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2020-08-07 飯小面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仰望浩瀚夜空,有顆叫「貝時璋」的星星,猶如璀璨的寶石鑲嵌在藍色天幕。

這顆星星是中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第36015號小行星,國家決定以生物學家、教育學家貝時璋的名字為其命名,以表彰這位科學家為中國和世界生物物理學做出的卓越貢獻。

貝時璋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是迄今為止中科院最長壽的院士,也是最後一名去世的中研院院士。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貝時璋一生傳奇,出生在清朝,成長在民國,見證和推動了新中國從誕生到強大。

1903年10月10日,伴隨著一聲啼哭,貝時璋出生在浙江寧波鎮海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

自小,貝時璋寡言少語,獨愛思考。

因為他不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愛問個為什麼,常常令回答不上來的父母一臉苦笑。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由於家境貧寒,貝時璋8歲才進了家鄉的「進修學堂」上學。

第一天上學前,目不識丁的母親專門給他租了一套上學禮服,並囑咐道:「兒呀,男人要成大器就得有文化,阿姆沒文化苦了一輩子,你一定要爭氣,好好讀書,做一個有出息的男人。

貝時璋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勤奮好學,一直學業優秀。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李白的這首《春夜宴桃李園序》,在年幼的貝時璋心裡播下了生命科學的種子。

1915年,貝時璋的父親到漢口做生意,貝時璋進入德國人開辦的德華中學去念書。

1918年秋的一天,15歲的貝時璋在漢口華景街舊書攤上,買到一本德文原版書——E.菲舍爾著的《蛋白體》。

他如獲至寶,常常品讀,初步懂得了蛋白體對生命的重要性,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此後,他考入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同濟大學前身),並在1922年踏上了赴德留學探索生命的科學之旅。

貝時璋先後在福萊堡、慕尼黑和土濱根3個大學學自然科學,整日以實驗室為家,不但學習了生物學的課程,還廣泛涉獵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

留學期間,貝時璋的博士論文《醋蟲生活周期各階段及其受實驗形態的影響》震驚德國科學界,令高傲的德國生物學界權威人士高豎拇指。

權威的大生物學家J.W.Harms向貝時璋的導師發去了賀信,祝賀他培養了一名傑出的生物學人才。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1928年,貝時璋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三級跳」,先後獲得了圖賓根大學5張博士學位證書,創造了該校的歷史。

此後,他留校成為動物系一名助教,在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J·W·哈姆斯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

天才的貝時璋,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重視,威逼利誘,導師相勸,絲毫沒有動搖貝時璋報效祖國的決心。

1929年秋,貝時璋衝破重重障礙,以母親重病為由,終於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1930年4月浙江大學籌建生物系,貝時璋被聘為副教授,其教學水準有口皆碑,並積極在上課之餘開展科學研究。

在浙江大學的20年中,他培養出不少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如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陳士怡、王祖農、陳啟鎏、朱潤、徐學崢等,以及在教學、科研戰線上眾多的教授和研究人員。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身處亂世中,常懷報國志。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浙江大學共當選了3名中研院院士,即貝時璋、竺可楨、蘇步青,1949年他們同時選擇了報效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推動新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在貝時璋等人的倡議下,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貝時璋在長達80多年的科學探索生涯裡,為祖國的科學事業鞠躬盡瘁、

他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科學成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動物的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再生、中間生、性轉變、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類動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其以關於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100歲生日的時候,很多人勸他歇一歇,然而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退休」兩個字,仍堅持每天工作,被譽為中科院裡的「活化石」。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2009年10月28日,一位107歲的老人和一位83歲的老人進行了一次對話,這也是兩位老人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對話。

他們一位是談話後20小時左右即辭世的貝時璋,一位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克椿,這次對話開始於對科研的探討和遺憾,結束於對科研的期望和囑託。

10月29日上午,貝時璋在睡眠中逝世,享年107歲。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貝時璋曾經說過:「一個科學家,首先要熱愛科學,不是為名為利,而是求知求真,為國家做貢獻。」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貝時璋去世後,有網友留言:不怕逝者,怕無來者!

