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0萬美元!著名華人學者盧冠達教授攜「基因電路」,開發更智能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丨醫麥黑科技

2021-01-19 醫麥客

今天是2018年3月2日

農曆正月十五

醫麥客: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現在報名,即享參會特惠價

雙人送住宿,三人1500/位

(特價活動截止至2018年3月10日)

名額有限,機會不容錯過!


2018年3月2日/醫麥客 eMedClub/--在生物技術實驗室中,編排電路並不常見,尤其是開發癌症細胞療法的實驗室。但是在華人學者盧冠達(Tim Lu,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博士看來,生物學通路與電路在框架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去醫學院學習之前,他就已經取得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學位,跨界的經歷讓其對合成生物學有著極深的理解,他想要利用這種新興技術讓細胞療法變得更為智能。當然這裡所說的編排電路並不是傳統的用矽來製造電子電路,而是用DNA構建基因電路


盧冠達博士(Timothy Lu),曾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35歲以下創新者」(圖片來源MIT)

 


https://v.qq.com/x/page/s05637tjjkh.html

視頻來源 iBiology

盧冠達博士講述合成生物學


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設計出能夠檢測疾病嚴重程度並釋放特定劑量藥物的細胞,在實驗室花費了十多年時間開發這些「基因電路」後,2016年末,盧冠達博士和同樣來自MIT的合成生物學家Jim Collins(合成生物學先驅-盧冠達的導師)、Phillip Lee以及波士頓大學的Wilson Wong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Senti Biosciences的生物技術公司。


從左至右:Timothy Lu、Jim Collins、Phillip Lee以及Wilson Wong(圖片來源Senti)

 

近日,該公司宣布他們已經籌集了5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用於開發針對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細胞療法。

 

眾所周知,通過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使其能夠更好的對抗癌症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目前,這種技術已經成為了去年商業化的兩款CAR-T細胞產品(Novartis:Kymriah、Kite:Yescarta)的基礎,另外加上美國首款基因療法的批准(Spark:Luxturna),投資者已經開始將細胞和基因療法視為能夠與小分子和生物藥物相競爭的第三類藥物了。



推薦閱讀:

但不容忽視的是,這類突破性的療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仍然存在局限。包括:如果擴展到不同的疾病中,使其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如何在增加治療靶向性的同時降低脫靶事件;以及如何在提高治療精確度的同時限制毒副作用等。


而這一切,在盧博士看來,都能夠通過「基因電路」來解決:其可以設計為吸引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炎症細胞,然後釋放與炎症程度成比例的抗炎藥物,而不是給予人體阻斷全身炎症的藥物。盧博士表示:「如果我們要讓細胞療法和基因治療掀起下一個醫藥浪潮,這些功能將非常重要。」

 

合成生物學技術平臺(圖片來源 Senti)


舉例來說,兩種已經商業化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通過識別癌細胞表面上的單個蛋白質(稱為CD19)以靶向腫瘤,而正在開發中的多數CAR-T療法也多數針對單一蛋白質。但是,這些蛋白質通常不單單存在於癌細胞上,正常細胞上也有少量存在,因此造成了令人不安的毒性問題。

 

基因電路(圖片來源 Cell)


2017年11月,由盧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權威學術期刊《Cell》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其設計的「基因電路」能夠觸發T細胞發現並殺死小鼠癌細胞,而且同時能夠使健康細胞存活(Cell 2017,DOI:10.1016 / j.cell.2017.09.049)。


基於數字邏輯中「與門」的概念(只有當事件A和事件B同時發生時,才會啟動下一步)。該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整套病毒遞送的基因表達體系。這套體系裡的基因表達啟動子能與癌細胞特異蛋白相結合,並且只有兩種啟動子同時被激活後,整個基因表達體系才能運作。顯然,這對癌細胞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一旦處於激活狀態,整個體系就會產生具有免疫原性的細胞表面蛋白、細胞因子、趨化因子、以及檢查點抑制劑抗體共同圍堵癌細胞。


