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超過1.4億美元,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歷程丨獨家專訪

2021-01-19 DeepTech深科技


不久前,DT君曾介紹一家合成生物學公司Zymergen。去年年底,這家初創公司獲得日本軟銀(SoftBank)領銜多家頂級風投總計 1.3 億美元的投資。在此 B 輪融資完成後,美國前任能源部長、諾獎得主朱棣文也加入了 Zymergen 董事會。實際上,這家美國初創公司的做法代表了生物技術公司的一種趨勢:利用人工智慧來增強、甚至取代人類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即實現「AI驅動的生物技術」。


圖丨由AI控制的機械臂正在對微生物菌群進行液移


那麼,何為合成生物學?可以先從DNA基礎研究談起,科學家發現,生物特徵的差異性在於DNA的排列不同,把DNA視為是由多個零件組成,各個零件均專注執行特定任務。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改造、調整、拼接這些零件,就可以改造生物的特徵。



合成生物學雖然叫「生物學」,其實卻與工程學理念更為接近。相比機械零件、電路元件等傳統工程學科,合成生物學擺弄的生物零件更複雜、更多變。研究者通過調控相關基因通路對細胞進行「編程」,讓它們像微型工廠或機器一樣,生產特定產品或完成特殊任務。


簡單來說,可以把DNA視為細胞的軟體,DNA測序就是怎麼去讀懂軟體。DNA編輯就是去調整、修改軟體的組合。這就是基因工程學的概念,合成生物學則是基因工程學的分支,具備包括生物、數學、化學、電子工程、信息等跨領域的專業。


圖丨Synlogic 創始人盧冠達(圖片來自DT君駐臺灣編輯詹子嫻)


實際上,談及合成生物學,有一位華人學者在此領域成就頗豐。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K. Lu)。2010 年,盧冠達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全球 35 位創新青年之一,當時他只有 28 歲。當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給出的評語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的商業化應用,是他最大的成就。」


盧冠達的父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重量級人士、鈺創董事長盧超群。他的童年和念書時期在是美國與中國臺灣兩地交互度過,在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及計算機科學取得本科及碩士學位後,進入哈佛醫學院攻讀博士,從計算機相關專業轉為生物醫學研究,並且師承於合成生物學的先驅、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學教授 James Collins。


圖丨盧冠達(右)的父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重量級人、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左)

 

早在 2008 年,盧冠達就已經開始在合成生物學界嶄露頭角。在實驗室時,他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破壞生物膜。眾所周知,生物膜是細菌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保護屏障,它不僅會引發人類的囊腫性纖維化以及各種感染疾病,而且潛藏在生物膜中的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也會比自然環境中的細菌高出 500 倍。


在當時,盧冠達基於合成生物學找到一種新的解決方法,設計了一種稱為噬菌體(phage)的病毒,可以用來破壞生物膜,同時降低生物膜對抗生素的防禦力。這項研究在 2008 年獲得了 Lemelson-MIT 學生創新大獎。


圖丨噬菌體破壞生物膜概念圖


2016 年,盧冠達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合成生物領域十分重要的論文《在活細胞中構建出基於重組酶的狀態機器》(Synthetic recombinase-based state machines in living cells),他與團隊將電機方面的邏輯、存儲器、控制開關等概念整合,在細胞做出一個基因電路,這個細胞就變得聰明,可以偵測周圍環境、做決定,有記憶功能。


除了成為一名學者,盧冠達也是一位創業者,曾創立了七家公司。目前,他與導師 James Collins 共同創立的 Synlogic 自成立以來已累積完成超過 1.4 億美元融資,包括今年獲得的 7,000 萬美元投資,背後的投資人包括比爾蓋茨基金會、主攻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投基金Atlas Venture、NEA等。預計,Synlogic 將在今年 9 月與股東之一、美國上市公司 Mirna Therapeutics 進行合併,以反向兼併的方式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


圖丨盧冠達的導師 James Collins,也是合成生物學領域最為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Synlogic 的獨到之處在於研究團隊以「基因電路」(synthetic gene circuit)概念來突破治療罕見疾病遭遇的難題。既然稱為電路,很容易就聯想到電子、計算機的世界。確實,「基因電路」就是從電機的世界得到了啟發,團隊將電機方面的邏輯、存儲器、控制開關等概念整合,在細胞做出一個基因電路。


不得不承認,基因電路聽起來抽象,但如果以一個智能家居的案例來說則會比較容易理解。家裡的智能環境偵測器可以偵測室內的pm2.5,pm2.5就是輸入(input),當偵測器感知到pm2.5指數過高,就會自動啟動空氣清淨機,這就是輸出(output)。而基因的表現、功能也可以受到外界的輸出而開啟(turn on)或關閉(turn off)——這就是基因電路的概念。


