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團隊關於DNAM-1與配體CD155互作機制的研究成果。

    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而機體的免疫系統則是維持機體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在免疫系統中,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 NK)細胞是一類由造血幹細胞發育分化而來的淋巴細胞亞群,是天然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生力軍。它能夠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直接介導靶細胞的壞死和凋亡,同時也通過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調節T、B淋巴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功能,最終達到免疫監視和免疫穩態的目的。

  NK細胞的功能受細胞表面「陰」、「陽」兩類受體分子的協調控制。配對的抑制型受體和激活型受體能夠識別相同的MHC-I類分子。由於抑制型受體與配體的親和力較高,NK細胞通常處於抑制狀態。病毒感染等刺激信號會導致激活型受體過表達,競爭性結合配體,激活NK細胞,使其「殺死」進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或清除體內不斷出現的自身病變細胞。

  近年來,一類新發現的配對的NK細胞受體家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這就是由抑制型受體TIGIT、CD96和激活型受體DNAM-1(CD226)組成的TIGIT-CD226-CD96受體家族。該受體家族分子通過特異性地識別相同配體——nectin/Necl家族分子CD155(Necl-5),調控NK細胞功能。TIGIT更是作為一種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靶點細胞治療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當中。DNAM-1是該家族中唯一的激活型受體分子。因此,對DNAM-1與其配體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NK細胞的作用機制,而且對以DNAM-1為靶點的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高福團隊解析了人DNAM-1和小鼠DNAM-1分子的胞外段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通常而言,具有多個Ig樣結構域的蛋白,其Ig樣結構域間通常形成一種「頭尾相接」的串聯方式(見CD155分子)。這種「念珠」樣的排列導致相鄰兩個Ig結構域之間具有一定的柔性,便於其通過構象調整而結合受體/配體分子。研究人員發現,由兩個V型免疫球蛋白(IgV)結構域構成的DNAM-1分子,其兩個IgV結構域呈現獨特的「肩並肩」的並排排列模式。這種特殊的串聯方式使得兩個結構域的β片層(β-sheet)通過氫鍵網絡連接成一個「剛性」的整體,從而產生了一種「超級免疫球蛋白 (super-Ig)」結構域。類似的排列模式僅見於文昌魚的免疫類似分子VCBP3(variable-region containing chitin-binding protein 3)的結構中。研究人員推測,這種Ig結構域之間「肩並肩」的剛性排列可能會對其功能產生一定影響,而這種特殊的排列模式對於理解免疫球蛋白這類古老的免疫分子的進化規律提供了新的線索。

   研究團隊還系統地研究了DNAM-1分子與其配體CD155分子的結合機制。通過對DNAM-1/CD155複合物結構的解析,他們發現DNAM-1主要由遠膜端的IgV(CD226-D1)結構域與CD155分子的遠膜端的IgV(CD155-D1)結構域通過「雙鎖鑰(double-lock-and-key)」的結合模式進行結合。而後,通過對DNAM-1不同結構域截短體蛋白及突變體蛋白與CD155結合能力的檢測,他們發現DNAM-1近膜端IgV(CD226-D2)結構域不僅在維持CD226分子的整體構象穩定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更直接參與了與CD155分子的互作。這種特殊的結合模式在TIGIT-CD226-CD96家族分子與配體的結合中前所未見。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激活型受體DNAM-1與配對的抑制型受體TIGIT對於配體CD155的結合能力處於同一水平。這個結果提示,TIGIT-CD226-CD96家族對於NK細胞功能的調控可能不同於以往所知的「抑制信號優先」的調控模式。

  綜上所述,文章對DNAM-1與其配體的作用模式的闡明,對於理解TIGIT-CD226-CD96家族受體分子與配體的作用機制以及NK細胞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對於開發以DNAM-1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抗體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研究團隊在T細胞及NK細胞關鍵受體/配體作用機制及腫瘤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作用機制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在nectin/Necl家族分子與病毒表面抗原及免疫相關受體分子互作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Biology、PLoS Pathogens、Structure、Journal of Immunology 和Journal of Virology 等雜誌上,為理解這類分子在免疫調控及病原入侵方面的作用機制及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基礎。

