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

  ——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

  從去年深秋到今年盛夏,一個眼蒙白紗、無手敬禮的青年士兵,感動了中國。

  2018年10月,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戰士杜富國在執行掃雷任務時,突遇爆炸,生死關頭,他用驚天一擋為戰友築起生命屏障,自己卻永遠失去了雙眼和雙手。

  為人民利益勇闖雷場,為家國安寧甘灑熱血。

  在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總有這樣一群人:危險來臨的時刻,他們勇敢地挺身而出;歲月靜好的日子,他們堅韌地負重前行;繁星閃爍的夜晚,他們警惕地站崗瞭望。

  他們眼中:國家最重,人民最重;他們心中:無怨無悔,無私無畏。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

  樹

  這棵挺立在祖國北疆邊防線上的樹,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相思樹。

  這棵樹,見證著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那是1984年5月的一天,三角山哨所連長李相恩帶隊巡邏,途經哈拉哈河時,突遇山洪,在洪峰撲來的那一刻,他一把將身邊的戰友推開,自己卻被卷進無情的洪流,壯烈犧牲,年僅29歲。

  李相恩的妻子郭鳳榮聞訊後,抱著兩歲的兒子李心匆匆趕來。望啊、盼啊,她在哨所前整整守望了3天3夜,可最終也沒等到丈夫歸來。

  第二年春天,郭鳳榮在哨所的最高處栽下這棵樹。她說:「樹在這兒,我就在這兒,我等他回家。」

  寒來暑往,此後的每一年,郭鳳榮都會來到三角山哨所,看看這棵樹,望望那條河。

  2010年9月,未曾再嫁的郭鳳榮不幸病逝。病故前,她寫下遺囑:「死後把我的骨灰撒進哈拉哈河,撒在相恩失蹤的地方,我要永遠陪伴著他。」

  「母親寫過一段話,她送父親去火車站,當火車鳴笛開動的那一刻,她的心好像被撞了一下,當時眼淚忍不住就要流出來。」在李心的記憶裡,母親生前很少主動提及父親的事情,他是在整理母親遺物時,才發現這個裝滿父母往來書信的夾子。」「父親回信說,別人問我你有多少財產?我說我家裡有個愛妻,有一個兒子,這是我人生最大的財產。」

  三角山迎風傲雪,相思樹枝繁葉茂。

  30多年來,新兵下連第一課,是聽相思樹的故事;連隊官兵結婚,要給相思樹獻上哈達;家屬來隊探親,都會給相思樹澆水施肥。

  相思樹下,一代又一代軍人愛上了邊關,讀懂了家國。

  幾乎就在相思樹在三角山哨所生根發芽的那一年,一首名叫《小白楊》的歌曲走入千家萬戶,唱響大江南北。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乾兒壯,守望著北疆……」

  隨著這首歌的廣泛傳唱,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受到鼓舞,紛紛加入到駐守邊疆的隊伍中。

  小白楊哨所,原名塔斯提邊防哨所,位於祖國西北邊陲中哈邊境。

  塔斯提,蒙古語意為石頭灘。這裡常年飛沙走石,條件極為艱苦。

  為了讓哨所像個家的樣子,從1962年開始,官兵們堅持年年種樹,但由於缺水,總是留不住一片綠色。

  1982年春天,哨所伊犁籍錫伯族戰士程富勝回家探親,將哨所周圍的環境和戰友們衛國戍邊的故事講給母親富吉梅聽。

  程富勝休假結束,臨行前,母親挑了10枝最好的楊樹苗讓兒子帶回哨所栽種,並叮囑他要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為祖國守好邊防。

  「擔心樹枝凍壞,我把樹枝包在軍大衣裡,當時我們的大衣是皮製的,裡面是羊毛,很暖和,我就抱著衣服裹著樹枝回了哨所。」程富勝小心翼翼地把樹苗帶到塔斯提,和戰友們一起栽種到哨所的房前屋後。

  土壤不行,戰士們就從10多公裡外一撥兒接一撥兒地搬運土壤;水源缺乏,他們沿著山道把一桶又一桶的河水擔回連隊。

  可由於土質太差,這些樹苗還是難以忍受乾旱風沙,相繼枯死,唯有距離哨所最近的那棵頑強地活了下來。用一抹醒目的綠色,撫慰著官兵們的日日夜夜。

  日復一日,小白楊漸漸長成參天大樹,塔斯提邊防連營區內外也綠樹成蔭。

  服役18年後,程富勝回到家鄉。他說,像普通百姓一樣,每個人都有著兒子、丈夫、父親等多種身份,但自己的第一身份永遠是軍人。

  年復一年,紮根邊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楊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哨所官兵戍邊守防。

