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2020-06-16 SammiMAX71

SammiMAX71

2020-02-28 18:26

說到寒門學霸,其實每年都不乏有這樣的人才出現,比如在2019年的高考中來自雲南的林萬東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自己家中除了媽媽是勞動力外,姐姐和弟弟都在上學,而爺爺和爸爸都有病在身,為了可以應付家中的開銷,身材並不高大的母親不得不每天背井離鄉來到昆明幹苦力活賺錢,而地處在雲南最貧困的地區,林萬東卻做到了自強不息,最終高考以全省前50的名次考上了清華,甚至成為了當代最勵志的寒門學霸。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 高福 © 網絡照片

而提到院士高福,很多人第一時間能夠想到他的頭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負責人,特別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其先後接受過央視和白巖松的多次連線採訪,讓很多人慢慢地了解到他,其先後提出的看法當時來看前後矛盾,甚至引來了質疑,飽受爭議。

對於高福的出身很多人卻不是特別的了解,不過從此前其接受採訪的介紹可以看到,他也是出身寒門的一位學霸。高福曾自己介紹,自小出生在山西的一個農村家庭,但自己的父母卻不是農民身份所以他們家沒有土地可以耕種,在當時吃飯都成問題的家中,父母一直都很勤勞,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面,父母一直持有支持的態度,雖然在學習上父母沒辦法幫忙,但一直沒有讓幾個兄弟姐妹輟學。也正是在這樣的堅持之下,最終在70年代末的時候,高福參加了高考考上了省內最好的農業大學(山西農大)在這裡讀完了獸醫專業,此後又去了北京就讀碩士,再往後又去了國外留學,甚至還在牛津、劍橋等大學深造並擔任了大學要職。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福 © 網絡照片

高福在國外生活學習和工作了13年的時間,在2004年的時候以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身份引入到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自此開啟了其國內發展的不尋常之路,高福先後在中科院下轄的多個研究所擔任要職,後來進入到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任職,7年前與施一公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福不僅自己讀書改變了命運,而且自己家中多位兄弟姐妹靠著讀書改變了命運,比如除了自己外,在自己平輩的人當中,還有2人成為了博士,而在後輩當中有6人也讀完了博士,一家門9博士在山西老家被人所羨慕。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 高福 © 網絡照片

家族:一院士九博士二碩士

高福的家在山西省應縣,是一戶普通農家。他母親務農,父親是一位木匠。但「自古家寒出偉男」。高福的整個家族先後出了1位院士、9位博士、2位碩士,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高福兄弟姐妹6人(兩女四男),其中高福、高山、高峰3人都是博士。高山是牛津大學博士生,目前是蘇州大學教授;高峰是四川大學的副教授,也是博士學位。在家族的下一代裡,學霸基因同樣強大:高福的孩子高寧達,26歲就成了劍橋大學的在讀博士生,其他兄弟姐妹也分別培養出了3個博士、2個碩士。高福的姐姐高平的兒子韓鵬程,目前居住於美國亞特蘭大,是埃默裡大學博士後,而他的妻子王奇慧與高福在同一個單位,是一名中科院的博士生,目前在做微生物學研究。如果再算上高福的妻子和高峰的妻子,家中正好9位博士、2位碩士。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中科院院士 高福全家福照片 © 網絡照片

2016年照的一張全家福幾乎把家裡成員都聚到了一塊。這張27人的照片中有1個院士、9個博士、2個碩士、2個本科。在這張照片中,父親高存喜和母親楊桂蓮被簇擁著坐在最中間。

對於高福和他的兄弟姐妹們來說,母親是他們最好的導師!

不過,說到地位最高的還是高福,畢竟自己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常委、中科院院士,在國科大還擔任了導師。除此之外,高福的高產量論文也是被很多人所提及的,我們都知道對於普通的科研人員來講,發表一篇SCI常常要絞盡腦汁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從高福的履歷可以看到,他僅僅只是在SCI上發表的文章就高達500餘篇,在院士當中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了,就連很多人數熟悉的武大副校長舒紅兵的論文還不到他的一半。甚至在COVID-19疫情出來以後,他第一時間去發表相關論文而沒有對公眾做出相關的通告而遭到了廣泛的質疑和詬病。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 高福 © 網絡照片

