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中科院院士疾呼:保護「發現之地」兵馬司9號院

2021-01-11 中國網

9號院裡的圖書館如今變成了居民樓

 

9號院西樓樓道裡堆滿了雜物 ■攝影/記者魏彤

支離破碎的玻璃,咯吱作響的樓梯,蛛網橫生的牆壁,還有在簡易廚房裡做飯的居民……這是現在的兵馬司15號院。它昔日的身份是兵馬司9號院———中國地質調查所,蔡元培稱之為「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

「兵馬司9號的敗落,與中國整個地質學界的社會地位不高和不景氣有關,但關鍵還是有關部門重視不重視的問題。」中科院院士謝學錦說。他的父親謝家榮是中國地質調查所創始人之一。

日前,地質博物館舉辦了「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兵馬司9號專題展」。在會展上,7位中科院院士向市政府人民建議徵集辦提出建議,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兵馬司9號院的保護工作。

展覽:文物前沒有觀眾

仰韶陶罐和陶片、「北京人頭蓋骨」的早期複製品以及諸多已故地質學家的日用物品和紀念品……昨天,在地質博物館四層的展廳裡,陪伴這些文物的,只有大門處的一名保安。

門楣上掛著一條橫幅,上寫「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兵馬司9號專題展」。大門裡面,一塊長約5米,高約1米的方碑上寫著「兵馬司9號」5個大字。方碑後面牆壁上貼著當年地質調查所辦公樓的巨照。兩邊有三十餘幅紅底白字的展示牌,用圖片和文字分別從建築碑刻、組織機構傳承、著名學者、科研成果和院落現狀等5個方面來介紹兵馬司9號的歷史變遷。

展廳中央擺放的玻璃容器裡陳列著數件文物,其中包括代表仰韶文化的陶罐和陶片,「北京人頭蓋骨」的早期複製品等。兩側陳列著三四十件中國地質研究先驅們使用過的日用物品和紀念品。據博物館副館長曹希平介紹,這些物品大部分是由學者們的後代捐獻的。

該展覽3月3日內部預展,3月28日正式開幕。「展覽開始後,一些全國政協委員、院士、科學史專家構成最積極的觀眾群,而普通關注則反映一般」,曹希平說,80多年前的仰韶遺址發掘、周口店遺址發掘都是轟動世界的科學活動,我們每個人至今都沒有忘記,但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地質調查所」。蔡元培稱兵馬司9號是『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

現狀:德式的「筒子樓」

1916年,北京西城兵馬司胡同9號成為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的一處所址。在曹希平提供的宣傳畫冊上顯示,該院落由地質調查所圖書館(南樓)、地質調查所辦公樓(西樓)和沁園燃料研究室樓(北樓)三棟小樓構成。

照片上的南樓和西樓建築風格厚重、樸實。主體為兩層的橫寬長方體建築,屋頂為鈍角尖頂,兩樓都具有德式風格。其中「南樓」1921年落成,由德國雷虎公司設計並承建。「西樓」為1928年建成,設計師是中國到西方學習建築的第一人貝壽同。北樓是三層的平頂建築,1930年落成。

但現在,它們已經成了「兵馬司15號院」的三棟筒子樓。儘管院門口掛的藍色標牌上寫著「保護院落」,但院子裡路面坑窪,自行車隨意停放,三棟樓外牆開裂,顏色深淺不一。其中,南樓的坡頂變成了平頂,圖書室變成了雜物間。

踏進西樓,樓道裡充斥著一股發黴的味道。裡面煙燻火燎,牆壁上積滿灰塵,蛛網橫生。這裡住著30餘戶人家,不少居民就在樓道裡搭起簡易廚房,燒火做飯。記者踩著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來到二樓。不到20米的木樓道裡,昏黑一片,擺滿了各種生活雜物,其中包括了五個煤氣罐。居民李大媽說此處是重點防火單位,但是沒有一個消防栓。

目前這座院裡共有六七十家住戶。「我們現在是三不管地區。」住戶張女士說居民的所屬單位和樓房的所屬單位不是一家,因此在對這三棟樓的管理上出現了真空。她說:「誰也不想破壞這個樓房,但是我們也得過日子啊。」

居民王女士說她們也希望搬遷,把它保護起來,但是一直沒人管,「這個地方毀了是挺可惜的。」

7院士聯名建議保護

在3月28日的展覽會開幕式上,謝學錦、李廷棟等7位中科院院士再次聯名呼籲有關部門對兵馬司9號院進行修繕和保護。

「中國科學文化的一個豐碑被弄成今天這個樣子,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恥辱」,對於9號院的現狀,謝學錦院士呼籲北京市相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而李廷棟院士說,「兵馬司9號」裡走出了幾十個地質科學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保護它有利於保存北京的古都風貌和北京建築的多樣性,同時,兵馬司9號本身就是建築中的精品,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

7位院士同時也談到了「9號院」的利用問題。李院士認為對於這些建築,應當在恢復原狀的基礎上加以維修,或者用作博物館,或者作為一些機構的辦公地點。

據曹希平介紹,兵馬司9號院的保護分五步,即發掘它的文物價值,申請文保單位,住戶搬遷,建築修復和保護利用。目前,前兩步工作已有初步成果。

相關連結

西城文委:嚴格按《文物法》保護

據西城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負責人介紹,2003年兵馬司9號被劃為掛牌保護院落,文物保護的批准還在過程中,需要經過區政府和專家論證才能確定。他表示,無論結果如何,西城區文委都會嚴格依照《文物法》的規定對確定的文物進行保護和利用,而居民安置問題,則需在兵馬司9號確認為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才能具體規劃實施。

