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張茜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如何進一步提高城市體檢中空間指標的可評估性、精準性與客觀性?2020年11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數據管理中心數據創新發展科張茜科長在清華同衡第八屆學術周上作了題為《遙感AI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的主題報告,介紹了 「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與城市體檢的創新性探索實踐經驗。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作者:張茜,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數據管理中心數據創新發展科 科長

模型層面,結合遙感大數據和AI新技術,通過「定標準-做樣本-學習及驗證」流程,在基於遙感AI的空間變化自動化識別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顯著提高大範圍、高精度遙感影像解譯的效率和準確度,並構建相應的標準體系、資料庫、算法模型庫和智能分析平臺。

應用層面,遙感AI的使用實現了減量發展目標評估、重點管控空間監測、重點專項(疏解整治、大棚房等)的政策實施效果評估等。研究未來將會面向北京市總規實施與城市體檢工作需求,在AI模型精度與正確率、建築等精細尺度識別技術、自動化識別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提升,進一步提高城市體檢中空間指標的可評估性、精準性與客觀性。

TIPS

非常感謝同衡邀請我來參加學術周的活動。首先,祝賀同衡20周年慶,其實昨天我的朋友圈就被很多同衡的人刷屏了,都是非常喜慶的節日慶祝,所以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這種喜悅的心情。

在開始介紹今天的議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我的工作單位。我來自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數據管理中心,這個中心主要是給北京市規自委提供數據和信息化的支撐服務。中心現在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叫創新發展科,我就在這個科。創新發展科主要關注的是規自領域內新的技術和前沿發展,核心工作就是探索如何將新的技術跟規劃、自然資源、國土空間結合起來以提高決策能力。

剛才林澎老師非常全面和系統地介紹了城市體檢的相關情況(點擊查看

《從城市體檢到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的新手段》

完整報告)。他講到現在政府擁有很多的空間數據資源,但是不能滿足實時、動態的評估和城市體檢的要求。我今天主要是從遙感、AI這個角度與城市體檢工作結合起來,介紹如何將新的技術用在國土空間規劃以及評估和城市體檢工作中。

我今天的匯報有四部分內容。

一、研究背景

首先,從國家和北京市的政策要求出發,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首都的信息化管理對空間資源的節約、高效、優質配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然資源部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監督實施意見裡面明確提出了要用智能的技術來提升規劃感知能力,提高國土空間的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北京市新版總規裡也明確提出來,城市體檢和評估是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綜合起來,這些上位政策都要求我們進行技術創新,提升精細化管控水平。

2018和2019年北京市都開展了城市體檢評估工作,核心是規劃實施評估。空間變化監測是城市體檢的重要內容,比如2018年北京市城市體檢任務書的九項任務裡,有五到六項內容都涉及到空間,例如用地、建築、兩線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等。在11月6日市政府召開會議研究2019年城市體檢評估報告時提出,要進一步完善評估方法和提高城市體檢的質量,今年具體的指標更新方向中還有十項的專項指標分析涉及空間監測。

在這樣的政策要求驅動下,我們怎樣做空間監測?怎麼用新技術提高監測手段?傳統靠人工監測,比如人工遙感提取、測繪等等。這些方法現在已經不能滿足動態監測要求高、分析鏈條長的空間監測需求,所以我們要推動新技術的發展。

現在新基建、新城建很火,物聯網、5G、遙感、AI都是我們熟悉的新名詞。技術的發展和提升,尤其是AI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對促進國土空間規劃監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構建國土空間閉環體系的全流程裡,這些技術大有可為。

北京市規自委一直在推進國土空間的大數據體系建設,我們提出來「一庫三圖」。「一庫」是指搭建北京市的空間資料庫,內容包括規劃一張圖、審批一張圖、建設一張圖等三張圖。我們的理念就是這三張圖要實現全域規劃、總量管控和閉環管理,它們互相起著促進和指導的作用,這是我們非常基礎的一項工作。

