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2020-11-04 江蘇省科協

2008年10月,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中國最大光學望遠鏡、世界上最大口徑大視場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成功落成。這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也被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而崔向群就是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為項目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坎坷求學路

崔向群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母親是高中語文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得崔向群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後來順應時代潮流,與千萬的知識青年一道上山下鄉。

崔向群在江西建設兵團的3年裡,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曾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1972年,崔向群獲得大學推薦名額。然而,她的求學道路並不順利。她的分配指標從上海某醫學院,換成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專業也從計算機專業調到光學儀器專業。崔向群對醫學頗感興趣,但仍然選擇了服從分配。

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主動要求去「山溝」

1975年,24歲的崔向群從華東工程學院光學儀器專業畢業,分配到南昌某大型飛機製造廠工作,但她為了專業對口,在江西省國防工辦報到時主動要求改分配單位,去位於江西大茅山深山溝裡的軍用光學儀器廠。

儀器廠沒有給她安排任何技術崗位,而是讓她去光學車間當工人。「山溝就山溝,工人就工人,只要能學以致用。」崔向群堅持了下來。在廠裡,崔向群想盡一切辦法找事兒幹:手工修磨透鏡不僅操作累,還會在手上卡出很深的印痕,她就設計了一種手持夾具卡住透鏡進行修磨;看到粘接透鏡火漆仍在用人工手捏的原始辦法,她就設計了火漆機;看到高速拋光機沒人使用,她就主動要求試驗高速拋光工藝……

1985年,她被中科院選派赴英國JodrellBank射電天文臺訪問學習;1986年被英國皇家天文學家Graham F.Smith爵士推薦參加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學望遠鏡項目--4架8.2米光學望遠鏡陣VLT,主要承擔其中核心的8.2米主動主鏡,即世界上第一塊大口徑主動變形鏡的工作,成為這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物。

投身「敢死隊」

人類研究宇宙,就像螞蟻研究人類一樣困難,只有研製出既能看得深、又能看得廣的望遠鏡,才能對茫茫蒼穹進行深入探索。

1993年,崔向群受聘於總部設在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投身到當時全球最大天文光學望遠鏡的項目攻關中。有一天,她收到導師蘇定強院士代表王綬琯院士的來信。信中告知,兩位院士提出在國內開展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天文學戰略設想和建立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的構想,希望她回國加盟。崔向群感受到中國天文的熱切需要,毅然回國參加建議、立項和建造工作,立項後擔任總工程師。

天文望遠鏡口徑越大看得越深遠,視場越大看到的天體越多。大規模光譜巡天需要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望遠鏡。當時國際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是澳洲的3.9米口徑2度視場望遠鏡,配有400根光纖;配備光纖數最多的是美國的2.5米口徑3度視場斯隆巡天望遠鏡,配有640根光纖。LAMOST項目要做成最大光學鏡面,並配備4000根光纖的望遠鏡,有多項關鍵技術都是世界級的挑戰。蘇定強院士對崔向群說:「搞LAMOST需要敢死隊,而你就是敢死隊隊長。」

從LAMOST正式立項到2008年落成的十餘年中,崔向群帶領團隊開展多項關鍵技術攻關。首次在國際上成功實現在一塊鏡面上同時具有將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的主動光學,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在一個光學系統中同時採用兩塊大口徑的拼接鏡面,在國際上推動了新的主動光學前沿,不僅使得LAMOST的創新望遠鏡光學系統方案得以實現,也為將來研製巨型光學望遠鏡打下基礎和開闢了道路。

2008年10月16日,舉行了LAMOST落成典禮,標誌著我國望遠鏡研製水平推進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前沿」。

2019年3月,巡天7年的LAMOST已經得到並發布了1125萬餘條光譜數據,是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獲取光譜總數的2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突破千萬量級的光譜巡天項目,也使我國在銀河系研究方面走在國際前沿。

事業大於天

回顧科研之路,崔向群認為自己成功的要訣是:認準一條路就努力走下去。

當初崔向群決定回國參加巡天望遠鏡項目,歐洲南方天文臺曾一再挽留,德國一家大企業也邀請她去工作,但崔向群都予以謝絕。然而,科研背後的艱辛卻很少有人知道。研製最困難的時候,有人退出,也有人潑冷水。崔向群既要當「濾波器」穩定軍心,又要當「推進器」鼓舞幹勁,更重要的是要帶領大家解決主動光學、拼接鏡面、光纖定位等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

儘管現在做出了成績,但崔向群仍感到擔憂,她說:「LA‐MOST做出來後在國際上有很大反響,歐美開始紛紛跟蹤。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十多個光纖光譜望遠鏡的計劃,它們的思路與LA‐MOST一樣,都是向數千大規模的光纖光譜巡天方向發展,有的採用LAMOST的具體概念和方法在光纖數上將超過LAMOST。雖然我們現在獲得天體的光譜數是世界第一,再過5年左右就可能被超越。所以我們現在必須儘快加大經費投入,再向前邁步。」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崔向群積極建議: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不能跟在別國後面做簡單的複製,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技術方案和關鍵技術方面必須有所創新,要從「跟跑」變成「領跑」。(作者:趙學 何佳芮 編輯:謝長美)

