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情系觀天 紮根大地

2020-12-05 光明日報

郭守敬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獲取光譜率最高的光譜巡天望遠鏡。

主導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的是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她率領她的團隊用12年時間攻堅克難,終於實現中國天文望遠鏡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輟學不棄學

在那個重大新聞靠高音喇叭傳播的年代,崔向群至今仍然記得她人生中兩次重要的「喇叭聲」:第一次,是1971年恢復招收工農兵大學生;第二次,是1977年恢復高考和招收研究生。「這兩次機會,缺少哪一次,我的人生都有可能改寫。」

崔向群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從小成績優異,但「文革」期間,她的求學道路中斷了,不得不順應時代大流,跟上千萬的知識青年一道上山下鄉。

1969年,崔向群被分到江西建設兵團農機連。此後3年,她白天跟著師傅修拖拉機,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

「我當時的直覺,就是想讀書,有書讀就好。」崔向群回憶說。

1971年,崔向群獲得大學推薦名額。然而,上學道路最初並不順利。她的分配指標從上海某醫學院,換成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專業也從計算機專業調到光學儀器專業。

崔向群對醫學頗感興趣,但仍然選擇了服從分配。「對我們那代人來說,讀書的機會太難得了,有書讀就不錯了。」崔向群說。

1977年,宣布恢復高考和招收研究生的高音喇叭響起。崔向群興奮地跨上自行車,騎行40裡山路,去縣城報考研究生。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

一年後,崔向群成為「文革」後中科院招收的首批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學以致用

大學畢業後,崔向群被分配到南昌某大型飛機製造廠工作。但她為了專業對口,堅決要去江西光學儀器廠工作。

當她從南昌乘火車、轉汽車又步行了好幾裡山路才到達儀器廠時,廠裡組織幹部問她:「你怎麼要到山裡來?我們想出都出不去呢!」

儀器廠沒有給她安排任何技術崗位,而是讓她去光學車間當工人。「山溝就山溝,工人就工人,只要能學以致用。」崔向群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在偏遠的軍工廠裡,崔向群想盡一切辦法「沒事兒找事兒幹」:手工修磨透鏡不僅操作累,還會在手上卡出很深的印痕,她就設計了一種手持夾具卡住透鏡進行修磨;看到粘接透鏡火漆仍在用人工手捏的原始辦法,她就設計了火漆機;看到高速拋光機沒人使用,她就主動要求試驗高速拋光工藝……

崔向群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我的出發點就是要做事,學有所用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她說。

棄「小家」為「大家」

1993年,崔向群受聘於總部設在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沉浸在當時全球最大天文光學望遠鏡的項目攻關中。有一天,她收到導師蘇定強院士的來信。

信中,蘇定強提出在國內開展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天文學戰略設想,建立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的構想。由於技術挑戰難度非常大,項目組希望崔向群加盟。

「參加『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項目就是參加『敢死隊』,而你就是『敢死隊』隊長。」蘇定強向崔向群發出召喚。

得知消息後,歐洲南方天文臺一再挽留她;德國一家大企業也邀請她去工作,並承諾兩年後派她回中國工作……崔向群謝絕所有挽留和邀請,毅然於1994年初回到國內。

在國內,崔向群一家三口擠在50多平方米的套房內,她每月工資也降到原來的40分之一。面對落差,崔向群在接受美國《科學》雜誌採訪時說:「我很高興回國,這架望遠鏡將使中國為世界作出貢獻。」

然而,科研背後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研製最困難的時候,有人退出,也有人潑冷水。崔向群既要當「濾波器」穩定軍心,又要當「推進器」鼓舞幹勁,更重要的是要帶領大家解決主動光學、拼接鏡面、光纖定位等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

繁重的工作讓她落下了嚴重的頸椎病並伴有高血壓,而她仍然通宵達旦地忙碌,還經常向同事們介紹「經驗」:困了喝咖啡,睡不著吃安定。

對於這麼多年的拼搏,崔向群從來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唯有對兒子成長的忽視,讓她感到有些遺憾。當1994年回國時,她10歲的兒子已適應了德國的小學生活,回國後一直難以融入國內的生活,成長的經歷多有不順。

