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請睜眼 科學家破解小鼠暗覺醒機制|螢光|蛋白|神經元|多巴胺|...

2020-12-03 網易科技

作者:李晨陽

「太陽曬屁股了,孩子該起床了!」——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睡得好好的,突然窗簾打開,一道明光破窗而入,瞬間人就清醒了一大半。

人類或許很難想像,小老鼠這樣的夜行動物們在白天呼呼大睡時,如果環境突然暗下來,它們也會在幾分鐘內迅速甦醒。

是什麼機制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和覺醒?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黃志力和教授曲衛敏的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些問題的探究。1月31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該研究團隊博士生張澤和劉雯櫻等為論文第一作者。

小鼠是怎麼被「暗」醒的?

和人一樣,小鼠的感光器官是視網膜。研究人員向小鼠眼睛注射了一種能編碼光敏感通道蛋白以及紅色螢光蛋白的病毒。這些小鼠不是一般小鼠,它們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攜帶著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即「螢光鼠」。

通過觀察病毒攜帶螢光蛋白基因的表達,科學家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注射區域的神經元在體內的投射情況,這種方法叫做「示蹤」。

通過示蹤,研究人員證實位於上丘(大腦一處結構)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以接收來自視網膜的直接功能輸入。他們把螢光鼠暴露在不同的光照環境下,發現這種神經元能被短時間的黑暗刺激所抑制,但不會收到光脈衝的影響。進一步,這種神經元還能直接抑制下遊的另一種神經元——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

「人們早已證實,多巴胺跟覺醒高度相關。」論文通訊作者黃志力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暗環境刺激下,視網膜不再興奮,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受到抑制,這樣下遊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所受的抑制就會解除,從而釋放多巴胺。因此,小鼠在突然出現的黑暗環境下很快就清醒過來。」

為了確保結論嚴謹,他們還設計了一個反向證明的實驗——通過基因編輯,特異性地損毀小鼠的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或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這下,即便黑暗突然降臨,小鼠也渾然不覺,繼續呼呼大睡。

由鼠及人,還須更多探索

「過去大家對光影響睡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照周期和生物節律的關係上。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頒給了研究晝夜節律機制的科學家。」未參與這項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段樹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而目前這個成果的特色在於,他們研究的是光線本身如何調控睡眠。」

有趣的是,儘管人腦和鼠腦在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人類和鼠類在睡眠方面,對光照的反應卻恰恰相反。小鼠的覺醒機理研究越透徹,就越讓人好奇晝行性動物和夜行性動物究竟在哪一個環節上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了。

「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我們目前只有一些初步的認識,還在進一步探索之中。」黃志力說。

尼羅河草鼠是一種晝行性的齧齒動物,是研究這一問題的最佳模型。他們希望未來通過對尼羅河草鼠的研究,回答為什麼晝行性和夜行性動物對光的反應截然相反。

以光為鑰,拯救睡不好

熬夜追劇、整宿開趴、連軸加班、跨時區出差……隨著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潮、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由生物節律紊亂導致的睡眠障礙發病率逐年攀升。而「光」,在其中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多年來,黃志力和他的團隊,一直追索著光與睡眠的關係。

為什麼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睡得好?因為體力勞動消耗大量能量,能量ATP的代謝產物是腺苷,作用於腺苷受體,讓人沉迷夢鄉。

半夜上個廁所,回來就無法接覺?最好把家裡的起夜燈換成小功率的紅光燈,既能看清路線,又能保存睡意。

帕金森氏病人為什麼往往有嚴重的睡眠障礙?因為他們存在嚴重的基底神經節病變。

為什么喝咖啡讓你睡不著覺?因為咖啡能阻斷腺苷受體。

……

在老中青都大呼「睡不好」的當下,這些研究成果顯然極具現實意義。

那麼這次小鼠被「暗」醒的成果,對人類來說又有什麼借鑑意義呢?

