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時璋:奏響生命科學交響曲

2020-12-06 騰訊網

貝時璋

本報記者 李晨陽

人物簡介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鎮海人,實驗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1921年畢業於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醫預科,1928年獲德國圖賓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之後又先後4次被該大學授予博士學位榮譽證書。1930—1950年任浙江大學生物系系主任及理學院院長。1950年後,在中國科學院歷任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 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貝時璋主要研究動物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再生、中間生、性轉變、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類動物眼柄激素等領域,其中尤以關於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

他以「學科交叉」理念創建了浙江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他組織開展了「核試驗放射性本底自然監測」「我國核試驗對動物的遠後期輻射效應的研究」「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為中國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貝先生,為什麼我們研究生物學的研究所,要招化學專業的人來呢?」女研究生鄭竺英一臉好奇地問自己的導師貝時璋。當時擔任中科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的貝時璋,從浙江大學要來了兩個化學專業的畢業生。

貝時璋笑了:「以後,我還要招物理學、數學等很多專業的人員,和我們一起來研究生物學問題。」

那是20世紀50年代,不理解貝時璋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學生,連當時很多聲名卓著的科學家,都在質疑他要走的路:「生物物理學」也能算一門學科嗎?有人更是斷言:「只有生理學,沒有生物物理學。」

在重重阻力面前,貝時璋從來不曾卻步。他知道,生物物理學這隻「醜小鴨」,終將長成「白天鵝」,一飛沖天。

洞察先機

貝時璋20多歲時,曾在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師從著名動物學家哈姆斯(J.W.Harms)教授。圖賓根大學的動物系和物理系在同一座大樓裡,作為動物系主任的哈姆斯和物理系主任傑拉赫(W.Gerlach)教授相交甚厚,兩系之間經常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從這時起,生物與物理學科交叉的先進思想,就已經在貝時璋心間暗暗萌發。

1930年,貝時璋來到浙江大學,把實驗生物學—— 一門用物理學和化學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學科,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到20世紀40年代時,貝時璋已經認識到物理學與生物學的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為此,他自學了高等數學,還不斷充實自己的物理和化學知識。

同一時期,量子力學開創者之一、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也在他的書中寫道:物理學規律和化學規律,包括量子力學和熱力學理論,都同樣可以應用於生物學研究。

但在當時,這種洞見只屬於極個別具有遠見卓識的大科學家。對不少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而言,「生物物理學」這個看起來像是嫁接而成的古怪詞彙,實在有些難以理解。

洞察先機的貝時璋,已經在暗暗醞釀,要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培育一個嶄新的學科。

師法蘇聯

1956年,貝時璋加入國家和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這次考察的重點是蘇聯科學院和多所高校開設的放射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等專業。歷經3個月的參觀、諮詢、交流,貝時璋將蘇聯這些學科的組織情況調查得清清楚楚。

按照相關規定,貝時璋這種身份的學術大家,肩負國家任務出國考察,理應下榻在專門的高檔酒店,享受一定的優待。但貝時璋堅持住在簡陋的小招待所,吃便宜的麵包、香腸。

考察臨近尾聲時,國家給的各種經費還剩下不少,按例無須上交,但貝時璋委託助手忻文娟將這筆錢交給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人員在接到錢後,既意外又嘆服,都說:「貝先生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國家著想,實在太不容易了。」

貝時璋歸國不久,便開始起草籌建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方案。1958年7月29日,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了將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改建為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方案。9月26日,改建方案得到國務院正式批准。貝時璋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八大處」

生物物理所剛成立時沒有自己的所址,要開展科研工作,只能借用兄弟單位的辦公用房。當時中科院已有一批建在中關村的研究所,比如化學所、動物所、微生物所、高能物理所等,都為生物物理所職工提供過實驗和辦公場所。生物物理所因此有了個「八大處」的別稱。

隨著工作開展、隊伍壯大,生物物理所人都希望趕緊建設自己的研究所大樓。但貝時璋讓大家先等等,待作出更大貢獻後再考慮向上級匯報。

出於多方考慮,時任中科院副院長裴麗生主動向貝時璋提出:「生物物理所該有自己的房子了,你們籌備建大樓吧。」

然而,由於生物物理所的大量工作涉及國家機密,不曾公開發表,當時很多人不理解,這個研究所憑什麼要建這麼多房子。為此,所領導讓楊福愉向承建大樓的中科院基建局同仁闡述了生物物理所在國防建設事業中作出的貢獻。

