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加學者攜手構建新型動物模型 可助制定帕金森病防治策略
該新型動物模型不可以成功模擬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的發生、發展及其向帕金森樣表型轉歸進展的完整病理生理過程。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20日電 中國和加拿大學者攜手歷經三年研究,成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動物模型,不僅有助於揭示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發生的病因和發生機制,也為未來制定帕金森病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
「鬼壓床」或跟老年痴呆有重要聯繫,復旦團隊成功構建相關模型
現實生活中,有人夜間睡眠常出現與人爭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腳踢甚至打鬥等異常行為,傷及自身或床上伴侶,但其本人對此卻渾然不知,民間常將其誤讀為「鬼附身」或「鬼壓床」。事實上,這是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典型臨床表現。有研究證實,RB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運動前驅期的重要生物學表型,可早期預測PD的臨床轉歸,從而成為PD早期病程修飾的契機。由於缺乏能模擬RBD特徵的動物模型,限制了RBD病因、病理生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
夜晚做噩夢或是帕金森病預警信號 專家提醒關注老人睡眠狀況
王大爺患帕金森病以前做惡夢的種種表現,實際上是帕金森病前驅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預警信號—— 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如果早注意到這個預警信號,就能更早地發現帕金森病。應高度關注老人睡眠狀況 警惕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陳建宗介紹,帕金森病前驅期有多個預警信號,如嗅覺障礙、抑鬱、焦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而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是帕金森病前驅期最強烈的預警信號。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當他們進入多夢的快速眼動睡眠期(REM)時,身體無法保持正常的休眠靜止狀態,而可能會隨著夢中的場景手舞足蹈、劇烈顫抖。這樣的做夢狀態,通常預示著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這種症狀被稱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研究表明,出現這種症狀的人,80%會發展成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症和路易氏體痴呆。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方法,發現腹側蒼白球中一類抑制性GABA能神經元在覺醒期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降低,提示GABA能神經元可能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顯著降低覺醒並抑制動機行為;通過特異性操控神經元活性的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方法,揭示了腹側蒼白球中GABA能神經元調控覺醒並增強動機行為的機制是通過中腦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去抑制,並系統地闡明了伏隔核-腹側蒼白球-中腦腹側被蓋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的神經環路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時間:2017/5/8 10:31: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選稿:陳樂 復旦大學6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團隊張澤等研究人員測定了不同照度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糾正了「紅光不影響小鼠等夜行性動物睡眠覺醒行為
-
帕金森病日專家提醒:帕金森病不僅是「手抖」
因為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手抖症狀,因此很多人提起帕金森病就會想到手抖,專家提醒,帕金森病早期識別很重要,手抖不是帕金森病的唯一症狀,其他的非運動症狀如睡眠異常、嗅覺障礙、抑鬱等也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號,它們比「手抖」出現得更早,更值得我們警惕。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
-
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柳葉刀綜述)
睡眠清醒周期,通過腦區以及神經遞質系統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予以調節;而這些神經遞質大多涉及記憶與認知功能。正是這種共享通路(見圖一),可能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其他類型痴呆患者經常出現睡眠問題。,頻繁出現晝夜節律障礙與日落症候群等事件(黃昏時出現的不安與認知功能的改變),通常認為由視交叉上核退行性變(有「晝夜節律生物鐘」之稱)以及Meynert基底核膽鹼能神經元的變化所導致。
-
【帕金森病】特發性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腦內拓撲結構異常的研究
特發性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腦內拓撲結構異常的研究 [J] .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2019,39( 6 ): 325-330.
-
不可不知: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的五大進展
最近的幾項相關研究從各個方面對認知障礙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本文將對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的病理生理學、遺傳學和管理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帕金森病痴呆的患病率和自然病史帕金森病(PD)中認知障礙的臨床特徵涉及了廣泛的認知領域,包括執行功能、視覺空間推理、記憶和語言功能,並且還可能包括視覺幻覺,偏執和注意力的波動。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反,PD的認知障礙中記憶損傷佔主要地位。
-
照度大於10lx的紅光影響小鼠睡眠覺醒行為
小鼠是生命科學實驗中最常用的研究對象,夜間(暗期)活動,晝間(明期)休息。當暴露在白光下,夜行性小鼠的活動度迅速降低並進入睡眠。傳統觀念認為,小鼠缺乏紅色色覺感知,當實驗人員需要在暗期光照時,常採用紅光照明即可避免夜間光照對小鼠睡眠等行為的幹擾。但文獻顯示不同實驗室使用相同劑量同種促眠藥所產生的藥效或對照組的基礎值差異較大,提示不同條件的紅光可能影響小鼠的睡眠覺醒行為。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已在線發表了該成果。為搞清楚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方法,發現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類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在覺醒期時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時活性降低。
-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該病一般表現為錐體外系統的症狀和體徵,與帕金森病的症狀體徵相似,大多數表現為肌張力的障礙,患者的臨床表現,比如症狀和體徵,一般情況下較帕金森病進展為快,主要症狀有震顫、肌肉強直、動作遲緩和姿勢反應異常,失眠等。目前RSHWHO渡氧腦細胞營養補劑腦細胞營養補劑進行了帕金森伴失眠的研究資料並明顯改善帕金森疾病進展導致的抑鬱、焦慮、失眠等症狀。
-
帕金森病早期誤診誤治需警惕
帕金森病早期誤診誤治需警惕八大症狀: 嗅覺減退:嗅覺減退是帕金森病非常重要的一個非運動症狀,可以出現在疾病的不同時期。由於嗅覺減退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很容易被忽視,最後多被家人發現。輕度的嗅覺減退表現為對一些刺鼻的氣味不敏感。
-
Brain:MRI的發展讓早期診斷帕金森病成為可能
作為神經科常用的影像學檢查,MRI具有其獨特優勢,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使用影像學手段診斷帕金森病前驅期也逐漸成為了可能。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例如,磁場強度更大以及對腦內鐵離子更敏感的序列(磁敏度加權成像,神經色素序列),都可以更為精確地描繪出黑質的結構。黑質小體-1區域在SWI上的正常表現為高信號,而研究已經表明,該區域的信號減弱可以可靠地區分黑質變性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
-
帕金森病非運動症狀如何治?這篇文章請收好!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等非運動症狀(NMS)也逐漸得到重視。《帕金森病馮濤2017觀點》就帕金森病非運動症狀治療對國際指南進行了比較。指南涉及運動系統症狀治療及非運動系統症狀治療,尤其對以往認識比較欠缺的非運動系統症狀的治療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對神經精神症狀、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胃腸道功能障礙、感覺異常等提出了相關治療建議。
-
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
該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丟失和路易小體形成,其主要生化改變為紋狀體區多巴胺遞質降低,臨床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和姿勢平衡障礙的運動症狀及嗅覺減退、快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便秘和抑鬱等非運動症狀。近10年來,國內外對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技術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認識。
-
帕金森談而色變,怎麼去預防這個問題呢?這些關鍵的你需要掌握:
出現這個症狀一定要多加留心,很可能患上了帕金森。 2、動作減少、緩慢:患者早期發病會出現表情少,也就是常說的「面具臉」,雙眼凝視。而且患者伴有動作、轉身慢,平時生活中,起床、翻身、步行都開始出現緩慢。