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開啟校慶學術交流之旅

2021-01-19 湖北大學校友會
       為慶祝建校85周年,湖北大學以「匯聚校友、弘揚學術、師生同心、砥礪前行」為主題,集中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校慶學術交流活動。9月24日、25日,2016年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聚焦植物遠緣雜交和多倍體育種領域原創思想和最新成果,交流多倍體生物育種研發現狀,商討中國多倍體生物育種研發戰略、發展方向及應用前景,籌建多倍體生物育種戰略聯盟,以此推進多倍體生物育種,引領新的綠色革命,促進「中國種都」的建設。


       本次論壇由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主辦,武漢市農業委員會協辦,武漢多倍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武漢市農科院作物所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教授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孟金陵,上海市農科院研究員羅利軍等170餘名國內多倍體生物育種領域的專家、企業家出席研討會。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立勇、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雷永生,農業部科教司計劃處處長張振華,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趙紅光,武漢市農業委員會黨組書記譚本忠,武漢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吳大志,湖北大學校長熊健民等各級領導出席會議。國內20餘家中央級、省市級媒體參加會議。

       論壇開幕式上,熊健民代表湖北大學向與會領導與專家表示歡迎,認為本次會議是我校校慶學術交流活動中的第一個高端交流。他介紹了湖北大學的辦學歷程和辦學水平,以及在水稻育種領域的研究進展。熊健民說,我校生科院有多位教授常年致力於水稻育種的研究工作,蔡得田教授的多倍體水稻育種是我校取得的一項原創性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和省市有關領導的重視,在學界也贏得較好讚譽。我校居超明教授團隊也在水稻育種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選育出多個水稻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已獲三項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他表示,此次研討會必將有效推動全國生物多倍體育種的研發與運用,也為我校加強相關學科的專業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提供難得的學習機會,期待藉此機會加強與各方的交流合作。

      張振華指出,國內多倍體育種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但其應用主要集中在在蔬菜、園藝作物上,在糧食作物方面一直沒有大的突破。近年來湖北大學蔡得田教授團隊在此方面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農業部非常重視和支持此類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增產有貢獻的技術,並在今年審批通過了「國家武漢多倍體水稻生物育種創新基地」。他希望專家學者對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和生產技術進行持續深入探討,儘快推出能大面積應用的高產高效新品種,為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趙紅光介紹了科技部農村中心的基本情況,希望與會專家在多倍體生物育種領域加強交流、拓寬視野,不斷開展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際應用。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通過大會主持人吳大志發來寄語,認為多倍體水稻育種技術是一種原創新途徑,也是當今世界農業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競爭新課題,它的研發與推廣將開闢一條水稻大規模增產新途徑,這不僅具有中國市場意義,而且必將對全球農場品市場的供需格局產生深遠的結構性影響。此次研討會必將進一步促進多倍體水稻育種技術的的成熟和大規模推廣,對這一新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劉立勇介紹,武漢市正在大力推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種子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是農業領域支持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他說,武漢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湖北大學的多倍體水稻育種研究,蔡得田教授對多倍體水稻育種的研究前景令人期待,多倍體水稻育種協同創新研發工作機制值得推崇,希望各方加快國家多倍體水稻育種創新基地的建設步伐,在多倍體水稻育種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促進武漢「中國種都」建設,引領新的綠色革命。

       論壇邀請謝華安院士作了《雜交水稻廣適強優勢優異種質明恢63的創新與利用、朱英國院士作了《紅蓮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應用》、孟金陵教授作了《六倍體油菜的研究進展》、羅利軍研究員作了《節水抗旱稻的研究進展》的學術報告。其他專家學者也分別圍繞多倍體生物育種的研究與創新進行了交流與探討。論壇期間,袁隆平院士專程到蔡得田教授團隊在武漢黃陂的多倍體水稻基地視察。

      在袁隆平院士、謝華安院士、朱英國院士的指導下,由湖北大學二級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專家蔡得田為首的研究團隊歷經近20年研究,開闢了一條水稻育種的新途徑,建立了水稻多倍體育種技術體系。目前,團隊對多倍體水稻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育種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在國際上率先奠定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理論基礎;突破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結實率低的國際性技術瓶頸;建立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完整技術體系,篩選出5000餘份多倍體原始材料、選育出100多個進入中試的多倍體水稻品系,其中20個品系具備進入區域試驗的條件。

       蔡得田說,多倍體水稻能比二倍體雜交水稻增產10%至15%,畝產超過1000公斤,打破我國水稻平均畝產量30多年徘徊在900多公斤的局面。「將用3年到5年的時間,完成技術『三步走』,實現水稻單產增長25%的目標,屆時,『又粗又大』的多倍體稻米有望端上武漢市民餐桌。」