聽到一個個激動人心卻鮮為人知的科研成果,大家心悅誠服,也對貝時璋多年來沒有向國家申請建址的高風亮節深表欽佩。

謀篇布局

貝時璋將自己為國為民的信仰,融入了生物物理所的謀篇布局。結合當時國家重點發展的兩大尖端科技領域——原子能利用和宇宙空間探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和宇宙生物學研究室。

放射生物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從1964年我國第一次核試驗開始,6次到達核試驗的核爆炸現場進行動物實驗,並對實驗動物及其後代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圓滿完成了「我國核試驗對動物的遠後期輻射效應的研究」這一國家任務,為制定我國輻射安全標準提供了珍貴數據。宇宙生物學研究室與相關單位合作,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批生物探空火箭,並回收了搭載的生物樣品和實驗動物,對這些動物和樣品的研究,讓我國獲得了首批寶貴的宇宙生物學資料……

建所第二年,生物物理所又成立了理論研究組。生物專業的鄭竺英、數學專業的汪雲九、理論物理專業的鬱賢章,組成了理論組學科交叉、互補融合的「鐵三角」。得空時,貝時璋喜歡來理論組轉悠,他親切地把這3個年輕人喚作「偵察兵」,給他們講自己看到的文獻、思考的問題,從生物物理學出發,一路談到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這可不是閒聊,因為理論組最重要的任務是放眼全球科學大勢,尋找有潛力的學科生長點,為生物物理所的未來發展探路。

20世紀60年代,理論組看中了「仿生學」這個有著廣闊前景的新生學科,提議建立了仿生學研究室。在非常簡陋的物質條件下,仿生學研究室模擬青蛙捕食中的視覺機理,組裝出國內第一臺仿生學裝置——百發百中的「可控小口徑步槍」。他們對視覺感知的研究,也為後來的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打下了基礎。

「醜小鴨」終成「白天鵝」

儘管重要成果頻頻湧現,但在生物物理所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界內「什麼是生物物理學」的質疑聲音仍時有耳聞。

「生物物理學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並不平坦,幾起幾落,歷經艱辛。」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谷巖回憶道,「但貝老始終堅定信心,排除幹擾,不斷推進著生物物理學的發展。」

1958年,貝時璋承擔了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的重任,並親自為學生授課,有針對性地為我國生物物理學的發展培養人才。該系的前三屆畢業生,後來成為我國生物物理學早期發展的骨幹力量,其中還湧現出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9年,在貝時璋的奔走呼籲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正式成立。歷經20年的艱苦發展,生物物理學終於以成立一級學科學會為標誌,擁有了獨立學科的地位。

在中國生物物理學這卷藍圖上,貝時璋不僅謀篇布局,描繪出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脈絡;還調兵遣將,安排好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更悉心培養每一株資質優良的「小苗」,讓他們逐漸成長為日後的中流砥柱。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貝時璋也有深愛的研究工作。他在自己創立的細胞重建學說上傾注了數十年心血,有非常深的感情。但為了生物物理所的發展,為了中國的生物物理學事業,他後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科研時間,也很少再發表論文,以致招來議論:「堂堂大科學家,怎麼會沒有文章呢?」

「對這些閒話,貝老心裡也會不痛快,但他從不申辯,也不抱怨。」作為助手陪伴貝時璋多年的王谷巖說,「正是這份獻身精神,讓他成為中國生物物理學當之無愧的奠基人,領導整個學科為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生物物理所成立50周年時,105歲高齡的貝時璋寫下了題為《50年義無反顧》的慶賀文章:「看到生物物理所有了今天的發展,看到有那麼多年輕科學家投身於生物物理學研究並取得卓越成績,我很高興……」他還鼓舞全體同仁,以更大的氣魄、更寬闊的眼光,去創造生物物理所和生物物理學的更大輝煌。

他的「醜小鴨」,早已長成了「白天鵝」,未來,還將飛向更高遠的天空。

記者手記

在撰寫這篇文章前,我走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楊福愉,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忻文娟、汪雲九、王谷巖4位老人。他們都曾與貝時璋有過數十年的交往。