Synlogic 便是將這個概念應用在微生物治療上(Microbiome Therapy),用來治療罕見或嚴重的代謝疾病。「透過基因電路,細胞變得可以偵測周圍環境、做決定,有記憶功能,進而產生治療效果。這就像計算機發展一樣,可應用的範圍很廣大。」盧冠達對DT君表示。



例如,因遺傳缺陷罹患尿素循環代謝異常的患者,無法正常分解體內的氮,所以就不能吃肉、蛋等高蛋白食物,而且堆在身體裡的氮還會產生有毒的氨,對身體造成危害。Synlogic 從改造益生菌的基因下手,讓它們可以大量製造精胺酸。當患者吃下有改造基因的益生菌,在腸道遇到了氨,可以把氨理解成是一種輸入,就會吃掉人體內過多的氨,製造出精胺酸,這可以想成是輸出(output)。


如此一來就能解決問題患者無法正常分解氮的問題。以往益生菌多半是用來調節或保養身體,沒想到加入經複雜設計的基因電路後,就能治療罕見疾病。最近 ,Synlogic 還將治療範圍擴展至癌症、腸胃發炎等疾病。


這是一種新型態的藥,活的細菌細胞治療法在過去很少人使用。三周前,Synlogic 進行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第一期的人體治療(Phase I clinical trials)。公司 2014 年成立,2017 年就能上臨床實驗,無論從商業還是科研角度,Synlogic的發展速度都十分迅速。


圖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


實際上,以基因改造噬菌體抱回了 Lemelson-MIT 大獎後的 2019 年,盧冠達就曾創立了 Novophage 公司,希望讓噬菌體的應用真正商業化,最初將目標鎖定在工業設備領域。但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落差,這樣的概念並沒有受到太多企業歡迎,他們只好不斷探查真正能被市場接受的應用,一直到食物安全領域才讓噬菌體找到利基。


後來,盧冠達又和同事創立了 Sample6 公司,主攻食物安全領域。為什麼是取名6?盧冠達靦腆地笑稱:「那是因為做到第六個樣本時就成功了。」他解釋到,噬菌體是很有目標性,專門殺細菌,不會殺死人體細胞。


圖丨Sample6 食品安全檢測設備


實際上,Sample6 的研究團隊改變了噬菌體的基因。所以,當食物中的細菌遇到了噬菌體就會發光,類似螢火蟲,從業者可利用一種特殊的半導體設備去讀取樣本看有沒有發光,如果有,就代表食物內包含有害的細菌。因為大幅縮短了檢驗時間,讓噬菌體受到企業歡迎,像是美國知名的冰激凌公司Ben&Jerry’s,就利用噬菌體檢驗以確保消費者吃下肚的冰泣淋是乾淨無虞。


盧冠達在接受DT君獨家專訪時表示,生物醫療在美國是很特別的產業,公司不是一下子就能創造利潤,而且還有一個 FDA 的高門檻,「我們在美國經歷過生物技術很熱的時候,現在投資者也變得很專業化,生物醫療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數據,如果一家生物公司不能把數據拿出來,那就是陷阱!


他認為,創業真的很困難,特別是「在實驗室裡做的研究是針對某一應用,但最適合這個技術的真正商業應用,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當初 simple6 成立,盧冠達想要用噬菌體治療人的病,但 2009 年那時產業對於新的抗菌(antimicrobial)技術缺乏興趣,因為抗生素已經很便宜,前景不是很看好,風險投資者自然不願掏錢,讓盧冠達碰了許多釘子,一直到他們找到食物安全的應用,才吸引了資金的青睞。


盧冠達表示,將科研從學校轉到商業環境的磨難是科技創業第一個大挑戰。其次,就是人才的到位,他也建議,新創公司團隊不只是要找研發的人才,也應包括跟研發人員一起合作的創業家,對外進行商業合作和洽談。因此, Synlogic 就從知名藥廠 Pfizer 挖來了 JC Gutiérrez-Ramos 擔任公司 CEO。當前兩步完成以後,找資金的問題就會容易許多。


圖丨 Synlogic 執行長 JC Gutiérrez-Ramos


本科念電子工程,還有個從事半導體界產業的父親,不僅沒有想要繼承老爸事業,為何還半路改道,走向生物醫療領域?盧冠達回憶,當時計算機科學的基礎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了,他想突破還有很大潛能的領域,他看到 DNA 測序、生物工程開始要起飛,正是一個加入的好時機,而且計算機科學跟生物醫療是相輔相成。


像是目前科技業最火紅的議題人工智慧,盧冠達認為:「機器學習是仿造人腦運作,將生物概念用在計算機科學的突破,我們是相反,拿電機的概念在生物突破,所以我們有了基因電路。」


