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們的地貌學教學

2021-01-17 科學網
改造我們的地貌學教學 ——訪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長江研究所所長楊達源

 

今年是中國第一個地學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成立100周年的年份。作為地質學和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地貌學在其成長、發展中經歷了不平凡的歲月;尤其在全球變化加劇,以及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地貌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狀況令人關注。

 

在中國地貌學科發源地之一的南京,《科學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長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楊達源教授。

 

地貌學研究溯源

 

經典地貌學的基本理論是對地表形態發展變化的抽象和概括。在對美國西部地區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戴維斯(W.M.Davis,1909)提出了「解釋性的地貌描述法」與「侵蝕輪迴」理論。楊達源在2007年赴美探親期間,曾乘車考察了戴維斯理論的誕生地。

 

戴維斯的野外調查中,最早的不整合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楊達源等人是從北邊乘車往紐約、華盛頓方向去的。從北面看過去,阿巴拉契亞山地貌形態確實很平緩,坐在車上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戴維斯研究的是阿巴拉契亞山的北段和內華達山的關係。內華達山上升得很高,切割得很深,到了阿巴拉契亞山的老巖體就很平了。這種情況相當於阿巴拉契亞山中北段是老年期,內華達高原是幼年期,真正的海岸山脈相當於壯年期。戴維斯的思想在於把不同的形態拼接起來。

 

德國地貌學家彭克(W.Penck,1924)研究的則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提出山麓剝蝕面的概念,楊達源等將其「極頂面」認為是冰雪剝蝕夷平面。1984年,R.J.Chorley又提出地貌發育的複合效應和臨界值概念,注重把地貌發育的漸變與突變結合起來。

 

在楊達源瀏覽過的英文期刊中,英國出版的《地貌過程》成為他長期追蹤的主要刊物之一。楊達源說,當代地貌研究的實際意義在於,「地貌」乃人類生存依託及一切活動的基地。對地貌及地貌發育的正確認識,有助於人類的實踐活動獲得預期效益。而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就在於地貌開發利用率的不斷提高。

 

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地貌學

 

近幾年,南京市在環境整治方面下了大力氣,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觀,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國家人居環境獎和文明城市獎。這當中,地貌工作者的作用不可小視。

 

幾年前,針對南京城市環境治理中的問題,由王穎院士牽頭、楊達源執筆,以南京大學10個教授的名義給南京市長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很快得到市長批覆,責成市建委按正常工作程序,由市政工程局和市規劃院編制一個正式規劃,準備斥資30億元進行治理。然而最初的規劃思路仍然是實施一系列的小工程,這裡搞清淤、那裡搞護岸,另一處可能就是輸水管道。

 

對此,楊達源提出疑義:這些小工程中的很多手段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用過,已經弄幾遍了,如果現在還是這個辦法,勢必難以奏效。但究竟怎麼解決好市民的排汙問題呢?主管部門提出嘗試調水的方案,準備花很少的錢開展調水。

 

是秦淮河水系的歷史變遷研究,使他們找到了合理的調水方案。楊達源說,南京本來處秦淮河河口部位,2000多年來一直在防秦淮河洪水與長江洪水的侵襲,導致南京城區由單一秦淮河河口水系最終被分隔成互不溝通的七河四湖。其中的外秦淮河,從原來的長江江濱、江心洲的內汊道、南京城牆下的護城河,直到20世紀末成為南京市城內的河,但其主要功能依然延續為洩洪排汙,河水長年又黑又臭,靠清淤護岸工程,實在無濟於事。

 

秦淮河水系變遷與南京城邊的長江水位的漸趨上升,以及多年來疊加的水利工程,使南京城區的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方程式發生重大變化:南京城區的河湖,沒有了秦淮河水源,只有城市生活汙水和雨汙水的補給,加之不斷的蒸發,在這樣的水量平衡方程式與水循環模式下,河湖水汙染肯定是治不好的。

 

