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開展測震學科技術交流活動

2020-12-05 瀟湘晨報

為提升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學術水平,活躍學術氛圍,促進工作交叉融合,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於11月30日開展了測震學科技術交流活動。交流會特邀防災科技學院萬永革教授、省地震預報中心副主任黃耘、南京地震臺臺長陳飛到場指導。

王俊、康清清、張金川、孫小航四名技術骨幹分別從自身的研究方向、課題成果、工作體會給大家做了專題交流。王俊從構建不同周期的群速度分布,運用相關分析技術,對影響我國東部陸地及近海微震噪聲源的類型、空間分布及時間變化特徵研究做了匯報交流。康清清對新震級國標和震源機制解在江蘇測震臺網的測定情況做了介紹。張金川對測震臺網2019年編目工作存在問題和改進方向做了總結、分析和思考。孫小航介紹了卷積神經網絡在非天然地震識別中的應用。專家們對關鍵技術問題提出建議和指導,與技術人員展開熱烈的討論。

今後,監測中心還將邀請相關學科領域專家來做交流指導,並安排地球物理、觀測技術等其他學科科技人員就科研方向和如何促進工作進行學術探討。此次學術交流活動對進一步提升地震監測人員的科研思路和水平,增強本部門的學術氛圍發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尚立堅)

