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突破:兩個原子在偶極分子中結合

2020-12-04 博科園

就規模而言,這可能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微小的科學突破。哈佛大學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和同事們首次將兩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稱其為偶極分子。這項研究發表在一篇發表在《科學》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的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因為偶極分子構成了一種新的量子比特,它是量子信息的最小單位,它可以製作更高效的設備。量子信息處理的方向是我們興奮的事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分子。

在光鑷中,單個的鈉和單銫原子之間的控制反應產生了一個單分子。在一個玻璃細胞真空裝置內,一個雷射冷卻的鈉原子云被懸浮,允許顯微鏡觀察被捕獲的單個原子的螢光。圖片:Lee Liu and Yu Liu

然而分子空間是如此巨大,無法用現有的計算機充分地探索它。如果量子計算機能夠潛在地解決複雜的問題並有效地探索分子空間,其影響將是巨大的。雖然開發這些分子——以及能夠利用它們的計算機——將需要更多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了之前沒有達到的精確工作水平。當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化學反應時,就變成了分子;分子最終是化學和生命本身的組成部分。過去的實驗室通過組合原子簇創造了分子,然後用平均值來衡量反應。目標是獲得更多關於分子如何相互作用的見解,以及如何控制化學反應和設計新的量子材料。

然而,由Ni領導的團隊開始時只有兩個原子,一個鈉和一個銫,它們被冷卻到極低的溫度,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之外的新量子相出現。然後研究人員用雷射捕獲原子並將它們合併到一個光學偶極子阱中。當兩個原子處於「激發態」時——即由雷射產生的電荷——產生一個分子的反應可能發生。每個反應都是如此,原子和分子在微觀上單獨結合。所做的不同之處是要對其進行更多的控制。用光學鑷子抓取兩種不同的單個原子,並發出雷射脈衝來約束它們。整個過程發生在超高真空中,空氣密度非常低。

儘管這種反應很短暫,但它證明了一個分子可以通過使用雷射刺激而不是額外的原子來形成催化劑。下一步將是將原子結合在一個「地面」中,或者不是電刺激的狀態,目的是創造更長的分子反應。如果在實驗室中可以製造出一個偶極分子,那麼更大更複雜的分子也可以。很多科學家將會跟進,因為我們已經展示了可能的情況。這項研究的動機是一些不同的東西。總的來說對一項基礎研究感興趣,看看物理相互作用和化學反應如何有助於使現象變得複雜。想用最簡單的例子,量子力學定律,它是自然的基本定律。量子將會發展成更複雜的東西;當然這項工作還沒有完成,但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Science|來自:哈佛大學

