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為天文鋪路的巾幗英雄(圖)

2021-01-13 搜狐網

  她的名字一直與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綁在一起,提起LAMOST,人們總能想起這位戰鬥在大科學工程一線的巾幗英雄。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儘管LAMOST已經建成,然而它僅僅是一個開始,在崔向群的心目中,還勾畫著更大的藍圖。  

「敢死隊」裡的巾幗英雄

  LAMOST如同崔向群的孩子一樣,她為此傾入了十幾年的心血。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成功研製了2.16米望遠鏡後,中科院院士王綬琯與中科院院士蘇定強在考慮下一步的中國天文大設備時,創新性地提出了LAMOST這種類型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的方案。

  「大天區範圍的光譜巡天是天文觀測的突破口,如果能建成LAMOST,我國的天文學就有望獲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走向世界前沿。」崔向群說。

  1994年,正在總部位於德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從事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VLT研製工作的崔向群,在老師蘇定強的建議下,決定回國參加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的立項和研製工作。回國後,她擔任了LAMOST的總工程師,負責項目的立項和預研中的技術工作。

  用蘇定強的話說,LAMOST的工作如同「敢死隊」。崔向群偏偏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這支「敢死隊」。其間的辛苦只有他們自己才體會得到。崔向群就曾感慨:「完成這樣一項大工程真的很不易。」

  2008年10月,LAMOST終於建成,今年6月4日通過了國家的竣工驗收。LAMOST解決了世界上大視場望遠鏡不能同時兼有大口徑的難題,成為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它將使我國的主動光學技術和大規模光譜觀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更讓所有建設者欣慰的是,LAMOST在口徑、視場和光纖數目三者的結合上,超過了所有國際上已完成的或正在進行的大視場多天體光纖光譜巡天計劃。

  崔向群告訴記者,自LAMOST建成至今,每個觀測夜能獲得1萬多條光譜,利用這些觀測資料,許多重要的天體物理觀測成果必將呼之欲出。

  更重要的是,通過大的科學儀器和大科學工程的建設,我國也開始逐步引導世界的科學發展方向。例如,在我國建成LAMOST後,美國也計劃將其4米口徑的望遠鏡改造成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  

走向「不可接近之極」

  LAMOST的建成了卻了天文學家的一大心願,然而,對於天體物理觀測來說,還期待著儘快出科學成果。

  2005年初,我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這一事件也引起了天文學家的關注。崔向群說:「南極是目前地球陸地上已知的最佳天文觀測地點,在某些波段可以與太空媲美,在那裡能真正看到天上的星星不大會眨眼睛了。」

  據悉,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也是地球上氣溫最低點,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那裡90%以上是晴天,冬季全是黑夜,可以對天空進行連續4個多月的觀測,大氣透明度高,沒有人工光源幹擾。到冰穹A進行天文觀測,是全世界天文學家共同的夢想。

  從2005年起,崔向群等科學家便開始倡導在南極冰穹A開展天文研究工作。崔向群同時還擔任了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她的團隊還幾乎與世界同步開展30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設計研究,其方案已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2008年1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首臺南極小望遠鏡陣CSTAR成功安裝在南極內陸冰穹A,用於天文觀測。正如天文學家預言,南極是個極好的天文臺址,CSTAR傳回的清晰圖像證實了在南極展開天文科考的可能性與優越性。

  據崔向群介紹,冰穹A的自動天文觀測站在今年連續運行至目前,已達325天。2008年,CSTAR連續觀測135天,獲得360G數據,自動天文觀測站連續運行204天;2009年,CSTAR連續觀測149天,獲得1500G數據,因所有數據盤寫滿人為停機。

  崔向群透露,在2010年底2011年初,AST3望遠鏡(3架50釐米/68釐米改良的施密特望遠鏡)中的第一架也將被安裝到南極,並開展試觀測。不過,「CSTAR和AST3都只是用作選址和天文試觀測,也是初步的探路,我們真正希望的是利用我國已在南極冰穹A首先建立崑崙科學考察站的有利條件和時機,在那裡儘快建立有天文大設備的南極天文臺」。屆時,將在南極建一個15米的太赫茲望遠鏡(即亞毫米波望遠鏡)和4米的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他們已積極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建議,申報南極天文臺項目為國家「十二五」重大科學工程。

  不僅如此,崔向群正在積極參與呼籲一個新的國際合作項目,就是在南半球也建一臺LAMOST望遠鏡,與中國已建成的LAMOST一起,實現全天球光譜巡天。智利現有的歐美國家天文臺很可能將是最佳的臺址選擇。目前,這一呼籲已經得到美國和歐洲天文臺的響應。

  「對我們來說,"革命"尚未成功,仍需一步步地努力。」崔向群說。  

希望年輕人儘快成長

  每次採訪,崔向群都會說一句話:「所有的工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就像LAMOST項目能獲得成功,是我們整個團隊10多年鍥而不捨的結果,我只是他們的一個代表而已。」

