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原子催化,用於生物分析也出色

2020-09-23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自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院士課題組於2011年首次提出單原子催化的概念 [1] 後,該類催化劑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單原子催化劑是一種特殊的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專指載體上的所有金屬組分都以單原子分散的形式存在,不存在同原子金屬-金屬鍵。該類催化劑的原子利用率高,反應活性強。然而,該類催化劑也存在一定的缺點,比如為了避免單原子的聚集,單原子金屬的負載量往往很低,並且催化劑在催化過程中常常涉及到價態的變化,使得催化穩定性很難保持。另外,單原子催化劑受載體上原子的影響也很大。單從名稱上看,也能知道單原子催化劑主要的應用領域是催化,近年來在諸如電解水、二氧化碳還原、固氮等等光電催化領域大放異彩。筆者今天要介紹的,卻是單原子催化概念在分析領域的應用。


多巴胺(DA)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它可以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多個生理過程。醫學上通過檢測DA的含量可以用來診斷帕金森氏病、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Tourette症候群、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候群以及垂體腫瘤等疾病。通常情況下,可以用多種方法檢測DA(如光譜法、質譜法、液相色譜法、電化學法等),其中電化學傳感器因靈敏度高、成本低、響應快以及易於實現高容量檢測等諸多優點被廣泛用於檢測DA。儘管先前的報導已經實現了DA低濃度(pM)的檢測,但必須要使用貴金屬(如Au)或生物捕獲分子(如核酸、適體、酶),這不僅增加了製造的複雜性,還增加了檢測成本並限制了可擴展性。那麼,能否開發出一種超靈敏的電化學傳感器來實現DA的體外快速檢測?

Aida Ebrahimi教授(左)和Mauricio Terrones教授(右)。圖片來源:PSU


近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Aida Ebrahimi教授和Mauricio Terrones教授等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二維材料MoS2和Mn,選擇前者是因為二維材料已成為一種用於構建包括DA傳感器在內的柔性和超靈敏傳感器的新興材料平臺,而選擇後者是因為有研究表明Mn可通過Mn(II) / Mn(III)的氧化還原循環來催化DA氧化,他們認為將Mn摻入MoS2中有望提高DA檢測的選擇性。由此,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Mn單原子摻雜MoS2的超靈敏DA電化學傳感器。具體而言,利用電沉積法在熱解石墨片(PGS)上沉積MoS2,然後對MoS2熱摻雜Mn單原子,由此製得得Mn-MoS2電極可用於電化學傳感器直接選擇性地檢測DA。在磷酸鹽緩衝溶液中的檢出限可以低至50 pM,檢測範圍為50 pM ~5 µM;在10%血清和人工汗液中的檢出限分別為5 nM和50 nM。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


首先,作者通過兩步法製備並表徵了摻雜Mn金屬原子的MoS2(圖1)。具體而言,將無定形MoS2電沉積在熱解石墨片上製備MoS2 / PGS(step 1,圖1A),隨後利用固體氣相沉積法在其表面引入Mn金屬原子(step 2,圖1A),與此同時無定形MoS2也結晶。STEM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顯示~68%的Mn原子以替代MoS2中Mo原子的形式存在(MnMo),其它的則吸附在Mo原子頂部上(MntopMo)。基於原子序數襯度(Z-contrast)機理,如果Mn原子替代摻雜MoS2,那麼Mn原子與Mo原子相比襯度較低(圖1C);相反,如果Mn原子作為吸附原子連接在Mo原子的頂部,則其襯度比Mo原子更高(圖1D)。

圖1. Mn-MoS2電極的製備與表徵。圖片來源:Sci. Adv.


如圖2A所示,為了比較PGS、MoS2 / PGS和Mn-MoS2 / PGS的電荷轉移特性,作者使用電化學阻抗譜(EIS)和循環伏安法(CV)對其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該傳感器檢測過程與Randles等效電路十分符合,該電路由溶液電阻(Rsol)、電荷轉移電阻(Rct)、雙層恆相位元件(CPE; Qdl)和Warburg阻抗元件(ZW)組成(圖2B)。其中MoS2 / PGS的Rct [(7.10 ± 0.4) × 104 ohms]比Mn-MoS2 / PGS的Rct [(4.49 ± 0.5) × 104ohms]高,這表明Mn原子的存在有利於DA的吸附。隨後,作者用差分脈衝伏安法(DPV)測量了電化學傳感器的檢測性能(圖2C)。在磷酸鹽緩衝溶液(pH = 7.2)中,檢出範圍為50 pM~50 µM,定量關係為log In = 1.194 + 0.405 logρDA;隨著DA濃度的增加,Mn-MoS2表面的DA趨於飽和,電流信號增加緩慢,此時定量關係變為log In = 0.470 + 0.085 logρDA。值得一提的是,基於Mn-MoS2 / PGS的傳感器檢出限為~50 pM,這比基於MoS2 / PGS的傳感器的檢出限(500 nM)低四個數量級。

圖2. 電化學表徵檢測DA。圖片來源:Sci. Adv.