相關焦點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當原子結合在一起發生化學反應時,會變成分子。分子是化學反應和生命本身的基石。以前,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讓原子簇結合在一起創建分子,然後測量反應,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間如何相互作用,從而更好地控制化學反應以及設計量子新材料。  此次,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倪康坤的研究團隊用一個鈉原子和一個銫原子簡化了這個過程。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新聞—科學網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哈佛大學官網12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首次在實驗室讓兩個單原子結合成所謂的偶極分子。
  • 科研前線 | 五校聯合團隊發現首個單分子駐極體,在單原子存儲器研究領域獲突破
    這幾十年來,半導體產業發展一直沿這一定律前行,這也使得最新電子設備要比之前的體積更小,性能更強。當前微電子工藝特徵尺度已經走入5nm,不久的將來必然進入原子尺度。在這一背景下,以單個原子為信息單元的存儲、邏輯器件的設計就成為未來原子集成電路的關鍵研發內容。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由於本身具有大的誘導電偶極矩,裡德堡原子間存在強的偶極相互作用,這一特性在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但又由於原子量子虧損的存在,除氫原子外的所有原子在低態的誘導電偶極矩都是隨外電場而變化的,導致非氫原子在外電場中的能級呈抗交叉結構。
  • 共價分子的分子構型
    一、雜化軌道理論 1、雜化軌道: 在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類型波函數疊加,組成同等數目的能量完全相同的一組軌道。定性:成鍵原子電負性差值 b. 定量:偶極矩 2、分子極性 1)極性分子: a.雙原子分子:由於不同種原子電負性存在差別,正負電荷中心不相重合,因此在原子間形成了極性共價鍵,相應的分子為極性分子。
  • 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分子與原子糾纏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這一題為:「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今天剛出的《自然》雜誌上。物理學家周進文表示:「我們證明了原子離子和分子離子之間存在糾纏,並且還顯示了分子中存在大量的量子位頻率選擇。」量子位以兩個不同的量子狀態,例如原子中的低能級和高能級,表示數字數據位0和1。量子位也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狀態的「疊加」中。
  • 科學家裡有雷射技術首次測量原子間範德華力
    原子間、分子間和物體表面間的範德華力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蜘蛛和壁虎就是依靠範德華力才能沿著平滑的牆壁向上爬,我們體內的蛋白質也是因為範德華力的存在才會摺疊成複雜的形狀。  範德華力是以荷蘭科學家約翰內斯•迪德裡克•範德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73年第一次提出了範德華力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氣體的行為。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但是界面偶極的來源及其對器件的作用機理尚存爭議,限制了進一步優化設計。為此,我們基於經典的半導體器件物理,綜述了不同器件結構中界面偶極的方向和強度與器件性能的相互關聯,證實全面解析界面結構、能帶結構和器件工作機制,不僅需要考慮界面偶極層的靜電物理特性,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其化學特性。
  • 最新中考化學專題訓練——分子和原子
    D.分子在化學變化中發生了變化3.下列關於分子和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構成物質,原子也能直接構成物質 B.分子不停地運動,原子靜止不動 C.在化學反應前後,分子和原子的種類保持不變 D.不同種類的原子,不能相互結合成分子4.保持水(H2 O)的化學性質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氫原子C.
  • 從偶極矩到四極矩
    相信學過一點電磁學知識的讀者都聽說過偶極矩——用來描述一個分子的極性或極化程度。
  • 化學分子5宗「最」
    偶極矩取決於分子中電荷的電量和距離,取代苯環是個理想的目標。強偶極化合物可應用在非線性光學材料中,它們能改變光線通過時的性能參數。強偶極材料也可以改變從金屬原子上撕下一個電子的能量,從而調節光電管或場效應電晶體的電學性能。
  • 哈佛團隊首次將兩個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傳統觀點認為,化學反應的發生源於大量反應物分子的隨機碰撞,當反應物分子能量與碰撞方向達到一定條件時,才能生成新的分子。
  • 第十九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在吉林大學召開
    鄭偉濤簡要介紹了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近年來的發展概況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原子分子科學在國家發展戰略中不可缺少的作用,總結了本次學術會議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物理一處處長張守著結合具體事例,回顧了我國原子分子科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前沿動態,闡釋了我國原子分子科學研究對國家戰略發展的突出貢獻和重大意義,概括了我國原子分子科學理論和實踐工作未來發展的努力方向和總體趨勢。
  • 五大名校聯手:一個意外的發現,單原子存儲器研究新突破
    Novak等人發現了單分子磁體的巨大潛力,但其工作溫度太低,無法實際應用(Nature 1993, 365, 141–143)。2018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生長出有單分子駐極體行為的晶體(Angew. Chem. Inter. ed. 2018, 57,1-5)。其遺留問題是,在大量塊體或液體中還有偶極-偶極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 科學家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自然》雜誌於3月31日發表了此項成果,並在「新聞與觀點」欄目中以《耦合分子的特寫鏡頭》為題進行了特別報導。   分子間的能量傳遞是維繫生命及其演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化學反應、構造分子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從分子水平了解分子間能量轉移的形式和特徵,對了解自然界中光合作用的高效捕光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換句話說,有望根據相關規律研製出高效率的人工光合系統。
  • 我國科學家首次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3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精心設計的局域電場增強的亞納米空間分辨電致發光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成像觀察,即在單分子水平上對分子間能量傳遞特徵成功「拍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3月31日發表了這項成果。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學習分子和原子知識中的幾個誤區
    學習分子和原子知識中的幾個誤區分子和原子是兩種用肉眼看不見的微粒,但也是認識微觀世界的兩個重要概念。在學習時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現舉例分析如下,以供參考。誤區1: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解析:物質不全是由分子構成的。
  • 分子雷射冷卻的新方法
    然而,這種額外的複雜性意味著不能直接通過現有方法將分子冷卻到超低溫。 如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葉軍和他的同事展示了一種利用分子結構特性的、具有一個核自旋和一個電子駐留在相同能級上的新型雷射冷卻技術,實驗中使用的是一氧化釔(YO)中的釔原子。利用釔原子的不尋常結構,該團隊使氣體分子在雷射冷卻中達到了超低溫和破紀錄的高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