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話說,哎呀,好像瞌睡蟲兒上頭了,我怎麼就睡不醒啊,要不就我怎麼那麼犯困呢?那這個瞌睡蟲這詞兒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這種蟲子是真實存在的嗎?最早的時候兒瞌睡蟲三個字兒,按照《西遊記》裡面設定,瞌睡蟲應該是一種寄生蟲,不過這種蟲子不咬人,它就是寄生,而且還能被馴化。
孫悟空在偷吃人參果那會兒,為了不讓清風明月兩個小仙童發現他的蹤跡,孫悟空自帶有瞌睡蟲。孫悟空在東天門與增長天王猜枚贏得了瞌睡蟲。但是在《西遊記》第77回過獅駝嶺的時候,孫悟空又說在北天門與護國天王猜枚耍子贏得他的瞌睡蟲。
怎麼一會兒是東天門和增長天王那兒贏的,這一會兒又變成北天門跟護國天王贏得了,這到底算誰的呢?
在唐朝真的有護國天王,唐初畫家尉遲乙僧還有畫像呢。
這說明瞌睡蟲至少在唐朝就出現了。書中孫悟空是從神仙手裡贏過來的,說明瞌睡蟲是神仙自個兒養著玩兒的,要不怎麼能從他們手裡贏了呢!瞌睡蟲兒彈在別人身上會亂爬,但是在孫悟空身上或者是天王身上卻沒事,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這個瞌睡蟲咬主人。瞌睡蟲還可以頻繁使用,那也應該早早就用完了?為什麼孫悟空就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瞌睡蟲分雌雄,它是可以交配繁殖的,在《西遊記》77回裡,孫悟空往腰間摸摸還有兩個瞌睡蟲做種兒,這說明瞌睡蟲兒肯定有性繁殖的。但是孫悟空的厲害之處在於能用自己的猴毛變成瞌睡蟲兒。後來在取經路上,孫悟空多次故技重施。
瞌睡蟲也是根據人的體質來調節用量的,比如《石頭國》的時候,就有一個大火叉睡不穩,還揉頭搓臉的,孫悟空就彈了一床瞌睡蟲泡到他臉上,再也不翻身了。體重過重就得加量。
到底有沒有瞌睡蟲呢?它又是一種什麼東西?
還真有,曾經有一個新聞說,在非洲務工的一個中國人在戶外被昆蟲給叮咬了,回國之後就出現了頭疼皮疹,反覆發熱等等症狀,他就跑到一個叫華山醫院的地兒去看病,就在這醫生簡單詢問病史大概20多分鐘,他居然就睡過去十多次,醫生取這患者的骨髓在顯微鏡下鑑定,查出導致患者感染的真兇是叫做布氏錐形蟲。
錐形蟲盛產在非洲,它有兩個分支,一個叫做甘比亞錐形蟲,還有一個叫羅得西亞星蟲。這兩種都有瞌睡蟲的共同效應,就是讓人昏睡不醒。當然還伴隨有其他各種症狀,但這兩種分支瞌睡蟲用藥卻是截然不同的,那怎麼辦呢?
後來這個事情驚動了各方人群,通過各方的努力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進治療藥物,從這個患者進入重症監護室,到感染確診,再到這個藥物調用成功,這所有的時間加在一塊兒非常快,僅僅花費了72小時。
當時這場跨國救治驚心動魄。相信大家對這病原微生物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不管是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這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都能夠導致人類患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條件也在不斷的進步,揪出這種哪怕神話裡傳說的瞌睡蟲這樣的病原體,也能幫助我們的臨床醫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