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

2020-12-03 瀟湘名醫

本文轉載自:科技日報

作 者:王 春

春困夏乏秋打盹,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狀態中度過。當困意襲來,假如你還不能放下手頭的工作,需要強打精神,此時人體睡眠穩態調節系統就會發揮作用。那麼如何通過調節睡眠穩態系統讓人在清醒與睡眠之間自由切換呢?科學家們在大腦的基底前腦區裡找到了讓人產生困意的「瞌睡蟲」。

9月4日凌晨2點,《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參與睡眠穩態因子腺苷的動態調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穀氨酸能神經元,治療睡眠障礙的潛在靶點

根據前人研究發現,一種名為「腺苷」的化合物在人體困意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睡眠穩態調節過程中,腺苷在清醒狀態下的積累導致了「困意」的產生。因此阻斷腺苷的作用就可以讓人擺脫睏倦。咖啡提神醒腦的原理就是如此。據了解,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可以通過阻斷腺苷與其受體的結合而達到促進清醒的效果。但是咖啡提神的功效只能維持6個小時,咖啡喝多了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在針對睡眠神經活動研究中,基底前腦被認為是腺苷參與睡眠穩態調控的重要腦區,該區域的局部神經環路參與到睡眠覺醒的調控中。但是神經元活動調控腺苷釋放的機制尚屬科學盲區。基底前腦不同類型神經元活動如何控制腺苷釋放?這就是徐敏研究組需要回答的科學問題。

「睡眠行為最核心的特徵就是睡眠穩態調控: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睡眠壓力逐漸增加,並最終導致了我們的睡眠;而睡眠也就是睡眠壓力被逐漸清除的過程。我們的研究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睡眠的穩態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徐敏表示。

「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是調控睡眠壓力的一個關鍵節點,有可能成為治療睡眠障礙的一個潛在靶點。」徐敏介紹說,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在促進機體清醒的同時,可以通過刺激腺苷的釋放而引起睡眠壓力的增加,導致覺醒到睡眠的轉換。特異的損毀這些神經元可以顯著降低腺苷的積累,並導致小鼠清醒時間的大幅度增長。

尋求「人體為什麼需要睡眠」的終極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實驗檢測工具的創新對此次研究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小鼠試驗過程中,需要在睡眠覺醒周期中對基底前腦區胞外腺苷濃度高時空解析度的檢測。然而,小鼠的快速眼動睡眠時長較短,傳統的微透析方法無法對快速眼動睡眠時期的腺苷濃度進行精確測量。李毓龍研究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該探針可以將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轉化為探針螢光強度的快速變化。

「傳統的檢測方法可能10分鐘抽樣一次,而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可以1秒中抽樣10次。」得益於該探針的高時間解析度,徐敏研究組首次發現,腺苷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期也存在很高的濃度,並且高於清醒和非快速眼動睡眠狀態。不僅如此,研究者觀察到,腺苷濃度在睡眠時相轉變時存在快速的變化,提示其與神經元的活動密切相關。

為了進一步探究腺苷濃度增加與神經元活動的關係,徐敏研究組探究了基底前腦區兩類神經元: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和穀氨酸能神經元與腺苷濃度變化的相關性和因果性。

結果表明這兩類神經元的鈣活動與胞外腺苷濃度高度相關,並且神經活動總是提前於腺苷釋放。光遺傳激活這兩類神經元能引起胞外腺苷濃度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激活是腺苷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進一步,研究人員特異性損毀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結果表明,胞外腺苷濃度的增加顯著低於對照組小鼠。以上試驗表明,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參與調控胞外腺苷積累過程。

前人的研究表明,基底前腦區腺苷積累受損會導致睡眠穩態調節異常,基於以上實驗結果,徐敏研究組猜測,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的缺失可能會影響睡眠穩態。結果表明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缺失的小鼠睡眠壓力顯著降低(清醒時長顯著增加),並且睡眠穩態也發生了改變——睡眠剝奪後睡眠時長的增加顯著低於對照組小鼠,並且睡眠壓力的清除速率顯著快於對照組小鼠。實驗表明,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的積累起到了重要調控作用。

睡眠研究是基礎科研的前沿領域,人體睡眠調控的神經機制也非常複雜。《科學》雜誌曾將「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列為125個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徐敏研究組的研究還在繼續。「我們計劃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上述調控機制的普適性。這將有助於最終揭開『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這一睡眠領域終極問題的答案。」徐敏表示。