圖丨DNA的發展跟半導體領域的摩爾定律很像,每年研究產出大幅增加,成本則逐漸下降

 

Synlogic 團隊人員的背景電機工程、生物、醫學各佔 1/3,正也因為團隊背景多元,讓他們能夠有不同的思緒,找出新的研究方法。

 

像是目前在他的實驗室更在著手研發「基因錄影機」

——醫

療界一直希望能找出癌症發生的原因,一般是使用老鼠實驗,「但你無法知道為什麼癌細胞會產生在這個區域?是被周圍什麼東西影響才變成癌症?這些問題人類都無法暸解。」


因此,盧冠達與實驗室團隊利用 DNA 做了一個類似錄影機效果的功能,放進細胞裡,把細胞的歷程通通錄下來,之後可以把細胞取出,看它經歷了什麼過程,才會變成癌細胞,這項技術無疑將對癌症研究帶來許多幫助。


對於基因研究未來趨勢,盧冠達認為,其將會與半導體領域的摩爾定律很相似,每一年可讀取、編輯DNA的數量、效率都會翻倍,同時成本顯著下降。


-End-



欲知會員計劃詳情,請點擊以上圖片


相關焦點

  • ...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
    去年年底,這家初創公司獲得日本軟銀(SoftBank)領銜多家頂級風投總計 1.3 億美元的投資。在此 B 輪融資完成後,美國前任能源部長、諾獎得主朱棣文也加入了 Zymergen 董事會。實際上,這家美國初創公司的做法代表了生物技術公司的一種趨勢:利用人工智慧來增強、甚至取代人類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即實現「AI驅動的生物技術」。
  •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黃金組合」:合成生物學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平臺性技術丨獨家專訪James Collins &盧冠達
    而在此之前,它已經累計獲得了超過 1.4 億美元的融資。 >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創業明星盧冠達(Timothy Lu),以及他的導師、MIT生物工程學教授、合成生物學先驅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
  • 盧冠達:擇開發區為良地,築巢引鳳來
    巢生國際孵化器創始人盧冠達說出了項目落戶下沙的初衷。&nbsp&nbsp&nbsp&nbsp80後的盧冠達有著一份漂亮的深造履歷,他本科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後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副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研究組負責人,也是當今世界上系統與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之一。
  • 盧冠達創辦的公司B輪融資1.05億美元,開發下一代細胞和基因療法
    1月6日,領先的基因迴路公司Senti Biosciences宣布完成1.05億美元的B輪融資。
  • 盧冠達聯合創辦的Eligo與GSK達成最新合作,交易總額2.24億美元
    1月11日,Eligo Bioscience宣布與GSK達成了一項協議,共同推進基於CRISPR的治療或預防痤瘡的方法。
  • MIT華裔80後科學家,把生物製藥工廠搬到了電路板上!-虎嗅網
    一說起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的華裔科學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從事基因編輯研究的張鋒。實際上在MIT小有成就的華裔親年才俊真是不少,例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最近在生命科學的另一個極有前途的領域弄出了不小的動靜。
  • 亞虹醫藥完成超過7億元D輪融資;瑞科生物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丨醫療...
    2020.11.10科亞方舟完成超2億人民幣C輪融資近日,科亞方舟宣布完成C輪2億+融資,這是科亞方舟在今年9個月內完成的第三輪融資。本輪融資由IDG資本領投,源碼資本、天士力等聯合投資,原有股東雅惠資本繼續跟投。
  • 金融科技公司Stripe融資1.5億美元 估值增至92億美元
    Stripe CEO科裡森  北京時間11月2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作為美國最具價值的金融科技(Fintech)創業公司,Stripe在新一輪融資中繼續擴大自身在估值上的領先優勢。  Stripe周五表示,公司即將完成新一輪1.5億美元融資,計入融資後的估值達到92億美元,幾乎是2015年7月融資時50億美元估值的兩倍。Stripe的估值已經超過了Social Finance、Betterment等其他美國金融科技創業公司。  相比之下,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和矽谷科技創業公司已難於維持他們的估值。
  • 麻省理工盧冠達的公司獲8000萬美元股權投資,專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創鑑匯/報導日前,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公司宣布與Ginkgo Bioworks公司達成開發合作,Synlogic公司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Synlogic公司成立於2014年,由知名華人學者,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Lu),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教授、合成生物學先驅James Collins共同創立。
  • 【專訪】創業 12 年,站酷想借 1.7 億張圖片撬動百億市場的視覺...