相比較於未處理組以及只表達表面抗原(STE)的對照組,基因電路(SCIP)有效減輕了小鼠腫瘤負擔(圖片來源 Cell)

 

在體外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電路」能有效地讓免疫系統發現並攻擊卵巢癌細胞,而且不會影響其他非致癌性的卵巢細胞。隨後,在接種有人類卵巢癌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這一「基因電路」同樣能在不傷及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殺死癌細胞,而且對於其他癌症也有應用價值。

 

最終,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Senti公司創建了一個只有在癌細胞中發現兩種蛋白質時,才能激活CAR-T細胞或類似的細胞療法的基因電路。

 

對此,盧博士表示,即使是簡單地增加複雜性,例如在觸發細胞活性之前識別兩種或三種抗原,也會產生非常大的臨床影響。」

 

雖然理論上,「基因電路」有著強大的應用潛力,但與電氣或機械系統的物理學相比,他們的基礎科學仍在研究中。而且電氣或機械系統是模塊化的,所以可以採用一個組件,將它與另一個組件組裝起來,並且它們可以很好地協作。不必擔心任何奇怪的相互影響,但是生物學並非如此。

 

另外,Senti並不是唯一一家致力於開發「基因電路」的公司。2013年,盧博士和Collins共同創立了另一家名為Synlogic的公司,該公司專注於益生箘基因改造。



關節炎藥物Humira的製造商AbbVie是Synlogic的大型製藥合作夥伴之一,其中Humira是一種阻斷炎症蛋白(腫瘤壞死因子TNF)的抗體。理論上,工程微生物可以持續釋放藥物如Humira這樣的藥物,以響應體內的TNF水平。

 

但相比較於微生物,人類細胞在尋找炎症的特定部位時可能更具優勢。值得注意的是,最近,Senti公司獲得了一項聯邦資助,用於開發允許人類細胞感應TNF等炎症信號,並在局部釋放抗TNF藥物的「基因電路」。

 

目前,Senti公司有20名員工。盧博士表示,A輪資金將幫助公司實現雙倍增長,並通過臨床前研究推動多個候選藥物。在此,我們也期待這家合成生物學新銳的創新平臺能夠推動下一代基因和細胞療法的治療潛力,在不久的將來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具臨床效益的治療方案。

 

參考出處:

https://www.sentibio.com/

https://cen.acs.org/articles/96/web/2018/02/Senti-launches-improve-cell-therapies-with-synthetic-gene-circuits.htm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7.09.049

http://news.mit.edu/2017/gene-circuit-switches-inside-cancer-cells-triggers-immune-attack-1019