多圖組合:圖註:腺苷快速釋放和睡眠穩態的神經調控。(A)使用GCaMP和GRABAdo同時記錄神經活動和腺苷釋放,揭示了睡眠-覺醒周期中小鼠基底前腦區神經活動依賴的快速腺苷釋放。(B)光遺傳學激活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引起細胞外腺苷的大幅度增加。(C)特異損傷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可降低胞外腺苷水平,並明顯增加小鼠的清醒時間。(圖/徐敏研究組供圖)

【來源:成都科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我國科學家找到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
    科學家們在大腦的基底前腦區裡找到了讓人產生困意的「瞌睡蟲」。  9月4日凌晨2點,《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參與睡眠穩態因子腺苷的動態調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 衝擊國家實驗室,9省份大比拼;這個行業中,全球逾10萬工人感染;科學家找到了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
    目前,我國共有20個已建、試點和在籌國家實驗室。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科學家們在大腦的基底前腦區裡找到了讓人產生困意的「瞌睡蟲」。9月4日,《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參與睡眠穩態因子腺苷的動態調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 孫悟空的兩種瞌睡蟲法力有什麼不同
    瞌睡蟲是什麼?是一種爬在臉上就能讓你熟睡過去的蟲子,跟現實生活中的麻醉劑差不多。不過瞌睡蟲肯定沒有麻醉劑毒副作用大,它對大腦沒有影響,用的時候也不用考慮劑量的多少,只要有這種東西就行。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在跟敵人的作戰中,曾多次運用到瞌睡蟲。
  • 圖書館裡納涼的瞌睡蟲,該醒醒了
    幾排沙發上橫七豎八躺著一群瞌睡蟲,圖書館內的部分區域特別擺放有長沙發的館區,有人獨自佔據一整張沙發,脫了鞋子躺倒呼呼大睡,很是「愜意」。當然,閱覽區的情況還是比好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少部分休息區以及音樂分館。雖然只是個別現象,音樂分館不放映時本身也有供讀者休息的功能。
  • 奧特曼中的搞笑怪獸,一個是瞌睡蟲,一個是「煙筒」
    其中一個是瞌睡蟲,另一個是「煙筒」,接下來就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看一看這些搞笑的怪獸吧。贊德利亞斯,想必他的搞笑事件應該已經傳遍了奧特曼圈吧,第一次在奧特曼系列中出現時,是因為跟父母產生了口角,然後便來到了地球,愛迪奧特曼安慰他,他的幼小心靈終於被撫慰了,最終選擇了跟父母回去。
  • 孫大聖慣用的瞌睡蟲是否真實存在?
    那這個瞌睡蟲這詞兒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這種蟲子是真實存在的嗎?最早的時候兒瞌睡蟲三個字兒,按照《西遊記》裡面設定,瞌睡蟲應該是一種寄生蟲,不過這種蟲子不咬人,它就是寄生,而且還能被馴化。
  • 瞌睡蟲警察局長:貧窮是件令人悲傷的事情
    不管是《紅鬍子診療譚》、《三郎》,還是《瞌睡蟲警察局長》,所貫穿的主題都是將日本戰後普通階層人民的悲歡離合書寫紙上,探尋普遍意義的人與生活的意義。尤其是《瞌睡蟲警察局長》,人性的高尚光輝也如陽光一般灑落在整部小說中,讀來令人嘆息落淚又欣慰。一、十個案件——底層之命運、溫情之發聲在作品《瞌睡蟲警察局長》中,圍繞主人公五道三省,一共發生了十個案件。
  • 孫悟空的超級法寶「瞌睡蟲」的使用「歷史記錄」
    所以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猴子還需輔之以智慧的手段,「瞌睡蟲」就是悟空用智慧手段達成目標的一種體現。孫悟空是使用「瞌睡蟲」這種「武器」最嫻熟的猴子(好像還沒有別人神仙或者妖怪用過「瞌睡蟲」)。如果金魚我沒記錯的話,在西遊記中悟空一共使用「瞌睡蟲」這種法寶6次。大鬧天宮前一次,大鬧天宮後5次。
  • 孫悟空到底有多少只瞌睡蟲?
    西天路上,孫悟空總共使用了四次瞌睡蟲。第一次五莊觀用來對付兩個童子。第二次朱紫國用來對付春嬌。第三次滅法國對付國王。第四次隱霧山對付一幫小妖怪。小蟲子幹大事,瞌睡蟲幫了取經團隊很多忙。但是孫悟空到底有多少瞌睡蟲呢?
  • 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蜈蚣毒的解藥——瑞替加濱
    圖表: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蜈蚣毒的解藥——瑞替加濱 新華社發大巢製圖  新華社昆明1月24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日前揭開了蜈蚣在30秒內捕殺獵物的分子機制之謎,並基於此發現臨床藥物「瑞替加濱」對消除由蜈蚣叮咬產生的嚴重臨床症狀有良好效果。