  「以苦為榮,樂守邊疆。」塔斯提邊防連政治指導員路亞傑說,如今,小白楊哨所每年要接待8萬餘人次參觀者。人們都想來看一眼小白楊,唱一遍那首動聽的歌,傳承小白楊哨所的戍邊精神,感受小白楊身上的家國情懷。

  山

  姜雲燕,「南丁格爾獎」獲得者。

  17歲那年,她被喀喇崑崙山戍邊官兵事跡所感動,獨自一路西行,成為三十裡營房醫療站一名女兵。從此把青春獻給了邊防,足跡踏遍南疆座座哨所。

  一個寒風呼嘯的日子,她接到了哨所戰士的電話:「姐姐,我們這裡有幾個人生病了,你能給他們唱個歌嗎?」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姜雲燕為戰士們唱起了《小草》。歌聲傳上了帕米爾高原,戰士們聚集在電話旁情不自禁地和她一起唱了起來。

  在近乎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區裡,一代又一代邊防官兵用小草的情懷守衛著祖國的邊陲。世界屋脊的地理標高,也標記著戍邊官兵的精神海拔。

  神仙灣、天文點、河尾灘,坐落於海拔5400多米的喀喇崑崙山上,它們是中國軍人駐守的海拔最高的哨所。

  這裡年平均氣溫低於零攝氏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攝氏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風大高寒,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

  神仙灣建哨初期,官兵們靠著一頂棉帳篷、一口架在石頭上的鐵鍋,餓了吃壓縮乾糧,渴了喝70攝氏度就沸騰的雪水,硬是在生命禁區站住了腳,守住了祖國的西大門。

  在神仙灣哨所,有一個神聖的地方,登上它需要攀登幾十級臺階。在氧氣充沛的平原,這很普通。但在嚴重缺氧的神仙灣,每登上一級都是一種考驗。然而,戰士們卻把這一攀登視作最高榮譽,他們說,每當看見五星紅旗在祖國的邊境線上迎風飄揚,再苦再累都值得。

  天文點,一個與大地測量相關的名字,孤獨、孤傲地矗立在冰峰雪嶺的天邊。

  幾年前的一個春天,哨所官兵在執行駐勤任務時,常常一臉霜雪,渾身冰涼。為了補充營養,戰士們把袋裝牛奶揣在懷裡焐熱了,等哨兵下哨走進帳篷時,再從懷裡掏出來。一袋袋帶著戰友體溫的「熱」牛奶,幫助他們驅走寒冷,抵禦風雪。

  河尾灘,地處喀喇崑崙山腹地,哨所因高、遠、險而聞名。這裡終年冰封,四季飄雪,風力高達8級……每走一步,都相當於在內地負重20公斤前行。

  但就是在這樣一條生死邊防線上,每次到達巡邏終點,官兵們都會展開國旗,向世界宣告:這裡,屬於中國!

  「在沒有界碑的土地上,我們就是界碑。」戰士們莊重地說。

  山最高、天最藍,血最熱、心最忠。

  中國軍人把胸中熾熱的家國情懷,灑滿座座高山。

  無名湖哨所,海拔4520米。這裡不僅沒有湖,還嚴重缺水,當年第一批進駐的官兵把對水的渴望,充滿豪情地融進哨所的名字。這裡與外界幾乎隔絕,去哨所3個多小時的路程,全在嶙峋的巖石上跋涉,甚至沒有一米的平地。

  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四周全是近乎垂直的懸崖峭壁,在半空中用鋼筋水泥撐起的高腳屋,只有一間10平方米的宿舍和一間同樣大小的儲藏室兼廚房。這片被稱為全軍最險的方寸之地,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長達7個月,300天刮6級以上的大風。

  查果拉哨所,海拔5300米。爬雪山、蹚冰河、越險灘,官兵們長年累月執行珠峰地區的邊防保衛工作,並擔負著扎果拉、控揚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邏任務,每個山口海拔都在5500米以上。

  ……

  山連山,天接天,無論有多苦,無論有多險,始終有中國軍人傲然挺立。

  海拔42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園,是中國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100餘名為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而獻身的烈士。

