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合成生物學改造噬菌體,MIT盧冠達團隊開發創新抗感染療法

2020-12-04 騰訊網

▎藥明康德/報導

隨著抗生素的耐藥性,以及新抗生素開發難度的與日俱增,抗生素的使用變得越來越需要小心。研究人員開始探索新的策略來解決這一的問題。麻省理工大學(MIT)盧冠達教授(Timothy Lu)的團隊致力於運用合成生物學方法(synthetic biology)對噬菌體(可感染細菌的一類病毒)來進行工程化改造,開發出可以迅捷對抗耐藥菌感染的全新療法。這一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

雖然噬菌體能夠殺死食物中的有害細菌,但是這一思路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來對抗細菌感染。因為天然的噬菌體具有非常強的特異性,他們只能夠殺死特定的細菌菌株。從天然噬菌體中篩選出合適的病毒株去靶向特定細菌菌株非常苦難,同時也是一個頗為耗費時間的過程。

盧冠達教授的團隊此前的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改造編碼T7噬菌體的尾部蛋白,能幫助噬菌體鎖定細菌宿主表面的受體。噬菌體尾部蛋白富含蛋白質2級結構β疊片,這些β疊片之間通過胺基酸環路來連結彼此。本次研究團隊開發出新策略,通過系統性地僅對胺基酸環路部分進行突變,在對尾部蛋白質結構影響最小化的情況下,來改變噬菌體與細菌宿主結合的能力。這一新策略能快速製造大量攜帶不同尾部蛋白突變體的噬菌體,並驗證他們對細菌宿主的親和力

噬菌體工程化平臺:通過對噬菌體尾部蛋白進行基因突變改造,能靶向不同菌株,或不同類型的細菌宿主(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研究人員建造了一個規模在1000萬左右的噬菌體尾部蛋白突變體庫,然後檢測它們對噬菌體產生抗性的細菌宿主的活性。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經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不僅能殺死特定的不同大腸桿菌菌株,還能殺死已對噬菌體產生抗性的細菌。此外,它們還可作為噬菌體雞尾酒療法使用,靶向不同的致病菌組合。

盧博士表示:「正如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從新聞中看到的那樣,細菌的耐藥性正在不斷發展,並且對公共衛生問題日益嚴重。相比於抗生素,噬菌體使用不同的機制來殺死細菌,噬菌體療法是對抗生素的補充,而不是試圖去替代它們。」

盧博士的團隊計劃使用這一策略去靶向具有其它耐藥機制的大腸桿菌,以及其它類型的致病菌。他們認為噬菌體療法有潛力去選擇性地靶向人類消化道中特定的有害菌株。

參考資料:

[1]. How quickly engineered viruses could fight drug-resistant bacteria. Retrieved Oct. 3, 2019, from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research/fighting-drug-resistant-bacteria-quickly-engineered-viruses

[2]. Engineered viruses could fight drug resistance. Retrieved Oct. 3,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0/miot-evc100119.php

