS中的原子開關機制已通過單原子導電絲的原位可視化得到確認。hBN中的原子缺陷是影響開關特性的關鍵因素。hBN-QCATS具有出色的開關特性,例如0.3 V的低工作電壓,1 pA的低「截止」電流,50 ns的快速開關以及高耐久性>107個周期。開關特性的變化是開關器件的主要問題,可以通過減小開關區域的面積和厚度以形成單原子點接觸來解決。開關層的厚度可以縮小到單原子(~0.33 nm)h-BN層,並且開關區域僅限於單原子缺陷。通過使用單層hBN實現出色的開關特性,證實了為將來存儲和邏輯應用實現穩定且均一的原子開關器件的可能性。

 

圖文導讀 

圖1. 2D hBN及其形成單原子點接觸的原子缺陷的原子級表徵。

 

圖2. 在hBN-QCATS器件中可視化APC和量化電導狀態。

 

圖3. hBN-QCATS器件製造過程的示意圖和表徵。

 

圖4. 在hBN-QCATS器件中使用交流脈衝精確控制量化電導並演示器件電學特性。

 

 

文獻信息

Single-Atom Quantum-Point Contact Switch Using Atomically Th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Small, 2020, DOI:10.1002/smll.202006760)

文獻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006760

上海昂維科技有限公司現提供二維材料單晶和薄膜等耗材,以及器件和光刻掩膜版定製等微納加工服務,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諮詢,竭做好每一份服務。

祝各位老闆科研順利!

相關焦點

  • 量子計算的基礎:難以捕捉的單原子
    對於單原子,其波動性表現為概率波,即原子在空間某點某時刻出現的概率大小是受波動規律支配的。這該如何理解呢?我們還是通過一個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下面的工作充分體現了我們單原子操作的優勢。大家都知道,原子之間的碰撞是原子氣體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即使在通過雷射冷卻與囚禁得到的冷原子團中,碰撞問題仍備受關注。無論是製備超冷量子氣體的蒸發冷卻過程、冷原子形成分子的超冷化學過程,還是基於碰撞的量子信息與量子模擬中量子態的相干製備和消相干過程,都離不開對原子之間的彈性、非彈性碰撞甚至是反應性碰撞的認識。
  • 單原子電晶體在原子尺度下操控量子計算
    取得這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數個原子甚至單原子電晶體的發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如何實現這種微型技術提供了設計藍圖。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該項嘗試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複製這麼小的電晶體,其作用類似於微型開關。
  • Small:用於可見盲區紫外光探測的原子薄ZnO
    成果介紹原子薄有鑑於此,近日,北京科技大學張躍院士和張錚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報導了一種簡單且無毒的表面活性劑輔助合成策略,可以實現尺寸為3至30 µm的原子薄(1.5至4 nm)ZnO納米片的可控生長。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基於鈣鈦礦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高帶寬量子開關
    團隊創新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螢光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的量子開關。「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鈣鈦礦材料由於具有高振子強度,高光伏吸收以及優秀的電荷運輸性能而廣泛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和光電器件中。
  • 基於鈣鈦礦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高帶寬量子開關
    團隊創新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螢光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的量子開關。但是目前鈣鈦礦研究領域主要關注和利用其經典特性,實現長程量子態並快速調控量子行為仍然面臨重大挑戰。該工作在基於滷化鈣鈦礦的量子點系綜中產生了激子的協同量子態,並通過引入光學微腔來控制激子量子系綜的超快輻射。超晶格微腔中激子量子系綜的受激輻射不受經典粒子反轉條件的限制,導致在皮秒量級的輻射時間內消散所有同相偶極子。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單原子電晶體的創新將使量子計算機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與馬裡蘭大學合作,開發出進行原子級控制的新型單原子電晶體以生產原子級裝置,可以精確地調整單個電子流過其電晶體中的物理間隙或電子勢壘的速率,儘管經典物理學會禁止電子這樣做,因為它們缺乏足夠的能量。
  •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 2020-03-0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輻射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的量子開關。
  • 雷射冷卻玩轉單原子
    展望  基於原子冷卻與俘獲的單原子製備及其量子調控,促進了人類對量子力學本質及物質運動狀態的更深入、更徹底的了解,不僅是對現有科學技術的一種挑戰和超越,而且已成為量子光學和冷原子物理領域的一個交叉熱點。
  • 晶片領域的好消息,科學家發明了製造單原子電晶體的新方法
    但要充分發揮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對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元件進行大量複製。至此,NIST領導的團隊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建造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也成為了第一個對器件的製造在幾何尺寸上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團隊。
  • 利用光的量子特性傳輸信息
    每個柱子都用作可與光子交互的量子狀態的位置標記。鎢二烯化物 (WSe2) 的新穎對齊方式覆蓋著柱上,支柱上覆蓋著一層具有基座、高反應性三氧化二氮(CrI3)的鉻層。當原子薄,12微米區域層接觸時,CrI3向WSe2提供電荷,在每個柱子旁邊形成一個"孔"。
  • 首次利用量子態,單原子探針測量超冷氣體的溫度
    為了確定測量數據,他們使用了量子態 - 原子的自旋狀態或角動量。通過測量自旋狀態,他們測量了超冷氣體的溫度和磁場。該系統具有特別高的靈敏度。這樣的傳感器可以在將來用於例如研究無幹擾的量子系統。這項工作發表在《物理評論X》上。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因此,構建有效的配位位點去錨定金屬鹽前驅體,同時捕獲形成的金屬單原子防止其遷移團聚是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關鍵。氧化剝離的石墨烯量子點(GQD)具有豐富的含氧基團,同時大量暴露的邊緣缺陷可以為氮原子的摻雜提供豐富的位點。此外,GQD的π共軛結構,允許GQD通過π-π相互作用牢固地錨定在各種碳載體上。因此,利用GQD束縛策略就可以實現不同單原子在不同碳載體上的負載。
  • 武漢物數所「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項目通過驗收(圖)
    「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結題驗收會  12月19日,由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結題驗收會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專家和領導參加會議。
  • 基於STM實現單原子催化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可視化
    而隨著鉑覆蓋率下降到10%,一氧化碳分子與鉑納米顆粒上的結合位點異質性之間的dipole-dipole耦合減少,紅外吸收峰向低波數方向移動。而當鉑覆蓋率下降到4%時,2045 cm-1和2028 cm-1處的峰分別代表了鉑納米顆粒和鉑單原子。當而當鉑覆蓋率低至2%時,只有在2028 cm-1處出現狹長的半峰全寬(10 cm-1),表明這時只有鉑原子在均一的表面位點生成。
  • 輸信息利用光的量子特性傳
    在原子薄的12微米區域層接觸的地方,CrI3向WSe2傳遞電荷,在每根柱子旁邊形成一個「洞」。 羅切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朝著開發一種通信網絡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種通信網絡通過使用光子實現長距離的信息交換,光的無質量測量是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系統的關鍵要素。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美國IBM公司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公布了其在單原子存儲技術和單分子邏輯開關研究方面取得的技術突破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為了實現貴金屬的有效利用和催化選擇性,基於貴金屬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第一次成功地為拓撲絕緣體,構建出量子點接觸
    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t(JMU)Würzburg的Laurens Molenkamp教授率先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拓撲態的存在,他的團隊利用基於汞和碲的量子阱(HgTe)完成了這項開創性研究。從那時起,這些新穎的材料就成為了新一代元件的希望,例如,這些組件有望實現信息技術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