  多年來,凡是上山的軍人,都要去看看他們,點支煙、敬杯酒;多年來,每輛路過的軍車都會減速慢行,鳴笛致敬。

  海

  「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西沙,西沙,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

  上世紀70年代,這首《西沙,我可愛的家鄉》,風靡全國。

  西沙群島,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在這片常年高溫、高溼、高鹽的天涯海島上,一代代守島官兵如同鋼釘一樣矗立在祖國的南海,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藍色海疆。

  老一輩「西沙人」住的是木板房、油氈房,喝的是未經淨化的雨水,吃的是鹹菜蘿蔔乾,讀的是「月報」,沒有廣播電視,電話也不通。在海南島與西沙間往來的交通工具僅是小噸位的木船,速度慢,舒適性差,條件十分艱苦。

  中建島,距離西沙永興主島90餘海裡,是西沙群島最南邊的一個孤島,被稱為「南海戈壁灘」。

  一枚存放在部隊榮譽室裡的椰子,見證著守島官兵那段艱苦創業的奮鬥軌跡:1982年,中建島種活第一棵椰子樹;直到20年後,守島官兵們才收穫了第一個椰子。

  酷暑、烈日,狂風、暴雨,就是在這連椰樹都艱難生長的環境中,官兵們以島為家,頑強地站崗執勤、守衛和平。

  不過,在那個年代,對他們而言,比自然環境更令人痛苦的,是日常生活的單調和枯燥,以及因為交通難、通信難造成的難以彌補的親情虧欠。

  那年,一次強颱風過後,姍姍來遲的補給船給一位老班長帶來3封電報。第一封是「母病重,盼歸」;第二封是「母病危,速歸」;第三封是「母已葬,安心工作」。

  航路隔絕,3封電報竟然整整走了兩個月。

  老班長手捧電報,淚流滿面,跪在地上,向著北方、朝著家鄉,重重地磕了3個響頭。

  「戰士們能夠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堅守,不外乎源於一個『情』字——對祖國的赤子之情、對海島的愛戀之情、對戰友的手足之情、對先烈的崇敬之情。」曾任西沙守備部隊政治委員的陳儼說,西沙官兵身上有一種寶貴的「西沙精神」,那就是愛國、愛島、樂守天涯。

  從西沙到南沙,煙波浩渺的南海上,座座島礁串聯起祖國的南大門。

  2017年12月,10名年輕的女軍人來到永暑礁。她們,是人民海軍南沙島礁一線守衛崗位的首批女軍人。

  她們來自國內7個省市,都是90後大學生,平均年齡只有23歲。

  「熱愛南沙,報效國家,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永暑礁主權碑前,她們面向國旗莊嚴宣誓。

  海天之間,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朝氣蓬勃,一聲聲鏗鏘的誓言盪氣迴腸。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2016年1月6日,我國目前最南端的南沙永暑礁新建機場試飛成功。

  機場、碼頭、醫院、運動場,藍天碧海,綠樹成蔭,今天的南沙,就像一座座風景旖旎、設施齊全的「海上小城」,日新月異的南沙群島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年,官兵們在風浪中用竹竿、牛毛氈建造起第一代「高腳屋」。後來,他們又用鐵管、鐵皮建造了第二代「高腳屋」,鐵皮包裹的營房難抵太陽暴曬,屋內酷熱難耐。再後來,拔地而起的鋼筋水泥建築群,才讓島上的居住、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當年,在無土無淡水的礁盤上,官兵們靠手提肩扛從大陸帶來泥土,開闢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菜園,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自己種的新鮮蔬菜。他們還用罐頭盒、子彈箱栽培出太陽花、美人蕉等數十種花卉,使美麗的南沙群島四季鮮花盛開。

  一花一木,一磚一瓦,今非昔比的變化,抒寫著代代南沙守礁官兵對大海、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20年前的1999年4月9日,守礁老兵程志雷在春節前沒有收到家書,卻收到妻子輾轉寄來的一盒磁帶。磁帶放進小錄音機,傳來了兒子稚嫩的聲音:「爸爸,俺好想給您唱支歌,可俺還沒上學,沒人教俺。媽媽說,南沙有天邊那麼遠,沒有樹,沒有草,沒有大公雞,也沒有小花狗,俺在這給您學幾聲公雞打鳴吧……」