  北京生科院博士後王寒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福和微生物所副研究員譚曙光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圖:DNAM-1/CD226與配體CD155分子互作對NK細胞的活化具有重要作用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團隊關於DNAM-1與配體CD155互作機制的研究成果。
    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而機體的免疫系統則是維持機體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在免疫系統中,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 NK)細胞是一類由造血幹細胞發育分化而來的淋巴細胞亞群,是天然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生力軍。它能夠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直接介導靶細胞的壞死和凋亡,同時也通過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調節T、B淋巴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功能,最終達到免疫監視和免疫穩態的目的。
  NK細胞的功能受細胞表面「陰」、「陽」兩類受體分子的協調控制。配對的抑制型受體和激活型受體能夠識別相同的MHC-I類分子。由於抑制型受體與配體的親和力較高,NK細胞通常處於抑制狀態。病毒感染等刺激信號會導致激活型受體過表達,競爭性結合配體,激活NK細胞,使其「殺死」進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或清除體內不斷出現的自身病變細胞。
  近年來,一類新發現的配對的NK細胞受體家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這就是由抑制型受體TIGIT、CD96和激活型受體DNAM-1(CD226)組成的TIGIT-CD226-CD96受體家族。該受體家族分子通過特異性地識別相同配體——nectin/Necl家族分子CD155(Necl-5),調控NK細胞功能。TIGIT更是作為一種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靶點細胞治療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當中。DNAM-1是該家族中唯一的激活型受體分子。因此,對DNAM-1與其配體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NK細胞的作用機制,而且對以DNAM-1為靶點的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高福團隊解析了人DNAM-1和小鼠DNAM-1分子的胞外段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通常而言,具有多個Ig樣結構域的蛋白,其Ig樣結構域間通常形成一種「頭尾相接」的串聯方式(見CD155分子)。這種「念珠」樣的排列導致相鄰兩個Ig結構域之間具有一定的柔性,便於其通過構象調整而結合受體/配體分子。研究人員發現,由兩個V型免疫球蛋白(IgV)結構域構成的DNAM-1分子,其兩個IgV結構域呈現獨特的「肩並肩」的並排排列模式。這種特殊的串聯方式使得兩個結構域的β片層(β-sheet)通過氫鍵網絡連接成一個「剛性」的整體,從而產生了一種「超級免疫球蛋白 (super-Ig)」結構域。類似的排列模式僅見於文昌魚的免疫類似分子VCBP3(variable-region containing chitin-binding protein 3)的結構中。研究人員推測,這種Ig結構域之間「肩並肩」的剛性排列可能會對其功能產生一定影響,而這種特殊的排列模式對於理解免疫球蛋白這類古老的免疫分子的進化規律提供了新的線索。
   研究團隊還系統地研究了DNAM-1分子與其配體CD155分子的結合機制。通過對DNAM-1/CD155複合物結構的解析,他們發現DNAM-1主要由遠膜端的IgV(CD226-D1)結構域與CD155分子的遠膜端的IgV(CD155-D1)結構域通過「雙鎖鑰(double-lock-and-key)」的結合模式進行結合。而後,通過對DNAM-1不同結構域截短體蛋白及突變體蛋白與CD155結合能力的檢測,他們發現DNAM-1近膜端IgV(CD226-D2)結構域不僅在維持CD226分子的整體構象穩定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更直接參與了與CD155分子的互作。這種特殊的結合模式在TIGIT-CD226-CD96家族分子與配體的結合中前所未見。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激活型受體DNAM-1與配對的抑制型受體TIGIT對於配體CD155的結合能力處於同一水平。這個結果提示,TIGIT-CD226-CD96家族對於NK細胞功能的調控可能不同於以往所知的「抑制信號優先」的調控模式。
  綜上所述,文章對DNAM-1與其配體的作用模式的闡明,對於理解TIGIT-CD226-CD96家族受體分子與配體的作用機制以及NK細胞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對於開發以DNAM-1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抗體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研究團隊在T細胞及NK細胞關鍵受體/配體作用機制及腫瘤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作用機制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在nectin/Necl家族分子與病毒表面抗原及免疫相關受體分子互作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Biology、PLoS Pathogens、Structure、Journal of Immunology 和Journal of Virology 等雜誌上,為理解這類分子在免疫調控及病原入侵方面的作用機制及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基礎。
  北京生科院博士後王寒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福和微生物所副研究員譚曙光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圖:DNAM-1/CD226與配體CD155分子互作對NK細胞的活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一個健康的個體體內的免疫細胞足以消滅體內不斷出現的病變細胞,其中就包括一些可能會發生癌變的細胞。T細胞是機體所有抗腫瘤免疫體系的主力軍,T細胞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陰」「陽」兩類分子的調節,也就是抑制型和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平衡分子。