  • 科學家找到大腦負責意識的關鍵區域
    哈佛醫學院和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在幾十年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大腦中負責意識的關鍵區域。神經學認為意識(consciousness)由兩部分組成:知覺(awareness)和喚起(arousal)。之前的研究認為腦幹負責喚起。負責知覺的腦部區域比較難找,但大概藏在負責較高級功能的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
  • 孫悟空的瞌睡蟲,竟從增長天王手中賭贏的,這和毫毛變化的有何不同?
    即變做幾個瞌睡蟲,奔在眾人臉上。頃刻間,那夥仙工便手軟頭低,閉眉合眼,直接昏睡過去。這是孫悟空第一次用毫毛變化瞌睡蟲,而且輕鬆得手,把那些百味八珍,佳餚異品,痛飲了一番。為了騙取觀音菩薩坐騎賽太歲的紫金鈴,孫悟空也同樣用過毫毛變瞌睡蟲的把戲。只見他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就變作一個瞌睡蟲,輕輕的放在了一個侍女春嬌的臉上。
  • 藏在手指長度裡的秘密
    藏在手指長度裡的秘密 2018-11-09 02:57:00 2018年11月09日 02:57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藏在手指長度裡的秘密
  • 欺詐之地:怎麼獲得瞌睡蟲的方法介紹
    欺詐之地裡為玩家提供了很多不錯的道具,其中瞌睡蟲這個優質道具是很多玩家想要獲得的。但是可能有些小夥伴還不是太清楚怎樣才能獲得瞌睡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怎麼獲得瞌睡蟲這個道具,需要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可能有些小夥伴還不太了解瞌睡蟲這個道具有什麼用,所以在介紹獲取方法之前,小編就來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道具的作用。
  • 孫悟空的瞌睡蟲是哪來的?為何沒在八卦爐中被燒死?
    今天六石說一種西遊世界裡活得最久的動物,記住,它們是動物,而不是妖怪。這種動物因為孫悟空而活了超過了500年,它們是孫悟空腰帶裡的瞌睡蟲。在孫悟空腰帶裡的時候是微生物,被孫悟空拿來用的時候成了昆蟲,動物。
  • 孫悟空的瞌睡蟲是怎麼來的?他平時放在哪裡?
    但他有一樣寶貝,相信人人都喜歡,那就是瞌睡蟲。可是,很多人不清楚,這瞌睡蟲究竟從哪裡來的,是他自己培養的?山裡抓來的?菩提老祖傳授的?這蟲兒比不得金箍棒,只要放在耳朵裡,它就一會不動。而蟲是活的,它要吃東西,還要拉糞便,還要到處爬。如果收藏不便,爬到自己要害處,不是先把自己弄瞌睡了嗎?二我們還是先來看原著。
  • 科學家找到大腦中控制思維徘徊的區域
    科學家找到大腦中控制思維徘徊的區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3日 10:01 來源: ??科學家們一直在探求人在思維徘徊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但是製造最近,人們對於能夠這種使我們作白日夢的神經機理仍了解得很少。??但是在1月18日的《Science》上,一組來自英國阿伯丁大學和美國Dartmout大學、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發表文章,聲稱發現了人腦中支持人作白日夢的一些區域。??在研究中,科學家們對一些在進行簡單的記憶問題的志願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
  • 男子身體長「瞌睡蟲」開車睡著致追尾
    日前,家住廣州市海珠區革新路、多年來備受「瞌睡蟲」折磨的張礦森(化名)住進了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因為瞌睡而出車禍。他曾有一次開著摩託車就睡著了……  專家介紹,像張礦森這類人的身體裡都住著一個「瞌睡蟲」。這個「瞌睡蟲」就是一種叫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病,其典型症狀晚上不規則打鼾,白天極度嗜睡。因為「極度嗜睡」,他們在生活中險情迭出。
  • 科學家體內藏著什麼秘密?愛因斯坦大腦被盜,愛迪生卻被取走這個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斷發展,而在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地出現了很多為人類世界做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們。面對這些科學家,我們本應深深銘記著他們,敬仰著他們的,但是,卻有人對這些科學家「大不敬」。
  • 打走瞌睡蟲的休閒方式,你一定會愛上的
    倒立式是辦公室必備的提神醒腦專用技能,當你感到睏倦的時候,只要練習短短的一分鐘,它就能幫你趕跑瞌睡蟲,讓你精力充沛。練習的時候,手肘形成一個三角,保護住頭部以防受傷,雙腿用力向上一抬,雙腳抵住牆壁就可以了。倒立式還能提高人的智力,是從事高強度用腦工作者們必備的體式。輪式的美讓人無法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