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學斌/魏來課題組合作揭示HPK1可成為T細胞免疫療法的靶點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以T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是癌症過繼免疫治療方案中有前景的新方法(Waldman et al., 2020)。雖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體(CARs)在血液惡性腫瘤中介導了有效的抗腫瘤應答。然而,在許多方面,CAR-T細胞和其他形式的過繼性T細胞轉移方案(ACT)仍處於早期階段。臨床試驗已經充分證實早期T細胞障礙是限制T細胞療法抗腫瘤功效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到在腫瘤微環境(TME)中調控T細胞功能障礙的關鍵信號通路,通過調控影響T細胞功能障礙的信號通路改善T細胞的功能,從而增強其抗腫瘤作用,是提高T細胞療法抗腫瘤療效的關鍵(Fraietta et al., 2018; Mann and Kaech, 2019)。

造血祖細胞激酶1(HPK1)是目前已知的對T細胞功能具有關鍵調控作用的激酶,然而,它是否可以調控T細胞的分化以及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現在並不清楚(Sawasdikosol et al., 2012)。在T細胞表面受體(TCR)被激活後,胞漿中的HPK1會募集到細胞膜表面,與不同的銜接蛋白結合,從而參與對不同信號通路及轉錄因子的調控(Boomer and Tan, 2005)。那麼,調控T細胞的衰竭的關鍵轉錄因子有哪些?HPK1是否調控這些轉錄因子的表達?HPK1是否通過調控T細胞衰竭影響了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效應?

2020年8月28日,清華大學廖學斌課題組與中山大學魏來課題組合作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1 (HPK1) Mediates T Cell Dysfunction and Is a Druggable Target for T Cell-Based Immunotherapies該工作證實了造血祖細胞激酶1可成為T細胞免疫療法的藥物熱門研發靶點,此類小分子在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

基於上述問題,本論文首先證明了HPK1的表達水平與病人腫瘤浸潤T細胞衰竭正相關性,以及HPK1表達與癌症患者較差生存率之間的負相關性。

接下來,通過對小鼠B16腫瘤浸潤的各種免疫細胞進行了分析研究,確定了T細胞為HPK1抗腫瘤功能的主要效應靶細胞,HPK1是調控腫瘤浸潤T細胞功能的關鍵激酶。通過對WT和MAP4K1KO腫瘤浸潤T細胞的轉錄和蛋白表達譜分析,發現Blimp1是 HPK1調控T細胞功能的靶基因,且HPK1通過NF-κB-Blimp1信號軸介導腫瘤浸潤T功能障礙(Th1無反應,活化誘導T細胞死亡(AICD)、衰竭)。

基於機制研究,本論文探索了基因編輯技術在CAR-T細胞療法的應用,尤其探討了HPK1對CAR-T細胞功能的調控,在CD19+,Her2+及BCMA+腫瘤模型中發現與WT或PD-1敲除的CAR-T細胞相比,HPK1敲除的CAR-T細胞具有更強的抗腫瘤效應:細胞耗竭程度降低、更低的毒性、更長的持續性、增加的浸潤性。

在確定了HPK1在調控T細胞抗腫瘤反應中的作用後,因為HPK1可以負向調控DC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因此通過發展針對HPK1的小分子抑制劑又可能調節不同的免疫群,有可能產生協同抗腫瘤效應。基於這些原因,本論文篩選和驗證了活性很高的HPK1小分子抑制劑及其相應的PROTACs,並發現HPK1激酶小分子抑制劑及靶向HPK1的PROTACs可通過提高小鼠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大大抑制腫瘤的生長。

本論文工作首先對HPK1調控T細胞衰竭及其相關機制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首次提出了HPK1通過NF-κB-Blimp1信號軸調控T細胞的功能,並研發篩選出了HPK1激酶小分子抑制劑及其相應的PROTACs,並闡明了HPK1是調控 CAR-T細胞療效的關鍵激酶,且利用Crispr/Cas9技術製備的CD19 HPK1KOCAR-T細胞已經開始用於臨床試驗(NCT04037566),這是全球第二個通過基因編輯提高T細胞功能的臨床探索(第一個是通過敲除T細胞的PD-1開展的臨床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0.08.001