https://www.synlogictx.com/

相關焦點

  • 盧冠達創辦的公司B輪融資1.05億美元,開發下一代細胞和基因療法
    Senti Bio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由Tim Lu(盧冠達)、Philip Lee、Jim Collins和Wilson Wong博士於2016年創立,在利用合成生物學設計「基因迴路」以改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該公司正在開發具有巨大治療價值的基因迴路和編程細胞,其使命是用更智能的藥物來戰勝複雜的疾病,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 解放軍總醫院學術講座:MIT著名華人科學家盧冠達教授,為你講述合成生物學如何助力智能細胞療法開發丨醫麥推薦會
    盧冠達博士(Timothy Lu),曾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35歲以下創新者」(圖片來源MIT)姓名現在,作為一個新上任的執行長,他的目的是讓這一切成為現實,這既推動了藥物開發更有效率的持續發展,有望駛入全新的快車道。"生物學的步伐正在加快,"Timothy Lu博士說: "像我這樣的人就是這一切的受益者。"不過,像Timothy Lu博士這樣的人並不多。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近年來,隨著可以對具體基因進行編輯的 CRISPR 技術出現,基因編輯的難度開始大幅降低,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和醫療學者開始鑽研,如何讓基因編輯更安全、更有效。基因剪輯的成果也因此越來越多。2017 年,是基因編輯療法集中爆發的一年。今年《自然》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就有兩個和基因編輯療法有關。
  • 融資超過1.4億美元,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歷程丨獨家專訪
    圖丨Synlogic 創始人盧冠達(圖片來自DT君駐臺灣編輯詹子嫻)實際上,談及合成生物學,有一位華人學者在此領域成就頗豐。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K. Lu)。2010 年,盧冠達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全球 35 位創新青年之一,當時他只有 28 歲。當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給出的評語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的商業化應用,是他最大的成就。」
  • 麻省理工盧冠達的公司獲8000萬美元股權投資,專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創鑑匯/報導日前,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公司宣布與Ginkgo Bioworks公司達成開發合作,Synlogic公司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根據協議Synlogic公司將使用Ginkgo Bioworks公司的細胞編程平臺技術,從數千種微生物菌株中尋得候選藥物,加速臨床開發。Synlogic總裁兼執行長Aoife Brennan女士表示:「此次合作建立在2017年與Ginkgo試點項目的成功上,Ginkgo已經建立起全球領先的技術,擁有大規模規劃和優化微生物菌株的能力,很高興我們達成合作協議。
  • ...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
    相比機械零件、電路元件等傳統工程學科,合成生物學擺弄的生物零件更複雜、更多變。研究者通過調控相關基因通路對細胞進行「編程」,讓它們像微型工廠或機器一樣,生產特定產品或完成特殊任務。圖丨Synlogic 創始人盧冠達(圖片來自DT君駐臺灣編輯詹子嫻)實際上,談及合成生物學,有一位華人學者在此領域成就頗豐。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K. Lu)。
  •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黃金組合」:合成生物學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平臺性技術丨獨家專訪James Collins &盧冠達
    並在日前反向收購股東公司 Mirna Therapeutics 、以 Synlogic 的名稱登陸納斯達克,9 月 1 日收盤價為每股 13.25 美元,截至 9 月 8 日,收盤價為每股 13.32 美元,目前市值約 3,969 萬美元。
  • 基因編輯療法再獲資本青睞,「博雅輯因」完成4.5億元B輪融資
    博雅輯因是36氪持續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是基因編輯領域的頭部企業,以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基礎,針對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並開發創新療法。 異體CAR-T療法是重要的研發方向,博雅輯因CEO魏東則在以往採訪中對36氪表示:「異體T細胞療法有望實現『即需即用』(off-the-shelf),以及有效的質量控制和更低的成本,在中國及其他地區都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關於本輪融資資金的用途,據悉將主要用於推進研發管線臨床轉化並進一步擴充團隊。
  • 利用合成生物學改造噬菌體,MIT盧冠達團隊開發創新抗感染療法
    麻省理工大學(MIT)盧冠達教授(Timothy Lu)的團隊致力於運用合成生物學方法(synthetic biology)對噬菌體(可感染細菌的一類病毒)來進行工程化改造,開發出可以迅捷對抗耐藥菌感染的全新療法。這一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
  • 利用新一代TILs療法治療實體瘤,「勁風生物」完成一千萬美元Pre-A...
