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構成新型量子位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科技日報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哈佛大學官網12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首次在實驗室讓兩個單原子結合成所謂的偶極分子。偶極分子可構成一種新型量子位(量子信息的最小單位),因此,新研究有望使科學家進一步研製出更高效的元件,促進量子計算的發展。

當原子結合在一起發生化學反應時,會變成分子。分子是化學反應和生命本身的基石。以前,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讓原子簇結合在一起創建分子,然後測量反應,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間如何相互作用,從而更好地控制化學反應以及設計量子新材料。

此次,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倪康坤的研究團隊用一個鈉原子和一個銫原子簡化了這個過程。他們通過雷射捕獲原子並將其冷卻到極低溫度,然後用另一束雷射激發原子到「激發態」,誘發化學反應,生成分子。

倪康坤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每個反應都是如此:原子和分子在微觀層面單獨結合。新實驗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首次用兩個單原子合成單個分子,而且能以前所未有的精準方式對原子和分子以及結合方式進行控制。儘管反應時間很短,但實驗證明化學反應可以在單個分子的層面上進行研究和控制。」

倪康坤說:「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分子,但分子的種類如此豐富,用目前的計算機無法充分研究。如果我們擁有能解決複雜問題並有效探索分子空間的量子計算機,那麼,分子乃至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面貌都將煥然一新。」

倪康坤表示,計劃下一步讓原子更「接地氣」——以非電激發狀態結合在一起,製造時間更長的分子反應。如果一個偶極分子可在實驗室中創建,那麼更大更複雜的分子也可以。

該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構成新型量子位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2018-04-1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哈佛大學官網12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首次在實驗室讓兩個單原子結合成所謂的偶極分子。
  • 哈佛團隊首次將兩個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 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
  • 哈佛團隊首次將兩個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傳統觀點認為,化學反應的發生源於大量反應物分子的隨機碰撞,當反應物分子能量與碰撞方向達到一定條件時,才能生成新的分子。
  • 哈佛團隊成功將兩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近日,哈佛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四川大學等團隊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鈀(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以及在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並因此失去其化學選擇性。因此,獲得高穩定、高密度單原子選擇加氫催化劑,特別是較高反應溫度下仍然保持原子級分散的催化劑極具挑戰。
  • 大連中科院單原子催化入選美國化學會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據科學網12月27日報導,近日,美國化學會化學工程新聞評選出了2016年度化學化工領域「十大科研成果」。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張濤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單原子催化」入選其中,這也是今年唯一入選該榜單的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黃延強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教授合作,首次將氮摻雜石墨烯錨定的
  • 最新突破:兩個原子在偶極分子中結合
    哈佛大學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和同事們首次將兩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稱其為偶極分子。這項研究發表在一篇發表在《科學》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的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因為偶極分子構成了一種新的量子比特,它是量子信息的最小單位,它可以製作更高效的設備。量子信息處理的方向是我們興奮的事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分子。
  • 中美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製備單原子間量子糾纏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5日消息,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據介紹,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詹明生組在國際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新聞—科學網
    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詹明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裡德堡態原子的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成功實現了一個銣-85原子和一個銣-87原子的量子糾纏和基於這兩個原子的量子受控非門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人們已經發現,石墨烯結構沿著某一方向捲曲,可以形成一維的碳納米管,而將具有五元環和七元環石墨烯結構彎曲成球型結構,即可形成富勒烯。在宏觀尺度下,科學家已經能夠構建出石墨烯功能器件甚至機器模型。 「理論預測發現,在原子尺度,通過對石墨烯的彎曲摺疊,可以做出具有新奇電子學特性的納米結構。」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後陳輝說。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