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院士:矢志不渝「鏡」觀星辰

2020-11-05 人民赤子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製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崔向群,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如今,年過六旬了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穹續寫「鏡」觀星辰的新篇章。她就是我國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在開明的家庭教育下,崔向群從小就勤於動腦,善於思考。

「大概是我比較『一根筋』,認準一條路就一直走下去吧!」談起數十年如一日對天文光學研究的堅持,這位「50後」的女科學家言談間透露出一如既往的幹練、直爽。

幹練直爽的倔女子

1972年,經過「文革」三年下鄉後,崔向群步入嚮往已久的大學殿堂。彼時,她的分配指標先後從某醫學院,被換為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最後又被調到該校光學儀器專業。

「那時,我們都很聽話,很單純,分配什麼就是什麼,有些傻呵呵的。」崔向群笑言。然而,很快她那「一根筋」的倔性子就上來了,這一次她沒有服從組織的分配。

大學畢業後,崔向群被分到南昌某大型飛機製造廠。能在大城市工作是當時很多大學生的夢想,但崔向群為了專業對口,卻堅決要改分到江西大茅山裡的光學儀器廠。

「你怎麼要到這裡來?我們想出都出不去呢!」當她從南昌乘火車、轉汽車又步行了好幾裡山路才到儀器廠報到時,廠裡組織幹部問她。而她的想法很簡單:學一行,愛一行,一定要學有所用。

然而,讓她未曾料到的是廠裡分配的工作並非任何技術崗位,而是在光學車間當工人。對此,她沒有氣餒,反而給自己「沒事兒找事兒幹」。廠裡的手工修磨透鏡不僅操作累還會在手上卡出很深的印痕,她就設計了一種手持夾具卡住透鏡進行修磨;看到粘接透鏡火漆仍在用人工手捏的原始辦法,她就設計了火漆機;看到高速拋光機擺在那裡沒人用,她就主動要求試驗高速拋光工藝……

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

1978年,崔向群成為「文化大革命」後的中科院首批研究生,開始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1985年,她由中科院選派赴英國Jodrell Bank射電天文臺訪問學習。由於訪問期間在射電望遠鏡MKII和Lovell更新項目中的出色工作,她還被推薦參與了20世紀末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學望遠鏡項目(VLT)的工作。

從此,她在天文光學的研究領域越鑽越深。

不屈不撓 勇往直前

1993年,正當崔向群在國外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她收到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和蘇定強的來信。

信中,兩位院士提出在國內開展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天文學戰略設想以及建立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LAMOST的創新構想。由於項目技術挑戰難度非常大,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崔向群身上。

「中國科學的春天來了!」聽到消息,1994年初,積累了豐富工作經驗的崔向群婉言謝絕了所有的挽留,義無反顧地攜全家回國。

由於LAMOST在很多領域都屬於創新,項目面臨眾多世界級的挑戰。譬如採用整塊大口徑鏡子的方法,整個項目經費2億多元人民幣才夠做兩塊大鏡子。同時,LAMOST計劃用4000根光纖,是當時光纖數量最多的美國望遠鏡SDSS的數倍,如果按老辦法一根根地去定位,到天亮了也沒有辦法觀測星空。

「參加LAMOST就是參加敢死隊,而你就是敢死隊隊長。」蘇定強就給她「打預防針」。儘管彼時許多國內外聲音都不看好其成功率,崔向群依然接下「令箭」,擔任項目總工程師。在她看來,這個項目是中國創新智慧的結晶,它可以讓中國天文學研究走到國際前沿,讓中國大望遠鏡技術走到歐美同一起跑線上,甚至某些方面實現趕超。

面對經費與技術方面的雙重挑戰,按照王綬琯先生提出的核心思想:「鬥智不鬥財。」崔向群開始了披荊斬棘、大刀闊斧的創新之路。

從1998年立項開始,在10年的時間裡,崔向群帶領著LAMOST團隊研製出最大等效通光孔徑4.9米、最大視場5度的巡天望遠鏡,在國際上證明了中國在大科學裝置方面的創新能力,並開闢出多個「全球第一」。