  「喔,喔,喔——」一聲聲特別的「鄉音」,把一群鐵打的男子漢聽得潸然淚下……

  上礁就是上前線,守礁就是守陣地。為了祖國的安寧,不知多少海軍官兵拋家別子,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南沙。

  龔允衝,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先後36次赴南沙,守礁14次,累計守礁達7年半,創下了一次守礁長達758天的紀錄,被稱為「南沙守礁王」。

  李永強,南沙守備部隊原氣象工程師,2014年因搶救落水戰友犧牲。他生前在南沙工作了21年,累計守礁86個月,在礁上度過9個春節;結婚21年,和家人團聚時間加起來不到3年。

  李文波,南沙守備部隊高級工程師。自1991年以來,累計守礁3000多天,創造了守礁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等多項紀錄,被譽為「愛國愛礁的南沙衛士」。

  ……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他們把人生站成一塊礁石,任憑風吹浪打;雖然愧對青絲白髮,可更知肩上的責任比天大。

  路

  又是一個出發的日子。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幾百輛滿載各類物資的運輸車駛出營區,駛過「望夫橋」,奔向漫漫川藏線。

  這是川藏兵站部官兵第500次執行進藏運輸任務。

  「望夫橋」,說是橋,但橋下卻不是河,只是一段沒有水的溝渠。

  幾十年來,每次車隊進藏時,營門口的這條路旁就站滿了軍嫂,有的抱著孩子,有的含著淚水,向駕駛室裡的丈夫揮手告別。幾十天提心弔膽的等待後,當車隊完成任務歸建時,軍嫂們又會出現在這裡,踮著腳尖企盼丈夫的那臺車駛進大院。

  不知道從哪天開始,這個普通的橋便有了一個心酸的名字:望夫橋。

  軍嫂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作為連接雪域高原和內地戰略運輸大通道的重要保障線,川藏線被中外地質學家公認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路。

  這條「生死線」全長3176公裡,橫跨14條江河,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沿線有雪崩、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的路段100多處,80%以上的公路處在陡坡和懸崖地帶。

  20多年前,線上大部分都是泥窪路,車隊顛簸在狹窄的路基上,很容易發生事故。近年來,儘管路基不斷拓寬,坑窪的便道也鋪上了平整的瀝青,路況好了很多,但每次出徵,軍嫂們的心依舊懸著。

  這是一組沉甸甸的數據:川藏線通車以來,兵站部累計出動車輛100多萬臺次,運送各類物資500餘萬噸、人員100多萬人次,先後有660名官兵壯烈犧牲,1830人受傷致殘,3000多人留下終生疾病。

  「艱險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川藏兵站部一代又一代官兵用鮮血和生命、忠誠和智慧,鑄就了可貴的川藏線精神。

  人民軍隊的「天路」故事,還有與川藏兵站部幾乎同時組建的青藏兵站部。

  4000裡風雪青藏線上,一茬茬官兵長年擔負著繁重的進藏物資運輸、管線輸油、通信保障等任務,先後有760多名官兵在這條路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同樣被形容為「生死線」的,還有那一條條險象環生的「巡邏路」。

  喜馬拉雅南麓,一條通往邊防前哨的陡峭山路,堪稱西藏邊防最險最遠最苦的巡邏路:全程要經過200多處危險路段,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幾十公裡的道路上,有10多公裡都是手腳並用,上下攀爬,全程要經過8處泥石流衝溝,37處要藉助攀登繩、26處需架設懸梯。一路上隨處是刀鋒山、老虎嘴這樣的天險絕路,還會碰上毒蛇猛獸、泥石流和雪崩等危險。

  就是在這條與祖國主權息息相關的巡邏路上,1984年,西藏軍區原司令員張貴榮突發高原疾病,永遠倒在了邊境線上。

  這位昔日作戰勇敢,參加了遼瀋、平津等大型戰役的將軍,在槍林彈雨中沒有倒下,卻被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奪去了年僅49歲的生命。犧牲時,他深陷雪窩的雙腿仍然保持著向前邁進的姿勢……

  為紀念這位和平年代犧牲在西藏邊防線上的共和國最高將領,西藏軍民在此立碑。從此,這片血染的無名之地有了一個悲壯的名字:將軍崖!