在圖2C所示的DPV表徵結果中,當DA濃度由50 nM增加到5 µM時,峰電位逐漸向正電位偏移,這通常是因為擴散係數減小,因此需要更正的電位才能克服動力學障礙。只不過在50 pM~5 nM內,峰電位(~10 mV)基本上沒有變化,而濃度從5 nM增加到5 mM時,峰電位變化了300 mV,這可能是由於DA氧化生成的副產物導致電極表面被汙染。另外,DFT計算結果顯示這可能是因為在DA濃度(50 nM~5 mM)較高時,MntopMo與DA的化學吸附作用佔主導地位,較強的化學吸附作用力使得峰電位顯著偏移;而濃度較低時(< 50 nM),MnMo與DA的物理吸附作用佔主導地位,相對較弱(圖4)。


除了檢測性能之外,作者還研究了基於Mn-MoS2 / PGS的電化學傳感器的選擇性和穩定性(圖2E、2F)。為此,他們選擇氧化還原性質與DA類似的抗壞血酸(AA)和尿酸(UA)作為幹擾物。即使它們的濃度是DA的100倍以上,仍然可以實現DA的檢測,進一步證明了該傳感器良好的選擇性。作者認為,對於DA的選擇性要歸因於摻雜Mn原子的催化行為,其中氧化還原對Mn(II) / Mn(III)是DA氧化的催化位點。對於傳感器的穩定性(圖2F),從表徵結果可得在4天之後傳感器性能就開始逐漸下降,但是12天後,峰電流僅下降10%,顯示出良好的環境穩定性。

圖3. 傳感器的實際應用與小型化。圖片來源:Sci. Adv.


為了進一步展示Mn-MoS2 / PGS在醫學上定量分析的應用(對即時診斷至關重要),作者探究了Mn-MoS2 / PGS在人工汗液和10%血清中檢測DA的傳感性能(圖3A、3B)。結果顯示Mn-MoS2 / PGS在人工汗液中的檢出限為50 nM,在10%血清中的檢出限為5 nM。此外,他們還在柔性聚醯亞胺基底上製造了一個全集成傳感器(圖3C),其中Mn-MoS2 / PGS用作工作電極,PGS用作對電極,銀糊劑用作偽RE。這不僅實現了傳感器的小型化,而且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巨大的價值。


為了更好地理解Mn-MoS2 / PGS靈敏度顯著提高的原因,作者進行了DFT計算。如圖4A所示,MntopMo、Mnsi和MnMo這三種缺陷均可能存在,其中MnMo的形成能明顯低於MntopMo和2Mnsi的形成能,這表明MnMo是最豐富的缺陷。此外,由於Mn與DA中的芳環形成Mn-C鍵,使得MntopMo中暴露的Mn與DA分子能夠牢固地結合。也就是說,MntopMo通過化學吸附與DA反應;而MnMo缺陷僅通過物理吸附與DA反應。當DA濃度較高時,MntopMo與DA的化學吸附作用佔主導地位;而濃度較低時,MnMo與DA的物理吸附作用佔主導地位。

圖4. 理論計算。圖片來源:Sci. Adv.


總結


在本工作中,作者利用Mn單原子摻雜的MoS2製備了一種可以實現超靈敏DA檢測的電化學傳感器,最低檢出限可以低至50 pM。單原子催化在分析領域的應用,不僅擴大了該類材料的應用範圍,也為製備新型傳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Single-atom doping of MoS2 with manganese enables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dopamine: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

Yu Lei, Derrick Butler, Michael C. Lucking, Fu Zhang, Tunan Xia, Kazunori Fujisawa, Tomotaroh Granzier-Nakajima, Rodolfo Cruz-Silva, Morinobu Endo, Humberto Terrones, Mauricio Terrones, Aida Ebrahimi

Sci. Adv., 2020, DOI: 10.1126/sciadv.abc4250


導師介紹

Mauricio Terrones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087


參考資料:

[1] Single-atom catalysis of CO oxidation using Pt1/FeOx. Nat. Chem., 2011, 3, 634–64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hem.1095


(本文由Sunshine供稿)