「我篤定任何事情必須要全力以赴,東抓一把西抓一把肯定都做不好。在家庭與事業、大家和小家之間,我做了自認為正確的選擇。」崔向群說。

相關焦點

  • 崔向群院士:矢志不渝「鏡」觀星辰
    崔向群,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如今,年過六旬了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穹續寫「鏡」觀星辰的新篇章。她就是我國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崔向群在江西建設兵團的3年裡,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曾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1972年,崔向群獲得大學推薦名額。然而,她的求學道路並不順利。她的分配指標從上海某醫學院,換成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專業也從計算機專業調到光學儀器專業。崔向群對醫學頗感興趣,但仍然選擇了服從分配。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得崔向群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後來順應時代潮流,與千萬的知識青年一道上山下鄉。崔向群在江西建設兵團的3年裡,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曾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1972年,崔向群獲得大學推薦名額。然而,她的求學道路並不順利。她的分配指標從上海某醫學院,換成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專業也從計算機專業調到光學儀器專業。崔向群對醫學頗感興趣,但仍然選擇了服從分配。
  • 崔向群:為天文鋪路的巾幗英雄(圖)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
  • 濱州市科協赴南京拜訪對接濱州籍院士崔向群
    為進一步做好濱州籍院士專家對接工作,12月8日,濱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許健帶隊赴南京對接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 全國人大代表崔向群:中國將在南極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說。  崔向群介紹,天文學研究的核心科學目標主要是「暗能量」「暗物質」「黑洞」「宇宙起源」「天體起源」和「生命起源」。我國科學界為此提出了「上天入地去南極」的科考目標。南極天文臺建設是其中重要一環。
  • 崔向群代表:大科學裝置建設要從「跟跑」變成「領跑」
    這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拍攝的崔向群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建議: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跟跑」變成「領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崔向群孜孜不倦進行調研。除了科技領域以外,她的關注點還延伸到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崔向群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盡到責任,儘量多反映一些問題,推動改革。
  • 崔向群:呼籲重視基礎研究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將繼續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重視與投入。日前,她主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捷報頻頻,在全球科技媒體中屢佔「頭版」:中國LAMOST最近發現目前銀河系中自轉最快恆星、發現新的移動星群。
  • 崔向群代表:科研院所要有擔當 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中國經濟網楊騫/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兩會之夜」欄目。
  • 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一行看望崔向群院士並調研南京天...
    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5月22日上午,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看望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崔向群,南京天光所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重點就未來南京天文館建設進行了交流。  座談會上,崔向群對南京市委、市政府重視並迅速考慮建設南京天文館的建議表示感謝。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儘快制定完善高新技術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但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高新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目前公眾和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普遍缺乏。」
  • 紮根祖國大地,踐行濟民初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20暑期思政...
    2020年暑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抓牢「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不畏艱險 衝鋒在前」、「改革開放 五位一體」、「紮根沃土 決勝小康」、「一帶一路 命運共同體」等主線,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積極落實推進全院思想政治實踐(社會實踐)課程建設。
  • 紮根祖國大地 貢獻青春力量
    從黃土高原的「花餜餜」,到鄱陽湖邊的「魚米米」,從「太行潞黨參」到西部「參芪草」,從掌上「智」村到蟻巢傘……大學生創客們從祖國各地會聚而來,演繹著一個相同的主題——紮根祖國大地,扶智扶志,以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貢獻澎湃的青春力量。  紮根泥土,一場有溫度的扶貧戰役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院士在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長江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定:紮根大地育英才
    依託項目,讓研究生紮根大地做科研秋雨連綿,空氣中透著絲絲涼意。在深沉的夜幕下,長江大學7號教學樓4樓拐角處的一扇窗,依舊燈火通明。這裡是長江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油氣鑽完井工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馮定的辦公室,白天教學,晚上做科研和為學生釋疑解惑,是他30多年來的工作習慣。
  • 央視:濟南100個教學基地 讓思政課堂紮根廣袤大地
    10月31日央視《晚間新聞》以《100個教學基地 讓思政課堂紮根廣袤大地》為題,關注濟南市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情況。《晚間新聞》在報導中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 陳建生:「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我和崔向群院士的分歧
    陳建生和崔向群只不過是各自陣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背後都有強力的支持者。 這封信,原為陳建生回應「院條財局」(指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的要求——「溝通關於12米望遠鏡」而準備的「一份書面意見」。現在已經公開於網上。
  • 中企猴麵包樹般紮根東非大地
    從坦贊鐵路到尼雷爾大橋,助力坦尚尼亞現代化 中企猴麵包樹般紮根東非大地「以前從南部到市區輪渡很少,坐車得繞道行駛兩三個小時,現在到對岸只需要15到20分鐘。」他們學習當地的斯瓦希裡語,有的還在當地組建了家庭,深深紮根在非洲大地。手機上網、看數位電視,不再是富人的專利中國企業不僅在基建方面「修橋建路」,也為坦尚尼亞修建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原本擔心這裡網絡不通暢的遊客,裝上坦尚尼亞的手機卡,發現4G網絡很流暢,看視頻也絲毫不卡。
  • 崔向群代表"小目標":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立項進展順利
    xinhua-zbcb-mp4.oss-cn-hangzhou.aliyuncs.com/report-video/201703/2017031021060013_2315.mp4,553,450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向婷 專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向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說
  • 圖片新聞:政協委員崔向群瀏覽《中國科學報》—新聞—科學網
    ①全國政協委員崔向群在會議間歇瀏覽《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