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學術講座:MIT著名華人科學家盧冠達教授,為你講述合成生物學如何助力智能細胞療法開發丨醫麥推薦會

2021-02-23 醫麥客

盧冠達博士(Timothy Lu),曾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35歲以下創新者」(圖片來源MIT)


姓名:盧冠達(Timothy Lu)

年齡:37歲

工作:Senti Biosciences執行長


圖片來源 Senti Biosciences

Timothy Lu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專注於研究交叉技術和工程生物學如何影響藥物研發過程。現在,作為一個新上任的執行長,他的目的是讓這一切成為現實,這既推動了藥物開發更有效率的持續發展,有望駛入全新的快車道。

"生物學的步伐正在加快,"Timothy Lu博士說: "像我這樣的人就是這一切的受益者。"

不過,像Timothy Lu博士這樣的人並不多。他在計算機、電氣工程和合成生物學工程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目前正在創立一家新公司和一個基因編程平臺,修復我們基因中引發疾病的錯誤代碼。傳統生物技術的一些局限性——比如無法對失敗的小分子的中間過程進行大改變——有望通過合成生物學解決。

Timothy Lu博士認為,這個正在發展的生物技術新世界對下一代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而言,將藥物開發作為事業比」瘋狂競爭"的學術界更具有吸引力。向更快、更低成本的開發項目邁進,他們可以把握這些湧現新機會。

  醫麥客  丨推薦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新媒體

轉載請聯繫:service_tlb@163.com

 ☟ 閱讀原文  免費加入「個人會員」

申明:文中資訊內容和事件評述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果出現與事實不符或版權侵犯的內容,請速與醫麥客平臺聯繫,我們會儘快做出處理,歡迎更多讀者朋友關注並給出指導建議。