在聽完許許多多貝時璋的故事後,我常規性地問了一個補充式的問題:「關於貝先生,您還有哪些話是最想說的?」

汪雲九沒有直接作答,他坐在樹蔭掩映的長椅上,靜靜思索了一會兒,然後悠悠說道:「我個人以為,優秀的科學家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戰術家,『武藝高強』,能在某一個具體的研究領域扎得很深、鑽得很透;還有一種則是戰略家,這種人不一定要親自扛著『槍』上前線,但他們具備遠見卓識,能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為國家發展和科技事業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無須贅言,貝時璋正是一位「戰略家」。事實上,在科學奠基人這個群體中,有很多都是這樣的戰略家。倘若只把目光聚焦在發了幾篇論文、出了幾個成果上,往往難以領略他們的偉大。但你把眼界放遠放寬,去看他們在學術發展歷史上的位置,就會發現,就像一座座偉岸的界碑,經此一人,科學的涓涓細流都匯聚為長河大川;人才的點點春芽都成長為桃李芳林。

如今,大概已經沒有人會質疑貝時璋的學術地位。中國生物物理學領域人才濟濟、碩果纍纍的盛景,都在為他的功業做著最好的註腳。

貝時璋一生淡泊平和,在晚年的照片上,都留下了那標誌性的垂眉淺笑,令人觀之可親。但這樣一位謙謙君子,卻屢屢力排眾議、迎難而上,在極端困難的外界環境中,為中國的生物物理學科開闢出一條光榮的荊棘路。他本可以在熟悉的實驗室裡,琢磨自己最擅長的科研工作,但對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感,迫使他選擇了一條更加艱辛、更不容易被理解的道路。

常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努力固然是做事的準則、成功的要素,但不要忘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背後,那過人的眼界、胸襟、膽識和奉獻精神,卻更加難能可貴。而這數十位科學奠基人,正是傾一己之力、盡平生之智,為國家、為民族、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惠及後世的重要選擇。

百年以後,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還在尋找科學奠基人,還在講述他們的故事,宣揚他們的精神,紀念他們的功績?

試想,假如你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在埋頭耕耘某個研究課題時,是否會偶然想起,自己正在跋涉的這條長路究竟由誰開闢,自己揮灑心血的這個領域究竟因何存在?

在科研的路上,向著前沿、向著未來急流勇進,固然是重要的;但回望過去,飲水思源,重溫學科發展的來龍去脈,再憶那些遠去的偉岸身影,也別有一種意義在心頭。

貝時璋在德國圖賓根大學

中央研究院院士(貝時璋後排右二)