在2018年,市規自委統籌了規劃、國土部門的衛片資源。以前這個資源是兩個月或者是一個季度的衛星影像,現在可以做到一月一次,精度可以到1米或者是0.8米的水平。同時,我們建立了從數據的採集、製作、提取到分發、應用全流程的閉環管理模式,這個工作也能為國土空間監測提供非常高水平的數據基礎。

談到城市體檢的相關工作,我們有基礎的體檢,還有專項的體檢,這些方面我們有很好的技術儲備。在遙感AI的應用方面我們也有探索,從2018年開始我們和阿里巴巴達摩院合作,在北京市整治大棚房工作中應用這個技術,能夠快速的識別北京市的大棚房,並快速地迭代,應用在後期大棚房的管理和治理當中。通過不斷地迭代,發現AI技術確實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現在的提取精度基本上可以達到85%到90%。所以AI技術在我們這個行業裡的應用是相對比較成熟的。

基於以上的政策背景、技術背景、需求以及現狀結合起來,我們和阿里、清華同衡去年開展了這樣一個課題,就是今天我要講的主題——基於遙感AI的空間監測和城市體檢。

二、研究實踐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的。首先,我們的目標是為城市體檢和評估提供基礎支撐。北京市的城市體檢有117項指標,還有專項評估的一些需求。我們對這117項指標做了一個分析,發現裡面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很多是圍繞空間的,比如建設用地規模、開發強度、核心區的建設密度、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基本都是說地和房。第二部分就是非空間的數據,比如職住平衡比、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綠色出行等等。我們的理解是,空間相關指標完全可以利用遙感和AI的技術進行智能高頻度的分析,在非空間這塊,則可以用社會大數據的技術,融合政府大數據做分析。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傳統的統計、調查手段獲取的數據。

重點來看空間相關的指標智能監測分析。這個出發點和背景是,2018年北京市新總規要求建設用地要減量。但是建設用地的減量到底減在哪?幹什麼去了?減了多少?這個問題是很難用傳統的手段回答的。比如一個季度城市變化是什麼樣?一個月變化是什麼樣?基於這樣的問題和目標我們開展了研究。當前獲取遙感數據的方式也非常多,已經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除了衛星遙感,還有航天數據、傾斜攝影數據、可移動測圖的街景手段等。藉助很多新的技術去挖潛這裡的潛能,把數據的價值最大化體現出來。

開展基於遙感AI的建設空間智能提取有三個步驟。第一,要定一套機器識別的標準。第二,要做大量樣本,因為機器要深度學習,不斷的迭代,需要不停地積累技術的樣本。第三就是它有一個學習和驗證,迭代升級的過程。

這三個工作是怎麼開展的?

第一就是定標準。這跟我們做土地變更調查和監測等傳統的標準還是有點區別的,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是機器,機器沒有外業,也沒有測圖,它就是要從圖上識別。所以我們建立了建設用地、生態用地的狀態定義這樣一套體系,目標就是對我們城市用地的變化對比提出一個指標。從這個變化過程來說會有64類的變化過程,比如從建設用地到生態用地、施工拆除等等,我們基於這樣一套標準去開展遙感AI的分析工作。核心目標就是回答剛才的問題——我們減量多少?我們增量多少?我們施工過程有哪些?

第二是做樣本。這塊有兩個比較核心的內容,首先是從零開始就要給機器做樣本,這個主要是基於標準做樣本,基於遙感去提取,提完之後放到樣本庫裡。其次就是機器提完之後會有很多誤提、錯提,這種還要返給機器再去迭代升級,優化算法。所以做樣本會佔很大的工作量。

第三就是學習驗證,將算法基於AI技術不斷的迭代。北京市基於阿里巴巴研發的模型算法,把北京市的一景影像全放進去,然後在很強大的GPU硬體設施上運行,基本上兩到三天就可以完成,效率非常高,如果要讓人工幹同樣的活可能需要很多天。所以AI在效率提升方面是非常明顯的,這是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

