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水稻抗飛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或將影響4億畝次水稻

2020-12-04 百家號

上遊新聞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課題組在水稻抗褐飛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從水稻農家品種中鑑定和定位了抗稻飛蝨基因Bph6,並應用圖位克隆法成功分離了該基因。研究發現Bph6編碼一種新的蛋白BPH6,該蛋白與胞泌複合體亞基Exo70E1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細胞的分泌,Bph6能保持水稻細胞壁的穩定,阻礙褐飛蝨取食。Bph6還可以調控水稻的激素信號途徑,上調水稻體內防禦基因的表達,促使植保素含量升高,從而對稻飛蝨產生抗蟲性。研究還發現Bph6基因起源於野生稻,對稻飛蝨具有廣譜抗性,是一個顯性抗飛蝨基因,在雜交水稻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據了解,稻飛蝨是我國和世界水稻生產中的頭號害蟲。在我國,每年稻飛蝨發生面積達4億畝次,對水稻生產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如果從稻種資源中發掘抗飛蝨基因,培育抗飛蝨水稻品種並在生產中應用,可以少用或不用農藥,是防治稻飛蝨這一重大農業害蟲的最經濟、有效、環境友好和生態安全的首選措施。

通過多年的雜交和回交,該課題組已經將Bph6從農家種轉育到高產優質水稻品種中,抗稻飛蝨效果顯著。相關成果近期已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

上遊新聞記者 張皓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    鑑於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在解決不育系穩定性和配組廣泛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把握時機,積極應對國際前沿技術的發展動態,於2009年立項啟動實施了「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技術研究及新型不育系的創製」重點項目,通過與相關方開展技術合作,在水稻中進行再創新。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新華社長沙1月2日電(記者丁文杰)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準備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基因,水稻育種正邁向設計育種的新時代。基因組選擇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將為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 綠色超級稻保駕護航。國家973項目「作物高效利用氮磷養分的分子機理」、「主要糧食作物重大病害控制的基礎研究」和「害蟲爆發成災的遺傳與行為機理」以及農業部948項目「參與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研究」等,推動了作物營養高效利用和對逆境抗性基因的發掘。2005年和2007年,張啟發先生先後兩次撰文,提出培育綠色超級稻的構想,主要內容包括「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將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基本理念貫穿始終。
  • 水稻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
    水稻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提供了全球近50%人口的食物來源。水稻增產對保障糧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到2050年,全球人口增長預期將超過90億,要求糧食產量持續增長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稻米消費國。如何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一直是我國農業科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國約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啟動多倍體水稻研究以來,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團隊踐行「中國人飯碗要裝中國糧」的理念,以「讓原創性多倍體水稻首先在湖北培育成功」為目標,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發競賽中率先取得突破,引領未來水稻育種方向。
  • 他在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養活幾百萬的人口,堪稱袁隆平二代!
    ――司湯達袁隆平解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有一名中國小夥子解決了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問題。他就是在科爾沁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的騰飛,大家都知道土地沙漠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非常大,沙漠裡面不能生長植物,不能居住人類,因此被稱為死亡之海。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華中農大在水稻酸性磷酸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水稻中一種主要的分泌型酸性磷酸酶OsPAP10c,突變該基因顯著降低了水稻根系表面和分泌至環境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利用其自身啟動子提高OsPAP10c表達,能顯著促進水稻生長和和單株產量。磷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缺磷條件下植物會合成並分泌型酸性磷酸酶,將環境中有機磷降解為無機磷或調控細胞壁結構,繼而提高植物對缺磷脅迫的適應性。本研究中,我們利用CRIPR技術創製了水稻OsPAP10c突變體。通過對OsPAP10c突變體的研究,我們在植物中首次發現,突變一個酸性磷酸酶基因能夠同時顯著降低植物根系表面結合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向環境中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從單產水平看,2011年我國水稻平均單產445.8公斤/畝,2020年提高至469.6公斤/畝,提高了23.8公斤/畝,增幅5.3%。儘管面積下降,但單產提高、總產增加,科技支撐至關重要。「十三五」期間,我國水稻品種審定數量大幅增加,良種供應能力持續提高,育成了綏粳22、晶兩優534、華浙優261、中佳早18、華浙優1號等一批優良水稻品種,推動水稻單產不斷邁上新臺階。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水稻產業是我國的民族產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滿足未來對水稻數量、質量和安全的需求,應對國際競爭,創新是唯一出路。」近日,在江蘇省睢寧縣舉辦的「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現場會暨水稻綠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說,我國水稻產業發展限制因素眾多,國際稻米貿易量很小,依靠國際市場解決中國大米供應問題不現實,必須依靠自己。 程式華指出,中國水稻產業有著單產水平高、產業化程度低的特點。
  • 穿35元衣服,餵飽8億人!這個中國專家又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
    往大了講,中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都可以「變廢為寶」。當時,國家科委九局認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國內外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將對糧食生產產生重大影響。1987年11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袁隆平頒發當年「科學獎」證書(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先生讚揚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繼70年代國際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今年大慶新增水田12.5萬畝 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今年新增水田1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未來5年發展到300萬畝  ●按目前水稻種植面積200萬畝來計算,我市水稻年產量預計為20億斤,5年後水稻產量可達30億斤  調整種植結構,我市還將增加哪些農作物?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