通過抗體來阻斷這些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受體-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解除對T細胞的抑制,使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恢復其腫瘤殺傷能力,進而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4-1BB(CD137)是T細胞表面一種重要的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屬於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家族分子(TNFR),含有4-1BB信號的嵌合抗原工程化T細胞(CAR-T)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靶點細胞治療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當中。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對4-1BB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結合機制的分析發現,4-1BB的配體(4-1BBL)與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 結合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基 因及通路被證實與基底細胞癌的發病機制有關,本 人擬對目前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狀況進行簡 要概述。激酶 MST1/2 和 LATS1/2 是哺乳動物 Hippo 信號通路傳 導的核心組分。MST1/2 磷酸化並激活 LATS1/2 激 酶,阻止 YAP1 及其家族成員 TA( 具有 PDZ 結合基 序的轉錄共激活因子) 易位到細胞核中。非受體酪 氨酸磷酸酶14( PTPN14) 通過直接作用或細胞質的 隔離來負調節 YAP 致癌功能[14]。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BDNF結合誘導TrkB形成二聚體並發生自體磷酸化,其磷酸化位點將募集下遊效應因子,從而激活下遊信號通路。BDNF-TrkB信號複合體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神經元細胞,繼而形成運輸囊泡並繼續調控多條信號通路。藉助於PC12培養細胞系中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初步闡明了主要作用於外周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營養因子NGF及其受體TrkA的囊泡運輸調控信號轉導的機制。
  • 單細胞測序-配體受體互作分析原來可以這麼簡單又高大上!
    配體和受體相互作用的差異至少在三種方面具有生物學意義:在一組細胞中獨特地存在;各個cluster間配體或受體的互作差異;參與組間配體和受體相互作用的細胞網絡的差異。我們提供了評估每種潛在生物學差異的方法,並提供了具體示例。
  • TP53在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中的臨床意義與相關研究進展
    不同亞型的分子機制不同,臨床特徵及預後情況等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2016年版WHO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引入了髓母細胞瘤的分子分型,根據分子分型進行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已成為熱點。TP53是一個重要的抑癌基因,位於17p13.1,其編碼蛋白P53在很多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因此,從分子層面解析GPBAR如何識別不同膽汁酸並偏向性激活下遊通路的機制,對GPBAR生理功能的理解及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該研究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同時還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遊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寡聚的CRYs蛋白可以與下遊的轉錄因子(CIBs、PIFs、IAAs等)或生長調控因子(COP1/SPA1等)互作,從而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NK細胞缺乏基因重排抗原受體,但仍能識別和直接裂解異常細胞,無需事先致敏。這是通過在NK細胞表面表達的一組成熟而獨特的受體來實現的,這些受體通過與被感染和惡變的細胞上的配體相互作用而激活。雖然配體仍未完全表徵,但NK細胞受體的分類依據其作用:激活、抑制和混合功能。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NK細胞表面的激活或抑制型受體NK細胞表面激活型的受體包括:自然細胞毒性引發受體(NCRs)、SLAM家族受體、c型凝集素、CD16(FcγRIII)。例如CD16並不識別細胞表達的配體,而是識別細胞結合的IgG抗體的Fc部分,而且單獨通過CD16就足夠引發強大的激活信號且克服大部分抑制信號,引發NK細胞-抗體介導的ADCC。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KIRs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是識別經典人類白細胞抗原A、B和C(HLA-Ia類)的I型跨膜分子。LIRs又稱ILTs(免疫球蛋白樣轉錄物),形成第二組受體,除了HLA Ia類外,主要識別非經典HLA-G(Ib類)分子。LIRs與KIRs屬於同一個Ig超家族。NKG2A是NKG2族的一個成員,包括A、B、C、D、E、F和H,與CD94二聚形成NKG2A/CD94受體。
  • Development Cell:廈門大學張曉坤發現定位在中心體的RXRα促進PLK1激活和有絲分裂進程
    胞質分裂時子細胞之間形成細胞間橋 (intercellulαr bridge)結構,有研究表明,許多參與調控或執行分裂功能的蛋白定位在該結構上發揮功能,以完成胞質分裂過程,但具體的分裂及其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多種腫瘤細胞中RXRα在有絲分裂期被過度磷酸化,因此推測磷酸化的RXRα是通過本實驗室新發現的途徑起作用以促進腫瘤細胞增殖。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在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第一項研究中,該團隊繼續對HRTV與I型和III型幹擾素下遊信號分子的相互作用開展了功能和機制分析,發現HRTV一方面可利用NSs介導分子空間位阻阻斷轉錄因子STAT2的磷酸化激活和入核,另一方面可能通過劫持宿主免疫反應的負反饋調節機制,誘導另一個轉錄因子STAT1去磷酸化,從而高效破壞I型和III型幹擾素下遊信號過程,阻斷幹擾素誘導的抗病毒基因表達。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因此,ECTV不僅是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跨種感染與傳播研究的良好替代模型,也是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研究的良好模型。該研究基於基因晶片轉錄組學分析發現,鼠痘病毒感染小鼠後cGAS-STING信號通路及相關分子出現了顯著性的上調表達。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