三、分析應用及工作成效

第三部分是依照上述的三個步驟把空間變化圖斑提取出來後,疊加各類專項數據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八大類數據。比如最新的分區規劃,還有審批數據、拆違數據等。同時,我們將監測評估聚焦於三個方向,第一個是全市的變化情況。第二個是重點的管控範圍,比如生態紅線、基本農田、三區、綠隔地區,這些區域城市變化的範圍是什麼樣?第三個是拆違等專項治理工作的監測。

第四個部分談一下這項工作的成效,主要來看分析內容和分析方向,首先可以得出土地減量和增量的面積,就是城市中哪些地方是在做減量的,哪些地方還是有非常強的建設活動。其次是減量的趨勢和預警,針對不同的空間圈層、不同的地類,比如說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各自的空間變化是什麼情況。此外,針對整治亂佔耕地專項行動,能夠看出耕地區域上到底還有沒有人類的活動和建設行為?它有沒有被治理住?通過分析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針對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北京市正在推進拆違工作,每年都會下很多的指標。拆了之後是否有復建行為?是否還在建設?是否達到了疏解整治的效果?通過基於AI不斷迭代和更新的數據分析,也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

我們通過這樣的研究探索制定了一個自動化的評估體系,一邊是機器AI的學習和分析,一邊是人工提取工作,通過這兩方面的對比,對人工智慧的技術做評價和分析,我們發現人工智慧的分析在全量提取——即發現目標方面——是遠遠高於人工提取的,但是它還要在兼容度上提升。我們在評價人工智慧提取效果好不好時常用兩個指標,一個是AI的召回率,一個是AI的準確率。這兩個率有一個平衡點,召回率就是城市變化提取有沒有遺漏的?準確率就是發現的目標是否都是準確的、有沒有錯提的?如果這兩個率都提高了,說明我們AI的水平就提高了。

最後我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AI時代到來了!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不完美之處,包括剛才說的兩個率還比較低,但是它一定是一種趨勢,政府將來的很多數據資源一定要用AI技術,我們看到的是它的發展前景,現在要花時間、精力去培育AI技術。第二是我們用AI技術很好地挖潛了數據的潛能。現在我們很多數據都是放在那裡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AI技術就可以釋放數據的潛能。第三是AI技術在城市體檢這塊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我們用AI的監測提高了城市體檢中空間相關指標的可評估性、精準性、客觀性。

當然還有一些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認為AI的識別要跟城市體檢的指標進行完美的結合,更有針對性的分析一些問題,我們前期只是做了基礎理論的探索。其次是AI本身的精準度還需要再迭代和升級提高。第三是各個城市都在建國土空間監測評估預警平臺,智能分析的算法要和這個平臺完美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平臺的監測預警能力。第四是AI賦能城市體檢的機制還有待於完善和建設。

下一步我們還有一些工作需要開展,比如我們要對整個的地類要素進行AI識別,還要對定向的重點區域進行識別。例如今年我們要做一個建築的專項提取,現在對核心區提出「四個降下來」目標,建築密度需要做監測。

當前,我們的遙感AI識別平臺和訓練平臺是兩塊,還是人在識別,然後再訓練機器,接下來我們希望能把它們打通,不需要再有專業算法的人把識別出來的圖斑交給機器,而是機器有一個自學習的過程,不斷的迭代,減少專業人員的介入。

最後用莊少勤副部長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匯報,「新時代的中國國土空間規劃是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規劃」,所以我們也希望能貢獻一點力量,把新技術更好地應用在國土空間規劃當中,推動它的發展,謝謝大家!