  35年來,途經此地的人們都會停下腳步,祭拜將軍,擦拭墓碑。那立於山野之中的潔白墓碑,至今一塵不染。

  仿佛是一種巧合,張貴榮將軍殉職那天,正是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副營長楊祥國的出生之日:1984年1月15日。

  這個「巧合」,楊祥國是在17歲入伍來到將軍殉職之地,看到紀念碑上的日期時才知道的。

  「這裡離首都很遠,但離主權很近。我們守邊防就是守國防,守高山就是守江山。這條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18年來,在將軍昔日犧牲的這條路上,楊祥國80餘次出徵,身上大小傷疤21處,47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徒步巡邏總裡程近2.5萬公裡。因長期負重導致脊柱嚴重變形,身高比入伍時竟然矮了兩釐米。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

  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點燃,再遠再險的路也擋不住前進的步伐。

  祖國,將永遠銘記他們。

  天

  在空軍地空飛彈部隊軍史館裡,珍藏著一件頗不尋常的電熨鬥,它曾是敵人一架高空偵察機機翼的一部分。

  1959年10月7日,國慶10周年慶典剛剛結束,在北京通州近兩萬米的上空,這架敵機被二營成功擊落。聽到消息後,新中國6位元帥和多位大將、上將前往飛機殘骸現場視察。

  殘破的機翼散落在大地上,其中一塊被官兵們改造成一件電熨鬥。

  新中國成立後,敵機不斷侵擾偵察,為捍衛領空安全,中央軍委決定秘密組建一支地空飛彈部隊,代號「543」。官兵不著軍裝,對外聲稱是打井隊、勘測隊。

  「543」的指戰員一律高職低配,32歲的空軍某高炮團團長嶽振華,被任命為地空飛彈二營營長。他們發揚「全營一桿槍」的精神,先後打下3架U-2偵察機、2架RB-57D高空偵察機,打出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蹟。

  1964年,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二營全體指戰員。這也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唯一一次接見整建制部隊。

  內部風光無限,然而對於外界,這支神秘的部隊卻一直隱藏在厚厚的面紗下。

  整個上世紀60年代,嶽振華和戰友們一直隱姓埋名,「帶著飛彈打遊擊」,六進西北,五下江南,轉戰山溝、荒野、叢林、戈壁,在鹽鹼地的無人區開闢陣地,在風雪中捕捉戰機,在陰冷潮溼的草地挑戰生存極限。

  「冷到西北熱到南,不冷不熱住沙灘」。除了異常艱苦的惡劣環境,官兵們更要遵守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嚴苛紀律。

  「參加這支部隊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剛進軍營,保衛幹事就宣布紀律,工作性質、駐地不得對任何人講,包括父母妻兒。」二營老兵吳洪甫回憶,「幾年後我馬上要退役了,保密幹事又對我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洩露軍事機密。」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時隔半個世紀,2019年3月,78歲的吳洪甫來到北京,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看到了昔日擊落的敵機殘骸。此前,他剛剛被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當年,他是二營的一名標圖員,因戰績突出,被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個人一等功。退伍後,他回到農村老家,把立功證書壓在箱底,扛起鋤頭重新做農民。就連家人問起來,他也只是含糊地說:「在部隊我就是個夥夫……」

  37年間,沒有人知道吳洪甫是一等功臣。即使在遭遇家庭變故,生活舉步維艱時,他也守口如瓶,從未提起當年的戰鬥經歷,沒有向政府提過任何要求。在他看來,當兵打仗與工人做工、農民種糧一樣,都是為國家作貢獻。

  直到2002年6月,吳洪甫偶然在雜誌上看到嶽振華講述擊落U-2高空偵察機的戰鬥經過,才知道這不再是國家機密了。

  他拿出了立功證書,家人和村民才知道,身邊的這個老人竟是一等功臣。

  在嶽振華愛人李德序的記憶裡,那段時期丈夫每年回家的日子用指頭數得過來,夫妻之間說過的話還不如寫過的信多。

  「最後一位去世的親人是我母親,我哭暈了4次,大病一場。嶽振華知道了,不停地給我寫信,三天一封,兩天一封……」10年間,他們共有5位親人去世,全部由李德序一個人操辦。

  嶽振華帶著捷報回到北京的當天晚上,夫妻倆對坐流淚。「他使勁地抱著我,說,不哭了,都不哭了,咱們應該高興。我說,你保的是國家,我保的是小家,都是革命,我不難過,你放心。」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愛國詩人陸遊的這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愛好書法的嶽振華晚年最愛寫的詩。

