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特別報導
穿著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彝族開襟上衣,貴州大學「博士村長」團隊的路演人高磊一出場,便以這身民族特色服飾吸引了評委的目光。
「你們被稱為『博士村長』,有行政權力嗎?」評委發問。「當然沒有。」高磊憨然一笑,「我們的目標是做公益扶貧。因為每天在田間地頭和老鄉們一起勞作,他們就『博士村長』『博士村長』地叫著。」
11月1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總決賽結果出爐,「博士村長」等24個項目獲得大賽金獎。從黃土高原的「花餜餜」,到鄱陽湖邊的「魚米米」,從「太行潞黨參」到西部「參芪草」,從掌上「智」村到蟻巢傘……大學生創客們從祖國各地會聚而來,演繹著一個相同的主題——紮根祖國大地,扶智扶志,以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貢獻澎湃的青春力量。
紮根泥土,一場有溫度的扶貧戰役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海拔最高可達2800米的太行山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孕育了優質藥材潞黨參。
這裡又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種植潞黨參一直是當地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作為太行兒女,在「太行潞黨參」項目負責人曹亞玲的記憶裡,到了採收季節,潞黨參總是鋪滿院子,「為什麼這麼好的潞黨參賣不出去呢?」
帶著這個從小就有的困惑,曹亞玲入讀山西醫科大學中藥學專業,從本科到博士階段一直研究潞黨參。
「如今,一等品售價每公斤200元,同樣的潞黨參,收入增加3倍。」在路演現場,曹亞玲自豪地說,10年間,項目團隊共服務了6個縣,免費提供潞黨參苗10萬株,先後與33家合作社籤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實現了潞黨參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
曹亞玲帶領團隊定期下田、指導農戶種植潞黨參時,王倩、高磊等貴州大學博士生也在苦苦思索著:他們這些走出大山的孩子,能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些什麼?2017年11月,「博士村長」項目誕生了。
「我身上的這件彝族衣服,就是在烏蒙山區下鄉扶貧時,當地一位阿公送給我的,一般情況下,這種衣服只會給自己的兒子。」高磊介紹,「博士村長」項目以產業幫扶、科技幫扶、文化幫扶、人才振興為主導,開創了產業振興、造血扶貧的全新模式。
找準痛點,貢獻「最強大腦」
陝西蒲城是典型的農業縣和貧困縣,也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扶貧對接點。學校的「農掌門」團隊走訪調研蒲城70餘次,發現當地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合種西甜瓜。
當地老鄉卻抱怨:「一是種子不好,二是技術不行,賣不出去,真是愁死人了。」路演現場,「農掌門」學生團隊負責人韓鶴林將團隊發揮電子信息特色學科和智力人才優勢,進行產業賦能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選種上,西電匯集全國30餘家科研院所提供的優良品種,在「農掌門」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進行試種,選出10種適合在蒲城種植的品種。
種子選好了再教農民種。團隊基於西甜瓜病蟲害資料庫開發了智能識別系統,並整合了培訓內容,開展線上線下培訓。
最後,帶著農民賺錢。「我們依託校友企業拓寬銷售渠道,通過農掌門資料庫,精準匹配供需關係,賦予蒲城西瓜品牌價值。」韓鶴林說,這樣一來,農民的瓜不僅賣得出去,價格還更高了。
像「農掌門」項目一樣,針對產業發展痛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精準對接需求,量身打造平臺,是此次「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項目的一大亮點。
賽道商業組全場最高分、寧波大學科研團隊的「海蟹富鹽鹼」項目,攻關4年,不僅申請了兩個發明專利,更是將東海青蟹成功養在了黃河灘上,為當地村民蹚出一條家門口的致富路。
浙江大學「石蛙規模化生態養殖精準扶貧領軍者」項目團隊經過7年探索,攻克石蛙養殖業30年未解決的難題,並提供獨家疫苗、專利飼料和高效生態規模化養殖技術,致力於科技扶貧。
深度賦能,「雙創」大樹才能根深葉茂
南寧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馬駿發現,「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的很多項目已經走出了圍牆,不局限於師生合作,而是更多地尋求與企業、政府和社會合作,進行深度賦能。「大學生朝氣蓬勃,充滿熱情,但是往往缺乏實踐經驗,外部的投資人和其他資源,是他們創業的培養基和加速器。」
參賽項目「孟子居『一棵樹』公益扶貧項目」就呈現出這樣的特點,項目負責人楊國慶介紹,項目發軔於校園,學生是運營主體,以社會實踐作為切入點、聯繫高校、企業、政府、研究所運作精準扶貧。
「項目與全國20餘所高校合作進行實踐調研,團隊已經與北京科技大學、山東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深入合作。」楊國慶說。
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還可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我們成立了50餘個產學研基地,帶領更多學生到基地進行技術實驗,真正做到了產學研一體化結合。」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中天創客」項目負責人陳玉萍介紹,團隊不僅孵化出了區域公共自有品牌,更打通了商品流通體系,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反哺學校的「雙創」教育。
大賽評委、古村之友董事長湯敏認為,「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的很多項目真正走到基層,踏踏實實去解決實際問題,不搞花架子和噱頭,非常有意義。但他也指出,真正好的「雙創」項目既要有情懷有創新,還要有可持續性。
「現在有一個新的提法,叫社會企業,這是一種以義為先,義、利並重的商業模式,大學生們不妨嘗試以公益情懷為內核、以可持續發展路徑為目標,借用該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湯敏說。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20日第2版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