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SCI500多篇,鍾南山不足200篇:科學院和工程院的不同屬性

2020-12-04 吳老師說教育

近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正式公開發表,全面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死亡率等。

這篇論文的發表讓大家又把飽受爭議的高福院士和人人稱讚的鐘南山院士放到了一起比較,特別是在論文發表方面,有人統計得到:高福院士共計發表SCI論文500餘篇,而鍾南山院士則不足200篇。並且有人據此分析得到一個結論:高福院士是「論文型人才」,華而不實;鍾南山院士是應用型專家,是真正的國家脊梁……那麼是不是高福院士真的這麼無用,鍾南山院士卻是不但注重理論更注重應用呢?

要想高清楚這個問題,我請大家一定要對這兩位院士的身份做個區分:高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鍾老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福院士和鍾南山院士在論文發表、科研成就上的不同表現背後其實映射的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不同屬性。

1.學術定位不同

中國科學院搞科研、理論等,中國工程院則是搞工程、技術,這就如同教授和工程師的不同。因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註定理論研究強一些,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實踐應用能力強一些。當然,還有一些院士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工程院院士,那麼就說明這些專家不但理論水平高,同時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很強。

2.國家定位不同

中國科學院是國內自然科學研究、基礎科學研究、理論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而中國工程院僅是國家工程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因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學院有下屬的大學,如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同時中國科學院各院所招受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中國中國工程院則沒有這些。

3.形成機制不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成長靠的是高校和前輩大師的培養和薰陶,而工程院院士的成長主要靠重點理工科大學和大量的工程技術實踐。因而,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系統的、創造性成就的者;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則是在工程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的專家。

4.申報條件不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申報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申報條件是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

5.規模不同

中國科學院擁有300多名院士,培養了全國1/9的博士生,其一共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270多個野外觀測臺站和眾多的研究所及掛靠公司,可謂陣容強大、規模龐大;而中國工程院不設分院、不設研究所,沒有院屬大學,不培養研究生,規模較小。

總之,中國工程院基本只是國家工程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而中國科學院不僅是國家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還是自然科學領域最高學府、研究生高等人才最強培養單位和高新技術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等等;同時從各個方面看,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是重基礎、重理論,而工程院院士則是重技術、重實踐。

