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人類信息存儲進化史

2020-11-23 存儲在線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個時代語言和文字還沒出現

人們的還都是通過」嗚嗚嗚」的方式來進行溝通

但是事情還是得記的

因此」結繩記事」這種方法開始在人群裡開始流行

但是,事情總歸是越來越多,結也會越來越多

到最後究竟哪個節是哪個事情,誰也不知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倉頡創造了文字

人們開始把事情通過文字的方式記在

龜背和獸骨上

但動物資源畢竟是有限的

人們在獲取這類資源時,也變得愈加困難

因此用竹子削平的竹簡

憑藉其簡單易得且數量大的特點

開始收到人們的青睞

但是竹簡畢竟還是太重了,記錄和查看非常的不方便

於是到了東漢時期

紙就被發明出來,並被廣泛應用

而紙作為一個跨時代意義的發明,一直沿用至今

並且仍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存儲載體之一

隨著時間的發展

IT技術也正在茁壯發展

如果說紙解決了

時間到了1725年

Fritz Pfleumer發明了錄音磁帶,實現了模擬信號的存儲

而磁帶的誕生,也標示著磁性存儲時代的開始

1932年磁鼓存儲問世

它是一個大型金屬圓柱體,外表面塗有鐵磁記錄材料

在當時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內存和二級存儲

因此也被認為是硬碟驅動器(HDD)的前身

到了1949年磁芯存儲器被發明出來

它可根據磁化時電流的方向產生兩個相反方向的磁化

這就實現了作為0和1的狀態來記錄數據

而其也是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早期版本

1956年世界上第一個硬碟驅動器出現

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機械硬碟(HDD)

該驅動器約有兩個冰箱大小,重達一噸

包含約50個24英寸碟片

但只能存儲5M的信息,數據傳輸速度也只有10K/S

終於時間到了1980年,

快閃記憶體在日本橫空出世

其特點是斷電後數據不消失且容量較大

其衍生的產品——SSD(固態硬碟)

目前仍被大家廣泛使用

但是問題又來了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人類的世界開始進入IT時代

短短幾年時間數據的量級就遠超前面好幾百年的總和

數據也就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根據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將會達到175ZB

如果我們拿一塊專業級別的SSD盤舉例

假設這一塊SSD盤在正常情況下讀寫速度為2GB/s

那麼存儲完這麼龐大的數據就需要

34年的時間才能存完

當然用一塊硬碟存儲完這麼多數據是不現實的

肯定需要大量的硬碟來進行存儲

我們就拿一塊3.5英寸大小

容量為1TB的硬碟舉例

就目前來說

大多數的數據還都保留在企業的自建機房中

線下存儲帶來的龐大資源需求

我想對於企業來說,會是一筆不小開銷吧

並且在現實情況中企業往往不好預估自己所需要的存儲量

一但買多了,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企業還得專門請人進行運維、修復等工作

無形中就又增加了企業許多運營成本

並且尤其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

信息經常是呈爆發式地出現

用戶可能經常會短時間內湧入一個APP

因此很多網際網路企業

需要在平時預留非常多的磁碟空間來應對這種情況

但是用這種方法的話

就會造成許多的資源浪費

因此一個具備高彈性、大容量、高性能以及高可靠的產品

就成為了這些企業的剛需

而上雲,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

在2008年

阿里巴巴就曾面臨一個重大的危機

公司的」腦力」快不夠用了

幾億用戶無論是在淘寶剁手,還是支付寶上轉帳

這一切都要靠巨大的計算力來思考、記憶

和人一樣:

如果這個」大腦」記憶被填滿

就沒辦法儲存新的商品和交易記錄。

如果這個」大腦」思維速度跟不上

就沒有辦法讓用戶及時下單、付款。

因此阿里巴巴開始了他的上雲之路

阿里雲也應運而生

08年

業界首個大規模分布式存儲引擎——盤古1.0

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阿里雲」飛天作業系統」重要組成部分

正式飛天啟航

經過十年的打磨與升級

盤古單集群已超過10萬

其在2018年發布的盤古2.0分布式存儲系統

在性能、可靠性、成本、自動化運維等方面都進行了提升

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底層提供微秒級延遲與百萬級IOPS的存儲系統

這十年內

阿里雲不僅是在技術上進行了升級

其產品更是經歷了各種實戰的磨練

在2018年

阿里雲發布了全球首個百萬IOPS雲盤ESSD雲盤

輕鬆支撐阿里經濟體核心全面上雲

扛住了2019年天貓雙十一

交易峰值期54.4 萬筆 / 秒的壓力

阿里雲ESSD作為服務企業核心業務場景的極致雲盤

能為用戶提供給高可靠、高性能、彈性拓展與自動化運維這四塊能力

幫助企業核心應用全面上雲

振華重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機械重型裝備製造商

在連續多年佔據全球港口機械市場70%份額基礎上

希望從傳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但高效全面及時的服務

需要端到端不同系統的打通和強大的數字系統做基礎支撐

因此振華重工決定開始做數位化轉型

相較於雲上

線下存儲部署成本相比線上更高、穩定性差

因此振華重工決定將ERP系統部署到了阿里雲上

由於採用了阿里雲ESSD雲盤來承載SAP HANA核心業務數據

整體性能提升300%

並通過雲端彈性擴容

免去設備採購、運維、機房管理等成本

TCO整整降低了30%

同時通過多可用區部署ERP應用及分布式存儲高可用架構

讓ERP核心業務連續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到了2020年7月

阿里雲推出了入門級ESSD

採用與ESSD系列相同的技術架構

同樣擁有亞毫秒級別的延時

單卷最大支持10000IOPS

相比於上一代入門級雲盤

每月僅需多花0.15元/GB,即可使用全閃規格雲盤

大幅降低了全快閃記憶體儲的使用門檻

讓大部分企業更簡單,更輕鬆地享受雲的便利。

在數據上雲的這條道路上

阿里雲正在用技術的力量

為打造全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而努力

努力做到讓技術的紅利普惠到每一位用戶

歡迎掃描二維碼

了解更多關於阿里雲入門級ESSD

阿里巴巴保密信息 / ALIBABA CONFIDENTIAL

相關焦點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也是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史。」——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說起存儲,你心目中最早的存儲器是什麼?其實,人類最早的存儲器,就是人類的大腦。或許有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人類的大腦天然就是最好的存儲器,不但可以存儲海量信息,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其他存儲器誕生之前,大腦就是人類最早的存儲器。不過作為存儲器而言,人類大腦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不大穩定。
  •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1-03 19:14:14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人類進化史即將登陸九遊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人類進化史
    人類進化史?人類從類 人進化到人類的標準就是文 明的誕生,刨除神話故 事等不可考證的依據。原始 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遊牧民族封建化,參見查理曼大帝 ,遼國定都)現代社會之中發生變革、融合。說到底就是人類相對與大自然的認識自然與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輔相成。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發展是爆炸式的。
  • 一文讀懂磁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一文讀懂接近傳感器 3、一文讀懂磁傳感器 4、一文讀懂流量傳感器
  • 有溫度的人類進化史
    《瘋狂人類進化史》,史鈞著,重慶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這本書的內容看起來並不複雜,主要是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人體現象,諸如人類的直立行走,裸露的皮膚,碩大的腦袋,獨特的生育模式,男人和女人的身體結構差異等等,看起來相當零散瑣碎,但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卻一點都不簡單。
  • 人類進化史中的兩性博弈
    愛情是人類永不過時也永不凋謝的話題,古今中外,各色愛情故事卷帙浩繁但依然賺足了讀者眼球,每時每刻,總有新鮮的愛情故事噴湧出籠,且層出不窮。史鈞的《愛情簡史:人類進化史中的兩性博弈》透過現象看本質,開篇便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世界,所有的愛情故事都不過是男人和女人博弈的前奏,全部社會現象都是男人和女人博弈的結果」。
  • 一文讀懂,非洲為什麼這麼落後
    讀懂 非洲 全球最貧窮的35個國家中,有26個來自非洲; 人均GDP最低的10個國家中,有9個在非洲。