相關焦點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崔向群堅持了下來。1993年,崔向群受聘於總部設在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投身到當時全球最大天文光學望遠鏡的項目攻關中。有一天,她收到導師蘇定強院士代表王綬琯院士的來信。信中告知,兩位院士提出在國內開展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天文學戰略設想和建立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的構想,希望她回國加盟。崔向群感受到中國天文的熱切需要,毅然回國參加建議、立項和建造工作,立項後擔任總工程師。
  • 崔向群院士:矢志不渝「鏡」觀星辰
    不屈不撓 勇往直前1993年,正當崔向群在國外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她收到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和蘇定強的來信。信中,兩位院士提出在國內開展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天文學戰略設想以及建立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LAMOST的創新構想。由於項目技術挑戰難度非常大,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崔向群身上。
  • 崔向群:情系觀天 紮根大地
    郭守敬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獲取光譜率最高的光譜巡天望遠鏡。主導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的是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她率領她的團隊用12年時間攻堅克難,終於實現中國天文望遠鏡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崔向群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從小成績優異,但「文革」期間,她的求學道路中斷了,不得不順應時代大流,跟上千萬的知識青年一道上山下鄉。1969年,崔向群被分到江西建設兵團農機連。此後3年,她白天跟著師傅修拖拉機,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我當時的直覺,就是想讀書,有書讀就好。」崔向群回憶說。
  • 全國人大代表崔向群:中國將在南極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
    新華社北京3月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蔣芳 陳剛 呼濤)「我國將在南極冰穹A建造兩臺望遠鏡,一是2.5米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KDUST),二是5米冰穹A太赫茲探測器(DATE5),這將打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新窗口。」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說。
  • 崔向群:呼籲重視基礎研究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根基,它雖很難在短期內創造經濟價值,但著眼長遠,它決定著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將繼續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重視與投入。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院士在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和中共盱眙縣委、縣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當天在江蘇盱眙舉行,崔向群在論壇上做主題演講時作上述表示。崔向群透露,目前進入國家規劃和正在向國家建議的地面天文光學望遠鏡,主要包括南極2.5米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8米先進地基太陽望遠鏡。
  • 崔向群:為天文鋪路的巾幗英雄(圖)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
  • 陳建生:「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我和崔向群院士的分歧
    與我們的技術路線完全相反的是崔向群的技術路線, 她要的是標新立異,國外搞3-鏡系統,我就要搞4-鏡系統, 以表示我們有「創新」, 這種「創新」不是為了帶來更多的技術或科學上的效益(這點我在下面分析) 是為『創新』而『創新』,是為媒體宣傳, 是迎合當前時髦的『民族自尊心』。 6. 崔向群的錯誤技術路線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 錯誤地估計了中國建造望遠鏡的能力。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這是郭守敬巡天望遠鏡(7月15日攝)。 2012年,這一暢想變成現實:世界上第一臺大視場兼大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建成。「天文巡天,數據為王。郭守敬望遠鏡第一次讓我國在銀河系科學研究領域站在世界前沿,從數據產出來看,2012年正式巡天其水平就領先了國際10年。」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劉超說。
  • 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精確估算上百萬顆恆星的年齡、發現熱海星和5顆超高速星、發現逾1.2萬顆類星體……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
  • 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一行看望崔向群院士並調研南京天...
    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5月22日上午,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看望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崔向群,南京天光所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重點就未來南京天文館建設進行了交流。  座談會上,崔向群對南京市委、市政府重視並迅速考慮建設南京天文館的建議表示感謝。
  • 崔向群代表:大科學裝置建設要從「跟跑」變成「領跑」
    這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拍攝的崔向群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建議: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跟跑」變成「領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崔向群孜孜不倦進行調研。除了科技領域以外,她的關注點還延伸到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崔向群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盡到責任,儘量多反映一些問題,推動改革。
  • 崔向群代表:科研院所要有擔當 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國經濟網楊騫/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兩會之夜」欄目。崔向群認為,國家的科研院所要有擔當,有責任推動國家國力的增強,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責任。現在,我們在載人航天等方面都展示了我們科技創新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從「跟著」走到「領著走」了。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儘快制定完善高新技術知識...
    「近年來,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對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但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高新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
  • 濱州市科協赴南京拜訪對接濱州籍院士崔向群
    為進一步做好濱州籍院士專家對接工作,12月8日,濱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許健帶隊赴南京對接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國家天文臺向世界發布了自2011年9月以來先導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首批光譜數據集DR1。這標誌著中國大型巡天望遠鏡獲得的海量數據將被更多的國際天文學家所使用,也充分顯示了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自主創新能力。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應該把中國的望遠鏡架到南極去!」我是如此興奮,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中國人坐回了前排。12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離成功仍很遙遠。極寒條件下實現無人觀測,這對觀測設備耐寒、去霜、自動化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為了你,很多科研人員一年年往返南極與中國大陸,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天文觀測的第一次。他們是在「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