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一直與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綁在一起,提起LAMOST,人們總能想起這位戰鬥在大科學工程一線的巾幗英雄。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儘管LAMOST已經建成,然而它僅僅是一個開始,在崔向群的心目中,還勾畫著更大的藍圖。
「敢死隊」裡的巾幗英雄LAMOST如同崔向群的孩子一樣,她為此傾入了十幾年的心血。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成功研製了2.16米望遠鏡後,中科院院士王綬琯與中科院院士蘇定強在考慮下一步的中國天文大設備時,創新性地提出了LAMOST這種類型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的方案。
「大天區範圍的光譜巡天是天文觀測的突破口,如果能建成LAMOST,我國的天文學就有望獲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走向世界前沿。」崔向群說。
1994年,正在總部位於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從事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VLT研製工作的崔向群,在老師蘇定強的建議下,決定回國參加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的立項和研製工作。回國後,她擔任了LAMOST的總工程師,負責項目的立項和預研中的技術工作。
用蘇定強的話說,LAMOST的工作如同「敢死隊」。崔向群偏偏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這支「敢死隊」。其間的辛苦只有他們自己才體會得到。崔向群就曾感慨:「完成這樣一項大工程真的很不易。」
2008年10月,LAMOST終於建成,今年6月4日通過了國家的竣工驗收。LAMOST解決了世界上大視場望遠鏡不能同時兼有大口徑的難題,成為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它將使我國的主動光學技術和大規模光譜觀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更讓所有建設者欣慰的是,LAMOST在口徑、視場和光纖數目三者的結合上,超過了所有國際上已完成的或正在進行的大視場多天體光纖光譜巡天計劃。
崔向群告訴記者,自LAMOST建成至今,每個觀測夜能獲得1萬多條光譜,利用這些觀測資料,許多重要的天體物理觀測成果必將呼之欲出。
更重要的是,通過大的科學儀器和大科學工程的建設,我國也開始逐步引導世界的科學發展方向。例如,在我國建成LAMOST後,美國也計劃將其4米口徑的望遠鏡改造成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
走向「不可接近之極」LAMOST的建成了卻了天文學家的一大心願,然而,對於天體物理觀測來說,還期待著儘快出科學成果。
2005年初,我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這一事件也引起了天文學家的關注。崔向群說:「南極是目前地球陸地上已知的最佳天文觀測地點,在某些波段可以與太空媲美,在那裡能真正看到天上的星星不大會眨眼睛了。」
據悉,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也是地球上氣溫最低點,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那裡90%以上是晴天,冬季全是黑夜,可以對天空進行連續4個多月的觀測,大氣透明度高,沒有人工光源幹擾。到冰穹A進行天文觀測,是全世界天文學家共同的夢想。
從2005年起,崔向群等科學家便開始倡導在南極冰穹A開展天文研究工作。崔向群同時還擔任了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她的團隊還幾乎與世界同步開展30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設計研究,其方案已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2008年1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首臺南極小望遠鏡陣CSTAR成功安裝在南極內陸冰穹A,用於天文觀測。正如天文學家預言,南極是個極好的天文臺址,CSTAR傳回的清晰圖像證實了在南極展開天文科考的可能性與優越性。
據崔向群介紹,冰穹A的自動天文觀測站在今年連續運行至目前,已達325天。2008年,CSTAR連續觀測135天,獲得360G數據,自動天文觀測站連續運行204天;2009年,CSTAR連續觀測149天,獲得1500G數據,因所有數據盤寫滿人為停機。
崔向群透露,在2010年底2011年初,AST3望遠鏡(3架50釐米/68釐米改良的施密特望遠鏡)中的第一架也將被安裝到南極,並開展試觀測。不過,「CSTAR和AST3都只是用作選址和天文試觀測,也是初步的探路,我們真正希望的是利用我國已在南極冰穹A首先建立崑崙科學考察站的有利條件和時機,在那裡儘快建立有天文大設備的南極天文臺」。屆時,將在南極建一個15米的太赫茲望遠鏡(即亞毫米波望遠鏡)和4米的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他們已積極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建議,申報南極天文臺項目為國家「十二五」重大科學工程。
不僅如此,崔向群正在積極參與呼籲一個新的國際合作項目,就是在南半球也建一臺LAMOST望遠鏡,與中國已建成的LAMOST一起,實現全天球光譜巡天。智利現有的歐美國家天文臺很可能將是最佳的臺址選擇。目前,這一呼籲已經得到美國和歐洲天文臺的響應。
「對我們來說,"革命"尚未成功,仍需一步步地努力。」崔向群說。
希望年輕人儘快成長每次採訪,崔向群都會說一句話:「所有的工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就像LAMOST項目能獲得成功,是我們整個團隊10多年鍥而不捨的結果,我只是他們的一個代表而已。」
讓崔向群倍感欣慰的還有一件事,就是許多年輕人在LAMOST建設過程中迅速成長起來了。
崔向群回憶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LAMOST立項之初就面臨嚴重的人才困境,全國各類人才青黃不接,幾乎無人可挑。連她自己都沒有管理大型科學項目的經驗,很多工作只能靠剛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來做。由於種種原因,很多學生都中途走掉了。經過LAMOST項目的歷練和各種條件的改善,年輕人得到了迅速成長,一支穩定的天文儀器和技術隊伍逐步形成。南極望遠鏡計劃中的主力軍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LAMOST項目中成長起來的。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我國2.16米望遠鏡的成功研製,老一輩科學家在建設天文儀器的過程中培養出了一批隊伍,讓我國的天體物理真正發展起來了。通過LAMOST,我們又培養了一批人。」崔向群一直記著王綬琯的一句話:要通過LAMOST培養出兩支高水平的隊伍,一支是天文儀器隊伍,一支是天體物理研究隊伍。然而,相比我國目前高速發展的天文學和所需的天文儀器建設來說,無論是天文儀器隊伍,還是天體物理研究隊伍,她感覺還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關鍵是獨當一面、能做出創新工作的領軍人才比較欠缺。」崔向群說,而在做具體項目的同時,選拔和培養人才是他們的又一重大課題。 (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