最後總結為一句話:高福院士如果沒有那麼多論文可能無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鍾南山院士如果不是在病毒、傳染病學上的重大應用成果也可能無法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高福比鍾南山的論文高產?網友回答:500多篇SCI有原因
    在疫情防控過程早期,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因為醫學界權威期刊「英格蘭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新型冠狀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論文,其通訊作者帶有高福院士的署名,而讓高福陷入了爭議的漩渦之中。自從84歲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疫情一線之後,人們紛紛開始把鍾南山院士作為高福院士的比較對象。
  • 高福院士出鏡全程飈英語讓人佩服,曾憑500餘篇SCI讓人熟知
    而就在前段時間,又有一位院士憑著英文的採訪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他就是大家並不陌生的高福院士高院士曾先後在國內求學以優秀成績遠赴英國念書,還曾經擔任過牛津大學教授,回國後的高院士還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做出了富有成果的努力,而讓人所熟知的是,高院士在論文發表上也是一位厲害人物,僅僅只是SCI一個平臺先後有500餘篇的論文量,放眼在我國學術界可以處在數一數二的位置。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這一篇論文將SCI打下神壇
    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症狀」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線公開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將會給其他正在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國家們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及中國的經驗。同時這篇論文讓小編想起了近日網上關於SCI至上的爭論。據統計,鍾南山院士現84歲,截止2010年,發表論文150多篇。到現在,200篇左右。
  • 有9個院士頭銜、540篇SCI的高福落選最高科技獎,而她成為最佳人選
    不過國家最高科技獎名單一出人們就注意到了一件怪事,為何沒有國家疾控中心的高福院士?高福在科學界可是擁有9大院士頭銜的大牛,他不僅僅是我國的中科院院士,還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高福不僅自己讀書改變了命運,而且自己家中多位兄弟姐妹靠著讀書改變了命運,比如除了自己外,在自己平輩的人當中,還有2人成為了博士,而在後輩當中有6人也讀完了博士,一家門9博士在山西老家被人所羨慕。高福的姐姐高平的兒子韓鵬程,目前居住於美國亞特蘭大,是埃默裡大學博士後,而他的妻子王奇慧與高福在同一個單位,是一名中科院的博士生,目前在做微生物學研究。如果再算上高福的妻子和高峰的妻子,家中正好9位博士、2位碩士。
  • 高福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福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長Victor J. Dzau表示:「這些新當選的成員無疑是最傑出的學者和領導人,他們卓越的工作促進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科學、醫學和健康。他們的專業知識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最緊迫的健康和科學挑戰,以及為造福我們所有人的健康和醫學的未來提供信息至關重要。我很榮幸地歡迎這些受人尊敬的人加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文件:破除「SCI至上」,高福院士又「躺槍」
    年底教育部就曾發文件指出了高校在ESI論文引用方面的亂象,指出一些高校為了提高自己的ESI論文引用量竟鼓勵甚至要求科研人員在撰寫論文時時故意引用本校論文;同時,教育部還嚴查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並且檢查了一些高校的頂尖期刊論文退稿情況,並據此約談了山東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由此觀之,此次國家拿SCI論文「開刀」並非心血來潮,只是說明國家已經深刻意思到了現存的高校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的不足之處
  • 專家組來頭:5人本科層次各不同,高院士本科學歷低,級別卻很高
    鍾南山院士:出生於1936年,醫學世家,年齡最高,資歷最老,畢業於如今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工程院院士;鍾院士的貢獻及能力在2003年已經被全國人民所熟知,中科院院士要強於工程院院士,有點類似於大學中的985和211的區別);除此之外,在國際上還有多個「院士頭銜」,頗受國際醫學領域歡迎,發表的SCI將近500篇。
  • 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齊聚工程院,他們這麼說
    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鍾南山:在此次抗疫中學習大數據和AI作為工程院「資深老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回憶稱,自己是1996年第二批成為工程院院士的,到現在已經24年了。「老院士尊重科學、用事實說話的精神,對我影響很深。」
  • 李蘭娟院士獲國家科技獎提名,高福院士落選,SCI被踢下神壇
    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之下,使得一些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老趙說教育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工作已結束,目前已有13位院士成為候選人,其中眾望所歸的李蘭娟院士位列其中。
  • 「應州嬌子」高福
    截至目前,高福院士已有9個院士頭銜,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等等。從山西農業大學到北京農業大學,再到牛津大學,高福院士一路逆襲,如今的他已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90後少女博導獲阿里百萬獎金,三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
    9月9日,今年29歲的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保丹收穫了一份獎勵青年科技學者的大禮,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三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5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Electronics, Advanced Materials等領域頂級期刊。作為(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系列期刊總計發表論文7篇。
  • 90後少女博導獲阿里百萬獎金,三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
    9月9日,今年29歲的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保丹收穫了一份獎勵青年科技學者的大禮,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三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5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Electronics, Advanced Materials等領域頂級期刊。作為(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系列期刊總計發表論文7篇。
  • 鍾南山院士的科學素養高不高,方舟子們表示不屑,大家認為呢
    鍾南山院士大家更不會陌生,2014年戰勝非典的大功臣。80多歲的鐘南山,繼續掛帥抵抗新冠病毒。鍾南山院士可是說是國家的頂梁柱,是不可多得的國之棟梁。然而,我在方舟子新語絲網站看到一篇文章,似乎對鍾南山院士的科學素養表示不屑。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很多網友質疑其文章的真實性和質量,認為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類完成這麼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襲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華西醫學院內部人士匿名評論。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快速通道:收取的費用相對高些,可保證快速同行審稿,但不保證接收。一旦接收,安排40天內正式發表。有關出版費用的說明更是精確到每張圖和每張表。 標準通道: 免費:全文包括參考文獻和空格在內的字符數在11000以內,圖片0-1張,不超出半頁的表格0-1個(每個不超出半頁); 500歐元:全文包括參考文獻和空格在內的字符數在25000以內,圖片0-2張(每張不超出半頁),表格0-2個(每個不超出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