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的科學成就和技術創新」學術報告--江蘇省女天文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活動

2021-03-01 江蘇省天文學會

崔向群院士從1981年進入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工作,1986年至1994年間參加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的工作,負責其中核心的主動光學和主鏡支撐部分,由於其卓越的工作成就,被國內天文界邀請回國主持我國大科學裝置LAMOST的研製。LAMOST於2001年9月開工建設,2008年10月建設落成,是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開闢了主動光學新方向,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一眼四千星」! 

圖片來源: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LAMOST目前發布的總光譜數1448萬,是國際上其他巡天項目光譜總數的2-3倍,率先使人類進入千萬量級天體光譜觀測時代。天文學家們利用這些數據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包括為為銀河系重新畫像,揭密恆星物理,發現最大質量恆星級黑洞,搜尋超高速星、富鋰巨星、變臉類星體等特殊天體等。隨著更多LAMOST的光譜數據向全世界發布,其科學產出也將越來越多!

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崔向群院士用40分鐘左右的時間,為參會的近50位科研人員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她鼓勵年輕科研人員要勇於創新,增強科研自信,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為中國天文做出更多貢獻。

相關焦點

  • 江蘇省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成立90周年慶祝大會在寧召開
    他表示,省科協將繼續支持學會工作,也期待學會能夠發揮學術特色、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科技工作者,為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作出更大的貢獻。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在致辭中強調,天文學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學科和前沿學科之一,江蘇省天文學會在過去的90年裡,為中國天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力學學會第二屆女科技工作者委員會第一次活動成功舉辦
    16日晚,中國力學學會第二屆女科技工作者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西北工業大學南山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功召開。會議由主任委員段慧玲教授主持。首先,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第一屆女科技工作者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二屆女科技工作者委員會榮譽主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曉靜院士對第二屆委員會成立表示祝賀。
  • 江蘇省環科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笫八屆二次理事會順利召開
    李千目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始終以「四服務一加強」為工作重點,團結凝聚廣大會員和環保科技工作者,開展了一系列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決策諮詢、科技評價等活動;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承擔高級職稱的人才評定、環保科技獎評審,環境專業人才培訓等工作;通過省科協評優渠道舉薦了大量優秀人才,受到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連續多年在省科協綜合示範學會評比、民政廳5A社團組織評比等各類先進學會評比中獲得優異成績
  • 北京天文學會成功舉辦2019年學術年會
    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鄧元勇致開幕詞辭騰訊科技訊 2019年5月21日至23日,由北京天文學會主辦,北京天文館承辦的北京天文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景琇作大會特邀報告本次年會設立了天文設備與方法、恆星物理和星系宇宙學、多信使天體物理、天文學史及天文科普教育共4個分主題,學術交流形式包括大會特邀報告、推薦報告及一般報告。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弘揚良好的道德風尚,建立科學道德規範,抵制和摒棄一切不端行為,是新時期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在今年10月舉行的2009年第十二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開幕式暨科技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作了題為《科技繁榮與科學道德》的報告。
  • 第八屆江蘇省熱分析學術研討會(第一輪通知)
    為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 促進合作, 增進友誼, 攜手共進, 提升理論和測試技術水平,「第八屆江蘇省熱分析學術研討會(8thJTA)暨華東地區熱分析技術論壇及分析儀器展示會暨江蘇-河北熱力學和熱分析交流論壇」 定於2019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江蘇鎮江召開。
  • 物理系在線舉辦「Be Physicist Talk」學術交流活動
    清華新聞網4月29日電(通訊員 韋力瑄)4月24日下午,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會主辦的第六期「Be Physicist Talk」學術交流活動在線上舉行。活動邀請了史丹福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李丹楓,圍繞「鎳氧化物超導材料的製備與電子特性」作交流分享。物理系2018級博士生胡塾緒主持活動。
  • 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蟬聯「江蘇省科協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月7日上午,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南京開幕。省委書記婁勤儉、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省政協主席黃莉新等領導出席大會並講話。吳政隆省長還為大會做了江蘇省經濟形勢的報告,強調要加快把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大動能。