歷史回顧

過去:曾經輝煌的「發現之地」

據了解,1921年地質調查所瑞典籍專家安特生和留美歸國的袁復禮發掘了仰韶文化遺址。同年,地質調查所圖書館落成後,兵馬司9號立即成了中國地質學界的活動中心。1922年1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在一樓舉行創立大會,1922年5月26日,李四光教授在這裡宣讀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學研究論文《中國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證據》。1929年12月28日,裴文中在這裡作了「周口店發掘之經過」的學術報告,展示了他12月2日在周口店發現的那枚猿人頭蓋骨。

相關焦點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王揚宗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通過嚴格的選舉,產生了我國現代第一批院士81人,其中數理組28人,生物組25人,人文組28人。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
  •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年的時間,在2004年的時候以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身份引入到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自此開啟了其國內發展的不尋常之路,高福先後在中科院下轄的多個研究所擔任要職,後來進入到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任職,7年前與施一公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甘肅手機報(2018.9.7)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評論現已開啟,請看官們在文末發表觀點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9月3日下午在該校舉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並擔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院長
  • 聽「大家」之聲,探神奇地球 地科院舉辦「走進地球科學」系列講座
    本站訊(地球系統科學學院供稿)2020年11月17日至2021年1月8日,天津大學地科院首門本科專業課《地球概論》暨「走進地球科學」系列講座在衛津路校區成功舉辦。來自天津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理研究所等八所知名院校/所的6位中科院院士及7位國家「傑青」獲得者講述了多姿多彩的神奇地球。
  • 多名院士被聘組成中科院先進院醫工所顧問委員會
    8月5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召開成立醫工所顧問委員會的會議。天津大學姚建銓院士、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山東大學張運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任秋實教授等專家應邀出席了會議。
  • 史上最全整理:大數據揭秘55位陝西院士
    其中地學部人數最多,共有7人,其次是技術科學部有6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和化學部人數最少,分別有2人。2、院士的平均年齡有多大?55位陝西兩院院士,有7位已經去世,分別是中科院學部委員楊鍾健、段學復、高鴻和高景德,中科院院士田在藝,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廷權和徐乾清。
  •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2019-11-22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院士數據分析:工作地北京佔半壁江山,出生地江浙滬最多
    從1955年至今,我國共選撥了1434名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和133名外籍院士(下文統計數據不含外籍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官網的統計,已故院士達到619名,現有815名院士。僅今年,就已經有16位院士先後辭世,是為國家科學領域的重大損失。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被高調》,這是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3月7日發表在科學網上的一篇博客。但截至目前,生科醫學部除曾益新院士公開發表了外界看不出傾向的回應外,只有一位不願具名的院士稱是因國籍問題,而其他掌握有投票權的院士的聲音暫付闕如。兩會上,中國青年報記者尋訪了生科醫學部具有投票權的數位院士,除兩位不願接受採訪外,有3位院士對此發表了看法。但新科院士是由具有投票權的相關學部院士投票投出來的,一人一票,每個院士都是基於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作出的決定。
  • 中科院新增61名院士:16位外籍、2位諾貝爾獎
    11月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公布結果。其中,今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及其以下的佔91.8%。
  • 中科院90位博士集體辭職已低調處理,所長新添重要職務
    記者近日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針對此事,中科院已在8月份作內部低調處理。核所官網顯示,該所現任所長仍為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的吳宜燦。事實上,90多人集體出走中科院合肥院核所並非「更換保安」的衝突所致,而更接近於所、院矛盾激化的結果:核所特有的高壓管理模式遭到合肥院內改革的衝擊。
  • 南京新增三位中科院院士
    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次南京有三位教授正式成為中科院院士,分別來自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  據了解,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未能入選。在此前157名候選人名單中,顏寧以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專業分屬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顏寧也是157名候選人名單中最年輕的一位。  南京大學  郭子建  1961年10月出生。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先進院合成生物中心主任劉陳立(左)介紹實驗室情況  9月27日,由國際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先驅,美國工程院院士傑·基斯林(Jay D.  美國院士領銜 創新利用傳統中藥有效成分  樊建平在致辭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對於青蒿素的研發,變革了中藥提取青蒿素的傳統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最重要案例。此次基斯林實驗室的成立,結合深圳先進院團隊的已有積累,將有力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是先進院朝著世界一流研究機構邁進的又一重要裡程碑。
  • 中科院核所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後續
    7月17日,中科院成立專項工作組,7月19日工作組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調查工作後續如何?據國內媒體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針對此事,中科院已在8月份作內部低調處理。核所官網顯示,該所現任所長仍為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的吳宜燦。
  • 無錫錢家出10位院士 錢氏家族人才「井噴」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去世後,許多網友不約而同地提及都已去世的「三錢」。「三錢」中的另外「兩錢」即是錢三強、錢學森。讓人驚奇的是,梳理中國近現代史,可發現錢氏家族可謂人才「井噴。錢穆,近代中國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捍衛的是中華民族傳統中的精粹;錢玄同,「五四」新文化運動猛將,反對文言文,力倡白話文,鼓吹民主和科學;錢鍾書,他的《管錐編》和《圍城》在他活著的時候已成為不朽之經典;錢學森,兩彈一星總設計師,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防力量……據統計,錢家大約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僅無錫錢家便出了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
  • 中科院官網默認的高校排名,清華北大是目標,科大比院大地位高!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的連結 中科院官網默認的中國高校排名中國科學院自從在2014年創立本科學院後,開始特別注重高校的排名和各項數據的對比,尤其是在中科院院大被排除在雙一流高校之外後,各種吐槽的聲音都是中科院對教育部的不滿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科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2001 年 9 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 年 8 月起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常務副主任。2004 年 11 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