河湖水系變遷研究,本是地貌學者的專長。南京大學10位教授調查的結果,形成了對城區水環境治理的清晰思路:還外秦淮河作為城內生態河的功能,讓河流儘快流動起來,必須從長江大量調水,補充自然水源。治理工程實施後,收到了明顯的生態和社會效果。

 

重視改進思想方法

 

談起學科的改造,楊達源語重心長:首先是思想方法要改進。原來地貌學重形態劃分,重類型研究,形態和類型都是識別標誌,這是最初的一步,應該過渡到研究地貌發育的過程,要回答它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以後還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其次,就是不要總套用其他地方的成果。各個地方都不一樣。以前巴爾博在長江上一個階地都找不到,因為他腦子裡只有歐洲的階地、地中海沿岸的那種階地,在亞洲的長江上找不到與之完全一樣的階地。

 

長江中下遊研究的實例很能說明問題。長江河口在距今5000~6000年以前就退到現在的鎮江—揚州以西的位置了,到大約1500年前都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依然流傳著「揚州觀潮,鎮江觀海」之說。然而1500年以來,河口卻延伸得非常快。原來中遊的荊江大堤是東晉時期開建的,後來慢慢完善,到宋代基本完成,此後長江泛濫受到限制,兩岸平原的泥沙淤積少了,長江中下遊的主要功能由不斷泛濫營造兩岸衝積平原,轉變為向下遊河口輸水輸沙,從而導致長江三角洲迅速生長。而原來長江兩岸的泛濫平原,卻成為「飢餓」平原,長江兩岸的自然堤後湖,越來越缺少長江水沙的倒灌、缺少物質和能量的補給,就變成了「低能」的湖泊。低能的湖泊中再加入汙染物質,而且只有進來沒有出去的,就會變成汙水臭水。這就是為什麼太湖的汙染治不好,巢湖又汙染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修築牢固的堤壩之後,沒有水沙進去了,這些湖泊走向了萎縮、衰亡的過程。可見修築堤防,有的地方是加速了自然過程(如中遊河段的水位上升),有的地方是改變了自然過程,對於自然堤後湖來說是逆轉了自然過程。

 

隨著堤壩的提高,洪水對兩岸的威脅越來越大。「防五十年一遇」、「防百年一遇」大洪水的說法,要改一改了。楊達源說:「歷史上2000年來長江中遊的洪水泛濫治不好,因為修堤築壩時只想到以前發生的洪水有多高,沒想到以後發生的洪水會更高。」對此,他提出了「實施全流域雨水調度工程,削弱盛夏洪峰,補充隆冬枯流,創造長江流域最佳人居環境」的治理思路。

 

重新認識我們的大江大河

 

學界前輩對長江的認識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李四光、葉良輔、謝家榮、丁文江、李春昱、巴爾博、蘇良赫、施雅風都曾有過專題研究。解放後,李承三、任美鍔、沈玉昌、陳吉餘等也先後出版過專著。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學者對長江的研究更是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從1979年開始,楊達源用28年的時間,從河口溯源而上,到達金沙江上段,在前人考察過的地方,他反覆穿越、深入思考,豐富著前人的學術思想,修正了前人的一些認識。在大量的巖性礦物分析和測年數據的基礎上,他發現金沙江中上段兩岸階地,有些其實「不姓金」,這說明長江在金沙江上中段曾經歷過不止一次襲奪其他南向河流的過程。而金沙江下段與三峽河段的貫通,則是近百萬年的事情。是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導致了長江的東流並最終貫通,也造就了兩岸高山峽谷、深槽險灘的河谷地貌。

 

學科改造要從教材抓起

 

進入新世紀以來,楊達源把學科改造的重點放在新教材編撰上。總結講授自然地理課十幾年的經驗使他明確了一點:教材改革要有利於綜合思考。他說,原來學習地貌學都是單線的:河流一條線、海洋一條線……把複雜的自然過程簡化了,實際上,自然過程包含「氣、水、土、生、地」的物質與物質運動及其複雜的相互關係。

 

他認為,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更重要的是把物質與物質運動及其複雜的相互關係與變化過程搞清楚。

 