  • 引領思想 點燃激情 聚力擔當 女科學家論壇:女科技工作者將更加大...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原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王志珍院士在論壇致辭中希望廣大女科技工作者消除隔閡,精誠合作,將構建更加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全面提升女性科學家的領導力和影響力,自立自強,順勢而為,迎難而上,突破自我,挑戰自我,提升女科學家的個體領導力,群體影響力,為人類的進步輸出女性智慧。
  •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科技人物研究分會場報告梳理
    ①專委會理事長張藜教授作工作匯報
  • 2017中國(連雲港)國際醫藥技術大會:匯智醫藥科技創新 聚力健康...
    大會以「匯智醫藥科技創新、聚力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300餘位海內外知名院士、專家齊聚港城,共議醫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大計。  大會主要內容有開幕式、江蘇省原創化學藥創新中心揭牌儀式、院士專家報告會、院士專家建言獻策座談會、中歐生命科學論壇、中美生物醫藥論壇、國際醫藥科技創新成果產品展、項目路演與對接洽談、醫藥專家企業行等系列活動。
  • 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
    歷史早已證明,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五年來,省科協堅持把科技工作者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全力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建成院士之家、學會之家、海智之家,為科技創新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
  • 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經驗交流會在京舉行
    司馬紅為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代表頒發證書  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表示,作為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北京市科協極為重視學術建設,每年舉辦大量的學術交流活動,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溝通學術信息、探討學術觀點
  • 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在南京舉行
    >本屆年會以「科技應對挑戰,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採取「會、展、賽、商」一體的組織模式,集中展示和宣傳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成果,旨在瞄準科技戰略前沿,聚焦江蘇重點發展產業需求,充分發揮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江蘇省自主創新中的先鋒作用,激發創造激情,營造創新氛圍,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貢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 學術動態|江蘇省自然辯證法2019年年會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黨組成員馮少東代表省會主管單位,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鼓勵支持學會的工作,肯定了學會在推動科普工作、智庫建設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學會為傳播科學思想與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做出新的貢獻。
  • 浙北五市氣象學術交流會在嘉興舉行
    11月25日至26日,浙江省氣象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專業氣象與公共服務分論壇暨第十三屆浙北五市氣象學術交流會在嘉興舉行。省氣象學會和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等五市氣象學會相關負責人以及全文交流論文的第一作者等70餘名氣象科技工作者參加會議,嘉興市科協副主席鍾美鵬到會祝賀並致辭。本次交流會邀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黎平、浙江大學教授賈曉靜、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羅曉春等三位專家學者就相控陣天氣雷達、東亞氣候變異、氣象服務實踐等內容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 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開展測震學科技術交流活動
    為提升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學術水平,活躍學術氛圍,促進工作交叉融合,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於11月30日開展了測震學科技術交流活動。交流會特邀防災科技學院萬永革教授、省地震預報中心副主任黃耘、南京地震臺臺長陳飛到場指導。
  • 北京醫院青年學術聯盟舉辦院慶學術周活動
    此次學術周活動關注學科發展前沿,拓寬學術視野,邀請的10餘位青年專家講者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301醫院、306醫院、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和北京醫院,共為大家呈上精彩的學術盛宴,進一步激發我院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加強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希望能夠促進我院科研人員的科研素質持續提升。
  • 中國天文學會第六屆青年天文論壇在平塘天文小鎮舉行
    在第六屆青年天文論壇上,紫金山天文臺魏俊傑、阿姆斯特丹大學周平等26位青年學者,分別就洛倫茲不變性違規的新測試、超新星遺蹟W49B和其緻密星等內容作學術報告。與會人員聚焦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科學目標規劃、望遠鏡性能提升等內容,展開學術交流。
  • 從侯沛紅《國家科技計劃於腦科學》學術報告看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來自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西安市、區各有關部門領導、街道辦事處和社區代表、以及來自西京醫院、西電醫院及蓮湖區90餘家醫療機構負責人、北京、陝西各醫院腦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愛心人士、醫務工作者、新聞媒體和患者家屬代表共200餘人見證了這場學術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