生物物理學的科研道路還很漫長,任務還很艱巨,後來者應以貝老為楷模,將畢生精力投入科研事業之中。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最年長院士貝時璋走完107載人生歷程(圖)
    2009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先生走完了107載人生歷程。留給中國科學界最後的遺言是:「要為國家爭氣!」  貝時璋少小離鄉,從漁民世家走到科學世家。因為他,中國生命科學從上世紀初就開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現象研究,不僅邁出了探索空間生命的第一步,而且開始尋求細胞、分子乃至納米層面的生命構成理論。他創建了中國實驗生物學,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成立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在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國際上第一個生物物理專業。如今,他的學生中已有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貝時璋的一生,正如他家中客廳懸掛的八個大字:「德壽雙高,教科皆傑」。
  • 閻錫蘊院士:懷念貝時璋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難忘的、溫暖的相遇。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師貝時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貝先生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
  • 辭舊迎新時 天上有顆老人星
    辭舊迎新時 天上有顆老人星 2019-01-24 02:14:06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歲之首,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到除夕之夜,人們在迎新的煙花中仰望夜空,就能在正南方向發現有三顆排列整整齊齊的星星,這就是中國星空傳統文化中的「參宿三星」。民諺說,「三星高照,新年來到」,正是對此景的生動描述。在民間,這三星被稱為福、祿、壽三星,有「幸福美滿、吉祥富貴、健康長壽」的美好寓意,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景。
  • 貝時璋:奏響生命科學交響曲
    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貝時璋主要研究動物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再生、中間生、性轉變、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類動物眼柄激素等領域,其中尤以關於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
  • 天上有顆「姚貝娜星」 小行星命名權屬於發現者
    原標題:天上有顆「姚貝娜星」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消息顯示,第41981號小行星已經被命名為「姚貝娜」(Yaobeina),這顆小行星由香港天文愛好者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據一位科技界專家表示,小行星的命名權屬於發現者。
  • 天上有顆明亮的「吉星」,它的名字叫「老人星」,今晚可見!
    在我們的正南方接近地平線的上方,有顆十分明亮的老人星用望遠鏡觀察或視力好的人,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燦爛星光我繼續向南方的天空搜尋,在接近地平線的樓頂上方天空中,有顆明星在閃光,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於是我返回室內查看星圖,果然在大犬座的下方不遠處是船底座的α星,中國民間稱這顆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恆星為「老人星」。據說,能看到老人星的人便會成為幸運之人。
  • 天上有顆「廈門二中」星 該校成為福建省第二所天上有星學校
    從現在起,天上有顆星叫「廈門二中」星——上月底,「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告,將永久編號為16319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Xiamenerzhong」(廈門二中)。這是廈門二中七旬校友陳棟華送給母校的禮物。五十多年前,他從這所學校的老師那裡認識了星空,半個多世紀後,他把一顆星星送給學校。陳棟華是資深業餘天文學家。
  • 你是天上那顆最亮的北辰星
    「Clean,一二三···」,「加油」···恍惚中無盡的白色隧道通往了金色的天橋,周邊隧道裡全是各式各樣熟悉但又想不起來的人物臉龐,張煜感覺很舒服,身體好像被包裹在暖流裡,然後越來越輕,飄著,飄向永恆,他看到了女友王娜經常說的那顆北辰星,那顆平時只能仰望,現在伸手就可以觸及的星星,「不對,誰是王娜?」
  • 天上有30多顆星星與浙江有關 給小行星命名有啥規則
    而到目前為止,他一共命名了39顆小行星。  而浙江省內最近的小行星命名,是「浙江大學」星和「竺可楨」星的命名,它倆都是由浙大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2008屆校友鄭存懷提出的。  怎樣能成為「來自星星的你」?  那麼是不是只有發現者的名字才能命名新發現小行星呢?
  • 貝時璋——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