[3] lu. et al. (2019)Engineering Modular Viral Scaffolds for Targeted Bacterial Population Editing. Cell Systems. https://doi.org/10.1016/j.cels.2015.08.013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藥明康德」微信公眾號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著名華人學者盧冠達教授攜「基因電路」,開發更智能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丨醫麥黑科技
    2018年3月2日/醫麥客 eMedClub/--在生物技術實驗室中,編排電路並不常見,尤其是開發癌症細胞療法的實驗室。但是在華人學者盧冠達(Tim Lu,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博士看來,生物學通路與電路在框架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黃金組合」:合成生物學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平臺性技術丨獨家專訪James Collins &盧冠達
    James Collins 與 盧冠達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評委歡迎點擊圖片報名Synlogic 使用改造益生菌基因的療法,來幫助患者消除氨或苯丙胺酸,進而讓人體代謝變得正常。 而不同於改造益生菌的基因,盧冠達在去年成立的 Senti Biosciences 則是改造人體細胞,用以治療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 Senti Biosciences 的技術其實是結合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研究團隊的研發成果。
  • ...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
    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改造、調整、拼接這些零件,就可以改造生物的特徵。合成生物學雖然叫「生物學」,其實卻與工程學理念更為接近。相比機械零件、電路元件等傳統工程學科,合成生物學擺弄的生物零件更複雜、更多變。
  • 融資超過1.4億美元,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歷程丨獨家專訪
    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K. Lu)。2010 年,盧冠達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全球 35 位創新青年之一,當時他只有 28 歲。當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給出的評語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的商業化應用,是他最大的成就。」
  • 解放軍總醫院學術講座:MIT著名華人科學家盧冠達教授,為你講述合成生物學如何助力智能細胞療法開發丨醫麥推薦會
    盧冠達博士(Timothy Lu),曾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35歲以下創新者」(圖片來源MIT)姓名Lu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專注於研究交叉技術和工程生物學如何影響藥物研發過程。現在,作為一個新上任的執行長,他的目的是讓這一切成為現實,這既推動了藥物開發更有效率的持續發展,有望駛入全新的快車道。"生物學的步伐正在加快,"Timothy Lu博士說: "像我這樣的人就是這一切的受益者。"不過,像Timothy Lu博士這樣的人並不多。
  •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7:03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K.
  • 麻省理工盧冠達的公司獲8000萬美元股權投資,專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創鑑匯/報導日前,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公司宣布與Ginkgo Bioworks公司達成開發合作,Synlogic公司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通過合作,相信我們合成生物的能力將有顯著提高,將有效並高效地開發候選藥物,有望推動研發管線的擴展,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 華人學者盧冠達團隊用全基因組CRISPR敲除和CRISPRi篩選揭示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
    近期,麻省理工大學(MIT)盧冠達教授(TimothyK. Lu)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宿主對分枝桿菌感染的免疫反應,來尋找宿主定向治療(HDTs)的潛在靶點。研究小組使用高通量的CRISPR基因敲除和CRISPR幹擾(CRISPRi)篩選,以鑑定能提高感染牛分枝桿菌BCG(BacillusCalmette Guérin)的人類吞噬細胞存活率的幹擾,作為結核分枝桿菌(Mtb)的替代物。這些幹擾中的許多,抑制了細胞內分枝桿菌的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23日的《CellSystems》雜誌。
  • 【中國夢·踐行者】潛心探索合成生物學 他10年來大膽"跨界"做研究
    在一棟磚紅色大樓裡,一股正在崛起的合成生物學新生力量——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以下簡稱「合成所」)隱身其中。眾所周知,濫用抗生素導致了「超級細菌」的產生,但一直缺乏應對耐藥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而噬菌體的出現,讓耐藥菌有了「剋星」。科學家們需要採用自動化高通量分析手段解析研究對象,才能提出有效的策略。
  • Nature子刊:噬菌體療法可以緩解人類分枝桿菌感染