講解水環境的演化,他就帶著學生到野外去看,4個堤看下來,南京原來水系什麼樣、現在什麼樣、為什麼汙染治不好,學生們很快就明白了。他說,其實水系變遷既是地貌問題,又是水問題,還是城市規劃問題,還有水利工程問題。所以應該抓住一些大問題,作綜合分析。

 

針對現狀,他建議通過辦進修班的方式,培訓那些在崗的、在工作中需要應用地貌專業知識的人,把他們對地貌學的興趣與現在的地貌分析手段結合起來,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工夫。

 

《科學時報》 (2009-7-29 A2 國內)

相關焦點

  • 地貌學與環境認知的當代答卷
    地貌學與環境認知的當代答卷
  • 面對海量信息的大地貌學研究
    面對海量信息的大地貌學研究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1893—1987)楊光榮  袁復禮,地質學家、地貌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此時,他年逾花甲,不再擔任行政領導職務,專心從事教學工作。同時,他在冀東完成了遷安、盧龍、灤縣簡測地形圖,並在遷安鐵礦進行過鐵礦評價及圈定礦體的工作;他參加了長江水利綜合考察和三峽水利樞紐的選址工作;參加了黃河中、上遊水利考察和三門峽、劉家峽的選址工作;曾為北京地鐵選線獻計獻策。
  • 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在赤水考察 首次發現丹霞喀斯特地貌
    多彩貴州網訊 4月29日,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旅遊地貌組長,原廣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黃進教授,在赤水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對丹霞天然轉石和奇石進行科研考察
  • 科學網—科學基金促地貌學研究再上新臺階
    它便於計算機分析處理,便於把原來我們知道的地貌類型歸併到這一體系中。這樣,專業和非專業人員都可以方便地找到某種地貌類型歸在哪個體系下。」 繪製地貌圖首先會涉及地貌分類,因此地貌分類成為地貌學研究的基礎和核心問題之一。
  • 曹州百花園升級改造啟動!改造後面積達108畝
    記者獲悉,菏澤曹州百花園提升改造工程已啟動,目前大門周圍已建起了圍擋。據了解,百花園提升改造項目由中國美術學院國藝城市設計學院設計,菏澤市城投公司負責建設。百花園將打造世界上品類最多、最具獨特觀賞價值的珍稀精品牡丹園,同時,將其打造為省級牡丹文化創業創新基地和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示範區,建成以牡丹為特色,集旅遊觀賞、文化展示、產業示範、品種培育、科研教學
  • 基因改造食品,對我們人體是福?還是害?
    什麼是基因改造食品?就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科技方法,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基因,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 。目前市面上充斥著許多基因改造食品,我們人體食用後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相信好友們心理都存在著疑惑!
  • 混沌大學--一個21世紀的網絡大學教學中心
    ▼建築外觀本項目是為混沌大學(一個21世紀的網絡大學)在重慶打造的一個教學中心。如何打造一個新時代新形式的教育性空間是本次設計的挑戰。▼半廢棄建築被改造為新型的教學中心首先在設計決策角度,決定選取採用適應性設計策略,即選取現存有特色的半廢棄建築進行改造,而非新建;然後和混沌大學一起,選取了在網絡上廣受年輕人歡迎和喜愛、並且有著強烈工業化特質的鵝嶺印製二廠文創公園;並將其中一棟沿江、有著辨識性極強的11跨連續拱頂的7號樓作為基礎,對其進行改造和加建。
  • 劉闖到南昌二中調研老舊校區改造工作
    8月8日上午,區委書記劉闖來到南昌二中蘇圃路校區實地調研老舊校區改造工作。區委副書記賈彧超,區政協副主席、區城建局局長萬曉榮陪同。劉闖一行實地察看了校區改造進展情況、校區改造設計方案,詳細了解了學校具體情況,聽取了校區改造施工安排及完成進度情況的匯報,並就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協調調度。
  • 我們能改造火星的大氣層嗎?
    於是科學家制定了一套改造火星的方案,而改造大氣層就是最首要的任務,因為有了適宜厚度的大氣層也就留住了溫度,有了溫度,冰就自然融化了 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過剩的二氧化碳轉變為氮氣,同時提高氧氣的比例。可以通過投放微生物到火星解凍後的新海洋來解決。
  • 基因改造後的我們,還是人類嗎?