相關焦點

  • 清華/中山大學合作,揭示細胞免疫療法的新靶點
    責編 | 兮以T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是癌症過繼免疫治療方案中有前景的新方法(Waldman et al., 2020)。雖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體(CARs)在血液惡性腫瘤中介導了有效的抗腫瘤應答。
  • 中國科學家揭示調節T細胞衰竭的關鍵激酶
    內源性或轉移的細胞毒性T細胞是抗腫瘤免疫的基本介質,持續的抗原暴露會使T細胞逐漸變成衰竭狀態。了解如何防止T細胞衰竭,從而擴展其功能是目前免疫腫瘤學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 原來T細胞會「衰老」 中國科學家揭示調節T細胞衰竭的關鍵激酶
    內源性或轉移的細胞毒性T細胞是抗腫瘤免疫的基本介質,持續的抗原暴露會使T細胞逐漸變成衰竭狀態。了解如何防止T細胞衰竭,從而擴展其功能是目前免疫腫瘤學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造血祖細胞激酶1(HPK1)是一種免疫抑制調節激酶,也是一種T細胞受體(TCR)的負調節因子,會破壞TCR信號複合體的穩定性。
  • 原來T細胞也會「衰老」,中國科學家揭示調節T細胞衰竭的關鍵激酶
    了解如何防止T細胞衰竭,從而擴展其功能是目前免疫腫瘤學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造血祖細胞激酶1(HPK1)是一種免疫抑制調節激酶,也是一種T細胞受體(TCR)的負調節因子,會破壞TCR信號複合體的穩定性。先前的研究表明,HPK1激酶可以抑制多種細胞的免疫功能,而滅活其結構域足以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效應。
  • 清華大學廖學斌教授:尋找免疫細胞的「偉哥」
    目前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找到一些新的靶點,然後設計一些新的化合物來幹擾或影響靶點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尤其是用小分子來影響免疫系統的相關研究,可能解決一些腫瘤免疫裡存在的問題。菠蘿:我知道你也在創業,是宇繁生物科學創始人。為什麼想到創辦這家公司?主要做什麼方向呢?
  • Nature:鑑別出新型T細胞免疫療法靶點 有望幫助開發抵禦癌症和自身...
    ,Foxp3是控制Treg細胞(調節性T細胞)發育和功能的關鍵轉錄因子之一,它的是Treg免疫生物學重要的進步,也為科學家們進一步了解Treg功能和作用機制打開了一扇「門」。,相反,Treg細胞的不穩定則會促進自身免疫或更多更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其主要特徵表現為主要轉錄因子Foxp3的缺失及促炎性特性的獲得;全面深入理解調節Foxp3因子的通路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更有效的Treg療法來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利用新型的功能性遺傳工具則能系統性地解析調節Foxp3表達的基因調節程序。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從T、B細胞到CAR-T療法 TNFR2有望成為下一個靶點嗎?
    這一巨大成就揭示了適應性免疫系統的組成原理,並促進了現代免疫學的誕生。 為了生存和抵抗病原體的入侵,所有有機體都進化出防禦機制。雖然淋巴細胞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循環,但是它們集中在淋巴器官中,如胸腺、骨髓、脾臟和淋巴結,以及腸道相關結構,如扁桃體、腺樣體、派爾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es)和闌尾。
  • 中科院巴斯德所黃忠團隊等開發新冠抗體雞尾酒療法
    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性抗體具有靶點明確、藥效顯著等優點,基於單克隆抗體組合的伊波拉病毒治療藥物已獲批上市。因此,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作為對抗新冠肺炎的潛在療法被寄予厚望。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黃忠研究組、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叢堯研究組、復旦大學醫學院謝幼華課題組、鄧強課題組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a two-MAb cocktail for treating SARS-CoV-2 infections 的研究論文。
  • 國內首創CAR-T CD276靶點的細胞療法或將成為實體瘤治療的新希望!
    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方法,在CD19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中取得了激動人心的結果,但這些靶點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2020年4月29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胡霽課題組、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論文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2020-05-21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祁海課題組供圖  近日,《自然》報導了第一條神經信號調控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解剖學通路。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完成。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 科學家揭示PD1封鎖治療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外周免疫特徵
    科學家揭示PD1封鎖治療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外周免疫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57:00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Margaret A. Shipp和X.
  • 細胞免疫療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目前,細胞免疫療法可分為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兩大類(圖表3)。CAR-T療法,作為最新一代的細胞免疫療法,近幾年在臨床上得到了概念確證,商業價值正在顯現。傳奇生物的LCAR-B38M在2019年12月被美國FDA 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之後,又在2020年8月成為中國首個被擬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審評工作程序的品種。目前,中國發起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已經超越美日歐成熟醫藥市場,居於全球首位(圖表6)。
  • 《細胞》:促進創新T細胞療法開發 哈佛大學團隊開創高通量T細胞...
    這篇論文描述了對T細胞的生理靶點進行迅速和無偏倚篩選(unbiased screen)的突破性技術。這一技術是TScan Therapeutics公司開發治療癌症和傳染病的創新T細胞受體(TCR)免疫療法的基石。
  • 新型CAR-t細胞療法在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早期治療中顯示良好的效果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針對癌症腫瘤的新型CAR t細胞療法,在患有神經母細胞瘤(一種罕見的兒童癌症)的兒童身上顯示出了良好的早期效果。
  • 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被發現
    是否存在髓系細胞檢查點可作為靶點用於治療癌症是很多團隊在研究的課題。  半分鐘讀全文華人科學家團隊發現c-Rel是誘導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MDSC)分化進而促進癌症發展的關鍵因子,可能成為新靶點。圖2:c-Rel抑制劑阻斷腫瘤生長和MDSC發育,且增強抗PD-1療效研究小組還利用人類細胞進行體外實驗,證實其開發的c-Rel抑制劑可在體外阻斷MDSCs的生長,表明這類療法可能對人類癌症有效。
  • 聯合PD-1/PD-L1療法 哪些靶點受到關注?
    2020年臨床試驗數目翻倍,組合療法成為臨床試驗主流截至2020年9月,總計約4400個臨床試驗在檢驗抗PD-1/PD-L1單克隆抗體,其中3674個臨床試驗處於活躍狀態。與2017年9月的統計相比,臨床試驗數目提高了3倍。
  • 年度盤點-國內細胞免疫療法企業大放異彩
    3、TCR-T與TIL在CAR-T和CAR-NK領域之外, TCR與TIL療法等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門,TCR-T療法是直接改造T細胞結合腫瘤抗原的「探頭」——TCR,加強了T細胞針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識別過程,而且提高了T淋巴細胞對於腫瘤細胞的親和力,使得原來無腫瘤識別能力的T細胞能夠有效地識別並殺傷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