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號院裡的圖書館如今變成了居民樓
9號院西樓樓道裡堆滿了雜物 ■攝影/記者魏彤
支離破碎的玻璃,咯吱作響的樓梯,蛛網橫生的牆壁,還有在簡易廚房裡做飯的居民……這是現在的兵馬司15號院。它昔日的身份是兵馬司9號院———中國地質調查所,蔡元培稱之為「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
「兵馬司9號的敗落,與中國整個地質學界的社會地位不高和不景氣有關,但關鍵還是有關部門重視不重視的問題。」中科院院士謝學錦說。他的父親謝家榮是中國地質調查所創始人之一。
日前,地質博物館舉辦了「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兵馬司9號專題展」。在會展上,7位中科院院士向市政府人民建議徵集辦提出建議,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兵馬司9號院的保護工作。
展覽:文物前沒有觀眾
仰韶陶罐和陶片、「北京人頭蓋骨」的早期複製品以及諸多已故地質學家的日用物品和紀念品……昨天,在地質博物館四層的展廳裡,陪伴這些文物的,只有大門處的一名保安。
門楣上掛著一條橫幅,上寫「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兵馬司9號專題展」。大門裡面,一塊長約5米,高約1米的方碑上寫著「兵馬司9號」5個大字。方碑後面牆壁上貼著當年地質調查所辦公樓的巨照。兩邊有三十餘幅紅底白字的展示牌,用圖片和文字分別從建築碑刻、組織機構傳承、著名學者、科研成果和院落現狀等5個方面來介紹兵馬司9號的歷史變遷。
展廳中央擺放的玻璃容器裡陳列著數件文物,其中包括代表仰韶文化的陶罐和陶片,「北京人頭蓋骨」的早期複製品等。兩側陳列著三四十件中國地質研究先驅們使用過的日用物品和紀念品。據博物館副館長曹希平介紹,這些物品大部分是由學者們的後代捐獻的。
該展覽3月3日內部預展,3月28日正式開幕。「展覽開始後,一些全國政協委員、院士、科學史專家構成最積極的觀眾群,而普通關注則反映一般」,曹希平說,80多年前的仰韶遺址發掘、周口店遺址發掘都是轟動世界的科學活動,我們每個人至今都沒有忘記,但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地質調查所」。蔡元培稱兵馬司9號是『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
現狀:德式的「筒子樓」
1916年,北京西城兵馬司胡同9號成為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的一處所址。在曹希平提供的宣傳畫冊上顯示,該院落由地質調查所圖書館(南樓)、地質調查所辦公樓(西樓)和沁園燃料研究室樓(北樓)三棟小樓構成。
照片上的南樓和西樓建築風格厚重、樸實。主體為兩層的橫寬長方體建築,屋頂為鈍角尖頂,兩樓都具有德式風格。其中「南樓」1921年落成,由德國雷虎公司設計並承建。「西樓」為1928年建成,設計師是中國到西方學習建築的第一人貝壽同。北樓是三層的平頂建築,1930年落成。
但現在,它們已經成了「兵馬司15號院」的三棟筒子樓。儘管院門口掛的藍色標牌上寫著「保護院落」,但院子裡路面坑窪,自行車隨意停放,三棟樓外牆開裂,顏色深淺不一。其中,南樓的坡頂變成了平頂,圖書室變成了雜物間。
踏進西樓,樓道裡充斥著一股發黴的味道。裡面煙燻火燎,牆壁上積滿灰塵,蛛網橫生。這裡住著30餘戶人家,不少居民就在樓道裡搭起簡易廚房,燒火做飯。記者踩著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來到二樓。不到20米的木樓道裡,昏黑一片,擺滿了各種生活雜物,其中包括了五個煤氣罐。居民李大媽說此處是重點防火單位,但是沒有一個消防栓。
目前這座院裡共有六七十家住戶。「我們現在是三不管地區。」住戶張女士說居民的所屬單位和樓房的所屬單位不是一家,因此在對這三棟樓的管理上出現了真空。她說:「誰也不想破壞這個樓房,但是我們也得過日子啊。」
居民王女士說她們也希望搬遷,把它保護起來,但是一直沒人管,「這個地方毀了是挺可惜的。」
7院士聯名建議保護
在3月28日的展覽會開幕式上,謝學錦、李廷棟等7位中科院院士再次聯名呼籲有關部門對兵馬司9號院進行修繕和保護。
「中國科學文化的一個豐碑被弄成今天這個樣子,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恥辱」,對於9號院的現狀,謝學錦院士呼籲北京市相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而李廷棟院士說,「兵馬司9號」裡走出了幾十個地質科學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保護它有利於保存北京的古都風貌和北京建築的多樣性,同時,兵馬司9號本身就是建築中的精品,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
7位院士同時也談到了「9號院」的利用問題。李院士認為對於這些建築,應當在恢復原狀的基礎上加以維修,或者用作博物館,或者作為一些機構的辦公地點。
據曹希平介紹,兵馬司9號院的保護分五步,即發掘它的文物價值,申請文保單位,住戶搬遷,建築修復和保護利用。目前,前兩步工作已有初步成果。
相關連結
西城文委:嚴格按《文物法》保護
據西城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負責人介紹,2003年兵馬司9號被劃為掛牌保護院落,文物保護的批准還在過程中,需要經過區政府和專家論證才能確定。他表示,無論結果如何,西城區文委都會嚴格依照《文物法》的規定對確定的文物進行保護和利用,而居民安置問題,則需在兵馬司9號確認為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才能具體規劃實施。
歷史回顧
過去:曾經輝煌的「發現之地」
據了解,1921年地質調查所瑞典籍專家安特生和留美歸國的袁復禮發掘了仰韶文化遺址。同年,地質調查所圖書館落成後,兵馬司9號立即成了中國地質學界的活動中心。1922年1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在一樓舉行創立大會,1922年5月26日,李四光教授在這裡宣讀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學研究論文《中國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證據》。1929年12月28日,裴文中在這裡作了「周口店發掘之經過」的學術報告,展示了他12月2日在周口店發現的那枚猿人頭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