而且,LAMOST的研製成功不僅為中國在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等領域的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臺,還為我國自主研製30米級極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創造了條件。崔向群和LAMOST團隊在國際上首先發展實現的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相結合的主動光學方法將主動光學推進到新的前沿。這一方法不僅解決了LAMOST的建造難題,也可用於研製下一代幾十米甚至100米極大口徑光學與紅外望遠鏡。

「因為你年輕,不知道害怕,才敢接這個項目。」美國天文學家、LAMOST外籍顧問Aden Meinel教授曾對她說。對此,崔向群表示:「當時,沒有想過這是在走鋼絲。只是認為LAMOST這麼好的中國天文學家的創新思想和方案,如果不能實現就太過可惜。」

為此,她「一根筋」的性子又上來了,又執著了一次。「其實,事情過去了,現在想想還是有點兒後怕。」崔向群笑言。

腳踏實地 繼往開來

2013年9月,LAMOST公布了第一批「巡天」獲取的光譜數據——220萬條光譜數和108萬顆恆星光譜參數星表。經過兩年初步觀測,其對銀河系恆星光譜的獲取數超過了國際上的總和,使人們對銀河系的了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9月,我們將釋放第二批光譜巡天數據!」崔向群說。她表示,預計到2016年,LAMOST就可以實現達到500萬條銀河系恆星光譜巡天的一期目標。

然而,長年伏案工作卻使她落下了嚴重的頸椎病,並伴有高血壓。同時,LAMOST也把原來學生時代那個不爭不吵的小女子,變成了一個有些獨斷能言的「女漢子」。

她坦言,由於項目的嚴謹性和時間的壓力,有時不得不「獨裁」。「很有把握的就要獨裁,否則效率太低了。不過,基本上都是以民主討論為前提的。」她笑言。

同時LAMOST也讓她總結出一套科研管理的心得,那就是「尊重每一個人,對於任何一項科研項目,每一個成員都要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2005年,在LAMOST走上正軌之後,崔向群又把研究目標對準了新的天文觀測方向——南極冰穹A,並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立帆一道發起南極內陸高原冰穹A天文觀測和天文望遠鏡研製的建議。

如今,在她的帶領下,南京天光所已成功研製了4臺14.5釐米口徑的中國南極天文望遠鏡陣CSTAR和第一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並開始2.5米大視場高分辨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KDUST的方案設計和關鍵技術預研究。這些開創性的工作引起了國際廣泛關注。

目前,在繼續對LAMOST升級改造的同時,崔向群和國內其他專家正在商議通過國際合作,在智利南半球建立另一架望遠鏡,與北半球形成互補,開展全天球巡天,發揮集合優勢。

「一個人只要以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己任,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會使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她依然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含義。

作者:馮麗妃

如有侵權請告知,尊重原創

人物名片:

崔向群,女,1951年12月生於重慶市萬州,籍貫山東博興,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項目總工程師。