中科院院士、國家疾控中心(CDC)主任高福等在內專家編著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2020年1月27日提交,到1月29日發表,時間縮短至48小時 。這就是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總編輯埃裡克·魯賓(Eric Rubin)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對中國疾控中心(CDC)引發「不管疫情先寫論文」的回應。

針對核心論文提交時間,該刊總編輯表示:論文於2020年1月27日提交,並因為涉及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在48小時內完成提交到發表。

所以,認為CDC「不管疫情先寫論文」的爭論,現在事實結論非常清楚了。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由於NEJM的所有稿件都由專家進行同行評審,加之需要進行編輯,一般從提交到發表時長並不會如此迅速,正常最快也需要兩周時間。但針對如果涉及緊急公共衛生事件,NEJM設有快速發表流程,並有權在提交同行評議前公開相關研究信息。

之前,之所以該論文引發爭議,是因為論文清晰地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已生了人傳人。」

但如果按照「最快兩周 」的常規論文提交到發表的時間,就意味著早在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發布「人傳人」論斷前,CDC就已經通過數據得出了清晰明確的結論。

而且該論文結論與武漢市衛健委的通告不符:武漢市衛健委曾在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5日和1月11日三次稱「調查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

………………………………………………

雄鷹展翅:以戰略視角,為公眾提供即時、客觀、詳實、專業、高辨識度、高欣賞性、有價值的綜合資訊。瀏覽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ammiMAX71(ID: gh_ac7477f40042),《鷹眼》每天在百家號 大魚號 企鵝號 頭條號 等 銳利呈現。