    經過一番討論,她們賭一把:採用基因工程噬菌體治療方法,用以摧毀細菌的病毒。Spencer醫生向匹茲堡大學噬菌體研究員Graham Hatfull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尋求合作,並創造了第一個基因工程改造的噬菌體雞尾酒分枝桿菌,包括肺結核屬(TB)。經過6個月的定製噬菌體輸注之後, Isabelle和正常的小孩一樣上學和同學一起逛街時,Spencer慶幸,這次賭博,他們沒有輸。
  • Nature綜述:噬菌體的百年研究
    早期對噬菌體的研究集中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重點研究了針對細菌感染開發噬菌體療法,甚至醫藥公司也開始銷售噬菌體製劑。然而,在30年代末期,美國醫學會藥學與化學委員會認為噬菌體療法的療效並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儘管前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有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的研究,但這種擔憂和抗菌化學藥品(抗生素)的成功應用導致人們對噬菌體療法的興趣下降。
  • 盧冠達創辦的公司B輪融資1.05億美元,開發下一代細胞和基因療法
    Senti Bio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由Tim Lu(盧冠達)、Philip Lee、Jim Collins和Wilson Wong博士於2016年創立,在利用合成生物學設計「基因迴路」以改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該公司正在開發具有巨大治療價值的基因迴路和編程細胞,其使命是用更智能的藥物來戰勝複雜的疾病,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 噬菌體雞尾酒療法可有效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足潰瘍感染
    儘管新冠病毒成為了 2020 年「人人喊打」的對象,但某些類型的噬菌體仍有望發揮積極的作用。 比如弗林德斯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就想到了藉此來應對糖尿病引發的足潰瘍感染。地球上擁有豐富的生命形式,但噬菌體卻是相當獨特的一種。因為它能夠感染細菌,並在其中複製。  此前的研究已證明,某些種類的噬菌體可抵抗細菌感染,並被醫生用於肺炎的吸入性治療。
  • 首發全球合成生物學企業...
    開發使能技術,如 DNA 合成和測序; 製造 DNA 構件及集成系統,如軟體服務; 利用合成生物學平臺生產所需產品,如生物體改造平臺。團隊成員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多個產品的成功工業化經驗。
  • 合成生物學聯手PD-L1抑制劑抗擊實體瘤,羅氏達成合作
    ▎藥明康德/報導日前,由著名學者盧冠達教授聯合創建的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宣布與羅氏(Roche)公司達成臨床開發合作,將探索Synlogic公司開發的SYNB1891,與羅氏的PD-L1抑制劑Tecentriq(atezolizumab)聯用,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效果。
  • 倪俊:合成生物學已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因此,細胞工廠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前景,2013 年美國科學家在酵母中引入了青蒿素的合成途徑,開發出了利用葡萄糖來生產青蒿酸的人工細胞工廠。基於這種技術,100 立方米發酵罐中獲得青蒿素的量與 5 萬畝黃奧蒿獲得的產量相當,這使得抗瘧疾藥物的成本下降了 90% 以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還可以開發用來生產大麻素和神經類藥物的人工細胞工廠。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開發多種優質調控工具和傳感器工具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Tom Ellis研究組在《細胞》發表工作[7],通過對於酵母基因組的GPCR信號感應系統進行工程化改造,可以使酵母作為高靈敏、價格低廉的生物傳感器用於疾病、感染因子和藥物分子的監測和響應。
  • 超級耐藥菌感染如何破解?深圳首例應用噬菌體治療臨床試驗取得進展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馬迎飛博士在北科生物大廈舉辦的「創新知行薈」上透露,並介紹了未來噬菌體在應對耐藥菌感染中的應用前景。深圳先進院馬迎飛團隊和深圳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陳懷生團隊、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黃維團隊共同開展深圳市第一例應用噬菌體治療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部感染的臨床試驗。
  • 盧冠達:擇開發區為良地,築巢引鳳來
    nbsp&nbsp&nbsp&nbsp&nbsp「選擇下沙,是因為這裡便利的交通區位、高層人才眾多,同時生物醫藥產業實力雄厚,集聚了一大批知名的創新性生物醫藥企業巢生國際孵化器創始人盧冠達說出了項目落戶下沙的初衷。&nbsp&nbsp&nbsp&nbsp80後的盧冠達有著一份漂亮的深造履歷,他本科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後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副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研究組負責人,也是當今世界上系統與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之一。
  • MIT華裔80後科學家,把生物製藥工廠搬到了電路板上!-虎嗅網
    他就是盧冠達,80後一枚,2010年加入MIT,目前是MIT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副教授。今年年僅35歲的盧冠達,已經成為MIT合成生物學研究小組的負責人,業界有人稱他是「合成生物學領域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