1951年12月,崔向群出生於重慶市萬州區。

1975年崔向群畢業於華東工程學院光學儀器專業。

1982年,崔向群獲得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碩士。

1995年,崔向群獲得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碩士博士學位。

2009年11月,崔向群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崔向群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資料來源於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陳建生:「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我和崔向群院士的分歧
    特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一份4000多字的長信引爆了中國天文圈。 據《知識分子》報導,中國天文學界對於如何建造「12米望遠鏡」一事,分歧早已存在。陳建生和崔向群只不過是各自陣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背後都有強力的支持者。 這封信,原為陳建生回應「院條財局」(指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的要求——「溝通關於12米望遠鏡」而準備的「一份書面意見」。現在已經公開於網上。
  • 濱州市科協赴南京拜訪對接濱州籍院士崔向群
    為進一步做好濱州籍院士專家對接工作,12月8日,濱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許健帶隊赴南京對接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 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一行看望崔向群院士並調研南京天...
    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5月22日上午,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看望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崔向群,南京天光所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重點就未來南京天文館建設進行了交流。  座談會上,崔向群對南京市委、市政府重視並迅速考慮建設南京天文館的建議表示感謝。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院士在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崔向群:情系觀天 紮根大地
    主導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的是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她率領她的團隊用12年時間攻堅克難,終於實現中國天文望遠鏡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輟學不棄學在那個重大新聞靠高音喇叭傳播的年代,崔向群至今仍然記得她人生中兩次重要的「喇叭聲」:第一次,是1971年恢復招收工農兵大學生;第二次,是1977年恢復高考和招收研究生。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儘快制定完善高新技術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但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高新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目前公眾和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普遍缺乏。」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崔向群在江西建設兵團的3年裡,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曾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1972年,崔向群獲得大學推薦名額。然而,她的求學道路並不順利。她的分配指標從上海某醫學院,換成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專業也從計算機專業調到光學儀器專業。崔向群對醫學頗感興趣,但仍然選擇了服從分配。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得崔向群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後來順應時代潮流,與千萬的知識青年一道上山下鄉。崔向群在江西建設兵團的3年裡,閒時自學高中數學、物理,還曾跟著一位好友學習針灸。1972年,崔向群獲得大學推薦名額。然而,她的求學道路並不順利。她的分配指標從上海某醫學院,換成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專業也從計算機專業調到光學儀器專業。崔向群對醫學頗感興趣,但仍然選擇了服從分配。
  • 崔向群:為天文鋪路的巾幗英雄(圖)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
  • 崔向群代表:科研院所要有擔當 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中國經濟網楊騫/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兩會之夜」欄目。
  • 崔向群代表:大科學裝置建設要從「跟跑」變成「領跑」
    這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拍攝的崔向群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建議: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跟跑」變成「領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崔向群孜孜不倦進行調研。除了科技領域以外,她的關注點還延伸到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崔向群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盡到責任,儘量多反映一些問題,推動改革。
  • 崔向群:呼籲重視基礎研究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將繼續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重視與投入。日前,她主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捷報頻頻,在全球科技媒體中屢佔「頭版」:中國LAMOST最近發現目前銀河系中自轉最快恆星、發現新的移動星群。
  • 崔向群代表"小目標":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立項進展順利
    xinhua-zbcb-mp4.oss-cn-hangzhou.aliyuncs.com/report-video/201703/2017031021060013_2315.mp4,553,450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向婷 專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
  • 全國人大代表崔向群:中國將在南極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說。  崔向群介紹,天文學研究的核心科學目標主要是「暗能量」「暗物質」「黑洞」「宇宙起源」「天體起源」和「生命起源」。我國科學界為此提出了「上天入地去南極」的科考目標。南極天文臺建設是其中重要一環。
  • 院士爭論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 百名海內外青年學者發聯名信
    兩封公開信,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陳建生,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成員蘇定強和崔向群。前者強調「成熟」,後者強調「創新」。 爭議圍繞「三鏡系統」和「四鏡系統」展開。
  • 陳昱光:「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兩位院士有爭議,談談我的看法
    特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一份4000多字的長信引爆了中國天文圈。據《知識分子》報導,中國天文學界對於如何建造「12米望遠鏡」一事,分歧早已存在。陳建生和崔向群只不過是各自陣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背後都有強力的支持者。陳昱光,畢業於北大天文系,現在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科研。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全國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監製:葛素表、劉洪、陳知春、於衛亞、李代祥策劃:蔡玉高、蔣芳、陳剛統籌:張漫子、陳諾、陶一萍文案:蔣芳、陳諾、張漫子、陳剛、陶一萍音頻剪輯:康雪嫣合作單位: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 (原標題: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 【人民日報】崔院士的三個煩惱
    作為主持建設這艘「天文光譜航母」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這些年來見證著LAMOST的每一步成長。她在為LAMOST不斷取得好成績高興的同時,也有一些對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現狀的擔憂和煩惱。  煩惱一  買得起馬,配不起鞍  「買得起馬,配不起鞍」,這是崔向群院士的第一個煩惱:「為啥國家花了這麼多錢建設大科學裝置,卻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放機制?」  崔向群說:「LAMOST建成後至今,國家每年都會給一筆運行費,但是卻沒有相應的人員經費,我們只好借錢來發薪。
  • 中科院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