相關焦點

  • 高福院士出鏡全程飈英語讓人佩服,曾憑500餘篇SCI讓人熟知
    說到院士這個詞彙,最近這段時間算是密集型出現的詞語,曾經披上神秘面紗的院士如今正在慢慢進入到大眾視野當中。特別是像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袁隆平院士等人為我們所熟知,讓很多人對於院士充滿了崇敬之感。而對於院士這樣的學術大咖,評選的標準往往也是十分嚴格的,從如今我國院士的評選機制來看,雖然正在朝著年輕化方向發展,但是可以看到當選的年齡一般都在60歲左右。
  • 高福SCI500多篇,鍾南山不足200篇:科學院和工程院的不同屬性
    這篇論文的發表讓大家又把飽受爭議的高福院士和人人稱讚的鐘南山院士放到了一起比較,特別是在論文發表方面,有人統計得到:高福院士共計發表SCI論文500餘篇,而鍾南山院士則不足200篇。並且有人據此分析得到一個結論:高福院士是「論文型人才」,華而不實;鍾南山院士是應用型專家,是真正的國家脊梁……那麼是不是高福院士真的這麼無用,鍾南山院士卻是不但注重理論更注重應用呢?要想高清楚這個問題,我請大家一定要對這兩位院士的身份做個區分:高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鍾老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 「應州嬌子」高福
    截至目前,高福院士已有9個院士頭銜,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等等。從山西農業大學到北京農業大學,再到牛津大學,高福院士一路逆襲,如今的他已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 為什麼高福比鍾南山的論文高產?網友回答:500多篇SCI有原因
    在疫情防控過程早期,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因為醫學界權威期刊「英格蘭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新型冠狀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論文,其通訊作者帶有高福院士的署名,而讓高福陷入了爭議的漩渦之中。自從84歲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疫情一線之後,人們紛紛開始把鍾南山院士作為高福院士的比較對象。
  • 他擁有9個院士頭銜,最近又獲新任命,卻因4個字至今還被非議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大牛,是世界頂級生命科學家,他的500篇SCI論文,在世界上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他在國內卻一直是爭議人物,就因為在特定的環境下,說了4個字。高福是中科院院士,有些言必稱歐美的人會說,中國院士評選有問題,舉出一些例子來進行佐證。其實,無論哪一個國家的院士評選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因為這世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
  • 李蘭娟院士獲國家科技獎提名,高福院士落選,SCI被踢下神壇
    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之下,使得一些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老趙說教育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工作已結束,目前已有13位院士成為候選人,其中眾望所歸的李蘭娟院士位列其中。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有9個院士頭銜、540篇SCI的高福落選最高科技獎,而她成為最佳人選
    高校的博士畢業,要求必須SCI論文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畢業的,好點學校SCI論文至少2篇以上。如果你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超過一定數量的SCI論文甚至都可以提前畢業。SCI論文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評職稱、考博士、還是選拔上都是個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 專家組來頭:5人本科層次各不同,高院士本科學歷低,級別卻很高
    現階段,由於形勢需要,醫學領域專家們分為了兩個組別,一個是鍾南山院士領銜的高級專家組,共5人,包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高福院士、袁國勇院士及曾光博士,都是我國呼吸及傳染領域的大人物;另一個是梁萬年博士領銜的普通專家組,人數十餘個;由於高級專家組觀點更權威,數據更精準,組員資歷也更老,所以我們在新聞中所能看到的重大發言場合,也基本是以這五人為主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高福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高福是當選的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中國科學家。高福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長Victor J. Dzau表示:「這些新當選的成員無疑是最傑出的學者和領導人,他們卓越的工作促進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科學、醫學和健康。
  • 回國任教的4個博士各有成就,饒毅和他當校長,高福、舒紅兵沉默
    正如同時參加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活動的饒毅校長、施一公校長、高福院士以及舒紅兵院士,作為當時回國任教的4個典型精英博士,帶著各自的成就,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擔任教育和科研領域的重要教職,如今的成就和經歷存在褒貶不一的評價。
  • 高福院士立「奇功」
    前個階段,高福院士因為最早在國外權威雜誌發表論文,飽受網絡責難和攻擊,似乎是不顧抗疫大事,而忙著幹自己的「私活兒」,可事情的發展有時讓人意想不到,沒想到的是,那篇自己的論文,現在竟然成了反擊某些國家污衊中國隱瞞疫情的核武器了。
  • 博士帶著8篇SCI論文來應聘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8篇SCI論文,兩篇EI論文;項目路演現場獲得千萬投資協議……上個周末,在2019年江蘇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創投資本·創新項目「四對接」的活動現場,記者圍觀了一次高水準的人才展示。
  • 美科學院2020新晉院士名單發布!中科院曹曉風及6位華人學者入選
    江蘇雷射聯盟轉載自:新智元,來源:Nasonline.org等,編輯:嘯林【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昨晚,美國科學的聖殿——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最新當選的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植物表觀遺傳學專家曹曉風入選外籍院士,此外還有6名華人科學家入選新科院士。去年,高福和顏寧也入選了。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文件:破除「SCI至上」,高福院士又「躺槍」
    一切向論文看,SCI論文作為高檔次論文更被圈內人士「奉為神明」,很多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最大、最高的追求就是多發SCI論文。所以,我們每年都看到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將SCI論文數量作為自己成果發布,我們經常看到一批學術「牛人」的履歷上必然有其發表的SCI論文列表……但SCI論文真這麼有用嗎?
  • 7位中科院院士疾呼:保護「發現之地」兵馬司9號院
    它昔日的身份是兵馬司9號院———中國地質調查所,蔡元培稱之為「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兵馬司9號的敗落,與中國整個地質學界的社會地位不高和不景氣有關,但關鍵還是有關部門重視不重視的問題。」中科院院士謝學錦說。他的父親謝家榮是中國地質調查所創始人之一。日前,地質博物館舉辦了「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兵馬司9號專題展」。
  • 新中國首批自主培養的18位博士都是誰?學位編號10001的第一博士是誰
    而且這批博士的導師陣容也堪稱「奢侈」,不是院士就是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很多都是當時的泰鬥級人物,首批博士之一的於秀源,他的導師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潘承洞院士;我國第一位博士馬中驥,他的導師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胡寧院士,北大的教授;現在自己也是中科院院士的洪家興,他的導師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谷超豪院士,除此之外,首批博士學位答辯委員會的陣容也相當恐怖,馬中驥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由7位當時物理學界的頂級專家組成
  • 14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了解一下?
    新一屆院士名單揭曉,本次大會共增選了46位院士,其中14位來自中國。;2015年被評為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之一;2016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Mater.等的國際著名科學雜誌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7的有42篇(其中30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全部論文近五年被SCI 雜誌引用7000 餘次,H 因子40,17篇論文被SCI雜誌引用超過百次,最高單篇被引用1240餘次,是1999年發表的所有PRL中引用最高的十篇文獻之一,次高910餘次,是2000年發表的所有PRE中引用最高的文獻。
  • 中科院院士發表SCI論文300多篇-英輯學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Chem.SCI.副主編;  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SCI檢索論文300餘篇,獲授權專利2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  首批「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而且是中國化學會歷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長)……  如果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