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構成新型量子位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2018-04-1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新聞—科學網
-
哈佛團隊首次將兩個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傳統觀點認為,化學反應的發生源於大量反應物分子的隨機碰撞,當反應物分子能量與碰撞方向達到一定條件時,才能生成新的分子。
-
哈佛團隊首次將兩個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 美國哈佛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
-
哈佛團隊成功將兩單原子合成一個分子
近日,哈佛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用雷射使兩個單原子結合成一個分子,實現了對化學反應的微觀精確操控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最新突破:兩個原子在偶極分子中結合
哈佛大學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和同事們首次將兩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稱其為偶極分子。這項研究發表在一篇發表在《科學》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的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因為偶極分子構成了一種新的量子比特,它是量子信息的最小單位,它可以製作更高效的設備。量子信息處理的方向是我們興奮的事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分子。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當納米晶尺寸降低到原子團簇、單原子時,其能級結構和電子結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特點,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往往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納米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單原子材料不僅為從分子層次認識催化反應的機理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和研究平臺,而且有望成為具有工業催化應用潛力的新型催化劑。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Co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中。 近年來,以催化過硫酸鹽(PMS)產生自由基來實現有機汙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類芬頓反應受到廣泛的關注,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實現有機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類芬頓反應研究的重點。然而,作為自由基主導的反應,自由基的半衰期通常極短,因此,縮短自由基從PMS催化位點到有機物分子吸附位點的遷移距離是高效類芬頓反應催化劑開發的關鍵。
-
量子計算的基礎:難以捕捉的單原子
如果把電子自旋向上定義為「活」的單原子,電子自旋向下定義為「死」的單原子,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在測量之前,永遠無法預測這次測量時原子的狀態是「死」還是「活」,這是一個量子隨機的結果。隨著測量次數的增多,「活」和「死」的原子數目比越來越接近1:1(因為我們製備的單原子疊加態波函數是,這樣探測到原子「活著」和「死了」的概率各一半。
-
納米科學:原子計算預測硼摻入會提高LED的效率!
納米科學:原子計算預測硼摻入會提高LED的效率!高功率白光LED面臨著密西根體育場在比賽當天所面臨的同樣問題 - 太多人太小。當然,LED裡面沒有人。但是有許多電子需要相互避免並最大限度地減少碰撞,以保持LED效率高。在NERSC計算機構使用預測原子計算和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Logan Williams和Emmanouil Kioupakis發現,將元素硼摻入廣泛使用的InGaN(氮化銦鎵)材料中可以防止電子變得過多擁擠的LED,使材料更有效地產生光。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谷猛團隊研究成果登上JACS封面電解水是儲存風能和太陽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於析氧反應的4電子過程過於緩慢,極大影響了電解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商業的析氧催化劑如IrO2和RuO2等,由於含有大量貴金屬,成本較高,難以大規模應用。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其在電化學反應中的諸多優勢,如活性位點均一、產物選擇性高、原子效率高等,備受關注。
-
單原子催化初顯身手
這是「多相氫甲醯化反應」首次實現工業應用,提升了我國高端正丙醇自主供應能力。 這也是「單原子催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裡程碑,破解了困擾催化界80多年的難題。 科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真正參與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其實很少,絕大多數貴金屬原子都「沉睡」在表面以下,導致催化效率低。由於貴金屬資源稀缺、價格昂貴,提高貴金屬原子利用效率,便成為催化劑製備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谷猛團隊研究成果登上JACS封面 電解水是儲存風能和太陽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於析氧反應的4電子過程過於緩慢,極大影響了電解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商業的析氧催化劑如IrO2和RuO2等,由於含有大量貴金屬,成本較高,難以大規模應用。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其在電化學反應中的諸多優勢,如活性位點均一、產物選擇性高、原子效率高等,備受關注。
-
香山科學會議:儘早布局單原子催化
這是「多相氫甲醯化反應」首次實現工業應用,提升了我國高端正丙醇自主供應能力。這也是「單原子催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裡程碑,破解了困擾催化界80多年的難題。科學家很早就認識到,真正參與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其實很少,絕大多數貴金屬原子都「沉睡」在表面以下,導致催化效率低。由於貴金屬資源稀缺、價格昂貴,提高貴金屬原子利用效率,便成為催化劑製備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
-
新型單原子納米酶, 在抑菌方面潛力巨大
phys.org網站5月14日報導,《科學進展》雜誌載文稱,中國研究人員Liang Huang等發現了一系列新型單原子酶,這類酶在納米材料中表現出原子分散的類酶活性位點。這些位點可顯著提高單原子納米酶的催化性能。研究人員以氧化酶催化反應作為模型反應,經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揭示了納米酶的潛在機理:納米酶含有碳納米結構和特殊的FeN5活性中心,可用於多種抗菌應用。
-
光伏器件量子效率首次突破理論極限,有望為光電探測設備大幅提效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單原子催化,用於生物分析也出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自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院士課題組於2011年首次提出單原子催化的概念 [1] 後,該類催化劑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單原子催化劑是一種特殊的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專指載體上的所有金屬組分都以單原子分散的形式存在,不存在同原子金屬-金屬鍵。該類催化劑的原子利用率高,反應活性強。
-
中國董紹俊院士,新發現的單原子納米酶有何大用?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董紹俊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新單原子納米酶。它將最先進的單原子技術與固有的酶樣活性位點結合起來。研究人員利用碳納米束約束的軸向n -配位的FeN5中心(FeN5 SA/CNF)合成了單原子納米酶。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表明,芬5 SA/CNF的類氧化活性最高是由酶樣活性位點和催化機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