  • 一文讀懂MEMS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
  • 人類進化譜系可能重畫 700萬歲骨頭改寫進化史(圖)
    它們留下的頭骨化石成為它們作為人類祖先的證據。而「圖邁」則填補了這一期間的空白。它使人類進化史推前了100萬年,並為人類和大猩猩進化決裂的說法提供了新的證據,證明了在700萬年前,在原始人類向現代人類進化過程中,有一支發展成為例如黑猩猩等的類人猿。  但研究人員指出,「圖邁」真正傳遞的信息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可能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角色。
  • 一文讀懂: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有何區別?
    由於它的聲音幾乎與人類一模一樣,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瞞過其對話夥伴,使之認為自己是人類。   此外,谷歌子公司DeepMind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在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中擊敗了世界冠軍。而最近,人工智慧又被證明它可以像訓練有素的醫生一樣準確診斷眼疾……還有很多的事件可以表明,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有可能會讓人類身處失業的狀態。
  • 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在《馴化》一書中,她橫跨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結合前沿基因科學,重新講述了一部物種馴化史。英國媒體稱之為與《人類簡史》《槍炮、病菌與玫瑰》比肩的人類史著作。再回到剛剛人類與狼和狗的故事。1959 年,科學家德米特裡· 貝爾耶夫決定試驗選擇性繁育是如何改變動物的。研究的重點集中在特定行為上。他相信,在犬的馴化中,有一些關鍵性的基本特點。
  • 一文讀懂數據架構的進化史
    近期看到很多企業在設計自己的數據平臺,以及選型一些數據分析工具,正好拜讀了數據倉庫之父的《數據架構:大數據、數據倉庫以及Data Vault》一書,有些許感觸,就來聊一下個人思考吧。首先從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時,數據平臺結構的程度來看。
  • 最新研究或將改寫人類進化史
    近日,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研究,稱已成功測定了最古老人類DNA中的一部分基因序列,這些DNA取自西班牙北部發現的化石中的牙齒和股骨,其歷 史達43萬年之久。他們由此確定這些化石並不屬於早期的尼安德特人,而是屬於現在公認的尼安德特人,這樣的結論或可改寫人類進化史。
  • 380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告訴你不一樣的「人類進化史」
    一顆猿人頭骨化石,怎麼有如此大的信息能量?>>> 重大改變:「人類進化樹」認知可能錯了! 要說這顆380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化石(編號MRD-VP-1/1,簡稱MRD)可能給人們帶來的認知改變,先要說說我們對人類進化史的現有認知。和樹狀的生物進化史相似,人類進化史也可直觀地呈現為一種樹狀圖。
  • 人類進化史不完整,有很多缺失環節?
    ‍        「人類的演化缺失一個過渡態」其實很狡猾,因為這個謠言很容易讓人誤解成進化是直線現象,而完全無視演化分支。進化是樹狀的。擁有很多的枝條。神創論者經常叫喧著缺失環節,實際上就是想讓你把人類進化史當成這樣一個模式:        比如神創論者最喜歡造謠南猿和直立人缺少一個過渡態,其實他們完全無視能人,甚至很少提及(大家別忘了神創論科學的精髓,對聖經不利的證據,就仿佛章魚怪物一樣,趕快躲避無視掉)……而能人是個很關鍵的轉折點。        這種直線進化完全是錯誤的。
  • 美人魚真身曝光 人類進化史的激進理論
    美國動物星球頻道近日公布的研究理論認為,海洋中可能確實存在類似「美人魚」的生物,它們的真身是古猿在進化成為人類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分支「海猿」。  根據這一理論,在古猿進化成早期人類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古猿進入了水中生活,成為「海猿」,它們可能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並被人類遺忘了,卻以「美人魚」的神話形式在人類記憶中流傳下來。  動物星球頻道的查理 福利說:「這是一個關於人類進化史的非常激進的理論,但是我們正在接近這個古老謎團的真相。這促使我們思考,美人魚可能不僅僅是神話中的生物。」
  • 考古學家的這個發現或顛覆人類進化史(圖)
    (原標題:考古學家發現380萬年前頭骨化石 或顛覆人類進化史)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 法媒稱,史前萬神廟或又增一位候選人。來自於380萬年前的一個「相當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在衣索比亞被發現,再次打亂人類的進化觀點。
  • 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第1頁: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第2頁: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以往人們認為,早期古人類存在兩個種群即「能人」和「直立人」,並且由「能人」進化成「直立人」直至發展成現代人。但考古學家日前在肯亞發現的兩個古人類化石對達爾文的人類進化論產生了衝擊,有可能重新改寫人類進化的歷史。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