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學習科學文化,大部分人腦袋中浮現出的場景大概是「頭懸梁、錐刺股」,在社會公認的準則中,學習一定是一件苦差。由應試教育帶來的對科學「無興趣」弊端,以及「學會」的不易、畏難情緒的蔓延……讓科普工作在中國極難收效。
在全國倡導「網際網路+」轉型的今天,中國科協敏銳洞察到這一時代風口,以「科普中國」攜手網際網路巨頭百度,以百度百科「科學百科」的上線為契機,開啟了智慧科普戰略計劃,將中國科普事業帶入到新的高度。
其中,百度百科「科學百科」專題中的科學詞條,全部由中國科協下屬14個學會專家編輯審核,幾乎聚集了全國各學科領域最頂尖專家學者,近2萬個科學詞條的容量,打造出當前最權威的科學知識平臺,對中國全民科學素養提升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科普路徑升級,彌補「科學階級」鴻溝
在傳統科普工作方式中,通常是通過投入大量人力資源以及媒介資源,從高到低採用「傳幫帶」的方式滲透,其在傳播原理上具有單向、高壓的特徵,投入大但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雖然傳統科普工作名為公益,卻有著鮮明的「灌輸式」特徵,這對於因為受教育程度不同而處於不同「科學階級」的人來說,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
而網際網路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表明「世界是平的」,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拋卻了現實生活中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阻礙,一切信息的交流自然發生,知識也會潤物細無聲的在網友間傳遞。早前在一場有關在線教育的業界論壇上,曾有人提過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有了網際網路,我們還要在線教育做什麼?
的確,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獲取信息的本身,即是教育過程的發生,信息在網際網路上的頻繁流動,即是科普的原始形態。在網際網路上,人們不是「學習」知識,而是跟隨本能、跟隨場景的觸發「感知」知識。人們使用百度百科,是由於需求的帶動,是一個交互的過程,現實科普工作中的「科學階級」鴻溝,在網際網路世界裡得以彌補。科學百科將科普中最頑固難化的「溝通障礙」最小化,讓科普自然發生。
專業知識傳播降維,最短傳播路徑高效直達
在科學知識的網際網路傳播中,在科學百科出現之前仍有兩個障礙待解:一個是對於專業知識的平民化處理,再一個是對科學知識的權威釋義。前者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出現誤導大眾貽禍後人的事件,而後者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曲高和寡」的現象。而通過與中國科協合作、14個學會專家集聚智慧,百度百科「科學百科」讓這兩個問題得以完美解決。
為了讓網友能夠更好的理解百科詞條中的科學知識,科學百科中不僅有文字釋義,更有豐富的圖片內容增強可看性、科普視頻讓知識更立體呈現。而在保證詞條內容權威性方面,百度百科集聚中國科協組織的全國各領域頂尖專家,投入到詞條內容的編纂上面,詞條右側會列明貢獻內容的專家學者姓名以及協助編輯的協會等,此外還有百度百科專業編輯協調把關,讓內容能夠經得起考驗。
科學百科這一權威科普內容平臺,並不像傳統科普工作那樣容易「高高在上」,在百度百科這一網際網路平臺的連接之下,將打造出一條連接人和專家、人和知識、人與人之間的最短路徑,將知識降維傳播、讓科學高效直達。
連接人與服務,開源社區促「聯腦」
英國教育學家蘇加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偏遠山區放置一臺可聯網的電腦,僅靠孩子們摸索、討論、搜索,幾個月之後大家便會自主掌握遠超同齡人的知識信息。而百度百科「科學百科」的建成,也為中國數億網友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百度百科科學百科如同為大家打開一扇科學世界的大門,可以任意穿梭。
重要的是,這不僅是一次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的經歷,正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芝諾所說:「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當人們的科學素養提升之時,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求便會越強烈,在不斷提升的科普需求帶動下,將會借百度百科科學百科形成垂直圈群。未來有望在百度百科開闢中國最大的科普社區,同時加入智能語音問答功能,以高頻互動最大化發揮專家的資源價值。
用戶高頻互動,聯網將最終變成「聯腦」,不僅提升中國科普工作的成效,對中國科技文明發展的推動力也會日漸驚人。以開源社區的形式,將眾人智慧聚於一個平臺而又讓億萬網友受益,形成一條極具生機與活力的生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