    據悉,「勁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一千萬美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投資方主要為翰頤資本和弘勵創投,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勁風生物」技術平臺的升級、專利池的構建以及相關團隊建設。 「勁風生物」是一家腫瘤細胞治療產品研發商,致力於通過結合無創腫瘤檢測篩查在精準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發及應用、利用生物信息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深度挖掘腫瘤多組學數據,優化細胞治療策略,提高腫瘤治療有效性。該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貝勒醫學院遺傳系系主任Brendan Lee教授,目前Brendan Lee教授也在擔任「勁風生物」的科學顧問。
  • 一文看懂基因編輯和基因療法七大最新進展
    4、基因編輯新銳克睿基因獲1700萬美元A輪融資專注於開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平臺的公司——蘇州克睿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700萬美元A輪融資,用於公司技術平臺完善、生產研發中心建設和推進新藥項目IND申報,以及產品線的擴充。本輪由啟明創投領投,清松資本、盛鼎投資共同投資。
  • 瞄準千億美元級抗體藥市場,「仁源欣生」開發基因組人源化小鼠平臺
    動物模型特別是小鼠模型通常應用於生命科學的科研和藥物開發之中,具有廣泛的需求。36氪近日接觸的「仁源欣生」就專注於開發基因組人源化小鼠平臺,是一家基於全新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的高科技公司。與競品相比,該公司的核心優勢是專注於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的底層開發,這項技術能夠顯著減少基因組人源化動物模型產生的時間和成本,從而建立具有極高醫藥研發價值的動物模型平臺。目前,「仁源欣生」正在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
  • 創投日報|「明略科技」完成3億美元E輪融資,「豐行智圖」完成過億...
    (查看更多請點這裡)融資披露:明略科技完成3億美元E輪融資,淡馬錫、騰訊領投,快手跟投36氪獲悉,明略科技集團已完成3億美元E輪戰略融資,本輪投資由淡馬錫、騰訊領投,快手跟投。明略科技集團是國內知名的AI和大數據公司,成立於2006年。最早的業務為秒針系統,主要做網際網路廣告數據分析,後演變為線上智能營銷業務。
  • 華人學者盧冠達團隊用全基因組CRISPR敲除和CRISPRi篩選揭示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球新增920萬個結核病例,有170萬人死於結核病。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提出,爭取在2015年將全球結核病患者減少50%。但目前,全球結核病防治工作受到多種因素制約而進展緩慢,現有的抗生素仍不足以戰勝結核病。 近期,麻省理工大學(MIT)盧冠達教授(TimothyK.
  • 又一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被捕;官方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
    」 「7 月 8 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了該品種藥品通知件的信息。與撤回申請同時,我司已經於 4 月重新啟動 450mg 規格甘露特鈉膠囊的上市申請,計劃就該規格藥物單獨展開申報。」(來源:綠谷製藥官網) 2. 突發:又一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被捕!
  • 創投日報|「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歐卡智能」獲...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智能硬體融資披露:AR眼鏡在手訂單接近20萬臺,「Kura AR」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36氪獲悉,AR眼鏡品牌「Kura AR」近期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由雲天使基金領投,某光學廠商以及數個行業內個人投資者跟投。
  • 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傅利葉智能發布「拯救系」外骨骼機器...
    ,像皮膚一樣柔軟、透明可拉伸;傅利葉智能發布「拯救系」外骨骼機器人,比國外同類便宜3-5倍;可以自動播種、噴灑農藥,甚至自動除草的Farmbot機器人;本文總結了本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新智造」欄目報導過的新研究、新產品和新公司。
  • Encoded完成1.04億美元C輪融資 致力於開發精準基因療法
    今日,致力於開發精準基因療法的Encoded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該公司完成數額為1.04億美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獲得的資金將用於推動其治療Dravet症候群的主打項目和臨床前研發管線,並且開發治療其它嚴重遺傳病的創新療法。該公司的精準基因療法平臺,旨在通過調節內源基因的表達水平,開發具有更高細胞選擇性和效力的基因療法。
  • 免費祖源基因檢測培育市場「23魔方」蓄力打造國內最大基因資料庫
    億歐大健康數據顯示,市場預測未來五年內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來指數型高速增長。預計2019年消費者規模達到350萬以上,2022年消費者規模超過5500萬,即全部的核心潛在消費者和約90%的中圈潛在消費者將轉化為實際消費者。
  • 自體幹細胞基因療法!Aruvant胎兒血紅蛋白基因療法ARU-1801獲美國...
    2020年01月09日訊 /生物谷BIOON/ --Roivant Sciences旗下公司Aruvant Science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開發和商業化變革性療法,用於嚴重血液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