黃志力說:「現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異常光照,會破壞生物節律,導致睡眠紊亂。雖然夜行性動物的睡眠和覺醒條件跟人類相反,但是足以證明上述神經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希望這些研究能為臨床探索治療生物節律紊亂性睡眠障礙提供思路,比如研發特異性的靶向藥物,或者通過磁療、超聲、微波等物理性療法,作用於這些靶點,為睡不好的人們點亮新的希望。」

本文來源:科學網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發現小鼠黑暗暴露誘發覺醒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聯合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了小鼠急性黑暗暴露誘發覺醒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治療異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亂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 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有望改進對精神疾病的療效,加深理解古柯鹼等神經藥物作用原理  神經元細胞擁有不同的轉運蛋白,但這些轉運蛋白如何工作迄今還是一個謎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科學家如果擁有一種能以高時空解析度、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感知多巴胺濃度變化的工具,將有助於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多種功能,去追蹤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李毓龍說。傳統的監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監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
  • 鈣穩態解答帕金森病難題——為什麼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更脆弱
    黑質緻密部(SNpc)多巴胺能神經元丟失是帕金森病最明顯的病理改變,但相鄰的腹側被蓋區(VTA)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卻無明顯變化。因此,研究人員們不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SNpc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比在VTA中的更脆弱?已有的研究顯示,鈣穩態的失調可能是這種選擇性的潛在原因。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研究人員從小鼠和人類腦中分離出星形膠質細胞,降低了細胞中 Ptbp1 基因的表達。4 周后,50-80% 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其中,中腦的星形膠質細胞所轉化的神經元,表達了多巴胺神經元特異性表達的基因——也就是說,它們類似於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
  • Cell重磅-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
    ,對揭示多巴胺的生理機制和意義有重要作用。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腦科學中心的Naoshige Uchida研究團隊利用虛擬實境、光纖成像、電生理記錄、光遺傳學等技術手段,探究了小鼠在複雜環境下多巴胺信號時相性活動的神經機制,並與2020年11月27在頂級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Unified Framework for Dopamine Signals across Timescales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檢測多巴胺的工具,以研究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科學家對腸道-大腦對話分子機制有新認識
    小鼠腸道感覺細胞通過血清素直接與腸道神經元進行對話,讓大腦知道某些化合物是否存在。這些腸道細胞將腸道的內含物告訴大腦。但是對這種腸道-大腦對話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因技術限制受到阻礙。
  • 科學家證實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變性(改變正常神經元的功能)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黃志力介紹,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
  • 忙碌的多巴胺,其可促進慢性疼痛機制研究
    2015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巴胺在大腦許多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促進慢性疼痛的機制一直了解較少。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在HEK293T細胞中的螢光響應情況針對新一代多巴胺探針,研究者在細胞、腦片、果蠅(圖2)、小鼠通過光纖記錄法檢測小鼠交配行為中NAc腦區的多巴胺動態變化情況 這些新型多巴胺探針不僅為多巴胺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也為將來開發具有多種光譜範圍以及更高信噪比的神經遞質探針提供了寶貴經驗。
  • 科學家解讀多巴胺的奧秘!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雷帕黴素保護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小鼠脊髓神經元的作用途徑
    背景:當前就自噬的有關報導較多,但神經元中自噬水平改變與神經元保護機制的關係未有明確定論。目的:探究mTOR自噬通路抑制劑雷帕黴素是否通過調控P70S6K及mTOR蛋白水平激活自噬發揮對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小鼠脊髓神經元的保護作用。
  • Nat Biotechnol:將人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有助...
    它的特徵在於大腦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漸進性喪失。儘管當前的療法旨在補充多巴胺水平,但是沒有一種療法能夠恢復這些丟失的細胞。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奧地利、西班牙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將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轉化為活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並且所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能夠部分恢復帕金森病模式小鼠的運動功能。
  • 科學家發現放棄背後的真相:這些細胞變得活躍並抑制多巴胺
    一項7月25日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的最新研究稱,在小鼠的大腦中,一組被稱為痛敏肽神經元的細胞在小鼠放棄前變得非常活躍。它們釋放出一種抑制多巴胺的複合分子——痛敏肽。該研究或將對複雜的動機、獎賞系統提供新的見解。研究人員發現,在放棄的時候,綠色部分神經元變得非常活躍,並抑制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與動機相關的化學物質。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