相關連結

傳承堅守創新展望

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

學術/專題

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

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脫胎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誕生於世紀之交,依託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與產業優勢,致力於開展國家與地區宏觀發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技術研究與實施,為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清華同衡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想,於2013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清華同衡學術周」,邀請跨行業專家及行業同仁共同聚焦社會熱點,暢談城鄉百態,實現學術思想的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為行業帶來耳目一新的學術思潮。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原標題:《「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城市體檢評估成果交流:深圳專篇——深度與溫度耦合的生態空間監測...
    深圳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指示精神,在自然資源部部署的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中,將生態空間監測貫穿於城市體檢評估的全過程,探索形成了生態空間「基礎調查-監測評估-決策支持」工作框架和技術體系,為支撐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更精細化和更高品質的全域生態空間管理提供了堅實保障,努力打造兼顧深度預控和溫度關懷的城市生態空間體檢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在城市綠地監測方面,無人機的使用對判別城市綠地結構、類型、空間分布以及識別植物種類具有顯著優勢。 隨著空間遙感技術的發展,具有更高時空解析度的無人機遙感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城市研究,這給城市綠地監測研究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 衛星遙感技術賦能保險業數據「說話」成為重要應用場景
    藉助衛星遙感技術,保險業可以有效提升服務效率,減少因權責劃分不清晰而產生的保險糾紛。目前,衛星遙感技術賦能保險業已初步顯現成效。記者了解到,平安產險是國內率先將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於土建工程保險項目的保險機構,其已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不同區域不同承保標的進行測量。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李令軍告訴記者,自動監測站是現在最常見的監測方法,但分布並不均勻,這些監測站集中在城鎮,廣大的農村、邊遠山區覆蓋較少。   而衛星遙感監測正好彌補了監測點分布不均的問題。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可以快速反映區域PM2.5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能更宏觀地從「面」上觀測空氣品質。
  • 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及建議
    全要素土地利用 / 覆蓋遙感進展土地利用 / 覆蓋數據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都是海岸帶遙感監測的研究重點和熱點。當前,我國研究、生產並對全球共享了一套 30 m 空間解析度的全球土地利用 / 覆蓋數據(GlobeLand30) [4]。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MSS數據最早被用於內陸水體的水質監測,如Lathrop和Kloiber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內陸水體中的葉綠素a濃度、懸浮物濃度可以通過MSS數據監測。Lathrop等對美國Michigan湖的Green湖灣作了一系列遙感研究 ,估測了包括葉綠素a、懸浮物、透明度在內的多項參數,取得了較理想的結果。李旭文等利用TM數據對蘇州運河水質進行過綜合分析。
  • 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因此,及時、準確地獲取地球表面特徵變化等要素,開展全球及區域地表信息數據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樣的趨勢下,行業各界對更高空間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產品,也均提出了迫切需求。面對指數級增長的遙感影像分析和處理需求,單純依靠人工實現定量化分析已經難以為繼。作為產業的數位化引擎,AI技術不僅將讓更高空間解析度的地表覆蓋製圖得以實現,還可以帶來比人工更高的定量分析精度,逐漸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自動化解譯工具。
  • 農業遙感團隊提出高時空解析度植被指數數據重建新算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遙感團隊在遙感數據時空融合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Reconstructing daily 30 m NDVI over complex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using a crop reference curve approach》發表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9.085)上。