    由於貝時璋在科學上的突出成就,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被邀任荷蘭國際胚胎學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被選為荷蘭國際胚胎學研究所委員,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在選題上,他往往選擇一些未解決的經典問題或當時學科發展中的某些焦點,著眼於研究工作的意義。   貝時璋在浙江大學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當他1950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時,浙江大學生物系已聞名全國,這和貝時璋的貢獻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此外人們又按每顆星的亮度劃分等級:最亮的是1等星,其次是2等星,3等星……並確定每差1個星等,亮度相差2.512倍,這樣一來,差5個星等(如6等星與1等星),亮度就正好差100倍。同時還規定,比1等星還亮的稱為零等星,更亮的用負數表示。
  • 中國工程院院士鬱銘芳不幸離世!痛心,近期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20世紀50年代,參加籌建我國首家自行建設的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紡出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學纖維,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 從此天上有顆屠呦呦星 中國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
    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現場另據「中國國家天文」微信公眾號消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將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北京-亞歷桑那-臺北-康涅迪克(BATC)大視場巡天的科研團組,是我國小天體搜尋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利用60/90公分施密特望遠鏡,曾經多次發現小行星等新的天體。1998年1月18日晚的觀測數據中,一個小天體被確認為新發現的小行星,並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暫定編號 1998 BB47。在確定了它的軌道根數後,國際小行星中心賦予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以永久正式編號31230。
  • 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時間:2017-04-04 20:4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夜空總是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深沉的含義:這是神的家、或是距離的本質、又或是無窮大的化身。
  • 2020年以來我國14位院士離世,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0日訊 據「東華大學」微信公眾號4月12日消息:鬱銘芳,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隨著鬱銘芳院士的離去,2020年以來,我們已相繼痛失14位兩院院士。
  • 天上有顆「泉州星」 繞太陽一圈需要4.22年
    天上有顆「泉州星」與我們遙遙相望。這顆圍繞太陽運轉的「泉州星」繞太陽一圈需要4.22年,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3.91億公裡;而它沿著橢圓形軌道,以每天159.68萬公裡的速度運行,到地球的距離是不斷變化的,時而遠,時而近,而最遠的時候,最遠達5.92億公裡,最近時只有1.92億公裡。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李柯伽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李柯伽說:「在共計12個小時的觀測時間裡,FAST探測到15次閃現,每次電波閃現的強度曲線也各不相同,最奇妙的結果來自對11次爆發電波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李柯伽解釋:「FAST觀測的11個爆發信號中,竟然有7個毫秒閃現爆發能夠很好地解析出其偏振。令人激動的是7個偏振不僅僅是變化的,而且呈現出變化的多樣性。如此變化的偏振在早先的重複暴從來沒有看到。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國家天文臺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李柯伽說:「在共計12個小時的觀測時間裡,FAST探測到15次閃現,每次電波閃現的強度曲線也各不相同,最奇妙的結果來自對11次爆發電波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李柯伽解釋:「FAST觀測的11個爆發信號中,竟然有7個毫秒閃現爆發能夠很好地解析出其偏振。令人激動的是7個偏振不僅僅是變化的,而且呈現出變化的多樣性。如此變化的偏振在早先的重複暴從來沒有看到。
  • 天上有北鬥星南鬥星北極星,那麼南極星你聽說了嗎?
    南鬥六星名稱為天府星、天梁星、天機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殺星。在中國古代,有「北鬥主死,南鬥主生」的說法。而天球有一個地方是基本不會轉的,就是虛擬的軸對著指向的天空那一點。而那一點上的恆星,人們就把它稱為北極星。現在那裡的那顆星學名叫勾陳一,是一顆約太陽質量4倍的恆星,距離我們434光年,目視星等約2等,排在天上最亮恆星的第51位。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專家解讀FAST最新研究進展
    我們中國當時建FAST的時候,脈衝星當成FAST的首要科學目標,希望能夠以巨大的接收面積和極高的靈敏度發現銀河系裡更多的脈衝星。能夠發現多少顆脈衝星,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先決條件:第一,跟澳大利亞相比,中國看到的銀河相對來說比較有限,所以我們探測銀河系裡的脈衝星時不如澳大利亞有利。我們中國有一點靠近北方,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局部的銀河。第二,我們的望遠鏡已經非常靈敏,能夠看到很多脈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