  2013年,88歲的嶽振華與世長辭。按照老人遺願,一半骨灰埋在生前所在的「英雄飛彈營」,與戰友同在;另一半安葬故土,與生前未及盡孝的親人長久團聚。

  家

  這挺拔的樹、這雄偉的山、這遼闊的海、這延展的路、這蔚藍的天……這一切的一切,勾勒起我們的家國,凝聚著軍人的使命。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白雪茫茫的雪域高原,到黃沙漫漫的沙漠戈壁,從人跡罕至的北國邊陲,到熱潮翻滾的南海前哨,人民軍隊牢記黨和人民的囑託,用火熱的衷腸,訴說著對祖國的無限赤誠。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是伴隨電影《上甘嶺》在全國影響了幾代人的一曲英雄讚歌。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21歲的黃繼光用青春之軀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射口,為部隊開闢了勝利通道,被授予「志願軍特級英雄」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黃繼光犧牲後,他的母親鄧芳芝給志願軍官兵寫了一封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去趕集,知道光兒在朝鮮前線犧牲了。當時我身上像割了一塊肉,天下母親誰不疼她的兒女!」「我記起了光兒離家時說的話:媽媽,這回我志願到前線去,要保衛我們翻身的勝利果實,保衛祖國和世界的和平。」「他為了多數人過幸福日子,犧牲自己,他有志氣。」

  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在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290萬多名志願軍官兵赴朝參戰,殲敵71萬餘人,湧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南疆戰火持續那些年,正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家致富成為時尚,「萬元戶」「專業戶」是人們羨慕的對象。然而,參戰官兵卻捨棄了一切,為了祖國的和平安全,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在「貓耳洞」裡堅守著、戰鬥著。

  軍人的奉獻何止在戰場。

  特區深圳,日新月異,人民不會忘記,當年是解放軍為這座城市埋設了第一條電纜、鋪築了第一條大道、建起了第一棟高樓。

  成昆鐵路,風馳電掣,祖國永遠記得,昔日30多萬鐵道兵參加大會戰,上千名官兵為此犧牲。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九八抗洪,30多萬官兵捨生忘死封堵九江決口,用血肉之軀築成一道道鋼鐵防線。「塔山英雄團」的戰士李向群累倒在荊江大堤上,用生命實踐了「人活著要有美好追求,家富了更要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懷。

  汶川抗震,人民子弟兵多路開進、立體輸送,從四面八方奔赴災區,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救援。抵達北川、抵達理縣、抵達映秀、抵達汶川、空降茂縣……在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裡,官兵們迎著餘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冒死前進。

  戰爭、洪水、地震……每當我們的家園面臨危難時刻,每當我們的家人遭遇危險之際,人民軍隊總是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難以忘記,「東方之星」沉船救援現場,留下最美軍禮的海軍潛水員官東;難以忘記,九寨溝地震中,迎著撤離人群衝向災難現場,留下最美逆行的武警戰士張國全……一個個中國軍人在不經意間被人們捕捉到的最美姿態,正是這支走過92載輝煌歷程的英雄軍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寫照。

  「在茫茫的人海裡,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

  2019年2月,杜富國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3個月後,中央宣傳部授予杜富國「時代楷模」稱號。

  在「時代楷模」發布會現場,主持人問他,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你還會選擇掃雷嗎?

  杜富國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假如再給我機會,哪怕一千次、一萬次,我也會堅守初心、作出同樣的選擇!」

