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由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主辦,武漢市農業委員會協辦,武漢多倍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武漢市農科院作物所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教授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孟金陵,上海市農科院研究員羅利軍等170餘名國內多倍體生物育種領域的專家、企業家出席研討會。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立勇、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雷永生,農業部科教司計劃處處長張振華,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趙紅光,武漢市農業委員會黨組書記譚本忠,武漢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吳大志,湖北大學校長熊健民等各級領導出席會議。國內20餘家中央級、省市級媒體參加會議。
論壇開幕式上,熊健民代表湖北大學向與會領導與專家表示歡迎,認為本次會議是我校校慶學術交流活動中的第一個高端交流。他介紹了湖北大學的辦學歷程和辦學水平,以及在水稻育種領域的研究進展。熊健民說,我校生科院有多位教授常年致力於水稻育種的研究工作,蔡得田教授的多倍體水稻育種是我校取得的一項原創性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和省市有關領導的重視,在學界也贏得較好讚譽。我校居超明教授團隊也在水稻育種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選育出多個水稻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已獲三項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他表示,此次研討會必將有效推動全國生物多倍體育種的研發與運用,也為我校加強相關學科的專業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提供難得的學習機會,期待藉此機會加強與各方的交流合作。
張振華指出,國內多倍體育種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但其應用主要集中在在蔬菜、園藝作物上,在糧食作物方面一直沒有大的突破。近年來湖北大學蔡得田教授團隊在此方面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農業部非常重視和支持此類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增產有貢獻的技術,並在今年審批通過了「國家武漢多倍體水稻生物育種創新基地」。他希望專家學者對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和生產技術進行持續深入探討,儘快推出能大面積應用的高產高效新品種,為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趙紅光介紹了科技部農村中心的基本情況,希望與會專家在多倍體生物育種領域加強交流、拓寬視野,不斷開展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際應用。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通過大會主持人吳大志發來寄語,認為多倍體水稻育種技術是一種原創新途徑,也是當今世界農業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競爭新課題,它的研發與推廣將開闢一條水稻大規模增產新途徑,這不僅具有中國市場意義,而且必將對全球農場品市場的供需格局產生深遠的結構性影響。此次研討會必將進一步促進多倍體水稻育種技術的的成熟和大規模推廣,對這一新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劉立勇介紹,武漢市正在大力推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種子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是農業領域支持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他說,武漢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湖北大學的多倍體水稻育種研究,蔡得田教授對多倍體水稻育種的研究前景令人期待,多倍體水稻育種協同創新研發工作機制值得推崇,希望各方加快國家多倍體水稻育種創新基地的建設步伐,在多倍體水稻育種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促進武漢「中國種都」建設,引領新的綠色革命。
論壇邀請謝華安院士作了《雜交水稻廣適強優勢優異種質明恢63的創新與利用、朱英國院士作了《紅蓮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應用》、孟金陵教授作了《六倍體油菜的研究進展》、羅利軍研究員作了《節水抗旱稻的研究進展》的學術報告。其他專家學者也分別圍繞多倍體生物育種的研究與創新進行了交流與探討。論壇期間,袁隆平院士專程到蔡得田教授團隊在武漢黃陂的多倍體水稻基地視察。
在袁隆平院士、謝華安院士、朱英國院士的指導下,由湖北大學二級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專家蔡得田為首的研究團隊歷經近20年研究,開闢了一條水稻育種的新途徑,建立了水稻多倍體育種技術體系。目前,團隊對多倍體水稻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育種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在國際上率先奠定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理論基礎;突破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結實率低的國際性技術瓶頸;建立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完整技術體系,篩選出5000餘份多倍體原始材料、選育出100多個進入中試的多倍體水稻品系,其中20個品系具備進入區域試驗的條件。
蔡得田說,多倍體水稻能比二倍體雜交水稻增產10%至15%,畝產超過1000公斤,打破我國水稻平均畝產量30多年徘徊在900多公斤的局面。「將用3年到5年的時間,完成技術『三步走』,實現水稻單產增長25%的目標,屆時,『又粗又大』的多倍體稻米有望端上武漢市民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