貝時璋入黨時的留影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成立

貝時璋與進行20年總結的「核爆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任務組部分成員合影

貝時璋100歲留影

《中國科學報》 (2019-09-17 第4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指揮家楊洋執棒青交 周五奏響德沃夏克第七交響曲
    青島新聞網12月19日訊(記者 張力偉) 20日晚7點半,「中西合璧系列」III交響音樂會將在市人民會堂奏響,此次青島交響樂團特邀指揮家楊洋演奏德沃夏克《d小調第七交響曲》。對於此次與青交的合作楊洋直言,「青交的水平進步很大,時間短、作品難,大家很努力。」
  • 貝時璋——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
    這些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浙江大學科學報告》、《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科學記錄》、《科學》以及德國、美國和英國的有關期刊上。   30年代初,實驗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貝時璋初到浙大籌建生物系時,就明確建議該系以發展實驗生物學為主,為此他培養了眾多實驗生物學學生。
  • 中國科學院最年長院士貝時璋走完107載人生歷程(圖)
    因為他,中國生命科學從上世紀初就開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現象研究,不僅邁出了探索空間生命的第一步,而且開始尋求細胞、分子乃至納米層面的生命構成理論。他創建了中國實驗生物學,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成立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在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國際上第一個生物物理專業。如今,他的學生中已有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貝時璋的一生,正如他家中客廳懸掛的八個大字:「德壽雙高,教科皆傑」。
  •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李白的這首《春夜宴桃李園序》,在年幼的貝時璋心裡播下了生命科學的種子他如獲至寶,常常品讀,初步懂得了蛋白體對生命的重要性,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 閻錫蘊院士:懷念貝時璋先生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難忘的、溫暖的相遇。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師貝時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貝先生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在推進生命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貝老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科學研究要為國家建設服務」。他所開創的我國的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研究,就是為適應我國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需要,以及為我國「兩彈」實驗服務的。
  • 帶你欣賞,貝多芬F大調第八交響曲
    在貝多芬創作第八交響曲時,已經達到了他創作水平的巔峰。那時,他剛寫完第七交響曲,並且對於自己的創作能力非常滿意,第八交響曲是一個令人著迷的,並且被公認為,是獨一無二的大師之作。據說,當時貝多芬在做礦泉浴療,在1812年特普利採,他遇到了哥德,歌德抱怨說,人必須要一直不斷地擺脫掉許多恭維。
  • 大洄遊,是逆流而上的生命交響曲
    大多人都聽說過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有一種魚類不但詮釋了其生命的驚人記憶力,同時完美詮釋了生命旅程中的使命,無論要經歷怎樣的困難,無論是否會面對死亡的危險,洄遊,義無返顧,回到出生地,回到起點去完成生命的交接,它短暫的四年時光奏響了一曲生命交響樂。
  • 「琉森之聲」再度奏響,夏伊執棒「馬六」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09年,已故指揮大師阿巴多帶領他親手打造的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第一次在北京奏響「琉森之聲」,而在2014年阿巴多大師仙逝之後,很多人認為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獨一無二的音樂表現力將難以延續,但在另一位義大利指揮大師裡卡爾多·夏伊接棒後,這支「用實力說話」的樂團依然活躍在世界舞臺的中央。
  • 木星合月24日上演「星月交響曲」
    (記者周潤健)太陽系的「大個子」木星24日晚將與「月姑娘」近距離接觸,奏響浪漫的「星月交響曲」。行星合月時,月亮和行星在視覺上很靠近,無論對於觀賞還是攝影都是很有特點的天象,尤其金星和木星這兩個最亮的行星合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23日在合肥成立。同時,安徽省立醫院掛牌成為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國科學院三方協商,決定共同建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 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國家生命科學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同時也是生命科學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學院具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5個博士點及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
  • 在深圳灣奏響綠色環保旋律
    12月6日,作為2020深圳公園文化季第8屆深圳灣公益音樂會的第二場演出,「天賜——綠色生態環保專場音樂會」第二季將在深圳灣公園日出劇場奏響。記者從12月3日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天賜——綠色生態環保專場音樂會」第二季將主題定義為「為愛·遇見」,是希望通過音樂的心語,讓人類與自然和鳴。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在許多貝多芬同時代人的眼裡,這部《第一交響曲》始終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作品55 (英雄交響曲) 這作品是一部篇幅碩大的作品,也是貝多芬創作中期的開始。
  • BBC音樂雜誌評選的最偉大20部交響曲
    20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Bruckner - Symphony No. 7 (1883)1883年,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被譽為傑作。推薦版本: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Bernard Haitink19貝多芬《第六交響曲》Beethoven - Symphony No. 6 (1808)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是對自然的終極讚美詩!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難道會隱藏著摩斯電碼?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難道會隱藏著摩斯電碼?>小提琴:王之炅五、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第一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六、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七、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第四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指揮家張亮解讀「貝五
  • 貝多芬與他的九個交響曲
    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完成了《第一交響曲》,該曲幽默通俗又帶有舞蹈性,某些部分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滿了歡樂的喜劇性,輕鬆詼諧,充滿了舞蹈性。該曲於1800年在維也納霍夫堡劇院首演。1802年,當時貝多芬的生活非常痛苦,惱人的耳疾威脅著他的前途,愛情和生活上的種種不幸使他充滿絕望,但是他沒有倒下,他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和痛苦,《第二交響曲》就是在這種環境裡完成的。
  • ...新媒體線上音樂會之「生命之舞」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本周六的「聲如夏花」系列線上音樂會之「生命之舞」,鋼琴協奏曲這種音樂體裁將第一次加入直播「套餐」,而且要上演的正是這部萬眾期待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著名指揮家楊洋將攜手青年鋼琴才俊張昊辰奏響這部「鋼協」中的「無冕之王」,此外楊洋還將指揮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繹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最後一部大型管弦樂作品《交響舞曲》。
  • 綠色「交響曲」縈繞山澗 美麗台州譜寫「綠水青山」新樂章
    台州天台縣後岸村風貌  舉辦首屆浙江生態音樂節  台州奏響綠色樂章  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間,形成台州如今「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格局。  台州市環保局攜地縣環保局代表共同發出倡議  台州,以其先天稟賦的自然資源和堅持不懈的「生態堅守」,成為了舉辦「浙江首屆生態音樂節」的不二之地,更希望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此台州市環保局攜地縣環保局代表,共同發出倡議:「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我們也是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我們要承擔起神聖使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
  • 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響曲 1812序曲
    推薦曲目:  E小調第五交響曲 第二樂章  1812序曲  《1812序曲》作於1880年春,作品以俄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略,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812年的歷史事件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俄國軍隊英勇反抗拿破崙入侵及人民歡慶勝利的莊嚴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