  王玉山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8月01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題: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新華社記者李宣良、梅常偉新時代革命軍人繼承先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用青春和汗水書寫備戰打仗的時代答卷。
  • 臨汾民航機場開展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系列活動
    7月3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到來之際,山西臨汾民航機場在航站樓出發大廳組織開展慶祝建軍93周年暨「軍人依法優先」政策宣傳活動,進一步發揚擁軍愛國的優良傳統,宣傳「軍人依法優先」政策。>在航站樓出發大廳,臨汾機場運輸服務部的工作人員向眾多旅客發放軍人優先宣傳頁,解答旅客的詢問,同時還熱情接受解放軍幹部
  • 熱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1周年!
    熱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1周年!71年來,他們逐夢空天,用青春和生命捍衛祖國領空尊嚴!今天,感謝中國人民空軍71載的守護!>2020年11月11日,是人民空軍成立71周年紀念日。
  • ...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我駐外使館舉辦招待會慶祝建軍92周年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中國駐多國大使館近日分別舉辦招待會,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來賓們對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成就表示讚賞,並對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貢獻表示欽佩。
  • 2018年八一建軍節成立多少周年?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軍節。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所以,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因此應該從1927年8月1日開始計算的,所以2018年的建軍節是第91周年。
  •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人民陸軍:新集團軍重塑陸軍鋼鐵...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人民陸軍:新集團軍重塑陸軍鋼鐵長城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朱日和是我軍陸軍訓練基地最後根據導演部設置情況,特戰隊員陸續遭到伏擊,被押進了「戰俘營」。這些訓練,在特種兵口裡叫「地獄周」和「戰俘營」。
  •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來阿右旗走訪慰問
    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基地首長到阿右旗走訪慰問,旗領導羅志偉、康建軍出席座談會。請看視頻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基地副政委兼紀委書記朱大雄一行到阿右旗開展新春走訪座談活動。朱大雄代表基地官兵向阿右旗旗委、政府及全旗人民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阿右旗人民對部隊國防建設的支持。
  • 建軍節用英語怎麼說?建軍節的相關英語表達方式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在與國際友人分享八一建軍節的時候,我們如何用英語表達呢?下面現代教育給大家講講建軍節用英語怎麼說,一起來學習吧。建軍節英文怎麼說?海軍navy空軍air force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簡稱PLA。
  • 表示對祖國熱愛的句子 2019國慶70周年讚美祖國的話好詞好句
    國慶節就要到了,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各地都準備了慶祝活動,廣大土地上的人們也在準備為祖國讚美。祖國是東方的明珠,是亞洲騰飛的巨龍,是地平線上初升的太陽;祖國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2019新中國70周年讚美祖國的句子 。
  • 建軍90周年大閱兵,最受矚目的十大裝備有哪些?
    建軍90周年大閱兵,最受矚目的十大裝備有哪些?建軍90周年閱兵,打破以往廣場閱兵慣例,繼1981年華北軍事大演習閱兵後,軍隊時隔36年再次在天安門以外的地區舉行閱兵,沙場今閱兵,讓我們看一看有什麼新式武器吧!
  • 獻禮建軍節!海馬體照相館為退伍老兵拍攝形象照
    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海馬體照相館(需求面積:120-200平方米)為退伍老兵拍攝了一組不折不扣的形象照,捕捉到他們十足的風採和尚未退卻的軍人神韻。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隨著國力強盛,炎黃子孫更不能忘卻那些開天闢地、開疆拓土的先行者們。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考研信息網,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研招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研究生招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考研,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研究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
  • 穿越時空重溫崢嶸歲月 草根「明星」獻禮建軍90周年
    八一「粉絲」唱軍歌  獻禮建軍90周年  「雄偉的井岡山,八一軍旗紅,開天闢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10日晚8時,晚會在《人民軍隊忠於黨》雄壯的歌聲中拉開帷幕,全場觀眾起立,放聲歌唱,高昂的旋律瞬間點燃觀眾們的熱情。情景歌舞大合唱《八一大天亮》讓現場觀眾仿佛看到了90年前起義部隊的壯舉,聽到了嘹亮的軍號聲。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 「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稱謂首次出現在哪裡,何時正式使用?
    他們不僅會在第一時間趕赴到現場,還有著一個特別的名字,那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國著名的作家魏巍曾經寫過《誰是最可愛的人》,此後人們喜歡親切地稱呼解放軍戰士為「最可愛的人」。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和這群「最可愛的人」相關的歷史,讓大家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在什麼時候被正式使用。
  • 見義勇為大學生王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錄取
    近日,從海南海軍某部傳來好消息,連雲港市灌南縣田樓籍見義勇為大學生王維,以469分的好成績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錄取,圓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軍校夢,同時也是王家三代軍人家庭唯一考上大學,參軍入伍後又憑藉優異成績進入軍校「象牙塔」的大學生。
  • 2016建軍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中國建軍是什麼時候(來歷)
    2016建軍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中國建軍是什麼時候2016建軍節:八月一日 星期一中國建軍是什麼時候: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創建人民軍隊的新時期相關:2016年八一建軍節是第幾個建軍節 2016建軍節多少周年【新華網】全軍和武警部隊開展各種活動迎接建軍89周年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建軍89周年。  訓練場熱火朝天,演兵場硝煙四起。
  • 一顆耀眼的彗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葉挺
    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建軍大業》這部電影,作為建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它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