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迄今已77年,隨著年齡增大,很多倖存者離開了人世。據了解,目前存活於世的倖存者僅剩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人數逐年遞減,我們更應該加快步伐,去「搶救歷史」。
倖存者夏淑琴老人已85歲。(資料圖片)
觀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資料圖片)
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
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
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
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
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隨著時間的推移,倖存者越來越少,不到200位的倖存者已經成為見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昨天,揚州大學原副校長、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新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揚大現在正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系統、規範地以國際口述檔案標準錄製一些口述影像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而夏淑琴老人的口述證言,就是通過這一合作項目整理出來的。
倖存者已不到200人
搶救口述史資料迫在眉睫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迄今已77年,即使當時最小的倖存者也有77周歲。隨著年齡增大,很多倖存者離開了人世。周新國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掌握的信息,目前存活於世的倖存者僅剩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人數逐年遞減,漸行漸遠的倖存者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更應該加快步伐,去「搶救歷史」。
記錄下親歷者親眼見證的歷史往事,迫在眉睫。為了搶救倖存者證言,南京先後於1984年、1991年和1997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倖存者普查。
「最早是在1984年開始,在短短數月內,我們共調查走訪了1756人,而到1991年夏天,南京市組織數千名高中生和部分教師,對1984年普查的1756位倖存者進行了複查,發現已經去世300多人,仍倖存1400餘人。」周新國說,其實,在上世紀東京審判、南京審判中出庭的那些證人證言就是最早的口述史,口述史就是民眾自己寫自己的歷史,更真實更形象,更注重歷史細節。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還不到200人,搶救倖存者口述史的資料顯得尤為迫切。
揚大與美國大學合作
用國際標準錄製倖存者證言
去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納粹屠猶研究基金會—影像歷史與教育研究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倖存者)口述史分會、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暨揚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共同籤署了深度合作意向書。據了解,合作以來,雙方以國際口述檔案標準錄製了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影像並編制口述檔案(中英文版),這些資料中的部分內容已於北京時間2013年12月13日在納粹屠猶基金會官網、基金會影像歷史檔案庫官網上用中英兩種文字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
據了解,用中英兩種文字在美國網站發布的首批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料的人員名單包括:夏淑琴、楊翠英、陳德壽、陳桂香、郭秀蘭、李高山、潘巧英、仇秀英、石秀英、伍正禧、向遠松、張秀紅。其中,夏淑琴與楊翠英影像資料與口述檔案已經正式發布,其他倖存者口述史料在整理完備後即會對外發布。
周新國教授表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口述史料是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彌足珍貴的一手檔案,倖存者是從歷史廢墟中勇敢走出來的一批人,他們的善良和誠懇也是人類和平未來的希望。正是基於這樣的共識,基於在大屠殺研究、暴行史研究和口述歷史研究方面共同的價值取向,採用國際標準進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歷史的研究與發布。
具體合作內容包括,中美三家學術機構互聘專家擔任學術職務、互派人員進修學習,共同組建國際化研究團隊申報和推進《南京大屠殺見證人口述歷史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同舉辦一次國際性的口述歷史學術研討會。此外,三家學術機構還將共同向全球發布30至5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料保護和開發成果;以《中美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歷史研究深度合作項目》成果為內容,三方將共同發布中英文出版物,並在中美兩國同步同期發行。
口述史有何國際標準
有聲音有圖像,還原真實個人
美國南加州大學納粹屠猶研究基金會—影像歷史與教育研究會執行主任史蒂芬·史密斯表示,國際上對口述史的製作有不同的標準,總歸就是立體還原一個人的生活,不僅僅是還原當時受害的經歷,還有受害的前前後後,通過一個個故事勾勒出真實的人。此外,對於口述者的影像資料,加入索引,便於開放和搜索。
南京大屠殺口述史在最近兩三年才真正規範化起來,周新國教授感慨地說,「像籤訂協議、錄音、錄視頻,包括專家長期介入這些環節都需要有,因為單純靠學生或者志願者,他們對於歷史史實的把握以及整理的能力還不夠。」
「像夏淑琴這樣的倖存者,已經成為大屠殺歷史的一個活化石,而且影響力巨大,但遺憾的是像她這樣的樣本太少了。」周新國表示,口述歷史的魅力和價值在於可以能用最鮮活的語言,生動地回憶歷史的第一現場,「甚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利用心理學的相關方法可判斷講得是否真實。」
通訊員 揚檔軒 記者 姜濤
【口述證言】
夏淑琴:我和妹妹從死人窩出來
我叫夏淑琴,1929年5月出生在南京。日軍進攻南京前,家裡共有9口人。外祖父聶佐成(70多歲)、外祖母聶周氏(70多歲)、父親夏庭恩(40多歲)、母親夏聶氏(30多歲)、大姐夏淑芳(16歲)、二姐夏淑蘭(14歲)、大妹妹夏淑芸(4歲)、小妹妹夏淑芬(1歲)和8歲的我,一家人住在城南新路口5號一哈姓(伊斯蘭教徒)的房屋裡,在新路口5號,除了我和妹妹夏淑芸,全家7口被日軍殺害,我和妹妹是被人從死人窩裡撿出來的兩個孩子。
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日本兵約有30人來到我家門前敲門,剛剛打開門的哈姓房主就遭到槍殺。我父親看到這個情況,就跪在日本兵面前,懇求他們不要殺害其他人,也被日本兵用槍打死。
母親嚇得抱著1歲的小妹妹躲到一張桌子下面,被日本兵從桌子下面拖出來,日本兵從母親手中奪過小妹妹,把她摔死在地上,接著他們扒光了母親的衣服,幾個日本兵對母親進行了輪姦,然後用刺刀把她殺死,並在她下身裡塞進一隻瓶子。
後來,幾個日本兵闖進隔壁房間,那裡還有外祖父、外祖母及兩個姐姐。日本兵要強姦兩個姐姐,外祖父和外祖母拼命護著我們,均慘遭槍殺。日本兵撕下兩個姐姐身上的衣服,她們分別遭到幾個日本兵的輪姦。大姐、二姐被輪姦後又被日本兵用刺刀刺死。日本兵還將我外婆的竹手杖插進了大姐的下身裡。
當時我躲在床上的被子裡,由於恐懼,嚇得大哭,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後刺了三刀,我當時就昏了過去,不省人事。也不知過了多久,我被4歲妹妹的哭聲驚醒,看到周圍全是親人的屍體,我們倆哭喊著要媽媽……
我們到處找吃的東西,幸好家裡有些炒米、鍋巴,渴了就在水缸裡舀冷水喝。就這樣,我們與親人的屍體一同生活了14天。後來,我倆先後被「老人堂」(慈善機構)和舅舅收養,舅舅一家生活也很貧窮,從12歲開始,我不得不自謀生計,賣過菜,做過傭人。
就這樣,我家9口人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日本兵殺死了7口人,我一想起,就忍不住流淚,眼睛都哭壞了。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後,我的生活才開始改善。1954年,我與張鴻章結婚,我們有3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