    2 月 24 日,站酷宣布獲得 1500 萬美元 B+輪戰略融資,投資方是全球領先的圖片交易網站、上市公司 Shutterstock。不過,梁耀明喝酒卻並不是因為融資。而提供版權內容授權交易的「站酷海洛」,成為全球領先的正版視覺內容供應商 Shutterstock 在中國區的獨家戰略合作夥伴,代理銷售 Shutterstock 上的正版圖片和視頻,一端手握 1.7 億張圖片,另一端是 600 萬精準的設計師消費者。
  • 貨拉拉5.15億美元E輪融資;猿輔導3億美元融資|創投周報
    近日完成由香投集團領投的12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後估值1.5億元。近日完成4.4億人民幣股權轉讓融資,投資方為迪安診斷。投後估值17.6億人民幣,佔比25%。 森億智能完成4億元D輪融資 森億智能2016年4月成立,總部位於上海,專注於提供醫療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 雪球宣布完成1.2億美元E輪融資 蘭馨亞洲獨家投資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2月5日上午消息,雪球聯合創始人兼CEO李楠對外宣布公司完成1.2億美元E輪融資。此次融資由蘭馨亞洲投資集團獨家投資,瑞銀擔任本輪交易的獨家財務顧問。針對本次融資,李楠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持續的業務升級和產研投入,始終圍繞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全面豐富且值得信賴的財富管理平臺的服務,實現雪球「連接人與資產,讓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的使命。同時,本輪融資也將繼續用於對優秀人才的招募。
  • AI創業黑幫:麻省理工走出的14張「中國面孔」
    對此,億歐盤點了來自這四所計算機領域頂尖院校(CMU、MIT、Stanford、UC Berkeley)的中國人工智慧創業校友代表,本文是該系列的其中一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MIT)的人工智慧創業校友集。本文僅盤點了部分來自麻省理工的AI創業校友,歡迎補充更多信息,詳細聯繫方式請見文末。
  • 蛋白降解領域再現超1億美元融資,一文看懂技術要點與研發現狀
    2020 年 6 月 16 日,致力於蛋白降解靶向療法的初創公司 C4 Therapeutics 宣布完成 1.7 億美元的融資,其中包括由 Cobro Venture 和 Perceptive Advisors 領投的 1.5 億美元 B 輪融資,以及 2000 萬美元債務融資。
  • 獲4億美元!這家軟銀投資的生物公司通過研究蛋白質運動開發新藥
    北京時間 7 月 17 日,Relay Therapeutics(NASDAQ: RLAY)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IPO 上市,並宣布首次公開發行 2000 萬股普通股,定價為 20 美元 / 每股,預計募資 4 億美元。開盤首日,公司股票漲超 75%,達到 35.05 美元 / 每股。
  • 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巢生實驗室(Nest.Bio)已落地北京
    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巢生實驗室(Nest.Bio)已落地北京 巢生 發表於 2020-11-20 15:42:19 據知情人士介紹,創建於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巢生實驗室
  • 解放軍總醫院學術講座:MIT著名華人科學家盧冠達教授,為你講述合成生物學如何助力智能細胞療法開發丨醫麥推薦會
    盧冠達博士(Timothy Lu),曾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35歲以下創新者」(圖片來源MIT)姓名Lu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專注於研究交叉技術和工程生物學如何影響藥物研發過程。他在計算機、電氣工程和合成生物學工程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目前正在創立一家新公司和一個基因編程平臺,修復我們基因中引發疾病的錯誤代碼。傳統生物技術的一些局限性——比如無法對失敗的小分子的中間過程進行大改變——有望通過合成生物學解決。
  • 八點一氪 | 找鋼網遞交IPO招股書;傳美團赴港融資目標超40億美元...
    (騰訊一線) 美團赴港IPO,知情人士:公司融資目標超40億美元 美團點評已申請赴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據三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該公司融資目標超過40億美元。但業內人士表示,由於該公司仍在虧損,並依靠燒錢的商業模式來推動業績增長,可能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知情人士說,該公司可能會在今年十月上市,但拒絕透露未公開信息。
  • 236億美元!「美版花唄」火了,IPO首日市值暴漲近100% _ 證券時報網
    有著「美版花唄」之稱的Affirm Holdings Inc在當地時間1月13日登陸納斯達克,以每股49美元的價格發行2460萬股A類普通股,發行價高於原定的每股41美元至44美元的指導區間。摩根史坦利、高盛和艾倫公司擔任其IPO的主要承銷商。
  • SpaceX新獲19億美元股權融資
    8月份拿到五角大樓一筆大單之後《航天新聞》8月18日報導,作為其今年以來第二次融資的一部分,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這個月又籌得了19億美元。根據8月18日報送給美國證交會的一份材料,約有75家投資者向位於加州霍桑的該運載廠家做了股權融資。報送材料稱,該公司還在出售另外1.65億美元的普通股,而這將讓本輪融資的最終數額達到20.7億美元。早前的報送材料顯示,在把2月份一輪融資的上限從2.5億美元提高到3.5億美元後,太空探索公司5月份又籌到了至少3.4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