【來源:江蘇省地震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與山東省地震局開展現代化業務交流
    為提升地震信息化水平,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2020年12月1日,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與山東省地震局在西安開展現代化業務交流研討。二測中心主任王慶良,山東省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希強以及雙方部分業務部門人員參加。
  • 東營市地震監測中心在勝利街道勝景社區開展地震知識培訓
    原標題:東營市地震監測中心在勝利街道勝景社區開展地震知識培訓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4日訊 「發生地震時辦公場所如何避震?」11月3日下午,東營市地震監測中心組織志願者走進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勝景社區,開展了「防震減災知識進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工作人員講解防震減災相關知識。「地震來了,在辦公場所是躲還是跑?」
  • 地震速報讓你第一時間獲悉地震信息|地震科技「震」樣看
    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這場大地震震撼了整個華北地區,整個中國東部都感受到了大地的震動。由於當時的監測能力有限,震後數小時內,震中在哪兒、震級多少、受災狀況如何成為難以回答的問題,災後應急救援開展艱難。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高精度GPS技術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用來監測火山地震、構造地震、全球板塊運動,尤其是板塊邊界地區的重要手段。全球有200個GPS基準站,計劃在板塊邊界和全球已知構造活動區約25個區域加密GPS監測網,實現全球地殼運動的自動監測。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近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從信息資源角度看,採用雲計算、大數據、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等初步構建了地震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為地震業務應用提供了彈性擴展、高效便捷和按需使用的信息平臺。 目前地震數據資源平臺實現了全國和全球多個測震臺站數據和部分地球物理場觀測數據的匯聚、存儲和管理,為新一代地震信息系統建設提供了平臺支撐。
  • 重慶市地震局積極參加2020年度西南片區地震流動測震臺網演練
    近日,重慶市地震局組織監測預警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前往貴州,參加2020年度西南片區地震流動測震臺網演練。本次演練由貴州省地震局承辦,四川、雲南、重慶等省局和相關研究所共同參與。演練模擬地震現場情況,進行測震流動子臺架設、組建模擬流動中心和臨時監測網組網等內容,應急流動中心架設在貴州六盤水市,各省局自選流動臺站作為分會場。重慶市地震局參演人員兵分兩路,高效完成組建模擬流動中心和巴南南泉流動臺站架設工作,默契配合、精準對接,實現流動中心架設完畢的同時,分會場流動臺站數據及時有效上傳,圓滿完成觀測任務。
  • 市防震減災中心在全省2020年度市級地震業務考核中奪冠
    近日,從山西省地震局獲悉,在全省2020年度地震業務考核中,市防震減災中心榮獲綜合考核第一名,同時獲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公共服務3個單項工作先進。去年以來,市防震減災中心堅持黨建引領,聚焦主責主業,高質量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 數據告訴你關於地震監測預報那些事兒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任瑋)當前全球地震形勢如何?地震預測是否仍是未解難題?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怎樣?……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就熱點問題回應民眾關切,並用數據解讀我國地震活動特點、監測預報及災害防禦等相關工作。
  • 揭秘地震監測全程:1.5級以上地震可精確定位
    防震減災專家為市民揭秘地震監測全程一臺位於地下兩米的「拾震器」時刻探測地下的「動靜」,這些「動靜」被地震數據收集器收集,並通過無線信號傳送到監測中心,經過工作人員分析,地震發生後最快5分鐘便可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震」了。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各大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破裂所產生的振動。這樣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人類不斷地對地震進行著監測和研究。那麼,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利用「地球的聽診器」——地震儀監測到地震的。
  •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籌建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為全面提升生物監測能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於2019年依託新大樓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率先開展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籌建工作。目前實驗室監測技術人員包括2名博士、2名碩士,計劃在水生生物物種鑑定、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生物量估測等方向開展工作。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測震學科則是通過對小地震的異常預測大地震,有的地震前,小震活動比較多,如海城地震前就有「小震鬧、大震到」的說法近日,位於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正式建成。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早在1965年,前蘇聯科學家就發現了衛星電磁觀測在強地震前的異常現象,這一現象被隨後發射的多顆衛星反覆觀測到。21世紀以來,美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先後發射電磁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及其機理等。目前,電離層擾動與地震的關係研究在國內外已廣泛開展。
  •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大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項目子項三「地震應急...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大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項目子項三「地震應急流動監測裝備」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專用儀器儀表/地震專用儀器 採購單位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年09月25日 17:33 獲取招標文件時間
  • 江蘇省地震局研發出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
    :姜貞宇     江蘇省地震局監測中心副主任繆發軍介紹該局地震監測工作及相關科研進展情況。   記者日前隨中國地震局赴江蘇採訪獲悉,由江蘇省地震局承擔的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正在江蘇省地震臺網試運行,中國地震局近期將組織對該系統的驗收,後續有望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  主持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研發項目的江蘇省地震局劉紅桂研究員介紹說,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能自動鑑別地震臺網監測到的事件類型,如構造地震、爆炸、塌陷等事件。
  • 保護地震監測環境,人人有責
    地震觀測環境是指地震監測設施能夠正常工作所要求的周圍環境,是由保證地震監測設施正常發揮工作效能的周圍各種因素的總體構成。用於記錄地震活動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各類地震觀測儀器和設備,需要在能夠排除各種幹擾因素並準確地接收、記錄到真實地震信息的環境下工作。
  • 科學網—中科院開展九寨溝地震災害遙感監測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省地震局監測中心工程師寧洪濤介紹道,該氡檢測平臺實驗室是全國地震重點實驗室,也是省地震局自主設計建設完成,是地震系統流體專業第一個專業氡儀器檢測實驗室,配備有1臺國內一流的氡室和多臺進口的PQ2000PRO多參數脈衝電離室測氡儀等先進設備。目前,全國地震監測臺網共有200多個氡觀測點,通過長期連續監測地下水中氡濃度異常變化,服務地震分析預報工作。
  • 淮安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中深層地震勘探專題順利實施
    近期,淮安市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中深層地震勘探專題的施工,探測的中深層地震測線縱跨揚州市、淮安市和宿遷市三個市的9個區縣,工程將於本月底完成。通過開展中深層地震探測,明確淮安市主城區及部分鄰區內淮陰-響水斷裂與洪澤-溝墩斷裂的深部特徵和孕震環境,為研究淮安市地震危險性評價提供依據。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實際上在海城地震的時候我國就已經做出了比較準確的預報,建國以來也已經成功地對多次地震進行預測、預報,而且比較準確,不能說因為某一次測不出來,就說地震總是測不出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法律草案在防震減災的規劃裡,沒有把群測群防納入規劃,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不足,反映出在指導思想上,近些年來存在的重專業預測、輕群測群防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