    「科幻小說將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變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們的責任就是在事情變得平淡之前把它們寫出來。」那麼,他是怎麼看待基因編輯的?他就是伊塔使用「伊甸園++」編程改造過基因的孩子,改造的結果,竟然是讓人可以吃草為生。「這個桑比亞孩子抓起一大把青草,捲成粗繩狀的一根,像吃香腸那樣咬下一大截,津津有味地嚼了起來,草莖被嚼碎時發出的吱吱聲清晰可聞……他吃得很快,轉眼把那粗粗的一把草吃光了,又開始大口吃樹葉……」這樣被改造基因的人,桑比亞有兩萬多名。
  • 寧鄉一中提質改造完工,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籃球場、田徑場改頭換面隨著雨汙系統的改造完成由市國資集團投資建設的寧鄉一中提質改造工程圓滿完成建設內容即將投入使用據了解,寧鄉一中目前所在校區於2001年完成建設投入使用,2016年學校提出提質改造申請,根據市委、市政府安排,由市國資集團投資4550萬元對校園進行提質改造。
  • ...改造為啥我們家不一樣》後續 老舊小區改造啥標準、有哪些項目?
    鄭州市鄭汴路上的一個老舊小區正在鋪設管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帥文圖  11月13日,大河報AⅠ·06版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啥我們家不一樣》為題,報導了鄭州市商城花園小區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後,  對此,有不少讀者和網友致電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稱他們小區也進行了老舊小區改造,但他們對目前改造的情況並不是很滿意,不知道有哪些項目可以改造?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選擇改造項目?「感覺自己啥都不知道,小區就開始改造了!」一讀者說。  他們對小區改造不滿意,想知道能否自選?
  • 非指導性教學知多少?
    各位同學,我們在備考過程中,總有一些知識點處於模糊的邊緣,似是而非像極了愛情,其中羅傑斯非指導性教學就是這種知識點。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一下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一、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基礎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理論主要源於羅傑斯的非指導性諮詢。羅傑斯本人認為,人有強烈的衝動,求成長、求健康、求適宜環境等皆是。人不是被動的,而是總想使自己充實起來。
  • 「美麗變身」節目口碑翻車:我們為什麼熱衷於自我改造?
    而在此之外,並沒有對「改造」這種可疑的節目形式本身有任何反思。畢竟,「變得更好」是所有人的追求。但是,「好」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又是否有不「變得更好」的自由?01「好看」與「變得更好」相比《粉雄救兵》而言,《你怎麼這麼好看》確實是一檔從立意到內容都相當不尊重人的多樣性,也非常不尊重女性的節目。
  • 學生期盼安裝風扇 鯉魚江中學:將對宿舍環境改造升級
    網友「市民」:資興市東江街道鯉魚江中學學生宿舍未安裝風扇,盛夏時節,學生在如此炎熱環境下休息不好,建議對宿舍環境進行提質改造。資興市鯉魚江中學回覆:網友您好!本期因為疫情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延期到7月下旬。恰逢暑期高溫,給學校全體師生的工作、學生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1.正確看待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是一個主動與環境交互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容納知識的容器。只有改變這種認識,才能真正地實施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滿堂灌,為了簡單了事而直接把正確答案告知學生,這樣學生並不能做到真正的消化知識,往往學後就忘。
  • 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
    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曼徹斯特大學的約翰·哈裡斯(John Harris)和牛津大學的朱利安·薩伏列斯庫(Julian Savulescu)等哲學家認為,我們將有責任操縱我們未來孩子的遺傳密碼,這一概念被薩伏列斯庫稱為「生育慈善」。該領域已將「父母忽視」一詞擴展到「基因忽視」一詞,這表明如果我們在允許的情況下不利用基因工程或認知增強來改善我們的孩子,這也將會是虐待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