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浩瀚夜空,有顆叫「貝時璋」的星星,猶如璀璨的寶石鑲嵌在藍色天幕。
這顆星星是中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第36015號小行星,國家決定以生物學家、教育學家貝時璋的名字為其命名,以表彰這位科學家為中國和世界生物物理學做出的卓越貢獻。
貝時璋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是迄今為止中科院最長壽的院士,也是最後一名去世的中研院院士。
貝時璋一生傳奇,出生在清朝,成長在民國,見證和推動了新中國從誕生到強大。
1903年10月10日,伴隨著一聲啼哭,貝時璋出生在浙江寧波鎮海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
自小,貝時璋寡言少語,獨愛思考。
因為他不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愛問個為什麼,常常令回答不上來的父母一臉苦笑。
由於家境貧寒,貝時璋8歲才進了家鄉的「進修學堂」上學。
第一天上學前,目不識丁的母親專門給他租了一套上學禮服,並囑咐道:「兒呀,男人要成大器就得有文化,阿姆沒文化苦了一輩子,你一定要爭氣,好好讀書,做一個有出息的男人。」
貝時璋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勤奮好學,一直學業優秀。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李白的這首《春夜宴桃李園序》,在年幼的貝時璋心裡播下了生命科學的種子。
1915年,貝時璋的父親到漢口做生意,貝時璋進入德國人開辦的德華中學去念書。
1918年秋的一天,15歲的貝時璋在漢口華景街舊書攤上,買到一本德文原版書——E.菲舍爾著的《蛋白體》。
他如獲至寶,常常品讀,初步懂得了蛋白體對生命的重要性,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此後,他考入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同濟大學前身),並在1922年踏上了赴德留學探索生命的科學之旅。
貝時璋先後在福萊堡、慕尼黑和土濱根3個大學學自然科學,整日以實驗室為家,不但學習了生物學的課程,還廣泛涉獵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
留學期間,貝時璋的博士論文《醋蟲生活周期各階段及其受實驗形態的影響》震驚德國科學界,令高傲的德國生物學界權威人士高豎拇指。
權威的大生物學家J.W.Harms向貝時璋的導師發去了賀信,祝賀他培養了一名傑出的生物學人才。
1928年,貝時璋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三級跳」,先後獲得了圖賓根大學5張博士學位證書,創造了該校的歷史。
此後,他留校成為動物系一名助教,在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J·W·哈姆斯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
天才的貝時璋,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重視,威逼利誘,導師相勸,絲毫沒有動搖貝時璋報效祖國的決心。
1929年秋,貝時璋衝破重重障礙,以母親重病為由,終於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
1930年4月浙江大學籌建生物系,貝時璋被聘為副教授,其教學水準有口皆碑,並積極在上課之餘開展科學研究。
在浙江大學的20年中,他培養出不少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如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陳士怡、王祖農、陳啟鎏、朱潤、徐學崢等,以及在教學、科研戰線上眾多的教授和研究人員。
身處亂世中,常懷報國志。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浙江大學共當選了3名中研院院士,即貝時璋、竺可楨、蘇步青,1949年他們同時選擇了報效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推動新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在貝時璋等人的倡議下,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
貝時璋在長達80多年的科學探索生涯裡,為祖國的科學事業鞠躬盡瘁、
他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科學成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動物的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再生、中間生、性轉變、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類動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其以關於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
100歲生日的時候,很多人勸他歇一歇,然而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退休」兩個字,仍堅持每天工作,被譽為中科院裡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28日,一位107歲的老人和一位83歲的老人進行了一次對話,這也是兩位老人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對話。
他們一位是談話後20小時左右即辭世的貝時璋,一位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克椿,這次對話開始於對科研的探討和遺憾,結束於對科研的期望和囑託。
10月29日上午,貝時璋在睡眠中逝世,享年107歲。
貝時璋曾經說過:「一個科學家,首先要熱愛科學,不是為名為利,而是求知求真,為國家做貢獻。」
貝時璋去世後,有網友留言:不怕逝者,怕無來者!
生物物理學的科研道路還很漫長,任務還很艱巨,後來者應以貝老為楷模,將畢生精力投入科研事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