  讓崔向群倍感欣慰的還有一件事,就是許多年輕人在LAMOST建設過程中迅速成長起來了。

  崔向群回憶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LAMOST立項之初就面臨嚴重的人才困境,全國各類人才青黃不接,幾乎無人可挑。連她自己都沒有管理大型科學項目的經驗,很多工作只能靠剛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來做。由於種種原因,很多學生都中途走掉了。經過LAMOST項目的歷練和各種條件的改善,年輕人得到了迅速成長,一支穩定的天文儀器和技術隊伍逐步形成。南極望遠鏡計劃中的主力軍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LAMOST項目中成長起來的。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我國2.16米望遠鏡的成功研製,老一輩科學家在建設天文儀器的過程中培養出了一批隊伍,讓我國的天體物理真正發展起來了。通過LAMOST,我們又培養了一批人。」崔向群一直記著王綬琯的一句話:要通過LAMOST培養出兩支高水平的隊伍,一支是天文儀器隊伍,一支是天體物理研究隊伍。然而,相比我國目前高速發展的天文學和所需的天文儀器建設來說,無論是天文儀器隊伍,還是天體物理研究隊伍,她感覺還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關鍵是獨當一面、能做出創新工作的領軍人才比較欠缺。」崔向群說,而在做具體項目的同時,選拔和培養人才是他們的又一重大課題。 (來源:《科學時報》)

相關焦點

  • 崔向群:情系觀天 紮根大地
    主導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的是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她率領她的團隊用12年時間攻堅克難,終於實現中國天文望遠鏡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輟學不棄學在那個重大新聞靠高音喇叭傳播的年代,崔向群至今仍然記得她人生中兩次重要的「喇叭聲」:第一次,是1971年恢復招收工農兵大學生;第二次,是1977年恢復高考和招收研究生。
  • 崔向群院士:矢志不渝「鏡」觀星辰
    崔向群,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如今,年過六旬了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穹續寫「鏡」觀星辰的新篇章。她就是我國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這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也被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而崔向群就是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為項目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這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也被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而崔向群就是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為項目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 濱州市科協赴南京拜訪對接濱州籍院士崔向群
    為進一步做好濱州籍院士專家對接工作,12月8日,濱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許健帶隊赴南京對接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 全國人大代表崔向群:中國將在南極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
    新華社北京3月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蔣芳 陳剛 呼濤)「我國將在南極冰穹A建造兩臺望遠鏡,一是2.5米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KDUST),二是5米冰穹A太赫茲探測器(DATE5),這將打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新窗口。」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說。
  • 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一行看望崔向群院士並調研南京天...
    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5月22日上午,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看望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崔向群,南京天光所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重點就未來南京天文館建設進行了交流。  座談會上,崔向群對南京市委、市政府重視並迅速考慮建設南京天文館的建議表示感謝。
  • 崔向群:呼籲重視基礎研究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將繼續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重視與投入。日前,她主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捷報頻頻,在全球科技媒體中屢佔「頭版」:中國LAMOST最近發現目前銀河系中自轉最快恆星、發現新的移動星群。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院士在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崔向群代表"小目標":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立項進展順利
    xinhua-zbcb-mp4.oss-cn-hangzhou.aliyuncs.com/report-video/201703/2017031021060013_2315.mp4,553,450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向婷 專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向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說
  • 陳建生:「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我和崔向群院士的分歧
    陳建生和崔向群只不過是各自陣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背後都有強力的支持者。 這封信,原為陳建生回應「院條財局」(指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的要求——「溝通關於12米望遠鏡」而準備的「一份書面意見」。現在已經公開於網上。
  • 中科院天文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
    4月8日,中國科學院天文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舉行。蘇定強院士、朱能鴻院士和來自中國科學院基礎局、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的多名專家,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科研基地處鄭曉年處長、南京天光所所領導和各研究室主任出席了揭牌儀式和會議。蘇定強院士和鄭曉年處長為實驗室揭牌。
  • 崔向群代表:科研院所要有擔當 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中國經濟網楊騫/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兩會之夜」欄目。
  • 崔向群代表:大科學裝置建設要從「跟跑」變成「領跑」
    這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拍攝的崔向群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建議: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跟跑」變成「領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崔向群孜孜不倦進行調研。除了科技領域以外,她的關注點還延伸到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崔向群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盡到責任,儘量多反映一些問題,推動改革。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全國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組委,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天文和天體物理學(AAA)科學規劃組成員。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臺。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儘快制定完善高新技術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但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高新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目前公眾和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普遍缺乏。」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 「LAMOST的科學成就和技術創新」學術報告--江蘇省女天文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活動
    崔向群院士從1981年進入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工作,1986年至1994年間參加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的工作,負責其中核心的主動光學和主鏡支撐部分,由於其卓越的工作成就,被國內天文界邀請回國主持我國大科學裝置LAMOST的研製。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舉行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盱眙縣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盱眙召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6位知名天文學家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今天開幕
    今天,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盱眙正式開幕! 崔向群 CUI Xiangqun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天文學會前任理事長 國際科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