相關焦點

  • 植物抗病性與作物病害控制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9月18日至19日, 2010年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抗病育種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植物抗病性與作物病害控制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來自海內外專家學者和我校師生300餘人參加了會議。  此次學術活動是紀念我國小麥條銹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李振岐院士逝世三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主要圍繞國內外近年來在植物抗病性與作物病害控制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探討交流。會議吸引了海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校舉行
    哈工大報訊(市政/文)12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我校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13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校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應用研究和譜儀研製新進展」。
  • 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舉行 多位院士出席
    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舉行,多位院士出席  200餘專家學者獻策現代水產種業發展  海南日報訊(記者傅人意)1月5日-8日,第九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舉行。會議主題為水產種業與健康養殖,200餘名專家學者就水產育種理論基礎、水產新品種創製與育種技術、水產種業體系構建、水產種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等問題展開研討,為現代水產種業與健康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以及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計200多人參加。
  • 全國環境微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在哈舉行
    中宏網8月28日訊  據新西部網消息,由中國微生物學會環境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主辦的第二十二次全國環境微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於8月12日至15日在哈爾濱舉行。
  • 我校承辦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天然產物與生物合成化學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12月1日-4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我校熱帶藥用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0年「天然產物與生物合成化學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在海口召開。我校林強校長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近5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20餘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 第十五屆全國物理力學學術會議在合肥舉行
    9月21至23日,由中國力學學會物理力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物理力學學術會議在合肥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級顧問杜善義院士、湘潭大學校長周益春教授和我校工程科學學院吳恆安教授擔任共同主席,伍小平、白以龍、杜善義、郭萬林院士,以及來自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2016年5月7日-9日,「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新落成的老莊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舉行。
  • 化學化工學院舉辦「計算納米技術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
    4月8日至9日,由我校化學化工學院主辦,Hans Ågren教授召集的計算納米技術學術研討會(Computational Nanotechnology workshop)在開元名都大酒店四樓舉行。開幕式由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毛立群主持。劉先省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學者的蒞臨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河南大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他表示,Hans Ågren教授在理論化學研究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並推動了該領域在國際上的快速發展。劉先省感謝各位專家對河南大學建設與發展所給予的指導和幫助,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
  • 聽聽參加第四屆全國玉米生物學學術研討會的專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史曉琪 通訊員 郭治鵬4月20日,為期3天的第四屆全國玉米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在鄭州開幕。來自全國130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0餘名專家學者、研究生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也是國內玉米生物學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學術會議。
  • 2015年安徽省生物醫學工程年會暨學術前沿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6月6-7日,安徽省生物醫學工程年會暨學術前沿研討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召開。會議由安徽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中國科大生物醫學中心承辦,由伍小平院士擔任名譽主席、程京院士擔任會議主席。,中組部中科院人才計劃獲得者和我校兼職教授孫文全博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者和我校大師講席高大勇教授,我校大師講席高家紅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劉靜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顧寧教授,IEEE Fellow楊雄哲教授,上海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劉寶林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郭明洲教授,安徽省腫瘤醫院朱景德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醫院趙世華主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新研究員
  • 大氣與海洋科學校慶報告會舉行
    日前,作為復旦大學第54屆科研報告會活動的一部分,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大氣與海洋科學校慶報告會,以學術盛宴迎接建校115周年。5月18日下午的開幕式上,復旦大學副校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院士發言。
  • 學術交流 | 美國聖約翰大學陳哲生教授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
    7月1日上午,美國聖約翰大學陳哲生教授應邀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並以「天然藥物克服腫瘤多藥耐藥的研究」為題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景永奎教授主持,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部分教師及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陳教授長年專注於研究腫瘤耐藥機制和尋找開發逆轉耐藥的天然藥物。
  • 第六屆全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海西寧召開
    第六屆全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海西寧召開 2016-09-23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第六屆全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學術研討會」於9月18日至21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破解糧食供應不足問題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2019年9月17日,謝華安院士和多位全國水稻領域專家將齊聚武漢,為武漢市農科院承辦的「水稻育種與綠色、輕簡、高效栽培繼承技術高級研修班」參研人員作學術報告,並召開多倍體水稻研發進展研討會。
  • 2009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在我校召開
    2009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在我校召開  10月30日—11月2日,2009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在合肥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主辦
  • 水生所研究員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
    10月19日至23日,第三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臺灣海洋大學舉行。32名大陸學者及33名臺灣學者進行了65個大會學術報告,圍繞魚類生殖發育與調控、魚類生理、遺傳育種、病毒與疾病防治、營養與飼料研製和開發及魚類養殖等研究進行了廣泛研討。
  • 我校承辦中國生理學會應用生理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大會
    為進一步加強學校學術交流,提升學校科研水平和學術聲譽,交流相關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生理學會應用生理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軍事醫學研究院和我校承辦的中國生理學會應用生理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大會於10月13日—16日在我校舉辦。大會開幕式於10月14日上午在學校第二報告廳舉行。
  • 我校承辦第十二屆中國電推進技術學術研討會
    哈工大報訊(張妍/文 馮健/圖)12月23日至25日,由中國宇航學會電推進專業委員會主辦、我校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電推進技術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來自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部門等60餘個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電推進技術發展前沿問題展開思想交鋒,共同研討電推進技術理論發展和應用前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出席會議。
  • 第二屆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2020年11月12-1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轉化醫學研究院、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上海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