相關焦點

  • 著名華人學者盧冠達教授攜「基因電路」,開發更智能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丨醫麥黑科技
    2018年3月2日/醫麥客 eMedClub/--在生物技術實驗室中,編排電路並不常見,尤其是開發癌症細胞療法的實驗室。但是在華人學者盧冠達(Tim Lu,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博士看來,生物學通路與電路在框架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黃金組合」:合成生物學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平臺性技術丨獨家專訪James Collins &盧冠達
    圖丨James Collins教授(右一)代表Synlogic出席上市儀式提起這家公司,大家或許會稍顯陌生,但這家公司的創辦者可以說是大名鼎鼎,那就是合成生物學領域「黃金組合」:但在過去幾年,您本人,以及張鋒教授等科學家們研發了一些不使用活細胞的合成生物學產品。您能否對比一下這兩種方法?哪種方法更好?後者有沒有可能替代使用活細胞的方法?
  • 利用合成生物學改造噬菌體,MIT盧冠達團隊開發創新抗感染療法
    ▎藥明康德/報導 隨著抗生素的耐藥性,以及新抗生素開發難度的與日俱增,抗生素的使用變得越來越需要小心。研究人員開始探索新的策略來解決這一的問題。
  • ...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
    圖丨由AI控制的機械臂正在對微生物菌群進行液移那麼,何為合成生物學?可以先從DNA基礎研究談起,科學家發現,生物特徵的差異性在於DNA的排列不同,把DNA視為是由多個零件組成,各個零件均專注執行特定任務。
  • 融資超過1.4億美元,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歷程丨獨家專訪
    圖丨由AI控制的機械臂正在對微生物菌群進行液移那麼,何為合成生物學?圖丨盧冠達(右)的父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重量級人、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左) 早在 2008 年,盧冠達就已經開始在合成生物學界嶄露頭角。在實驗室時,他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破壞生物膜。
  • 解放軍總醫院即將首次發布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臨床研究數據
    記者獲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韓為東教授已獲得上述兩個著名國際會議的正式邀請,將正式公布他們團隊在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方面的臨床研究數據,即「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CART細胞針對肺癌和其它實體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
  • 麻省理工盧冠達的公司獲8000萬美元股權投資,專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創鑑匯/報導日前,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公司宣布與Ginkgo Bioworks公司達成開發合作,Synlogic公司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通過合作,相信我們合成生物的能力將有顯著提高,將有效並高效地開發候選藥物,有望推動研發管線的擴展,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 肥水流了外人田 CBMG收購解放軍總醫院CAR-T免疫療法
    因為CAR-T細胞療法的廣闊應用前景,包括美國、英國、瑞典、中國、日本等世界各國都積極開展和CAR-T療法相關的臨床開發,走在CAR-T療法最前沿的研究機構有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癌症研究院(NCI)、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和西雅圖兒童醫院等。
  • 盧冠達創辦的公司B輪融資1.05億美元,開發下一代細胞和基因療法
    Senti Bio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由Tim Lu(盧冠達)、Philip Lee、Jim Collins和Wilson Wong博士於2016年創立,在利用合成生物學設計「基因迴路」以改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該公司正在開發具有巨大治療價值的基因迴路和編程細胞,其使命是用更智能的藥物來戰勝複雜的疾病,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 合成生物學聯手PD-L1抑制劑抗擊實體瘤,羅氏達成合作
    ▎藥明康德/報導日前,由著名學者盧冠達教授聯合創建的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宣布與羅氏(Roche)公司達成臨床開發合作,將探索Synlogic公司開發的SYNB1891,與羅氏的PD-L1抑制劑Tecentriq(atezolizumab)聯用,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效果。
  • 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手段來解決糖尿病智能診療
    其研究成果被多家著名學術雜誌 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Review Molecular Biology 等做亮點報導。此外,還接受來自國內、外近百家學術媒體採訪。
  • MIT華裔80後科學家,把生物製藥工廠搬到了電路板上!-虎嗅網
    他就是盧冠達,80後一枚,2010年加入MIT,目前是MIT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副教授。今年年僅35歲的盧冠達,已經成為MIT合成生物學研究小組的負責人,業界有人稱他是「合成生物學領域思想家」。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傳統的藥物治療和透析治療難以逆轉腎臟結構的損傷和腎功能的持續下降,部分患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病(俗稱「尿毒症」),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目前除了複雜的腎臟移植手術外,尚缺乏可靠的藥物用於治療此類疾病。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基於成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腎臟再生醫學新技術,希望利用先進的細胞治療技術帶來新的突破。
  • 解放軍總醫院發布CAR-T療法 I期臨床數據
    7名患者中有5人對CAR-CD30 T細胞療法有應答,且該療法被證明安全、可行、有效。該試驗由中國解放軍總醫院設計並執行,項目主要負責人是該院癌症免疫治療部門的主任韓衛東教授。該研究招募的患者具有嚴重的治療歷史和/或多個腫瘤病變卻沒有可用的治療方案,即現在的療法下只有有限的預後(several months to 7名患有復發/難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參加了CAR-CD30 T細胞療法試驗,其中2人獲得部分緩解,3人獲得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 ,SD),因此,該療法整體疾病控制率為71.4%(5/7);客觀緩解率為28.6% (
  • 機器學習助力合成生物學:算法可以成為你的細胞生物工程師
    現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工具,使機器學習算法可以適應合成生物學的需求,從而系統地指導生物製品的開發。這項創新意味著,科學家們不必再花費數年時間對細胞的每個部分以及細胞的功能進行細緻的了解再對其進行操作。取而代之,通過有限的訓練數據集,算法就能夠預測細胞的DNA或生物化學變化將如何影響其行為,然後對下一個工程周期提出建議,並對實現預期目標的概率進行預測。
  • 【CSCB2020】感謝有你丨熱烈祝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20年全國...
    【CSCB2020】感謝有你丨熱烈祝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20年全國學術大會·蘇州暨學會成立四十… 2020-08-08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獨家盤點:慢病毒載體基因治療公司現狀丨醫麥客盤點
    推薦閱讀:藍鳥更新Lenti-D慢病毒基因療法的兩項2/3期研究結果,對比HSCT療效、安全性更具優勢丨醫麥猛爆料藍鳥「β-地貧基因療法」獲歐盟加速審評資格,有望明年率先在歐上市丨醫麥猛爆料推薦閱讀:西雅圖兒童醫院開展「泡泡男孩」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新型療法曾獲Mustang Bio押注丨醫麥猛爆料六項在研CAR-T細胞產品最新臨床進展,血液腫瘤、實體瘤一網打盡丨醫麥客盤點
  • 癌症免疫療法巨擘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何華人科學家擦肩而過?
    儘管免疫療法治療癌症似乎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有了一絲光亮,然而,如何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特別是T細胞(可以理解為攻擊細菌/癌細胞的「大炮」)來對抗癌症,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1992年,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家Tasuku Honjo本庶佑教授發現了另外一宗位於T細胞上的重要免疫抑制受體分子PD1(programmed death1)。  然而,真正將PD1和免疫聯繫起來已經是7年以後了,這要歸功於耶魯大學著名的華人科學陳列平教授了。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自閉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行為和迴避社會互動(華人女學者自閉症研究獲突破 )。在一項小鼠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在證實,通過在生命後期再度開啟這一基因,使得大腦能夠自己正確地重新布線,可以逆轉其中一些行為症狀。他們的研究論文發布在2月17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看看你認不認這些大佬,HHMI華人科學家詳細介紹(全)
    該團隊將生物物理、生化和細胞生物學方法應用到他們的研究中。最終,他們的目標是了解這些通道如何針對神經元的特定亞細胞區域,它們如何動態響應神經元活動,以及它們如何調節神經元信號。,兼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神經外科、皮膚科教授;全球入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25位華人科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