  •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
  • 京東城市陳旭旭:AI和大數據如何撬動「城市計算」?| AIoT+智慧城市...
    「城市計算是城市數據的採集、管理、分析挖掘和服務提供,來解決城市交通、規劃、環境、能源等等問題的痛點,我們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加上人工智慧,在城市場景中的有機結合。而目前,京東城市對於城市計算的理念是通過點-線-面結合的頂層設計。」為什麼能做這個「頂層設計」?
  • 熱帶氣旋遙感監測分析技術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高洋報導  11月6日,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在北京組織召開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熱帶氣旋的遙感監測分析技術研究」驗收會。  「熱帶氣旋的遙感監測分析技術研究」項目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持,上海颱風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東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浙江省氣象科研所、福建省氣象臺、海南省氣象科研所、上海市衛星遙感與測量應用中心作為協作單位參與項目研究工作。
  • 賦能故事|探索深藏大地「秘密」,雲計算助力遙感衛星「落地」
    《賦能故事》編者按:從雲計算到邊緣計算,九州雲始終相信「開源·賦能變革」。八年時間裡,九州雲不斷突破和超越,用開源技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賦能故事。加上被旁筆直的阡陌、錯落的村莊以及綠油油的田野包圍,劍湖又好似一個正在孕育中的「寶寶」;8月中旬,一片呈螺旋性旋轉的巨大雲團以每秒數十米的強風速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同時,又以每小時數十公裡的運行速度向我國沿海城市襲來……這些遙感衛星不僅能生動形象地展示祖國的秀麗河山還能監測颱風。
  • 科學網—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
    王利民表示,通過與歷史生長數據比對,就可以判斷出旱情的總體趨勢。 在各類農業災害中,洪澇災害突發性強、危害性大、時空分布廣。王利民介紹,洪災的遙感監測主要通過淹沒面積、淹沒時間來評估受災程度。 病蟲害也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病蟲害的發生會導致特定波段反射率明顯升高。這是遙感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儘早地對病蟲害的發生範圍和程度進行監測的基礎。
  • 遙感技術能成為尾氣監測殺手鐧嗎?
    「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系統」的招標項目包括道路端尾氣遙測系統軟體、設備,控制中心端軟體、設備,以及相關道路抓拍設施、聯網布局設備需求等。跟據不同城市的招標需求,採購額少則數十萬、百餘萬元,多則上千萬元。  統計顯示,2016年底,全國約有70餘座城市應用尾氣遙感監測設備開展道路車輛尾氣檢測,全國已建設機動車遙感監測設備400餘臺(套)。
  • 多維遙感數據分析系統MARS:讓時空譜數據的存儲與分析更便捷
    遙感數據不再只包含空間維和光譜維三個維度,時間維逐漸成為遙感數據的第四個維度,目前我們可以獲得的各種不同類型的長時間序列遙感數據越來越多,這些數據對於進行地物的時間變化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時間序列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是遙感變化監測研究中的重要組成技術手段
  • 我科學家提高更高解析度衛星遙感算法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人們可以越來越準確地獲得種植面積、苗情等多種數據。然而,不同的衛星解析度、觀測周期不同,如何才能提高遙感數據的精確度?近日,一種新的融合算法被研發出來,該算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遙感團隊聯合美國農業部水文遙感實驗室共同研發。
  • 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研究員王利民長期從事農情遙感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遙感技術的特點在於能夠獲取精細化的格網數據,即能夠以空間上連續的方法監測單位面積內農作物的種類、面積、長勢、單產狀況,並估算耕地土壤墒情、病蟲害等作物生長狀態和生長環境信息,滿足指導農業生產及時性的需求。
  • 中國測繪丨霍向琦:用「數字大腦」賦能產業數位化轉型
    霍向琦坦言,這個行業獨特的業務屬性和專業複雜度都相對封閉,幾乎所有業界企業都專注在業務上,其實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如何更高效、低成本、更便捷地賦能業務,實現數據驅動決策的服務能力,值得深思。隨著現代IT技術的成熟,地理空間行業在大數據缺失、效率低下、數據割裂、數據服務不足、勞動密集型作業等方面的痛點日益凸顯。
  • 從場景出發,「羅賽塔科技」要以衛星遙感等另類數據分析切入大宗...
    一直以來,36氪都在持續關注衛星遙感數據應用市場的發展,認為衛星遙感數據的價格將會越來越低,日後還可能在城市建設規劃、房地產投資、工業設施評估、金融保險以及網際網路產業等多個方面大顯身手。近日,36氪最近接觸到了一家將衛星遙感數據分析應用於大宗商品交易領域的另類數據服務公司——「羅賽塔科技」。
  • 先進院團隊利用遙感技術更準確地監測和預報赤潮
    如何利用遙感技術實現對赤潮的監測和可能發生區域的預測?深圳先進院數字所空間信息中心利用地物在高解析度數據和低解析度數據上保持一致的變化率這一特點,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變化率和線性解混模型,研發多尺度遙感影像數據融合方法,生產每日30m解析度的近岸水色遙感數據,該研究為後續多尺度遙感數據融合應用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為每日生產近岸海域的高解析度遙感水色數據產品提供算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