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課題組在水稻抗褐飛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從水稻農家品種中鑑定和定位了抗稻飛蝨基因Bph6,並應用圖位克隆法成功分離了該基因。研究發現Bph6編碼一種新的蛋白BPH6,該蛋白與胞泌複合體亞基Exo70E1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細胞的分泌,Bph6能保持水稻細胞壁的穩定,阻礙褐飛蝨取食。Bph6還可以調控水稻的激素信號途徑,上調水稻體內防禦基因的表達,促使植保素含量升高,從而對稻飛蝨產生抗蟲性。研究還發現Bph6基因起源於野生稻,對稻飛蝨具有廣譜抗性,是一個顯性抗飛蝨基因,在雜交水稻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據了解,稻飛蝨是我國和世界水稻生產中的頭號害蟲。在我國,每年稻飛蝨發生面積達4億畝次,對水稻生產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如果從稻種資源中發掘抗飛蝨基因,培育抗飛蝨水稻品種並在生產中應用,可以少用或不用農藥,是防治稻飛蝨這一重大農業害蟲的最經濟、有效、環境友好和生態安全的首選措施。
通過多年的雜交和回交,該課題組已經將Bph6從農家種轉育到高產優質水稻品種中,抗稻飛蝨效果顯著。相關成果近期已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
上遊新聞記者 張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