相關焦點

  • 整合Co單原子和BN電場用於脫氯催化
    標題:受生物啟發,整合鈷單原子和氮化硼電場用於脫氯電催化劑第一作者:Yuan Min通訊作者: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Angew:稀土Er單原子用於光催化CO2還原反應
    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CO2還原反應由於其不僅能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產生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物質,豐富了能源供應,同時也能減少CO2排放,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用於CO2還原的光催化劑的納米材料整體光催化性能仍不盡如人意。
  • 【催化】Ni單原子催化海水析氫
    Pennycook教授和寇宗魁博士聯合報導了一種表面活性劑模版輔助法,用於製備具有雙配位結構(Ni-N3-O>2和Ni-N4)的鎳單原子電催化劑(Ni-SA/NC),並系統研究了其分別在鹼性純水和海水條件下的電催化產氫性能。
  • 單原子催化,難得一見的好綜述!
    雖然利用N-C材料錨定金屬單原子能夠很大程度的調節金屬原子電子和幾何結構,但是由於合成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對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不足,開發出具有高穩定性和催化活性的單原子仍然具有挑戰性。作者指出了當前N-C材料基SACs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1)迄今為止,大多數用於錨定單個金屬原子的載體是不均勻的(尺寸,邊緣等),這導致金屬原子仍然處於多種化學環境中。儘管觀察到原子分散狀態通過HAADF-STEM觀察到局部樣品的分散的原子,催化劑的整體多相性削弱了其催化性能,並且推測催化機理仍然不明確。高度依賴密度泛函理論的計算也無法與實驗結果完全吻合。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本文從均相單核分子催化到異相單原子催化總結了單個過渡金屬位點應用於不同催化水氧化反應體系中的研究進展。此外,氮化碳和二氧化矽也可以作為單原子的支撐體。其中,g-C3N4獨特的三嗪結構使其具有富含N的空腔,這些空腔可作為單原子TMs的錨定位點。強共價的TM−N鍵不僅可以阻止TM聚集或漂移,還可以誘導TM位點上的極化電荷分布,進而促進水氧化。根據不同的合成條件的不同, g-C3N4支撐的單原子催化劑可用作電催化或者光催化水氧化反應。
  • 氦舶科普——單原子催化(一):橫空出世的單原子催化是什麼樣的黑科技?
    那什麼是催化呢?早在公元前,中國人已會用酒麴造酒。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利用生物酶(酒麴)作為催化劑的催化反應。而「催化」這一概念直到1835年才由瑞典化學家Berzelies明確提出:由催化劑施加給反應體系的一種新式的能力。在這之後,德國化學家F.Wilhelm Ostwald對催化反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展並明確了催化概念。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基於STM實現單原子催化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可視化
    單原子催化是一類新興的催化劑,其中貴金屬原子可以以極高的效率進行參與催化反應。隨著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在單原子催化能力方面的爭論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有些研究顯示單原子是活性催化中心,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則表明在相似的體系中納米顆粒才是活性種。此外,反應過程中的單原子是否依然呈現分散分布?它們在反應中的穩定性如何?它們的電荷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進一步理解單原子催化機制的關鍵所在。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原標題: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科研工作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所以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
  • 大連中科院單原子催化入選美國化學會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張濤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單原子催化」入選其中,這也是今年唯一入選該榜單的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單原子催化」入選美國化學會C&EN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資料圖:張濤院士 研究團隊於2011年首次合成了單原子鉑催化劑,發現單原子催化劑在CO氧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單原子催化」概念。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論文題目為「高銥單原子負載氧化鎳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氧(Ultrahigh-loading of Ir single atoms on NiO matrix to dramatically enhanc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取決於單原子的性質、載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將單原子固定在載體上的配位鍵形式  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最大的質量催化活性和可調節的配位電子結構,已被廣泛應用於熱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取決於單原子的性質、載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將單原子固定在載體上的配位鍵形式。迄今為止,已經報導了多種碳負載貴金屬和過渡金屬單原子電催化劑。
  • 天津理工大學JACS:單原子鋅高效催化CO2電還原制CH4
    開發用於在水性介質中電化學還原在這方面,單原子(SA)催化劑因其最大的原子效率、不飽和金屬配位和電子的限制效應而成為一種有效解決策略。有鑑於此,天津理工大學劉熙俊講師,羅俊教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Qin Wu,加州大學歐文分校Huolin L.
  • 中科大Nature子刊:Pt 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催化HER中的近乎自由變化的...
    研究背景 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由於其最大的原子效率以及獨特的原子結構和電子性能,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鉑(Pt)單原子催化劑不僅成本效益高,而且還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對幾種電化學反應(HER)的選擇性。
  • 助催化芬頓用於水汙染控制研究進展
    該綜述總結了近年來助催化芬頓技術在環境汙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進展,包括基於有機酸、零價金屬、單原子金屬和金屬硫化物等助催化劑在芬頓反應中的助催化作用,並分析了它們各自的反應機理,及其在處理水體中有機汙染物時存在的優缺點。
  • 單原子材料近期研究進展 這三個課題組值得關注
    ,單原子電催化:體內電化學生物傳感的新方法界面電子轉移的調製為腦化學的體內電化學監測提供了一條新途徑。設計和建立針對神經化學的高效電催化方案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挑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毛蘭群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李亞棟課題組發現單原子催化劑(SAC)可用於催化生理相關化學物質的電化學過程,為體內電化學生物傳感提供了新途徑。
  • 單原子催化初顯身手
    這也是「單原子催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裡程碑,破解了困擾催化界80多年的難題。 10月13日,在北京召開的「單原子催化」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作為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單原子催化」已經成為催化和材料科學領域新的研究前沿和熱點,應儘早布局,以解決該領域基礎科學、工業應用上面臨的挑戰。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氮化鈦負載的鉑單原子催化劑用於選擇性電化學反應
    研究發現,鉑納米結構與其催化性能高度相關,因此,許多研究試圖控制鉑納米顆粒的大小及暴露面來提高鉑的催化性能。最近,韓國科學家Hyunjoo Lee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製備出了鉑的單原子催化劑(single-atom catalyst),為鉑提供一種理想的最小化結構,並顯示出優異的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